古今醫統大全
在中國醫學浩瀚的文獻寶庫中,明代徐春甫所輯《古今醫統大全》無疑是一部極具分量與影響力的著作。這部書不僅如其書名所示,旨在匯集古今醫學之精粹,更是一部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對前代醫學進行系統梳理、辨析與整合的巨著。全書多達一百卷,內容包羅萬象,涵蓋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臨床實踐、藥物知識乃至養生防病等多個面向,可謂明代中葉醫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縮影與集大成之作。
《古今醫統大全》輯成於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其時距離《黃帝內經》等早期經典已有千年之遙。在這漫長的歷史歲月裡,中醫學不斷演進,形成了諸多學派,湧現了無數醫家,也留下了汗牛充棟的醫學典籍。然而,正如書中序文所指出的,這種發展也帶來了知識的龐雜、理論的歧異以及實踐的偏差。「今時之醫,始無見理之明,終無應變之巧」、「務奇詭者,或遠慕而近遺:局方書者,或舉一而廢百」、「此虛實損益之間,不免毫釐千里之謬」,這些批評揭示了當時醫學界面臨的困境:缺乏系統性的學習,理論與實踐脫節,對經典理解不足,導致誤診誤治層出不窮。加之文獻浩繁,學人難以遍覽,入門者往往「始學眩亂,莫適為準」,甚至捨本逐末,依賴「晚近」的簡易之說或「偶幸一中」的驗方,而將《軒岐諸書》束之高閣。更有甚者,一些流傳甚廣的著作(如被序文批評的《難經》和《脈訣》)被認為存在謬誤,誤導了後學者。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徐春甫這位「潛心斯道者,殆三十年」,「博考遠稽,折衷辨正」的醫家,深感有必要對紛繁蕪雜的醫學文獻進行一番「總理」。他的目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彙編,更是希望「會百家之異同,接軒岐之正脈」,將醫學知識回歸到《黃帝內經》這一「醫之精髓奧竅」的源頭。序文屢屢強調《內經》的宗元地位,認為它是「醫之六經」,而其他醫學著作(包括《本草》、仲景、河間、東垣等)則是在此基礎上的發揮與闡釋。徐春甫認為,醫學的根本在於明瞭《內經》的旨趣,辨析醫家的正閏。他旗幟鮮明地提出要「一準於《內經》,以律諸名家。合經者宗之,悖經者斥之」,甚至批判當時廣泛流傳的《難經》與《脈訣》為「後人所託名」、「非秦越人、王叔和之本書」,指其「意旨相矛盾」、「脈誤則證治未有不誤者」。這種批判性的繼承態度,使得《古今醫統大全》超越了一般的資料彙編,而具有了明確的學術立場與辨偽存真的價值。
全書一百卷的結構,體現了徐春甫系統梳理醫學知識的匠心。它沒有止步於理論的探討,而是努力將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主要的板塊:
- 醫學源流與理論基礎: 書中開篇便追溯醫學的歷史源頭,收錄歷代醫家傳略,意在展現醫學發展的脈絡。緊接著,便是對《內經》要旨的闡述,這部分是全書的基石,強調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等核心理論。序文提到「首《內經要旨》,次羽冀《內經》者」,表明徐氏認為後世符合《內經》精神的理論亦可作為補充。
- 診斷與辨證: 脈候與運氣學說在中醫診斷中佔有重要地位。徐春甫將這兩部分獨立出來,深入探討不同脈象的意義以及運氣變化對疾病的影響。這與他批評當時醫者「不明五運六氣」、「不明十二經絡」的現狀相呼應,強調診斷基礎的重要性。
- 治療方法: 經穴、針灸是中醫的重要治療手段,書中對其進行了詳細介紹。這部分內容直接服務於臨床,提供了具體的治療操作指南。
- 臨床各科證治與實踐經驗: 這可能是《古今醫統大全》最龐大和豐富的部分。書中分類闡述了內、外、婦、兒等各科疾病的證候、病機及治法。更為寶貴的是,它收錄了大量醫案與驗方。這些醫案是前人臨床經驗的記錄,而驗方則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有效方劑。通過彙集不同醫家的醫案與驗方,讀者可以窺見多樣化的臨床思路和治療方法。序文提到「一病而狀百變,一藥而效百試。此之一法,而又有彼之一法者存」,正說明了臨床的複雜性與應變的重要性,而書中的海量醫案驗方正是為此提供的資料庫。
- 藥物學與方劑學: 本草與製藥是中醫治療的物質基礎。書中收錄了本草內容,甚至包括了「救荒本草」,體現了醫學服務社會、應對緊急狀況的功能。通用諸方部分則匯集了常用的經典方劑。
- 養生與預防: 除了疾病的治療,中醫同樣重視預防與養生。書中將養生內容作為一個重要部分納入,體現了「上工治未病」的思想。
從內容構成來看,《古今醫統大全》旨在為讀者(主要是醫者或有志於醫學的人)提供一個「就資而就給」,能夠「精思而慎發」的綜合性參考平台。它既有宏觀的理論框架,又有微觀的臨床細節;既有對經典的溯源,又有對後世經驗的採擷。徐春甫的貢獻在於,他不僅是被動地收集資料,更是在「辨正」基礎上進行了「折衷」。這意味著他對引用的內容進行了篩選和評估,試圖辨明其是否符合醫學的根本原理。這種方法論,使得本書在龐雜中呈現出一種內在的邏輯與指向,即回歸經典、服務臨床、去偽存真。
書中的序文(由湯世隆、沈一貫、余孟麟等人所撰)對《古今醫統大全》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們稱讚徐春甫「集醫家之大成」,認為這本書「真能會百家之異同,接軒岐之正脈」,甚至有「謂此書之外無醫可也」的極高讚譽。序文強調了本書的系統性、實用性與學術價值,認為它糾正了時弊,為後學者提供了正確的學習門徑。特別是沈一貫的序,詳細闡述了徐春甫對當時醫學亂象(如不習本業、誤信《難經》《脈訣》等)的批評,並讚揚他「獨違眾而發其謬」,「上下數千載,一準於《內經》」。這表明在同時代人眼中,《古今醫統大全》是一部具有改革意義、力圖匡正醫學風氣的重要著作。
《古今醫統大全》對後世醫學的影響是深遠的。作為一部全面彙集和整理明代中葉以前醫學成果的著作,它為後來的醫家提供了豐富的文獻基礎和研究線索。許多醫家在治學過程中都曾參考和引用其中的內容。例如,清代醫家王清任在其《醫林改錯》中多次引用此書,儘管王清任以其獨特的解剖學視角挑戰傳統觀點,但他仍然需要藉助《古今醫統大全》這樣的大型醫學文獻來理解和評述前人的學說與臨床經驗,這本身就說明了本書作為一個醫學知識寶庫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古今醫統大全》是一部結構宏大、內容精深、學術價值突出的中醫學經典。它不僅僅是明代以前醫學成就的彙編,更是徐春甫及其同代醫家針對當時醫學現狀進行批判性梳理和系統性整合的成果。本書以《黃帝內經》為圭臬,旨在撥亂反正,確立正統,並通過廣泛輯錄歷代醫論、醫案、驗方等,將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為醫者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參考資料。其對後世醫學的啟迪與影響,使其成為研究中國醫學史、各家學說及臨床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閱讀此書,不僅能了解豐富的醫學知識,更能體會明代醫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為醫學發展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序 (1)
序 (2)
序 (3)
序 (4)
序 (5)
序 (6)
序 (7)
序 (8)
內經要旨序
跋
凡例 (1)
凡例 (2)
助梓縉紳諸公氏號
卷之一 (1)
卷之一 (2)
卷之一 (3)
卷之一 (4)
卷之一 (5)
卷之一 (6)
卷之一 (7)
卷之一 (8)
卷之一 (9)
卷之一 (10)
卷之一 (11)
卷之一 (12)
卷之一 (13)
卷之一 (14)
卷之一 (15)
卷之一 (16)
卷之一 (17)
卷之一 (18)
卷之一 (19)
卷之一 (20)
卷之一 (21)
卷之一 (22)
卷之一 (23)
卷之一 (24)
卷之一 (25)
卷之一 (26)
卷之一 (27)
卷之一 (28)
卷之一 (29)
卷之一 (30)
卷之一 (31)
卷之一 (32)
卷之一 (33)
卷之一 (34)
卷之一 (35)
卷之二 (1)
卷之二 (2)
卷之二 (3)
卷之二 (4)
卷之二 (5)
卷之二 (6)
卷之二 (7)
卷之二 (8)
卷之二 (9)
卷之二 (10)
卷之二 (11)
卷之二 (12)
卷之二 (13)
卷之二 (14)
卷之二 (15)
卷之二 (16)
卷之二 (17)
卷之二 (18)
卷之二 (19)
卷之二 (20)
卷之二 (21)
卷之二 (22)
卷之二 (23)
卷之二 (24)
卷之二 (25)
卷之二 (26)
卷之二 (27)
卷之二 (28)
卷之二 (29)
卷之二 (30)
卷之二 (31)
卷之二 (32)
卷之二 (33)
卷之二 (34)
卷之二 (35)
卷之二 (36)
卷之二 (37)
卷之二 (38)
卷之二 (39)
卷之二 (40)
卷之二 (41)
卷之二 (42)
卷之二 (43)
卷之二 (44)
卷之二 (45)
卷之二 (46)
卷之二 (47)
卷之二 (48)
卷之二 (49)
卷之二 (50)
卷之二 (51)
卷之二 (52)
卷之二 (53)
卷之二 (54)
卷之二 (55)
卷之二 (56)
卷之二 (57)
卷之二 (58)
卷之二 (59)
卷之二 (60)
卷之二 (61)
卷之二 (62)
卷之二 (63)
卷之三 (1)
卷之三 (2)
卷之三 (3)
卷之三 (4)
卷之三 (5)
卷之三 (6)
卷之三 (7)
卷之三 (8)
卷之三 (9)
卷之三 (10)
卷之三 (11)
卷之三 (12)
卷之三 (13)
卷之三 (14)
卷之三 (15)
卷之三 (16)
卷之三 (17)
卷之三 (18)
卷之三 (19)
卷之三 (20)
卷之三 (21)
卷之三 (22)
卷之三 (23)
卷之三 (24)
卷之三 (25)
卷之三 (26)
卷之三 (27)
卷之三 (28)
卷之三 (29)
卷之三 (30)
卷之三 (31)
卷之三 (32)
卷之三 (33)
卷之三 (34)
卷之三 (35)
卷之三 (36)
卷之三 (37)
卷之三 (38)
卷之三 (39)
卷之三 (40)
卷之三 (41)
卷之三 (42)
卷之三 (43)
卷之三 (44)
卷之四 (1)
卷之四 (2)
卷之四 (3)
卷之四 (4)
卷之四 (5)
卷之四 (6)
卷之四 (7)
卷之四 (8)
卷之四 (9)
卷之四 (10)
卷之四 (11)
卷之四 (12)
卷之四 (13)
卷之四 (14)
卷之四 (15)
卷之四 (16)
卷之四 (17)
卷之四 (18)
卷之四 (19)
卷之四 (20)
卷之四 (21)
卷之四 (22)
卷之四 (23)
卷之四 (24)
卷之四 (25)
卷之五 (1)
卷之五 (2)
卷之五 (3)
卷之五 (4)
卷之五 (5)
卷之五 (6)
卷之五 (7)
卷之五 (8)
卷之五 (9)
卷之五 (10)
卷之五 (11)
卷之五 (12)
卷之五 (13)
卷之五 (14)
卷之五 (15)
卷之五 (16)
卷之五 (17)
卷之五 (18)
卷之五 (19)
卷之五 (20)
卷之五 (21)
卷之五 (22)
卷之五 (23)
卷之五 (24)
卷之五 (25)
卷之五 (26)
卷之五 (27)
卷之五 (28)
卷之五 (29)
卷之五 (30)
卷之五 (31)
卷之五 (32)
卷之五 (33)
卷之五 (34)
卷之五 (35)
卷之五 (36)
卷之五 (37)
卷之五 (38)
卷之五 (39)
卷之五 (40)
卷之五 (41)
卷之五 (42)
卷之六 (1)
卷之六 (2)
卷之六 (3)
卷之六 (4)
卷之六 (5)
卷之六 (6)
卷之六 (7)
卷之六 (8)
卷之六 (9)
卷之六 (10)
卷之六 (11)
卷之六 (12)
卷之六 (13)
卷之六 (14)
卷之六 (15)
卷之六 (16)
卷之六 (17)
卷之六 (18)
卷之六 (19)
卷之六 (20)
卷之六 (21)
卷之六 (22)
卷之六 (23)
卷之六 (24)
卷之六 (25)
卷之六 (26)
卷之六 (27)
卷之六 (28)
卷之六 (29)
卷之六 (30)
卷之六 (31)
卷之六 (32)
卷之六 (33)
卷之六 (34)
卷之六 (35)
卷之六 (36)
卷之六 (37)
卷之六 (38)
卷之六 (39)
卷之七 (1)
卷之七 (2)
卷之七 (3)
卷之七 (4)
卷之七 (5)
卷之七 (6)
卷之七 (7)
卷之七 (8)
卷之七 (9)
卷之七 (10)
卷之七 (11)
卷之七 (12)
卷之七 (13)
卷之七 (14)
卷之七 (15)
卷之七 (16)
卷之七 (17)
卷之七 (18)
卷之七 (19)
卷之七 (20)
卷之七 (21)
卷之七 (22)
卷之七 (23)
卷之七 (24)
卷之七 (25)
卷之七 (26)
卷之七 (27)
卷之七 (28)
卷之七 (29)
卷之七 (30)
卷之七 (31)
卷之七 (32)
卷之七 (33)
卷之七 (34)
卷之七 (35)
卷之七 (36)
卷之七 (37)
卷之八十二 (1)
卷之十五 (1)
- 病機
- 厲風門
- 卷之十
- 風癇門
- 卷之十一
- 痹證門
- 卷之十二
- 歷節風門
- 卷之十三
- 傷寒門(上)
- 中寒本元氣太虛
- 中寒與傷寒不同
- 中寒候絕無發熱之證
- 中寒誤作中風治者必死
- 寒中三陰治法各異
- 溫中要兼溫血
- 韓祗和溫中深得中寒之旨
- 熨法
- 卷之十七
- 濕證門
- 卷之二十三
- 脾胃門
- 倦怠嗜臥門
- 卷之二十四
- 嘔吐噦門
- 卷之二十五
- 瘟疫門
- 卷之二十六
- 郁證門
- 卷之二十八
- 翻胃門
- 卷之二十九
- 痞滿門
- 卷之三十
- 脹滿門
- 卷之三十一
- 水腫門
- 〔附〕陰腫門
- 卷之三十二
- 蠱證門
- 卷之三十四
- 痞塊門
- 卷之三十五
- 瀉泄門
- 卷之三十七
- 瘧證門
- 卷之三十八
- 霍亂門
- 卷之三十九
- 痓證門
- 卷之四十
- 痿證門
- 卷之四十一
- 諸氣門
- 卷之四十二
- 血證門
- 卷之四十六
- 癆瘵門
- 聲音門
- 卷之四十七
- 虛煩門
- 卷之四十八
- 虛損門
- 卷之四十九
- 癲狂門
- 卷之五十
- 驚悸門
- 喜笑不休
- 卷之五十一
- 自汗門
- 卷之五十二
- 消渴門
- 卷之五十三
- 頭痛門
- 肩背痛
- 拘急候
- 卷之五十五
- 皮膚候
- 卷之五十六
- 心痛門
- 卷之五十八
- 腰痛門
- 卷之六十一
- 眼科
- 【附】眉稜骨痛候
- 卷之六十二
- 鼻證門
- 卷之六十三
- 口病門
- 卷之六十四
- 舌證門
- 卷之六十五
- 咽喉門
- 卷之六十七
- 瘦瘤候
- 卷之六十八
- 關格候
- 卷之七十一
- 淋證門
- 卷之七十二
- 便濁門
- 卷之七十三
- 便癃證(即小水不通)
- 遺溺證(附小便不禁)
- 卷之七十四
- 痔漏門
- 脫肛候
- 卷之七十五
- 腋氣證
- 卷之七十六
- 瘴氣門
- 卷之七十七
- 中蠱門
- 卷之七十八
- 諸蟲門
- 卷之七十九
- 傷損門(古方名正骨科)
- 血風癮疹瘙癢門
- 頭目眩暈門
- 乾血氣癆候
- 癆擦候
- 婦人夢與鬼交候
- 五心煩熱候
- 血氣凝寒小腹痛候
- 婦人心胸嘈雜候
- 婦人吐血候
- 婦人衄血候
- 婦人大便下血候
- 腰痛候
- 胎寒證第二
- 胎肥證第三
- 胎怯證第四
- 胎驚候第五
- 胎黃候第六
- 臍風候第七
- 撮口候第八
- 口噤候第九
- 鎖肛證第十
- 臍突候第十一
- 眼閉候第十二
- 急驚風候第十四
- 慢驚風候第十五
- 夜啼候第十六
- 哭無聲候第十七
- 客忤候第十八
- 物觸候第十九
- 內釣候第二十一
- 癇證候第二十二
- 傷寒候第二十三
- 牙疳候第二十七
- 卷之九十一
- 痘疹泄秘
卷之八 (1)
- 中風內經始論
- 戴人汗吐下三法治風
- 中風先調其氣
- 治中風宜先逐痰
- 治中風不可下
- 治風不可利小便
- 丹溪治法
- 通治風證諸劑
- 〔附〕養生導引法
- 脈候
- 易簡諸方
- 發表諸劑
- 攻裡諸劑
- 吐劑
- 〔附〕梅核氣證
- 嗝噎門
- 喘證門
- 心風門
- 脾痛候
- 豁痰諸劑
- 齒候門
- 釋夢門
- 【附】轉脬病
- 湯火傷門
卷之八 (2)
卷之八 (3)
卷之八 (4)
卷之八 (5)
卷之十六 (1)
卷之十二 (1)
卷之八 (6)
卷之八 (7)
卷之八 (8)
卷之八 (9)
卷之八 (10)
卷之八 (11)
卷之八 (12)
卷之八 (13)
卷之八 (14)
卷之八 (15)
卷之九 (1)
- 卷之九
- 傷風門
- 病機敘論
- 傷風亦有六經傳變
- 傷風之證有二因
- 傷風表虛當固衛氣
- 陳無擇分六經用藥例
- 六經分治例
- 辛溫解表劑
- 辛平解表劑
- 破傷風證有四因
- 劉河間論破傷風合傷寒三法
- 破傷風分表裡中三治
- 通治破傷風劑
- 內經敘論
- 厲風最為酷悍惡疾
- 厲風所因
- 厲風分五種
- 厲風為肺臟生蟲肝木風勝血熱之過
- 厲風有上下之分
- 子和汗吐下三法治癩極效
- 大風發汗尤為至治
- 治厲風宜針刺出血
- 通治厲風諸劑
- 祛風養血劑
- 易簡方
- 卷之十五
- 中寒門
- 惡寒候
- 卷之十八
- 疸證門
- 卷之十九
- 燥證門
- 卷之二十
- 火證門
- 卷之二十一
- 積熱門
- 卷之二十二
- 痼冷門
- 卒中暴死
- 恐候
- 怒候
- 卷之五十九
- 腳氣門
- 卷之六十六
- 面部候
- 卷之六十九
- 秘結候
卷之九 (2)
卷之九 (3)
卷之十 (1)
卷之十 (2)
卷之十 (3)
卷之十一 (1)
卷之十一 (2)
卷之十一 (3)
卷之十一 (4)
卷之十一 (5)
卷之十一 (6)
卷之十二 (2)
卷之十二 (3)
卷之十三 (1)
卷之十三 (2)
卷之十三 (3)
卷之十三 (4)
卷之十三 (5)
卷之十三 (6)
卷之十三 (7)
卷之十三 (8)
卷之十三 (9)
卷之十三 (10)
卷之十三 (11)
卷之十三 (12)
卷之十三 (13)
卷之十三 (14)
卷之十三 (15)
卷之十三 (16)
卷之十三 (17)
卷之十三 (18)
卷之十三 (19)
卷之十三 (20)
卷之十三 (21)
卷之十三 (22)
卷之十三 (23)
卷之十三 (24)
卷之十三 (25)
卷之十三 (26)
卷之十三 (27)
卷之十三 (28)
卷之十三 (29)
卷之十三 (30)
卷之十三 (31)
卷之十三 (32)
卷之十三 (33)
卷之十三 (34)
卷之十三 (35)
卷之十三 (36)
卷之十三 (37)
卷之十三 (38)
卷之十三 (39)
卷之十三 (40)
卷之十四 (1)
卷之十四 (2)
卷之十四 (3)
卷之十四 (4)
卷之十四 (5)
卷之十四 (6)
卷之十四 (7)
卷之十四 (8)
卷之十四 (9)
卷之十四 (10)
卷之十四 (11)
卷之十四 (12)
卷之十四 (13)
卷之十四 (14)
卷之十四 (15)
卷之十四 (16)
卷之十四 (17)
卷之十四 (18)
卷之十四 (19)
卷之十四 (20)
卷之十四 (21)
卷之十四 (22)
卷之十四 (23)
卷之十四 (24)
卷之十五 (2)
卷之十六 (2)
卷之十七 (1)
卷之十七 (2)
卷之十八 (1)
卷之十八 (2)
卷之十八 (3)
卷之十八 (4)
卷之十八 (5)
卷之十九 (1)
卷之十九 (2)
卷之二十 (1)
卷之二十 (2)
卷之二十一 (1)
卷之二十一 (2)
卷之二十一 (3)
卷之二十一 (4)
卷之二十二 (1)
卷之二十三 (1)
- 東垣論五臟六腑皆主於脾胃脾胃虛則俱病
- 張仲景者外感傷寒深知脾胃元氣之旨
- 東垣脾胃勝衰論
- 治諸病以胃氣為主主虛則客邪不退
- 治脾胃病兼治各經
- 論枳朮丸
- 倦怠嗜臥有久暫之殊
- 內傷門
- 內傷敘論
- 勞役受病表虛證不可作表實治之
- 內傷飲食用藥所宜所禁
- 醫案
- 脈侯
卷之二十三 (2)
卷之二十三 (3)
卷之二十三 (4)
卷之二十三 (5)
卷之二十三 (6)
卷之十二 (4)
卷之二十三 (7)
卷之二十三 (8)
卷之十二 (5)
卷之二十四 (1)
- 嘔吐噦總為胃病
- 嘔吐噦病屬於三陽
- 吐分三焦氣積寒
- 治嘔吐噦詳虛實寒熱四法
- 治嘔吐噦須分新久
- 通治嘔吐劑
- 胃寒嘔吐劑
- 導引法
- 吞酸門
- 吞酸敘論
- 以吞酸為寒之誤
- 素問東垣丹溪謂吞酸之同異
- 久病火鬱吐酸宜辛溫發散
- 新病吐酸當從寒味
- 辛溫發散劑
- 嘈雜為厚味太過
- 嘈雜乃火動其痰
- 嘈雜不外痰火二字
- 噁心證
- 噯氣證
- 運氣所致噫氣
- 噯為脾胃之氣不和有痰有火
- 馨氣證
- 腹中窄狹證
- 悲屬肺
- 善太息
- 耳證門
- 【附】唇病門
卷之二十四 (2)
卷之二十五 (1)
卷之二十五 (2)
卷之二十五 (3)
卷之二十五 (4)
卷之二十五 (5)
卷之二十六 (1)
卷之二十六 (2)
卷之二十七 (1)
- 卷之二十七
- 咳逆門
- 咳逆敘論
- 咳逆呃逆自有所別
- 咳呃與噦證不同
- 咳逆非噦故不從寒屬火者多
- 咳逆噦有手足經標本之分
- 治咳逆宜降火順氣為先
- 治咳逆甚者吐法速效
- 治咳逆清涼劑
- 咳逆溫熱劑
- 齅法
- 治方
- 嗝噎敘論
- 嗝噎為神思間病
- 嗝病生於血乾
- 治嗝噎當順氣化痰
- 治嗝噎無用燥熱藥
- 降氣潤下劑
卷之二十七 (2)
卷之二十七 (3)
卷之二十八 (1)
卷之二十九 (1)
卷之二十九 (2)
卷之二十九 (3)
卷之二十九 (4)
卷之三十 (1)
卷之三十 (2)
卷之三十 (3)
卷之三十 (4)
卷之三十 (5)
卷之三十 (6)
卷之三十 (7)
卷之三十一 (1)
卷之三十一 (2)
卷之三十一 (3)
卷之三十一 (4)
卷之三十一 (5)
卷之三十一 (6)
卷之三十一 (7)
卷之三十一 (8)
卷之三十二
卷之三十三 (1)
卷之三十三 (2)
卷之三十三 (3)
卷之三十三 (4)
卷之三十三 (5)
卷之三十三 (6)
卷之三十三 (7)
卷之三十四 (1)
卷之三十五 (1)
卷之三十五 (2)
卷之三十五 (3)
卷之三十五 (4)
卷之三十五 (5)
卷之三十五 (6)
卷之三十六 (1)
卷之三十六 (2)
卷之三十六 (3)
卷之三十六 (4)
卷之三十六 (5)
卷之三十六 (6)
卷之三十六 (7)
卷之三十六 (8)
卷之三十六 (9)
卷之三十六 (10)
卷之三十六 (11)
卷之三十七 (1)
卷之三十七 (2)
卷之三十七 (3)
卷之三十七 (4)
卷之三十七 (5)
卷之三十七 (6)
卷之三十七 (7)
卷之三十八 (1)
卷之三十八 (2)
卷之三十八 (3)
卷之三十八 (4)
卷之三十九 (1)
- 痓病有剛柔之分
- 痓病因汗多而得之
- 痓由內虛而得之
- 風搐反張有風火之證
- 痓病當分剛柔有汗無汗見證治之
- 痓病宜詳虛實審治
- 通治痓劑
- 剛痓
- 柔痓
- 內經厥論
- 厥證寒熱二因
- 厥證要分陰陽
- 厥證有因氣血痰
- 厥有外邪所忤即為飛屍卒厥
- 辨寒熱陰陽補瀉分治為至要
- 丹溪分氣血痰蛔處治
- 【通關諸劑】
- ○陽厥
- ○陰厥
- ○屍厥
- ○氣厥
- ○血厥
- ○痰厥
- ○酒厥
- 瘛瘲候
- 運氣瘛瘲有四
- 肝虛瘛瘲與癇痓不同
- 治虛人瘛瘲急補其陰
- 治汗多亡陽變證瘛瘲
- 顫振候
- 運氣嚲曳有二
卷之三十九 (2)
卷之四十 (1)
卷之四十一 (1)
卷之四十一 (2)
卷之四十一 (3)
卷之四十一 (4)
卷之四十一 (5)
卷之四十二 (1)
- 血證敘論
- 吐血候
- 吐血後虛熱胸中痞口燥候
- 嘔血候
- 唾血候
- 舌上出血候
- 大便下血候
- 小便血候
- 九竅四肢出血候
- 汗血候
- 論吐衄血泄皆因火熱所乘
- 血證當分上下各經理治
- 通治血劑
- 吐血諸劑
- 止鼻衄歌
- 灸法止衄
- 蒸法
- 咳血
- 唾血
- 咯血
- 腸風下血盡是挾熱
- 通治下血劑
- 牙宣血
- 膕中血
卷之四十二 (2)
卷之四十二 (3)
卷之四十二 (4)
卷之四十三 (1)
卷之四十三 (2)
卷之四十三 (3)
卷之四十三 (4)
卷之四十三 (5)
卷之四十三 (6)
卷之四十三 (7)
卷之四十三 (8)
卷之四十三 (9)
卷之四十三 (10)
卷之四十三 (11)
卷之四十三 (12)
卷之四十三 (13)
卷之四十三 (14)
卷之八十九 (1)
卷之四十四 (1)
- 咳嗽二字取義辨
- 咳有十證
- 嗽分六氣毋拘以寒
- 六咳之狀
- 治咳嗽以消痰順氣為先
- 治嗽須觀時令
- 發散諸方
- 運氣為喘
- 喘急與短氣不同
- 喘為痰氣所郁
- 喘脹之病須分肺脾標本
- 審狀別證此謂知本
- 治喘須審攻補先後之宜
- 治喘嗽遇冷則發
- 發散風寒定喘諸劑
- 治諸氣逆喘急之劑
卷之四十四 (2)
卷之四十四 (3)
卷之四十四 (4)
卷之四十四 (5)
卷之四十四 (6)
卷之四十四 (7)
卷之四十四 (8)
卷之四十四 (9)
卷之四十四 (10)
卷之四十四 (11)
卷之四十五 (1)
卷之四十六 (1)
卷之四十六 (2)
卷之四十六 (3)
卷之四十六 (4)
卷之四十六 (5)
卷之四十六 (6)
卷之四十六 (7)
卷之四十六 (8)
卷之四十六 (9)
卷之四十六 (10)
卷之四十六 (11)
卷之四十六 (12)
卷之四十六 (13)
卷之四十六 (14)
卷之四十六 (15)
卷之四十六 (16)
卷之四十六 (17)
卷之四十六 (18)
卷之四十六 (19)
卷之四十七 (1)
卷之四十七 (2)
卷之四十八 (1)
卷之四十八 (2)
卷之四十八 (3)
卷之四十八 (4)
卷之四十八 (5)
卷之四十八 (6)
卷之四十八 (7)
卷之四十八 (8)
卷之四十八 (9)
卷之四十八 (10)
卷之四十八 (11)
卷之四十八 (12)
卷之四十八 (13)
卷之四十九 (1)
- 癲狂敘論
- 論癲狂病有同異之分
- 癲狂病因有二
- 癲與癇混同之誤
- 癲與狂治有所分
- 治癲狂用吐下法速效
- 清鎮諸劑
- 下劑
- 治心風病要分新久
- 心風病有貴賤之難易
- 邪祟敘論
- 素問五邪刺法
- 禁咒服藥兼治
- 飛屍鬼疰
- 卒中惡者脹滿吐利為鬼疰邪氣
- 健忘門
卷之四十九 (2)
卷之五十 (1)
- 驚悸為心血不足
- 怔仲證與驚悸不同
- 驚悸屬虛不外養血安神清痰三法
- 治驚悸有從肝膽二經
- 通治驚悸怔忡劑
- 健忘病主於心脾
- 治健忘以養血安神理脾舒滯為主
- 通治健忘諸劑
- 恐分臟腑有四
- 恐屬肝木之虛
- 恐與驚不同
- 怒為肝木太過
- 喜笑皆屬於心火之過
卷之五十 (2)
卷之五十一 (1)
卷之五十二 (1)
卷之五十二 (2)
卷之五十二 (3)
卷之五十二 (4)
卷之五十二 (5)
卷之五十二 (6)
卷之五十二 (7)
卷之五十二 (8)
卷之五十二 (9)
卷之五十三 (1)
- 頭痛敘論
- 東垣論頭痛甚詳
- 頭痛病多屬三陽之經
- 頭痛屬外感傷寒者多
- 治頭痛須分內外為要
- 分經用藥治頭痛法
- 治頭痛用發散之誤
- 【發散風寒諸劑】
- 眩運敘論
- 眩運證乃風火之象
- 眩運之證當分內外所因
- 眩運之病三虛宜審
- 四氣眩運
- 尋常眩運屬痰火者多
- 鎮墜藥治眩運須識標本
- 眩運通用方劑
- 風眩頭運劑
- 頸項強痛(與傷寒項強條參治)
- 項強有痰熱客經
卷之五十三 (2)
卷之五十三 (3)
卷之五十三 (4)
卷之五十三 (5)
卷之五十三 (6)
卷之五十四 (1)
卷之五十五 (1)
卷之五十五 (2)
卷之五十五 (3)
卷之五十六 (1)
卷之五十六 (2)
卷之五十六 (3)
卷之五十七 (1)
卷之五十七 (2)
卷之五十八 (1)
卷之五十八 (2)
卷之五十八 (3)
卷之五十九 (1)
卷之五十九 (2)
卷之五十九 (3)
卷之五十九 (4)
卷之五十九 (5)
卷之六十 (1)
卷之六十 (2)
卷之六十 (3)
卷之六十 (4)
卷之六十 (5)
卷之六十 (6)
卷之六十 (7)
卷之六十一 (1)
卷之六十一 (2)
卷之六十一 (3)
卷之六十一 (4)
卷之六十一 (5)
卷之六十一 (6)
卷之六十一 (7)
卷之六十一 (8)
卷之六十一 (9)
卷之六十一 (10)
卷之六十一 (11)
卷之六十一 (12)
卷之六十一 (13)
卷之六十一 (14)
卷之六十一 (15)
卷之六十一 (16)
卷之六十一 (17)
卷之六十一 (18)
卷之六十一 (19)
卷之六十一 (20)
卷之六十一 (21)
卷之十二 (6)
卷之十二 (7)
卷之十二 (8)
卷之十二 (9)
卷之十二 (10)
卷之十二 (11)
卷之六十二 (1)
- 鼻病敘論
- 鼻之病總屬於火
- 鼻癰瘜肉邪氣結成
- 鼻赤酒齄血熱入肺
- 治鼻竅不利宜辛散苦瀉
- 鼻多濁涕治宜清金清痰
- 鼻淵
- 鼻酸鼻癢
- 衊衄證方
- 耳病敘論
- 耳聾有六候
- 耳聾耳鳴屬熱者多
- 治耳聾者當以通氣開鬱為主
- 耳聾治法宜瀉南方補北方
- 上焦痰火耳聾諸劑
卷之六十二 (2)
卷之六十二 (3)
卷之六十二 (4)
卷之六十二 (5)
卷之六十二 (6)
卷之六十二 (7)
卷之六十三 (1)
卷之六十三 (2)
卷之六十三 (3)
卷之六十三 (4)
卷之六十三 (5)
卷之六十四 (1)
卷之六十四 (2)
卷之六十四 (3)
卷之六十四 (4)
卷之六十四 (5)
卷之六十四 (6)
卷之六十四 (7)
卷之六十五 (1)
卷之六十五 (2)
卷之六十五 (3)
卷之六十五 (4)
卷之六十六 (1)
卷之六十七 (1)
卷之六十八 (1)
卷之六十九 (1)
卷之六十九 (2)
卷之六十九 (3)
卷之六十九 (4)
卷之六十九 (5)
卷之七十 (1)
- 卷之七十
- 夢遺精滑門
- 病機敘諭
- 遺精夢泄惟究心腎二經
- 遺精病機有五
- 夢遺精滑專主乎熱
- 治遺精必先清熱養心
- 夢遺病有鬱滯壯實者宜疏瀉之
- 夢遺白遺治法不同
- 法藥兼治醫效通神
- 夢遺精滑諸劑
- 諸夢敘論
- 養生主論
- 虛實成夢
- 修德禳夢
- 智人兆夢
- 祝由科厭夢法
- 不寐候
- 不寐為痰火思慮所致
- 治不眠要分虛實
- 治病後不眠與尋常不眠者殊異
- 治不眠貴知標本
- 補虛諸劑
- 清痰火諸劑
- 調和諸劑
卷之七十 (2)
卷之七十 (3)
卷之七十 (4)
卷之七十 (5)
卷之七十 (6)
卷之七十 (7)
卷之七十一 (1)
卷之七十一 (2)
卷之七十一 (3)
卷之七十一 (4)
卷之七十一 (5)
卷之七十一 (6)
卷之七十二 (1)
卷之七十三 (1)
卷之七十四 (1)
卷之七十四 (2)
卷之七十四 (3)
卷之七十四 (4)
卷之七十五 (1)
卷之七十六 (1)
卷之七十六 (2)
卷之七十六 (3)
卷之七十六 (4)
卷之七十七 (1)
- 蠱毒出於閩廣
- 遯齋閒覽魚枕驗蠱毒
- 中蠱見證
- 防蠱法
- 知禁不發
- 治蠱大法有二
- 反蠱及主治法
- 咒語破蠱法
- 解諸毒通用方
- 中食牛馬肉毒
- 解食善魚龜鱉蝦蟆自死鳥獸諸毒
- 解食魚膾河肫毒及食狗肉不消脹滿毒
- 解食蟹毒
- 解食斑鴣毒
- 解雞子毒
- 解石斑魚子毒
- 中食山雞鷓鳩毒
- 中斑鳩毒
- 老雞有毒
- 中酒毒
- 解中麵食毒及豆腐毒
- 解食萵菜毒
- 解食芹菜毒
- 解中諸菜毒
- 解雜色肉毒
卷之七十七 (2)
卷之七十七 (3)
卷之七十七 (4)
- 解半夏毒
- 解中漆毒
- 解烏頭草烏毒
- 解中鼠莽草毒
- 解食楓樹上菌毒
- 解中斑蝥芫青毒
- 解中鉤吻毒
- 解中鐘乳石毒
- 解服丹毒
- 解射罔毒
- 解中蕈毒
- 解藜蘆毒
- 解雄黃毒
- 解蜀椒葵子毒
- 解芫花毒
- 解大戟毒
- 解甘遂毒
- 解狼毒毒
- 解杏仁毒
- 解桔梗毒
- 解中箭藥毒
- 解諸蟲獸咬傷毒方
- 解虎傷人毒
- 解風犬咬傷毒
卷之七十七 (5)
卷之七十七 (6)
卷之七十七 (7)
卷之七十七 (8)
卷之七十八 (1)
卷之七十八 (2)
卷之七十九 (1)
卷之七十九 (2)
卷之七十九 (3)
卷之七十九 (4)
卷之七十九 (5)
卷之八十 (1)
卷之八十 (2)
卷之八十 (3)
卷之八十 (4)
卷之八十 (5)
卷之八十 (6)
卷之八十 (7)
卷之八十 (8)
卷之八十 (9)
卷之八十 (10)
卷之八十 (11)
卷之八十 (12)
卷之八十 (13)
卷之八十 (14)
卷之八十 (15)
卷之八十 (16)
卷之八十 (17)
卷之八十 (18)
卷之八十 (19)
卷之八十 (20)
卷之八十 (21)
卷之八十 (22)
卷之八十 (23)
卷之八十 (24)
卷之八十 (25)
卷之八十 (26)
卷之八十 (27)
卷之八十 (28)
卷之八十 (29)
卷之八十 (30)
卷之八十 (31)
卷之八十 (32)
卷之八十一 (1)
卷之八十一 (2)
卷之八十一 (3)
卷之八十一 (4)
卷之八十一 (5)
卷之八十一 (6)
卷之八十一 (7)
卷之八十一 (8)
卷之八十一 (9)
卷之八十一 (10)
卷之八十一 (11)
卷之八十一 (12)
卷之八十一 (13)
卷之八十一 (14)
卷之八十一 (15)
卷之八十一 (16)
卷之八十一 (17)
卷之八十一 (18)
卷之八十一 (19)
卷之八十一 (20)
卷之八十一 (21)
卷之八十一 (22)
卷之八十一 (23)
卷之八十一 (24)
卷之八十一 (25)
卷之八十一 (26)
卷之八十一 (27)
卷之八十一 (28)
卷之八十一 (29)
卷之八十一 (30)
卷之八十一 (31)
卷之八十一 (32)
卷之八十一 (33)
卷之八十二 (2)
卷之八十二 (3)
卷之八十二 (4)
卷之八十三 (1)
卷之八十三 (2)
卷之八十三 (3)
卷之八十三 (4)
卷之八十三 (5)
卷之八十三 (6)
卷之八十三 (7)
卷之八十三 (8)
卷之八十四 (1)
卷之八十四 (2)
卷之八十四 (3)
卷之八十四 (4)
卷之八十四 (5)
卷之八十四 (6)
卷之八十四 (7)
卷之八十四 (8)
卷之八十四 (9)
卷之八十五 (1)
卷之八十五 (2)
卷之八十五 (3)
卷之八十五 (4)
卷之八十五 (5)
卷之八十六 (1)
卷之八十六 (2)
卷之八十六 (3)
卷之八十六 (4)
卷之八十六 (5)
卷之八十六 (6)
卷之八十六 (7)
卷之八十六 (8)
卷之八十六 (9)
卷之八十六 (10)
卷之八十六 (11)
卷之八十六 (12)
卷之八十六 (13)
卷之八十六 (14)
卷之八十六 (15)
卷之八十七 (1)
卷之八十七 (2)
卷之八十七 (3)
卷之八十七 (4)
卷之八十七 (5)
卷之八十七 (6)
卷之八十七 (7)
卷之八十七 (8)
卷之八十七 (9)
卷之八十七 (10)
卷之八十七 (11)
卷之八十七 (12)
卷之八十七 (13)
卷之八十七 (14)
卷之八十七 (15)
卷之八十七 (16)
卷之八十八 (1)
卷之八十八 (2)
卷之八十八 (3)
卷之八十八 (4)
卷之八十八 (5)
卷之八十八 (6)
卷之八十八 (7)
卷之八十八 (8)
卷之八十八 (9)
卷之八十八 (10)
卷之八十八 (11)
卷之八十八 (12)
卷之八十八 (13)
卷之八十八 (14)
卷之八十八 (15)
卷之八十八 (16)
卷之八十八 (17)
卷之九十 (1)
- 卷之九十
- 幼幼彙集(下)
- 陰腫疝氣
- 盤腸氣
- 諸汗門
- 諸淋候
- 白濁門
- 遺尿門
- 大小便不通候
- 便血臟毒
- 脫肛痔證候
- 五軟五硬候
- 白虎證
- 鬾病證
- 龜胸龜背證
- 語遲候
- 齒遲候
- 行遲候
- 鶴膝候
- 發斑候
- 赤遊丹毒
- 癰毒腫癤
- 懸癱候
- 瘰癧候
- 諸瘡癬疥候
- 月蝕瘡
- 眉瘡
- 鼻瘡
- 聤耳
- 白禿瘡
卷之九十 (2)
卷之九十 (3)
卷之九十 (4)
卷之九十一 (1)
卷之九十一 (2)
卷之九十一 (3)
卷之九十一 (4)
卷之九十一 (5)
卷之九十一 (6)
卷之九十一 (7)
卷之九十一 (8)
卷之九十一 (9)
卷之九十一 (10)
卷之九十一 (11)
卷之九十二 (1)
卷之九十二 (2)
卷之九十二 (3)
- 土瓜異貌
- 鴷血留顏
- 玄蟲變發
- 柳椹堅牙
- 赤莧成鱉
- 咒棗治瘧
- 發不退落
- 龍骨秘精
- 一體作兩人
- 鼻中毛出長如線
- 皮肉蟹走
- 灸瘡出血片如蝴蝶
- 渾身蝨出
- 發如銅絲
- 毛如鐵條
- 肉出如錐
- 眼前常見飛鳥
- 眼珠垂出
- 飲油快意
- 揩斷蟲出
- 產戶一物如胞
- 胸間潰竅
- 玉莖長腫
- 耳內生紫疔
- 陰莖腫大
- 新婚逆意
- 陰戶如石
- 瘡血如溺
- 日夜小便百餘次
- 皮生惡物
- 雞子愈癆
- 吐物斷酒
- 鵝蝨入耳
- 念木瓜愈足
- 閉耳出蟲
- 自吹目塵
- 貓胎治噎
卷之九十二 (4)
- 身如波浪聲
- 白眥俱黑
- 齒皆搖動
- 口內肉球
- 指甲倒
- 瘡如貓眼
- 脅破腸出
- 氣出不散
- 頭面發熱有光
- 渾身生泡如棠梨
- 醉吞水蛭
- 小便出糞
- 流精不歇
- 面腫如蛇
- 腸中蟲出
- 遍身赤肉
- 瘡如櫻桃
- 肢腫如石擊之有聲
- 腸脫
- 鼻中出水成蝦
- 足底長疔
- 四肢脫節
- 可久針肉龜
- 視正為斜
- 鄒妻發瘕
- 諸腦柔物
- 雞卵制蜈蚣
- 巧治骨哽
- 膽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