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5)

1. 大腸腑形

《內經》曰: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又云:大腸為白腸。

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

手陽明大腸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大指之次指謂食指也。凡經脈之道,陰脈行手足之裡,陽脈行手足之外。此經多血多氣,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別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遠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凡二十穴,左右共四十穴。

商陽(一名絕陽),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陽明大腸脈所出為井金。針一分,灸三壯。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大腸是負責傳導的器官,食物的殘渣在此轉化成排泄物。又說:大腸又稱為白腸。

食物進入體內後,腸道會變得充實,而胃則相對空虛,所以說:腸道充實卻不會感到脹滿,胃即使脹滿卻不是真的有東西。

手陽明大腸經脈,起於食指的指尖,沿著食指上側邊緣向上,通過虎口兩塊骨頭之間,再向上進入兩條筋的中間。食指就是大拇指旁邊的第二個手指。經脈的運行規則,陰經在手足的內側運行,陽經在手足的外側運行。這條經脈氣血都很旺盛,沿著手臂外側向上,進入手肘外側邊緣,再沿著上臂外側前方,向上到達肩部,從肩峰骨的前邊出來,向上經過頸椎的骨頭會合處,向下進入鎖骨上窩,與肺相聯繫,穿過橫膈膜,歸屬於大腸。它的一個分支,從鎖骨上窩向上延伸到頸部,穿過臉頰,進入下牙齦,再出來沿著嘴角兩側交叉,左邊的到右邊,右邊的到左邊,向上挾著鼻孔兩側。

整條經脈共有二十個穴位,左右兩側加起來總共四十個穴位。

商陽穴(又名絕陽穴),位於手食指內側,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子寬的地方,是手陽明大腸經脈的起始穴,屬五輸穴中的井穴,五行屬金。針刺一分深,艾灸三壯。

2. 手陽明大腸經穴圖

【主治】胸中滿,氣喘,肢腫痛,熱病汗不出,耳鳴耳聾,寒熱痎瘧,口乾頤腫齒痛,惡寒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盲。灸三壯。右取左,左取右,如食頃立已。

二間(一名間谷),在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溜為滎水。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喉痹頷䪼腫,肩背臑痛,振寒,鼻衄多驚齒痛,目黃口乾,口喎急,食不通,傷寒水結。

三間(一名少谷),在食指本節後內側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注為俞木。

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齒齲痛,嗜臥,胸腹滿,腸鳴洞泄,寒熱瘧,唇焦口乾,氣喘目眥痛,喜驚多唾,寒熱結水。

合谷(一名虎口),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過為原。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傷寒大渴,脈浮在表,發熱惡寒,頭痛脊強無汗,寒熱瘧,鼻衄不止,熱病汗不出,目視不明,偏正頭痛,腰脊內引痛,小兒單乳鵝。婦人妊娠,補合谷即墮胎。

陽谿(一名中魁),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行為經火。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狂言笑,喜見鬼,熱病煩心,目赤爛翳,厥逆頭痛,胸滿不得息,寒熱瘧,嘔沫,喉痹,耳鳴,驚掣,肘臂不舉,痂疥。

偏歷,在腕中後三寸,陽明絡脈別走太陰。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肩膊肘腕疼,目䀮䀮,齒痛鼻衄,寒熱瘧,癲疾多言,喉痹耳鳴,汗不出,利小便。

溫溜(一名逆注,一名池頭),腕後大士五寸,小士六寸,《明堂》腕後五寸六寸間,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腸鳴腹痛,傷寒噦逆,噫膈氣閉,寒熱頭痛,喜笑狂言,見鬼吐沫,四肢腫,口舌痛,喉痹。

下廉,在輔骨下去上廉一寸,輔銳肉分外。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飧泄,癆瘵,小腹滿,小便血,狂言,偏風,濕痹,小腸氣,面無顏色,痃癖,腹痛不可忍,飧泄,臍腹痛,食不化,氣喘,涎出,乳癰。

上廉,在三里下一寸,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針五分,灸五壯。

【主治】小便澀,腸鳴胸痛,半身不遂,手足不仁,喘息,大腸氣,腦風頭痛。

三里(一名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內起銳肉之端。針二分,灸三壯。

【主治】霍亂遺失,失音齒痛,項腫瘰癧,手痹不仁,中風口癖,手足不隨。

曲池,在肘外輔骨屈肘兩骨中,以手拱胸取之。手陽明大腸脈所入為合土。針七分,灸七壯至百壯。

【主治】繞踝風,手臂紅腫,肘中痛,偏風半身不遂,風邪泣出,喉痹不能言,臂膊痛,筋緩屈伸不便,無力,瘛瘲癲疾,皮膚乾燥,痂疥,婦人經脈不通。

肘髎,在肘大骨外廉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勞風嗜臥,臂痛不舉,麻木不仁。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穴圖]

【主要治療】 胸悶、氣喘、四肢腫痛、熱病不出汗、耳鳴耳聾、忽冷忽熱的瘧疾、口乾、下巴腫痛、牙痛、怕冷、肩背部肌肉緊繃疼痛、鎖骨窩疼痛、眼睛出現青色或失明。可灸三壯。右邊的病痛扎左邊的穴位,左邊的病痛扎右邊的穴位,就像吃一頓飯的時間,病痛就能立即緩解。

二間(又名間谷),位於食指第一指節前內側的凹陷處。是手陽明大腸經的滎穴,五行屬水。針刺三分深,艾灸五壯。

【主要治療】 咽喉腫痛、下巴腫脹、肩背部和上臂疼痛、發冷顫抖、流鼻血、易受驚嚇、牙痛、眼睛發黃、口乾、口歪、吞嚥困難、傷寒導致水液停滯。

三間(又名少谷),位於食指第一指節後內側的凹陷處,是手陽明大腸經的俞穴,五行屬木。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咽喉腫痛,感覺喉嚨有異物梗阻,下牙蛀牙疼痛,嗜睡,胸腹脹滿,腸鳴、腹瀉,忽冷忽熱的瘧疾,嘴唇乾裂,口乾,氣喘,眼角疼痛,容易驚嚇,多口水,忽冷忽熱且水液停滯。

合谷(又名虎口),位於手背大拇指和食指之間,兩骨交接的凹陷處。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傷寒口渴,脈搏浮在表面,發熱怕冷,頭痛、脊背僵硬無汗,忽冷忽熱的瘧疾,流鼻血不止,熱病不出汗,視力模糊,偏頭痛、正頭痛,腰背內部牽引痛,小兒單純性鵝口瘡。婦女懷孕時,如果針刺合谷穴,會導致墮胎。

陽谿(又名中魁),位於手腕上側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處,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經穴,五行屬火。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胡言亂語、傻笑、看到鬼怪、熱病心煩、眼睛紅腫、視力模糊、手足冰冷、頭痛、胸悶喘不過氣、忽冷忽熱的瘧疾、嘔吐白沫、咽喉腫痛、耳鳴、驚厥、手臂抬不起來、皮膚生瘡。

偏歷,位於手腕後三寸處,是手陽明經的絡穴,與手太陰經相連。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肩膀、上臂、手肘、手腕疼痛,視力模糊,牙痛,流鼻血,忽冷忽熱的瘧疾,癲癇、多言,咽喉腫痛,耳鳴,不出汗,小便不暢。

溫溜(又名逆注、池頭),位於手腕後大拇指方向五寸,小指方向六寸,《明堂經》記載在手腕後五寸至六寸之間。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腸鳴腹痛,傷寒引起的呃逆、膈氣不通、胸悶氣閉,忽冷忽熱的頭痛,喜笑狂言,看到鬼怪、吐白沫,四肢腫脹,口舌疼痛,咽喉腫痛。

下廉,位於肱骨下端外側,上廉穴下一寸,肌肉分開的地方。針刺五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消化不良導致腹瀉,肺結核,小腹脹滿,小便帶血,胡言亂語,半身不遂,風濕痺痛,小腸疝氣,面色蒼白,腹部包塊,腹痛劇烈,消化不良導致腹瀉,臍周腹痛,消化不良,氣喘,流口水,乳癰。

上廉,位於足三里穴下一寸,是手陽明經與其他陽經交會的地方。針刺五分深,艾灸五壯。

【主要治療】 小便不暢,腸鳴胸痛,半身不遂,手腳麻木,氣喘,大腸氣滯,頭痛。

三里(又名手三里),位於肘彎曲時,曲池穴下二寸,按壓時,肌肉突出的地方。針刺二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霍亂吐瀉、失聲、牙痛、頸部腫大、淋巴結核,手臂麻木,中風導致口眼歪斜,手足不靈活。

曲池,位於肘彎曲時,肱骨外側端,兩骨之間的凹陷處,以手拱胸取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五行屬土。針刺七分深,艾灸七壯至百壯。

【主要治療】 腳踝周圍疼痛,手臂紅腫,肘部疼痛,半身不遂,風邪導致流淚,咽喉腫痛不能說話,手臂疼痛、筋脈鬆弛、活動不便、無力,抽搐、癲癇、皮膚乾燥、生瘡,婦女經脈不通。

肘髎,位於肘關節大骨外側的凹陷處。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因勞累引起的嗜睡,手臂疼痛抬不起來,麻木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