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7月節氣(小暑/大暑)經絡養生及五運六氣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7-06本月相關節氣
季節:夏天(94天1小時)
北半球的七月份包括了「小暑」與「大暑」兩個節氣,小暑是一年中第11個節氣,通常在每年的7月7日到8日之間,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05度,稱為小暑,同時地支進入「未月」。
古代《歷書》中提到:「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於極點,故名也。」
這裡的「小」意味著較輕微,而「暑」則是指炎熱。這表示雖然天氣已經相當熱,但還沒有到達夏季最高溫的階段,數天後的「大暑」才會達到最熱。從小暑開始,人體的陽氣達到一年中最旺盛的時期。
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描述進入小暑之後,外面的風吹起來都是熱的。
由於非常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跑到庭院的墻角下避暑;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高空中伸展活動。
所謂「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這明確指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已經到來,真正熱是在三伏天。
大暑是一年24節氣中的第12個節氣,每年在大約7月22-24日左右進入大暑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20度。
此時氣候酷熱達到最高峰,是一年最炎熱時期,所以稱為「大暑」。大暑正逢三伏天的在中伏和末伏之間,氣溫非常高,因此民間有「熱在中伏」的說法。
古稱「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諺語,就是說在這大小暑節氣期間,雨量通常較多,尤其是洪水和水澇頻發的時期。而南方地區則經歷酷熱的天氣,並且常有颱風帶來的豐富降雨。
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大暑後,螢火蟲卵化而出,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本月是夏天的最後一個月,將在進入節氣立秋之後進入秋季。
所謂「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這明確指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已經到來,真正熱是在三伏天,多數中醫診所會在這三天協助病患進行「冬病夏治」,在陽氣最盛的時候驅除體內寒氣。
以2024年為例,三伏天分別為「初伏7月15日」、「中伏7月25日」、「末伏8月14日」,多數中醫診所會在這三天協助病患進行「冬病夏治」,在陽氣最盛的時候驅除體內寒氣。
黃帝內經季節養生
《黃帝內經》提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白話意思是:夏季的三個月,正是萬物繁榮生長的季節。這個時候,天地的氣息相互交融,萬物都迎來了花開果實的時期。
我們應該晚睡早起,不要厭倦日照,讓心情保持愉悅,不要生氣,這樣才能讓身心都充滿生機,如同花朵綻放般美麗。
同時,要讓體內的氣息得以宣泄,感覺自己好像擁抱著外界的愛。這是夏季養生的原則,順應了夏季生長的節奏。
如果違背這些夏季養生原則,就可能傷害到心臟,到了秋天就容易得瘧疾,影響秋季的收斂之氣,到了冬天就可能引發重病。
本月五運六氣
進入2024年之後,就五行而言整年「土運太過」。黃帝內經提到「土運太過」時土氣過盛,導致雨水過多,濕氣流行。雨濕之氣侵犯人體,容易導致脾胃疾病,以及腎水受邪。
因此,人們容易出現脾胃疾病,腹痛、四肢厥冷、心情鬱悶、身體困重等症狀。
嚴重的話,還會出現肌肉萎縮、足部痿弱不能收縮、抽搐痙攣、腳下疼痛、水腫腹滿、食慾減退、四肢不舉、腹滿溏泄、腸鳴、腹瀉等症狀。
土運太過時,也會導致自然界發生一些異常現象,比如泉水湧出、枯涸的湖澤生出魚類、風雨大作、土崩地裂、魚躍出水面等。
而在泉「太陰濕土」,主導下半年的氣場,可見2024年下半年就養生而言,必須特別專注於體內「寒氣與濕氣」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2024年節氣後處於三之氣的範疇(5月21日-7月23日),主氣運行「太陽相火」,客氣運行「太陽寒水」。雖然天氣炎熱,還是要注意氣場中所蘊藏的寒氣。
大暑節氣之後處於四之氣的範疇(7月23日-9月23日),本月主氣運行「太陰濕土」,客氣運行「厥陰風木」。大暑之後要注意防範中醫的濕邪之氣與肝脾不協調,所引起的相關證候。
小暑之後要注意火熱所產生的相關證候,但是也要注意潛在的寒氣、濕氣對身體的影響。
本月經絡氣血與體能數值
在寒冷的冬天時,多數人的體能數值都很低,尤其是寒性陽虛體質的人,在冬天的時候常常體能數值降到個位數,尤其是初春感受最為明顯。
然而,這種狀況在進入每年7月之後很難見到,多數人的體能數值都可以輕鬆達到70-80以上。
從下圖可以清楚看到,北半球多數人的體能數值在7月時到達最高點,平均數值至少60以上,這對健康而言是一個好訊息!
體能數值數值提高,體內經絡氣血開始運行,最明顯的就是身上原本在冬天緊繃、疼痛的部位會逐漸緩解。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原本一些經絡阻塞的位置,反而會在氣血通暢之後才會明顯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