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七 (1)

1. 咳逆門

(一名呃逆)

2. 咳逆敘論

《內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又云:歲金太過咳逆,金鬱之發咳逆,少陰二氣咳逆。《金匱》治咳逆,皆指肺金及火為病也。

《千金方》云:咳逆上氣者為病肺,脈數,數者是心火刑于肺金也。

《格致餘論》云:咳逆者,俗謂之呃逆是也。呃逆病即氣逆,自臍下直上出於口,而作聲之名也。書曰:火炎上。東垣謂火與元氣不兩立,又謂為元氣之賊是也。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以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劑治之,未審孰為降火,孰為補虛。況人之陰氣依胃為養,胃土傷損,則木氣乘之,此則土敗木賊也。

陰為火所乘,不得內守,木挾火直衝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陰弱之也,虛之甚也。

白話文:

《內經》說,所有逆氣上衝的病症,都屬於火。又說,歲金過盛會引發咳嗽逆氣,金氣鬱結也會導致咳嗽逆氣,少陰二氣也會造成咳嗽逆氣。《金匱》治療咳嗽逆氣,都是針對肺金和火引起的病症。《千金方》說,咳嗽逆氣上衝是肺病,脈象數,數就表示心火灼傷肺金。《格致餘論》說,咳嗽逆氣,俗稱呃逆,就是氣逆,從臍下直衝向上,從口中發出聲音。古書說,火炎上。東垣說,火與元氣不能共存,火是元氣的賊。《格致餘論》中記載,古方都以胃弱解釋呃逆,而不提火,用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藥物治療,難道不知道哪個是降火,哪個是補虛嗎?而且人體的陰氣依靠胃來滋養,胃土受損,則木氣乘之,這就是土敗木賊。陰氣被火所乘,無法內守,木氣挾著火直衝清道而上。說胃弱,就是陰氣弱,虛弱到了極點。

3. 咳逆呃逆自有所別

咳逆乃乾咳之漸進,無痰有聲,連連不絕,其氣自丹田而逆,上出於咽喉,如有所擊逆而然也。亦有咳聲出咽,復有還聲吸入咽內,此所以為咳逆證也。呃逆者,即下文云入聲是也。有咳、呃兼聲擊發,連續千萬之聲而不已者,服藥不效即用吐法,吐出痰涎立已。

白話文:

咳逆,是乾咳逐漸加重的表現,沒有痰卻有聲音,不斷連續地咳嗽,氣息從丹田逆流而上,從咽喉發出,就像被什麼東西擊打而導致的。也有些咳嗽聲從喉嚨發出,又伴隨著吸氣聲返回咽喉,這就是咳逆的症狀。呃逆,就是下文中所說的「入聲」症狀。如果出現咳嗽和呃逆同時發作,而且聲音不斷重複,久久不停,服用藥物無效的話,就應該使用吐法,將痰涎吐出,就能立刻止住。

4. 咳呃與噦證不同

《難知》云:夫咳逆證,《活人書》斷為噦逆,其說似是而實非也。蓋噦者,乾嘔也。若有物直出,則為吐;嘔物旋出,則為嘔;無物出,則為噦。咳逆者,則水漬於肺而心痞,或連續不已而氣逆,或喜笑過多而氣噎,或咽飲錯喉而氣搶,或急食乾物而氣塞,皆能作咳逆之聲,連續不絕,俗謂之呃忒是也。大抵咳逆者,不順之義;呃忒者,差錯之義。

二者皆氣不得下,為火熱托之而上,至咽喉噎而止也。人或以紙捻鼻,嚏之而止,或詐冤盜賊,因恐而止,或鼻熱聞食香調氣而止,皆抑之駭之而使氣下也。

若噦者,出聲也。噦出其氣,噦聲盡,然後吸,吐噦門中詳言矣。呃逆者,入聲也。氣逆入喉,逆聲盡,然後呼也。出入呼吸,其大不同。嘔穢者,本於胃;呃逆者,本於肺,何難辨哉!

白話文:

《難知》一書中提到,關於咳逆證,《活人書》將其判定為噦逆,看似合理,實際上卻有誤。

因為噦,是指乾嘔,沒有東西吐出來。如果有東西直接吐出來,就叫吐;嘔吐物反覆出來,就叫嘔;沒有東西吐出來,就叫噦。

而咳逆,則是指水氣停留在肺部,導致心胸鬱悶,或是持續不停地氣逆,或是因為大笑過度而氣噎,或是喝水嗆到喉嚨而氣急,或是急著吃乾硬的食物而氣塞,這些情況都會發出咳逆的聲音,持續不斷,俗稱呃忒。

總而言之,咳逆指的是氣不順暢,呃忒指的是氣錯亂。

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氣無法下降,被火熱之氣向上推升,到達咽喉處被阻擋而停止。人們有時會用紙捻塞住鼻子,打噴嚏來停止呃逆,或是假裝冤枉自己被盜賊,因恐懼而停止,或是聞到香氣來調節氣息而停止,這些方法都是通過抑制或驚嚇,讓氣順暢下降。

噦是發出聲音,噦氣出來,噦聲消失後才吸氣,這點在吐噦門中已有詳細說明。呃逆是吸入聲音,氣逆入喉,逆聲消失後才呼氣。出入呼吸,兩者差異很大。嘔吐是源於胃,呃逆是源於肺,這有什麼難辨別的呢!

5. 咳逆非噦故不從寒屬火者多

《活人書》云:咳逆,仲景所謂噦是也。噦為胃寒所生,傷寒本虛攻其熱必噦。又云: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後汗出者,因得噦。所以然者,胃氣虛寒故也。宜橘皮乾薑湯、羌活附子湯、半夏生薑湯,退陰散之屬主之。此仲景治噦之方也。《活人書》誤以咳為噦,故以熱作寒治。

仲景之言噦,非以為咳逆之謂也。咳逆從熱,而噦從寒。《活人》以咳逆為噦,夫安得不用熱藥?蓋辨證一差,故其用藥必反。若非《難知》力辨其失,後學將孰從而知之?

白話文:

《活人書》中說:咳逆,就是仲景所說的噦。噦是因為胃寒引起的,傷寒本就虛弱,再攻其熱氣,就容易出現噦。書中還說:傷寒患者經過大吐大瀉,身體極度虛弱後又出汗,也會出現噦。原因是胃氣虛寒所致。這類情況適合用橘皮乾薑湯、羌活附子湯、半夏生薑湯以及退陰散等溫陽散寒的藥物來治療。這就是仲景治療噦的方法。然而,《活人書》錯誤地把咳逆當成噦,因此用治療寒證的方法來治熱證。

仲景所說的噦,並不是指咳逆。咳逆是由熱引起的,而噦是由寒引起的。《活人書》把咳逆當成噦,怎麼能不用溫熱藥物呢?這是因為辨證錯誤,所以用藥也必然相反。如果不是《難知論》力排錯誤,後人要如何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呢?

解释

这段文字主要探讨了《活人书》和《伤寒论》对“咳逆”和“噦”两种病症的理解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用药错误。

  • 咳逆:指咳嗽逆上,气喘难平,多因肺热引起。
  • :指胃寒导致的呕吐、反胃、恶心,多因脾胃虚寒引起。

《活人书》误将咳逆当作噦,用寒凉药治热症,是典型的误诊误治。而《伤寒论》则明确区分了两种病症,并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作者通过比较两种医书的观点,强调了准确辨证的重要性。

这段文字还体现了中医典籍中“辨证论治”的重要原则,以及后世医家对古籍的传承和批判性研究。

6. 咳逆噦有手足經標本之分

《難知》云:《活人書》以咳逆為噦,謂若可下之,宜調胃承氣湯。是因邪氣在胃,故斷為噦,是則然矣。抑不思咳逆是足陽明失下,傳手太陰。《活人書》言其火之本,不言其火之標,炎上至極高之分而咳逆也。合而觀之,噦與咳逆同一熱也;分而言之,噦為本為膽為胃為中,咳逆為標為心為肺為上。

若標因應見上,當其標不必名噦。噦不言作噦,使後人只見膽胃本,而不見心肺標也。

凡傷寒熱病,陽明實,過期而失下,清氣不得升,濁氣不得降,以致氣不宣通而發呃者甚多。或因飲食太多,填塞胸中,而氣不得升降者。或有痰閉於上,火起於下,而氣不能伸越者,不可不審。若此者皆實證也,宜詳辨而施治之。

白話文:

《難知》中提到, 《活人書》將咳嗽逆氣歸為噦,認為若可下之,則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這是因為邪氣在胃,所以判斷為噦,這樣說也有一定道理。但它沒有考慮到咳嗽逆氣是足陽明經氣失於下降,而傳導至手太陰經的結果。《活人書》只說了火的本源,卻沒說火之表徵,忽略了熱氣上炎至極高而導致咳嗽逆氣的病理。綜合來看,噦與咳嗽逆氣同屬熱證;但從不同角度分析,噦屬本,以膽、胃、中焦為主;咳嗽逆氣則屬標,以心、肺、上焦為主。

如果著眼於標,就應該表現出上焦的症狀,而無需稱之為噦。噦不應該以「作噦」來描述,否則後人只會看到膽胃之本,而看不到心肺之標。

凡是傷寒熱病、陽明實證,拖延時間而失於下降,清氣無法上升,濁氣無法下降,導致氣機不宣通而出現呃逆的患者很多。或者因為飲食過多,填塞胸中,導致氣機不能升降。或者有痰阻於上,火氣起於下,導致氣機不能伸展的患者,不可不審慎。這些都是實證,需要仔細辨證施治。

7. 脈候

右關脈弦者,木乘土位,難治。尺脈大為陰火衝上。脈微而遲者,為寒。肺脈散者,死。脈代者,死。脈結或促或微可治。脈浮而緩者,易治。弦急而按之不鼓者,難治。

白話文:

右關脈弦的人,是肝臟(屬木)侵襲脾胃(屬土),治療起來很困難。如果在手腕處測量到的尺部脈搏強勁,表示陰氣過盛且向上竄升。脈象微弱而且慢,代表身體寒冷。肺部的脈搏分散無力,可能意味著死亡。脈搏跳動間斷、停頓,也可能意味著死亡。脈搏跳動節奏混亂或者快速但沒有彈性,可以進行治療。脈搏浮起但是弛緩,容易治療。脈搏緊張並且按下時沒有彈性,則較難治療。

8. 治咳逆宜降火順氣為先

咳逆證,古方多作胃寒,故用丁香、柿蒂、薑、附熱劑,此亦一偏也。咳逆有虛有實有火,今其氣自下衝上而作聲,非氣而何?大抵傷寒雜證汗吐下後,過服涼劑,胃氣虛寒者,或亦有之,惟此可從溫補,亦不宜用熱劑。除此之外,就因病後必是發熱,失於汗下,熱鬱既久,以致陰虛。

雖汗下之,亦失其時,致火亢極。故雖退熱之後,尚有火伏陰中,而承胃虛沖上,連聲逆吸,而為咳呃之證也,竹茹、麥門冬、橘皮之類。便秘以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咳嗽逆氣的病症,古方大多認為是胃寒,所以用丁香、柿蒂、薑、附子等溫熱藥物治療,這也只是一個方面。咳嗽逆氣有虛有實有火,如今患者的氣從下往上衝而發出聲音,這不是氣還能是什麼?大多是傷寒合併症,經過汗吐下法治療後,過度服用涼性藥物,導致胃氣虛寒,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不過這可以用溫補方法治療,也不宜使用溫熱藥物。除此之外,由於病後必然發熱,汗出不足,熱氣鬱積已久,就會導致陰虛。

即使汗出,也錯過了最佳時機,導致火氣亢盛。因此,即使退燒後,火氣仍然潛伏在陰分,並趁著胃虛而向上衝,連續逆著吸氣,就會出現咳嗽呃逆的症狀。可以用竹茹、麥門冬、橘皮等藥物治療。如果便秘,可以用承氣湯通便。

9. 治咳逆甚者吐法速效

凡有忍氣鬱結積怒之人,並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證。藥以降火、清痰、順氣,不效者,必須吐法,以人參蘆煎湯入煨鹽少許飲之,少頃,探吐膠固痰涎,其咳立已。

實者病傷寒失下,大便秘結而咳逆,速以寒劑下之。若因飲食過傷,或因痰飲停宿,或因暴怒氣逆而得此證,皆為形氣俱實,用子和湧法極效,人參蘆尤佳。

咳逆要審有餘不足。如丹溪治一老人,患滯下後發咳逆,用參朮湯下大補丸而愈。又治一女子怒後作呃,用人參蘆吐之而愈。

白話文:

凡是經常忍氣吞聲、鬱結積怒,而且無法順遂心意的人,大多會出現咳嗽逆氣的症狀。用藥來降火、清痰、順氣,如果沒有效果,就必須用吐法治療。可以將人參蘆煎湯,加入少許煨鹽飲用,過一會兒,就可以吐出膠狀的痰液,咳嗽就會立刻停止。

如果病人是因傷寒失調導致便秘,而出現咳嗽逆氣,應該用寒性的藥物來治療。如果咳嗽逆氣是因飲食過度、痰飲停滯,或是暴怒氣逆引起的,這些都是屬於實證,可以用和解湧吐的方法治療,其中人參蘆的效果最好。

治療咳嗽逆氣,要先判斷是虛證還是實證。像丹溪先生曾經治療一位老人,患了便秘後出現咳嗽逆氣,就用參朮湯瀉下,再服用大補丸,就痊癒了。他也曾經治療一位女子,因為生氣後出現呃逆,就用人參蘆吐法治療,也痊癒了。

易老云:咳逆者,火熱奔急上行,而肺金不納。便秘者,大承氣湯下之;便軟者,瀉心湯主之。

吐利之後作呃者,生薑、半夏、橘皮、竹茹之類。虛弱者,加人參、白朮;脈微遲者,加薑、桂、丁香、柿蒂。

無故偶然作呃,此緣氣逆,宜小半夏茯苓加枳實湯。便秘者,承氣湯,或用蘿蔔子湯調木香調氣散服。

白話文:

易老說:

咳嗽逆氣,是因為火熱之氣急迫上衝,肺金無法容納。便秘者,可用大承氣湯治療;便軟者,則用瀉心湯治療。

吐瀉之後出現呃逆,可用生薑、半夏、橘皮、竹茹等藥物。虛弱者,需加入人參、白朮;脈象微弱遲緩者,需加入薑、桂、丁香、柿蒂。

無故突然出現呃逆,可能是氣逆所致,宜用小半夏茯苓加枳實湯治療。便秘者,可服用承氣湯,或用蘿蔔子湯調和木香調氣散服用。

作呃自利者,以滑石、甘草、黃柏、芍藥、參、朮、陳皮、竹瀝。

內傷呃逆,用補中益氣湯加丁香。痰呃用二陳加枇杷葉薑汁製服之。傷寒呃逆舌強短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這段中醫古文主要介紹了 呃逆 的不同症狀和治療方法。

呃逆

,俗稱 打嗝,是由於橫膈膜痙攣引起的。中醫認為,呃逆的產生主要與 脾胃虛弱痰濕內阻寒邪客胃肝氣不舒 等因素有關。

古文中的藥物和方劑,針對不同的病因,使用了不同的治療方法:

  • 滑石、甘草、黃柏、芍藥、人參、蒼朮、陳皮、竹瀝:這些藥物主要用於 清熱利濕健脾止瀉,適合治療 脾胃虛弱痰濕內阻 導致的呃逆。
  • 補中益氣湯:此方具有 補氣升陽益氣健脾 的功效,適合治療 氣虛 導致的呃逆。
  • 二陳湯:此方具有 燥濕化痰理氣和胃 的功效,適合治療 痰濕 導致的呃逆。
  • 桃仁承氣湯:此方具有 瀉熱通便活血化瘀 的功效,適合治療 傷寒 導致的呃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