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6月節氣(芒種/夏至)經絡養生及五運六氣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6-05本月相關節氣
季節:夏天(94天1小時)
北半球的六月份,包含了兩個節氣,分別是「芒種」與「夏至」。
芒種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每年在大約6月5-7日左右進入芒種節氣,就此「午月」,這是夏天的第二個月,太陽到達黃經75度時為芒種。
《歷書》上記載說:「斗指已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
這段話表明農民在這個時期忙於播種,如果錯過這個季節,作物的成活率會顯著下降。
因而有農諺:「芒種忙,忙著種」芒種也因此有了「忙種」的雙關語。
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描述這個節氣內破殼生出小螳螂,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反舌鳥停止了鳴叫。
此外,還有一句民間諺語:「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收」意指在端午節後,即芒種日前後,人們才應該收起禦寒衣物。
這個節氣期間,雨量增多且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十分潮濕炎熱,所以也稱為「黃梅天」。
夏至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0個節氣,每年在大約6月21日前後進入夏至節氣,這是「午月」,這是夏天的第二個月。
《歷書》上記載說:「斗指乙,為夏至。萬物於此皆假大而極至,時夏將至,故名也。」
此時白晝最長,斗指乙為夏至, 「至」是最、極的意思。此時太陽光直射北回歸線,是陽氣最盛的時候,也意味陰氣開始滋長,是一年中白日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進入夏至之後天氣炎熱,萬物生長最旺盛,雜草害蟲也迅速滋長。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古人認為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
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代表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繼續升高,之後的20-30天會是最熱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
黃帝內經季節養生
《黃帝內經》提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白話意思是:夏季的三個月,正是萬物繁榮生長的季節。這個時候,天地的氣息相互交融,萬物都迎來了花開果實的時期。
我們應該晚睡早起,不要厭倦日照,讓心情保持愉悅,不要生氣,這樣才能讓身心都充滿生機,如同花朵綻放般美麗。
同時,要讓體內的氣息得以宣泄,感覺自己好像擁抱著外界的愛。這是夏季養生的原則,順應了夏季生長的節奏。
如果違背這些原則,就可能傷害到心臟,到了秋天就容易得瘧疾,影響秋季的收斂之氣,到了冬天就可能引發重病。
本月五運六氣
進入2024年之後,就五行而言整年「土運太過」。黃帝內經提到「土運太過」時土氣過盛,導致雨水過多,濕氣流行。雨濕之氣侵犯人體,容易導致脾胃疾病,以及腎水受邪。
因此,人們容易出現脾胃疾病,腹痛、四肢厥冷、心情鬱悶、身體困重等症狀。
嚴重的話,還會出現肌肉萎縮、足部痿弱不能收縮、抽搐痙攣、腳下疼痛、水腫腹滿、食慾減退、四肢不舉、腹滿溏泄、腸鳴、腹瀉等症狀。
土運太過時,也會導致自然界發生一些異常現象,比如泉水湧出、枯涸的湖澤生出魚類、風雨大作、土崩地裂、魚躍出水面等。
而司天「太陽寒水」,主導上半年的氣場,可見2024年上半年就養生而言,必須特別專注於體內「寒氣與濕氣」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2024年芒種夏至節氣後處於三之氣的範疇(5月21日-7月23日),主氣運行「太陽相火」,客氣運行「太陽寒水」。
立夏之後要注意防範體內嚴重火熱,雖然要注意火熱所產生的相關證候,但是也要注意受潛在的寒氣影響。
以2024年為例,儘管在進入6月之後依然有涼意,許多人都感冒了,這應該就是受到「太陽寒水」的影響。
本月經絡氣血與體能數值
在寒冷的冬天時,多數人的體能數值都很低,尤其是寒性陽虛體質的人,在冬天的時候常常體能數值降到個位數,尤其是初春感受最為明顯。
然而,這種狀況在進入每年6月之後很難見到,多數人的體能數值都可以輕鬆達到70-80以上。
從下圖可以清楚看到,北半球多數人的體能數值在6月之後明顯居於高點,平均數值至少56以上,這對健康而言是一個好訊息!
體能數值數值提高,體內經絡氣血開始運行,最明顯的就是身上原本在冬天緊繃、疼痛的部位會逐漸緩解。
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原本一些經絡阻塞的位置,反而會在氣血通暢之後才會明顯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