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12月節氣(大雪/冬至)經絡養生及五運六氣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12-07本月相關節氣
季節:冬天(88天15小時)
北半球的12月份,包含了兩個節氣,分別是「大雪」與「冬至」。
大雪是一年24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每年大約在12月7日~8日,太陽到達黃經255度時進入大雪,這是冬天的子月。
曆書記載:「斗指甲,斯時積陰為雪,至此栗烈而大,過於小雪,故名大雪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大雪之後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高,此時是陰氣最盛時期。
正所謂盛極而衰,大雪節氣後,天氣越來越涼,寒風蕭蕭,雪花飄飄。雪後的大風使氣溫驟降,感冒咳嗽的人比平時還多。
古代將大雪分爲三候:「一候鵑鷗不嗚;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是說此時因天氣寒冷,寒號鳥不再嗚叫了。
由於陰氣最盛時期,正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所以老虎始有求合行爲;「荔挺」爲蘭草的一種,也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
從這天開始到兩星期後的冬至那天,陰氣到達的巔峰,氣溫會降更低,寒氣逼人進入全年陰氣最重的時期。人體的陽氣很容易受到大氣的影響,因此這段期間必須特別注意健康養生。
冬至是一年24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每年大約在12月22日~23日,太陽到達黃經270度時進入冬至,地支進入「子月」,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古人認為冬至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
冬至日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移,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
古代將冬至分爲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此時陽氣雖已開始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因為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逐漸開始流動。
從冬至之後,是陽氣漸生的階段,但是大氣溫度依然低下,人體的陽氣很容易受到大氣的影響,因此這段期間必須特別注意防寒養生。
如果沒有注意的話,就容易種下病根,形成一種「寒性陽虛體質」,持續影響之後幾個月甚至數年的健康狀態。
黃帝內經季節養生
《黃帝內經》提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瘺厥,奉生者少。」
白話意思是:進入冬季之後應該早睡晚起,隨著太陽作息,讓腎所藏的「志」,若伏若匿地有所收藏,心志不要妄動。
要避寒、溫暖身體,不要讓皮膚受到寒邪之風,不然陽氣就被奪去,這就是冬天的「養藏之道」。如果不順著它,就會傷到腎,隔年春天就會出現肌肉萎縮、全身骨頭酸疼。
本月五運六氣
進入2023年之後,就五行而言整年「火運不及」。黃帝內經提到,「火運不及」時,寒氣大行,陽氣不化。容易胸痛、脅肋滿痛、背痛、肩胛痛、兩臂內痛、心痛、胸腹脹大、便溏腹滿、食慾不佳、寒中腸鳴、腹痛腹瀉...等等。
而在泉「少陰君火」,主導下半年的氣場,可見2023年下半年就養生而言,必須特別專注於體內「火熱之氣」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大雪節氣之後處於六之氣的範疇(11月23日-1月23日),本月主氣運行「太陽寒水」,客氣運行「少陰君火」。
小雪之後要注意防範中醫的肺臟,以及各種外感風寒證候,這是很容易感冒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