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 (3)
卷之六 (3)
1. 經脈說
夫所謂經者,以其氣血流行之大經常而不息者。謂之脈者,以其血理分袤(音謀,言相去也。)行體者而言也。謂之絡者,本經之旁支而別出以聯絡於十二經者也。如手太陰經之支者,從腕後出次指端而交於陽明經者是也。
白話文:
所謂的「經」,是指它裡面的氣血運行,像大河流一樣經常不停地流動。而說到「脈」,是指血液在身體裡,循著一定的紋路、有間隔地流動。至於「絡」,指的是從主要經脈旁邊分支出去,與十二條經脈互相連接的支線。就像手太陰肺經的分支,從手腕後面出去,接著走到食指末端,然後與手陽明大腸經相連接,就是這個意思。
2. 中指同身寸圖
凡量四肢穴道必用此中指寸法,蓋四肢長短無不同者。量身上穴當同身。
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內廷兩橫紋頭相去為一寸,取稻稈心量,或用薄篾量,皆易折而不伸縮為準,用繩則伸縮不便,故多不準。
白話文:
測量四肢穴道時,一定要使用這個中指的長度作為標準,因為每個人的四肢長短都不一樣。測量身上穴道時,也要用自己的身體作為標準。
男性用左手,女性用右手,中指第二節內側兩個橫紋之間的距離算作一寸,可以用稻草稈中心來量,或是用薄竹片來量,這些材質的共同點是容易折斷且不會伸縮,這樣才準確。如果用繩子量,因為繩子會伸縮,所以大多不準確。
3. 肺臟形
4. 手太陰肺經穴圖
《內經》曰: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其液涕。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
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陽,通於秋氣。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肺色白,欲如鵝毛,不欲如鹽。
肺氣絕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死不治。
手太陰肺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喉嚨是也)橫出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凡十一穴,左右共二十二穴。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西方屬白色,與肺相通,開竅於鼻子,精氣藏於肺,所以肺的疾病常常反映在背部。它的味道屬辛辣,性質屬金,對應的動物是馬,對應的穀物是稻米,對應的音階是商,對應的數字是九,對應的氣味是腥,對應的體液是鼻涕。肺主導鼻子,在天象方面對應乾燥,在地方面對應金,在人體方面對應皮膚毛髮,在內臟方面對應肺,在顏色方面對應白色,在音階方面對應商,在聲音方面對應哭泣,在病變方面對應咳嗽,在孔竅方面對應鼻子,在味道方面對應辛辣,在情緒方面對應憂愁。憂愁會傷害肺,喜悅可以克服憂愁。
熱會傷害皮膚毛髮,寒可以克服熱。辛辣會傷害皮膚毛髮,苦味可以克服辛辣。肺與四季相應,在天上的對應是太白星。因此可以知道疾病是否發生在皮膚毛髮。
肺是氣的根本,魄所居的地方,它的光華表現在毛髮上,充養作用表現在皮膚,是陽氣中的太陽,與秋季的氣息相通。
肺的功能如同輔佐君主的官員,負責調節身體的機能。肺與皮膚相合,能滋養毛髮,它又主宰著心臟的功能。肺的顏色是白色,理想狀態像鵝毛般潔白,不希望像鹽一樣的白色。
肺氣衰竭的時候,皮膚毛髮會枯焦,皮膚毛髮枯焦就會導致津液流失,津液流失就會導致皮膚組織受損,皮膚組織受損就會導致皮膚乾燥毛髮脫落,毛髮脫落就表示病情嚴重,難以治癒。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胃脘部位),向下聯絡大腸,再回到胃口處,向上穿過橫膈膜歸屬於肺,從肺系(也就是喉嚨)橫向出來到腋下,沿著上臂內側,在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前方行走,向下到肘部,沿著前臂內側的骨頭下緣,進入寸口(手腕脈搏處),向上經過大魚際,沿著大魚際的邊緣,到達大拇指的末端。它的分支,從手腕後方直接出來到食指內側,到達食指末端。總共有十一個穴位,左右兩側總共二十二個穴位。
5. 經穴歌
手太陰十一穴,中府雲門天府列。俠白尺澤孔最存,列缺經渠太淵涉。魚際直出大指終,絡過陽明大腸接。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總共有十一個穴道,它們分別是中府、雲門、天府。接著是俠白、尺澤、孔最,還有列缺、經渠、太淵。最後一個穴道在手掌魚際處,然後直走,結束在大拇指。手太陰肺經的絡脈會連到陽明大腸經。
6. 肺經步穴歌
太陰肺兮出中府,雲門之下一寸許。雲門氣戶旁二寸,人迎之下二骨數。天府腋下三寸求,俠白去肘五寸主。尺澤肘中約文論,孔最腕中七寸許。列缺腕側一寸半,經渠寸口陷中是。太淵掌後橫紋頭,魚際節後(大指本節後)散脈舉。少商大指內側端,此穴若針疾咸愈。
中府(一名膺俞),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中,去中行六寸,肺之募,(募猶結募也、經氣聚此。)手足太陰二脈之會。針入三分,灸五壯。(《埤雅》云:壯者,以壯人為法也。)
【主治】腹脹食不下,四肢腫,喘氣胸滿,肩背痛,嘔啘,咳逆上氣。肺系急,肺寒熱,胸悚悚。膽熱濁涕,風汗出,面腫少氣不得臥,傷寒胸中熱,飛屍遁注,癭瘤。
雲門,在巨骨下俠氣戶旁二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去胸中行任脈兩旁,相去各六寸。
針入三分,不宜深,深則使人氣逆,灸五壯。
【主治】傷寒四肢熱不已,咳逆短氣上衝心胸,脅徹背痛,喉痹,臂不得舉,癭氣。
天府,在腋下三寸,臂臑內廉動脈陷中,以鼻取之。
《銅人》針四分,灸二七壯至百壯。(《資生》云:非大急不灸。)《甲乙經》禁灸,灸之使人逆氣。
【主治】暴痹內逆,肝脈相搏,血溢鼻口,鼻衄血不止,卒中惡風邪氣,泣出,喜忘,飛屍惡疰,鬼語遁下,喘不得息,瘧寒熱目眩,遠視䀮䀮,癭氣。
俠白,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心痛短氣,乾嘔煩滿。
尺澤,在肘中約紋上,屈肘橫紋筋骨罅陷中,手太陰肺脈所入為合水,肺實瀉之。針三分,灸三壯。(《銅人》禁灸,《素問》灸五壯。)
【主治】肩背痛,汗出中風,小便數而久溺色變,遺失無度,面白善嚏,悲愁不樂,灑淅寒熱,風癉,臑肘攣,手臂不得舉,喉痹上氣,嘔吐口舌乾,咳嗽痎瘧,四肢腫臂寒,短氣心痛,肺積息賁,小兒慢驚風。
孔最,去腕上七寸,《銅人》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熱病汗不出,咳逆,肘臂屈伸難,吐血失音,咽痛頭痛。
列缺,手太陰別絡走陽明,去腕側上一寸五分,滑氏以手交叉,頭食指末筋罅中是穴。《銅人》針二分,灸三壯。(《明堂》針三分,灸七壯。)
【主治】偏風口面喎斜,手肘無力,半身不遂,口噤不開,寒熱瘧,嘔沫,咳嗽,善笑驚癇妄見,面目四肢癰腫,肩痹,胸背寒慄,少氣不足以息,屍厥寒厥。
按《素問》曰:直行者謂之經,旁出者謂之絡。手太陰之支,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是列缺,為太陰別走陽明之絡。人或有寸關尺三部脈不見,自列缺至陽谿脈見者,俗謂反關脈。此經脈虛而絡脈滿,《千金翼》謂陽脈逆反大於寸口三倍。惜叔和尚未之及,而況高陽生哉?
白話文:
肺經步穴歌
手太陰肺經的穴道,從中府穴開始,中府穴位於雲門穴下方約一寸的位置。雲門穴則在氣戶穴旁邊兩寸,也在人迎穴下方兩塊骨頭的位置。天府穴在腋下三寸的地方,俠白穴在手肘上方五寸處。尺澤穴在手肘彎曲處的紋路上,孔最穴在手腕上方七寸處。列缺穴在手腕外側一寸半的位置,經渠穴則在寸口脈搏跳動的凹陷處。太淵穴在手掌後橫紋的頂端,魚際穴在拇指本節後的散脈處。少商穴則在拇指內側的末端,如果針灸這些穴道,許多疾病都能治癒。
中府穴(又名膺俞),位於雲門穴下方一寸,在乳房上方的第三肋骨間,可以摸到動脈搏動的凹陷處,距離身體中線六寸。這裡是肺的募穴(募穴是指經氣聚集的地方),也是手太陰肺經與足太陰脾經的交會處。針刺入約三分深,可以灸五個艾壯。(古書說,所謂艾壯,是以體格強壯的人為標準。)
【主治】腹脹、吃不下東西、四肢腫脹、呼吸急促、胸悶、肩背疼痛、嘔吐、咳嗽、氣喘、肺部感到緊迫、肺部有寒熱感、胸部發抖、膽熱引起的鼻涕混濁、風邪引起的汗出、面部腫脹、呼吸短促導致無法平躺、傷寒引起的胸中發熱、飛屍遁注(指一種疑難雜症)、癭瘤(甲狀腺腫大)。
雲門穴,在鎖骨下方,靠近氣戶穴旁兩寸的凹陷處,可以摸到動脈搏動。抬起手臂來取穴,距離胸部中線(任脈)兩側各六寸。針刺入約三分深,不宜過深,過深會導致氣逆。可以灸五個艾壯。
【主治】傷寒導致四肢發熱不止、咳嗽、氣短上衝心胸、脅肋到背部疼痛、喉嚨腫痛、手臂抬不起來、癭氣。
天府穴,在腋下三寸的地方,手臂內側的動脈凹陷處,可以用鼻子來取穴。古書記載,針刺約四分深,可以灸二十七到一百個艾壯。(《資生經》說,除非情況非常緊急,否則不宜灸。)《甲乙經》則記載此穴禁止灸,灸了會導致氣逆。
【主治】突然發生的痹症、體內氣逆、肝脈搏動劇烈、血從鼻子和嘴巴流出、鼻出血不止、突然中風、邪氣侵襲、哭泣、健忘、飛屍惡疰(一種傳染病)、鬼語(說胡話)、喘不過氣、瘧疾引起的寒熱發作、頭暈目眩、遠視模糊、癭氣。
俠白穴,在天府穴下方,手肘上方五寸的動脈搏動處。針刺約三分深,可以灸五個艾壯。
【主治】心痛、呼吸短促、乾嘔、煩躁。
尺澤穴,在手肘彎曲的紋路上,是手太陰肺經的合穴(合穴屬水,肺經實證可瀉此穴)。針刺約三分深,可以灸三個艾壯。(古書記載此穴禁止灸,《素問》則說可灸五個艾壯。)
【主治】肩背疼痛、汗出、中風、小便次數多且尿液顏色異常、大小便失禁、面色蒼白、容易打噴嚏、悲傷憂愁、發冷發熱、風疹、手臂攣縮、手臂抬不起來、喉嚨腫痛、氣喘、嘔吐、口乾舌燥、咳嗽、瘧疾、四肢腫脹、手臂發冷、呼吸短促、心痛、肺部積聚形成的息賁(一種腫塊)、小兒慢驚風。
孔最穴,在手腕上方七寸處。針刺約三分深,可以灸五個艾壯。
【主治】發熱不出汗、咳嗽、手臂彎曲和伸直困難、吐血、失音、咽喉疼痛、頭痛。
列缺穴,是手太陰肺經的絡穴,會連通到手陽明大腸經。在手腕外側上方一寸五分的地方。取穴時,可以將兩手交叉,食指指尖所在的凹陷處即是此穴。針刺約二分深,可以灸三個艾壯。(古書記載,可針刺三分深,灸七個艾壯。)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臂無力、口噤不開、寒熱瘧疾、嘔吐、咳嗽、容易大笑、驚恐、癲癇、妄見、面部四肢癰腫、肩臂麻痺、胸背寒冷、呼吸短促、屍厥寒厥。
根據《素問》的記載:「直行的經脈稱為經,旁出的經脈稱為絡。」手太陰肺經的分支,從手腕後直接延伸到食指內側的末端,就是列缺穴,是手太陰肺經連通到手陽明大腸經的絡穴。有些人寸關尺三個部位的脈搏摸不出來,但是從列缺穴到陽谿穴這段的脈搏卻很明顯,這種情況俗稱為反關脈。這是因為經脈虛弱而絡脈強盛的表現。《千金翼方》記載,陽脈的逆反情況比寸口的脈搏強盛三倍。可惜脈學大師王叔和沒有論述到這一點,更何況是高陽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