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 (4)
卷之六 (4)
1. 肺經步穴歌
經渠,在寸口陷中。針三分,禁灸。(灸傷人神明。)
【主治】瘧寒熱,胸背拘急,臌脹喉痹,咳逆上氣,傷寒熱病汗不出,心痛嘔吐。
太淵(一名太泉,避唐祖諱。),在掌後陷中,肺脈所注為俞。經曰:脈會太淵。疏曰:脈病治此。平旦寅時氣血從。此始,故曰寸口者,脈之大要會,手太陰之動也。針一分,灸三壯。
【主治】胸痹逆氣善嘔噦,飲水咳嗽,煩躁不得眠,肺脹鼓,眼痛,眼青生翳赤筋,缺盆痛引臂肩背痛,寒喘不息,氣上逆,心痛,咳血,狂言,溺色變,遺失無度。
魚際,在大指本節後內側陷中,又云散脈中,肺脈所溜為滎。針一分,灸三壯。
【主治】酒病,身熱惡風寒,虛熱,舌上黃,頭痛咳嗽噦,傷寒汗不出,痹走胸背痛,目眩煩心少氣,腹痛不下食,肘攣支滿,喉中乾燥,寒慄溺出,嘔血悲恐,心痹乳癰。
少商,在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菲葉,白肉際宛宛中。肺脈所出為井木。針一分,灸一壯。
【主治】項腫喉痹,煩心善嘔心下滿,汗出而煩,咳逆,痎瘧振寒,腹滿,唾沫引飲,食不下,小兒乳鵝。(唐刺史項腫如升,喉中閉塞,水粒不下,甄權以三稜針刺之,微出血而立愈。)
白話文:
經渠穴,位於手腕橫紋的寸口處凹陷中。針刺三分深,不可用艾灸。(艾灸會傷害人的神氣。)
【主要治療】瘧疾引起的寒熱症狀,胸背部僵硬拘束,腹部腫脹,喉嚨腫痛,咳嗽氣逆上衝,傷寒發熱不出汗,心痛嘔吐。
太淵穴(又名太泉,因避唐朝祖先名諱而改名。),位於手掌後方凹陷處,是肺經脈氣匯聚的穴位,是肺經的俞穴。《黃帝內經》說:脈氣會聚於太淵穴。註解說:脈絡疾病治療此穴。早上寅時(約凌晨3-5點)是氣血從此穴開始運行的時間,因此說寸口處是脈搏的重要匯聚點,也是手太陰肺經氣血發動的地方。針刺一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胸部悶痛、氣逆上衝、容易嘔吐、飲水後咳嗽、煩躁失眠、肺脹氣腫、眼睛疼痛、眼睛出現青色翳膜和紅筋、鎖骨上凹陷處疼痛牽引至手臂肩背痛、寒冷喘氣不止、氣往上衝、心痛、咳血、胡言亂語、小便顏色改變、大小便失禁。
魚際穴,位於大拇指本節後內側凹陷處,也有說是手掌脈絡散開的地方,是肺經脈氣流經的滎穴。針刺一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飲酒引起的疾病、身體發熱怕風怕冷、虛熱、舌苔發黃、頭痛咳嗽、嘔吐、傷寒不出汗、肢體麻木游走性胸背痛、頭暈心煩氣短、腹痛不思飲食、肘部彎曲受限,胸部脹滿、喉嚨乾燥、發冷顫抖小便排出、嘔血悲傷恐懼、心臟病變、乳房腫痛。
少商穴,位於大拇指指端內側,距離指甲角如同韭菜葉子的位置,白肉邊緣的凹陷處。是肺經脈氣流出的井穴,屬木。針刺一分深,艾灸一壯。
【主要治療】頸部腫脹、喉嚨腫痛、心煩容易嘔吐、心下滿悶、出汗後更加煩躁、咳嗽氣逆、瘧疾發冷顫抖、腹部脹滿、吐口水且想喝水、吃不下東西、小兒鵝口瘡。(唐代刺史脖子腫大如升,喉嚨阻塞,水都無法下嚥,甄權用三棱針刺破此穴,稍微出血就立刻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