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七 (1)

1. 咳逆門

(一名呃逆)

2. 咳逆敘論

《內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又云:歲金太過咳逆,金鬱之發咳逆,少陰二氣咳逆。《金匱》治咳逆,皆指肺金及火為病也。

《千金方》云:咳逆上氣者為病肺,脈數,數者是心火刑于肺金也。

《格致餘論》云:咳逆者,俗謂之呃逆是也。呃逆病即氣逆,自臍下直上出於口,而作聲之名也。書曰:火炎上。東垣謂火與元氣不兩立,又謂為元氣之賊是也。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以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劑治之,未審孰為降火,孰為補虛。況人之陰氣依胃為養,胃土傷損,則木氣乘之,此則土敗木賊也。

陰為火所乘,不得內守,木挾火直衝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陰弱之也,虛之甚也。

3. 咳逆呃逆自有所別

咳逆乃乾咳之漸進,無痰有聲,連連不絕,其氣自丹田而逆,上出於咽喉,如有所擊逆而然也。亦有咳聲出咽,復有還聲吸入咽內,此所以為咳逆證也。呃逆者,即下文云入聲是也。有咳、呃兼聲擊發,連續千萬之聲而不已者,服藥不效即用吐法,吐出痰涎立已。

4. 咳呃與噦證不同

《難知》云:夫咳逆證,《活人書》斷為噦逆,其說似是而實非也。蓋噦者,乾嘔也。若有物直出,則為吐;嘔物旋出,則為嘔;無物出,則為噦。咳逆者,則水漬於肺而心痞,或連續不已而氣逆,或喜笑過多而氣噎,或咽飲錯喉而氣搶,或急食乾物而氣塞,皆能作咳逆之聲,連續不絕,俗謂之呃忒是也。大抵咳逆者,不順之義;呃忒者,差錯之義。

二者皆氣不得下,為火熱托之而上,至咽喉噎而止也。人或以紙捻鼻,嚏之而止,或詐冤盜賊,因恐而止,或鼻熱聞食香調氣而止,皆抑之駭之而使氣下也。

若噦者,出聲也。噦出其氣,噦聲盡,然後吸,吐噦門中詳言矣。呃逆者,入聲也。氣逆入喉,逆聲盡,然後呼也。出入呼吸,其大不同。嘔穢者,本於胃;呃逆者,本於肺,何難辨哉!

5. 咳逆非噦故不從寒屬火者多

《活人書》云:咳逆,仲景所謂噦是也。噦為胃寒所生,傷寒本虛攻其熱必噦。又云: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後汗出者,因得噦。所以然者,胃氣虛寒故也。宜橘皮乾薑湯羌活附子湯半夏生薑湯退陰散之屬主之。此仲景治噦之方也。《活人書》誤以咳為噦,故以熱作寒治。

仲景之言噦,非以為咳逆之謂也。咳逆從熱,而噦從寒。《活人》以咳逆為噦,夫安得不用熱藥?蓋辨證一差,故其用藥必反。若非《難知》力辨其失,後學將孰從而知之?

6. 咳逆噦有手足經標本之分

《難知》云:《活人書》以咳逆為噦,謂若可下之,宜調胃承氣湯。是因邪氣在胃,故斷為噦,是則然矣。抑不思咳逆是足陽明失下,傳手太陰。《活人書》言其火之本,不言其火之標,炎上至極高之分而咳逆也。合而觀之,噦與咳逆同一熱也;分而言之,噦為本為膽為胃為中,咳逆為標為心為肺為上。

若標因應見上,當其標不必名噦。噦不言作噦,使後人只見膽胃本,而不見心肺標也。

凡傷寒熱病,陽明實,過期而失下,清氣不得升,濁氣不得降,以致氣不宣通而發呃者甚多。或因飲食太多,填塞胸中,而氣不得升降者。或有痰閉於上,火起於下,而氣不能伸越者,不可不審。若此者皆實證也,宜詳辨而施治之。

7. 脈候

右關脈弦者,木乘土位,難治。尺脈大為陰火衝上。脈微而遲者,為寒。肺脈散者,死。脈代者,死。脈結或促或微可治。脈浮而緩者,易治。弦急而按之不鼓者,難治。

8. 治咳逆宜降火順氣為先

咳逆證,古方多作胃寒,故用丁香柿蒂、薑、附熱劑,此亦一偏也。咳逆有虛有實有火,今其氣自下衝上而作聲,非氣而何?大抵傷寒雜證汗吐下後,過服涼劑,胃氣虛寒者,或亦有之,惟此可從溫補,亦不宜用熱劑。除此之外,就因病後必是發熱,失於汗下,熱鬱既久,以致陰虛。

雖汗下之,亦失其時,致火亢極。故雖退熱之後,尚有火伏陰中,而承胃虛沖上,連聲逆吸,而為咳呃之證也,竹茹麥門冬橘皮之類。便秘以承氣湯下之。

9. 治咳逆甚者吐法速效

凡有忍氣鬱結積怒之人,並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證。藥以降火、清痰、順氣,不效者,必須吐法,以人參蘆煎湯入煨鹽少許飲之,少頃,探吐膠固痰涎,其咳立已。

實者病傷寒失下,大便秘結而咳逆,速以寒劑下之。若因飲食過傷,或因痰飲停宿,或因暴怒氣逆而得此證,皆為形氣俱實,用子和湧法極效,人參蘆尤佳。

咳逆要審有餘不足。如丹溪治一老人,患滯下後發咳逆,用參朮湯大補丸而愈。又治一女子怒後作呃,用人參蘆吐之而愈。

易老云:咳逆者,火熱奔急上行,而肺金不納。便秘者,大承氣湯下之;便軟者,瀉心湯主之。

吐利之後作呃者,生薑半夏橘皮竹茹之類。虛弱者,加人參、白朮;脈微遲者,加薑、桂、丁香柿蒂

無故偶然作呃,此緣氣逆,宜小半夏茯苓枳實湯。便秘者,承氣湯,或用蘿蔔子湯調木香調氣散服。

作呃自利者,以滑石甘草黃柏、芍藥、參、朮、陳皮竹瀝

內傷呃逆,用補中益氣湯加丁香。痰呃用二陳加枇杷葉薑汁製服之。傷寒呃逆舌強短者,桃仁承氣湯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