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運動中醫養生

北半球9月節氣(白露/秋分)經絡養生及五運六氣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9-07
本月經絡型態

本月相關節氣

季節:秋天(91天20小時)

北半球的9月份包含了兩個節氣,分別是「白露」與「秋分」。

白露是一年24節氣中的第15個節氣,每年大約在9月7日~8日白露之後,太陽到達黃經為165度開始進入白露,就會進入秋天的第二個月(酉月)。

曆書記載:「斗指癸為白露,陰氣漸重,凌而為露,故名白露。」自此天氣開始轉涼,清晨的露水會凝結成一顆顆白淨晶瑩的小水滴,所以叫做「白露」。

清晨的露水凝結成一顆顆白淨晶瑩的小水滴
清晨的露水凝結成一顆顆白淨晶瑩的小水滴

古代將白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

這是指白露過後,「一候鴻雁來」描繪了候鳥的遷徙,它們感知到北方氣溫的下降,開始成群結隊地向南方飛去,這是一種自然界對季節變化的本能反應。

「二候玄鳥歸」中的玄鳥,通常指燕子。它們在春天北歸築巢,哺育幼鳥,到了白露時節,幼鳥已長大,燕子便再次南飛,準備過冬。

「三候群鳥養羞」則生動地描繪了鳥類為過冬做準備的情景。這裡的「羞」字,確實有美味食物的意思,但在古文中也常引申為儲備、收藏。

所以「群鳥養羞」意味著各種鳥類開始積極地覓食,儲存脂肪,或將食物藏匿起來,以應對即將到來的寒冷冬季和食物匱乏。

秋季進入白露之後天氣開始涼爽
秋季進入白露之後天氣開始涼爽

依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白露的詮釋:「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

這句話解釋了白露為何名為「白露」,因為此時空氣中的水氣在夜晚凝結成潔白的露珠,而秋天在五行中屬金,金的顏色是白色,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完美地詮釋了這個節氣的特徵。

「暑氣漸消,大部分地區都會有天高氣爽,雲淡風輕的狀態」,空氣中帶著涼意,描繪出一幅典型的秋日圖景。

秋分是一年24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每年大約在9月23日~24日,太陽到達黃經為180度開始進入秋分,當天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

秋分之後,北半球各地晝漸短夜漸長,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開始有秋冬的感覺。

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培戶;三候水始涸。」

一候雷始收聲,是指從秋分開始,天空中的雷聲會逐漸減少或停止。這反映了夏天的炎熱和濕氣消退,陽氣(代表熱、動態)漸弱,陰氣(代表涼爽、靜止)漸強。雷通常與夏季的暴雨和熱空氣有關,因此雷聲的消失象徵著夏天已過。

二候蟄蟲培戶,意指許多昆蟲(蟄蟲)會開始準備過冬,有些會進入地底或躲藏起來,並且用泥土將洞穴封閉起來(培戶)。這說明氣溫下降,昆蟲們為了避寒而進入冬眠狀態,不再像春夏季那樣活躍。

三候水始涸,描述地面的水氣開始減少,河流、湖泊或池塘的水位會明顯下降(涸)。因為水氣不再充沛,天氣亦會開始變得乾燥。

秋天陽光不再像夏天那樣強烈,蒸發量減少,加上空氣中的濕度降低,使得整體環境變得乾燥,水氣也隨之減少。

進入秋分之後天氣開始涼爽,天氣隨時會降溫
進入秋分之後天氣開始涼爽,天氣隨時會降溫

秋分後隨著太陽直射點南移,北半球的白天越來越短,黑夜越來越長。這也是氣溫降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夜晚的時間越長,地表散失的熱量就越多。

此外,晝夜溫差變大,由於白天陽光變弱,地表吸收的熱量減少;而夜晚地表散熱快,使得白天和夜晚的溫差明顯拉大。這就是為什麼秋天常說「早晚涼」的原因。

農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秋分以後見霜,天氣逐漸轉冷會是一件很自然的現象。

黃帝內經季節養生

黃帝內經》提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白話意思是:秋天的三個月,稱為「容平」的季節,這是因為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秋天的特點是天氣變化迅速,地面變得清爽明朗。

這個時候,應該早睡早起,跟著雞的叫聲一同起床,保持心情的安定,以減輕秋季的肅殺之氣。

收斂自己的精神和氣息,讓自己適應秋天的平和氛圍,不要讓心志外露,這樣可以使肺氣清爽。

進入秋天之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
進入秋天之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

這是符合秋天氣候特點的養生方式,也是秋季收藏精氣的方法。如果做得不好,就會傷害肺部,到了冬天可能會導致腹瀉,而且身體儲存的能量也會減少。

進入秋季後,由夏季的多雨濕熱過渡向秋季少雨乾燥氣候。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萬物隨陽氣下沈而逐漸蕭落。天氣由熱轉寒,人體的生理活動,隨「長夏」到「秋收」而相應改變。

秋季養生,心念要收斂不要往外追逐,以保持肺氣的清肅功能,這就是秋天養生之道。如果違逆了這個原則,就會傷及肺臟,冬天就要發生疾病。

本月五運六氣

進入2025年之後,就五行而言整年「金運不及 」。黃帝內經提到「金運不及 」時「歲金不及。炎火乃行」。「金」的力量無法生水,水就無法去剋制火,所以炎熱的火氣就會盛行。

根據《黃帝內經》原文記載,此年容易出現的疾病是:「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收氣乃後……陽反上行,頭腦戶痛,延及囟頂發熱……民病口瘡,甚則心痛。」

白話理解是:肩背痛、瞀重(頭暈目眩)、鼽嚏(鼻塞、打噴嚏)、大便出血、注下(腹瀉)、口瘡、心臟痛、頭腦戶痛(頭痛)、囪頂發熱(頭頂發熱),以及與肺臟相關的疾病,例如肩背痛及皮毛問題,這些都是火氣相關症狀。

而在泉「少陽相火」,主導下半年的氣場,意味著下半年整體火熱之氣場提升,可能會有「暖冬」現象,少陽相火主熱,但火能生土,土主濕。因此體內濕熱交蒸,要注意肝膽相關疾病。

容易出現典型的「中醫的肝病」,風木剋脾土,容易導致脾胃疾病。下半年就養生而言,必須特別專注中肝膽濕熱,對身體的影響,進入秋季之後是容易肝病復發的季節。

五運六氣是古人對每年大氣場域的預測
五運六氣是古人對每年大氣場域的預測

2025年白露節氣之後處於四之氣的範疇(7月23日-9月23日),本月主氣運行「太陰濕土」,客氣運行「少陰君火」。白露之後要注意防範中醫的濕邪與火氣所引起的相關「濕熱」證候。

秋分節氣之後處於五之氣的範疇(9月22日-11月23日),本月主氣運行「陽明燥金」,客氣運行「太陰濕土」。

「陽明燥金」代表秋季的主氣,這一時期的氣候乾燥,容易傷肺。肺主呼吸,對乾燥的氣候特別敏感,容易出現咳嗽、乾咳無痰、口乾喉燥等症狀。因此,養生應著重潤燥、養肺。

本月經絡氣血與體能數值

在炎熱的夏季裡,多數人的體能數值都可以輕鬆達到70-80以上。體能數值數值高,代表體內經絡氣血運行能力強。

然而,然而,在進入9月之後,多數人的體能數值開始降低,尤其是「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人,下降的速度更快

體能數值在8月時開始下降
體能數值在8-9月時開始下降

原本在夏季,輕輕鬆鬆都可以達到100以上的體能數值,進入9月之後數值常常會突然降到50以下,隨著天氣溫度逐漸下降,體能數值會持續更低。

這個現象代表的意義,就是每個人的經絡氣血旺盛狀態開始下降,體內開始出現經絡氣血凝滯的狀態。

所以進入9月白露之後,一定比例的人體質陽虛的人,體內的陽氣就會開始不足,一定要注意排寒養生,提升體內的陽氣,以預防秋冬季可能出現的種種症狀、疼痛與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