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8月節氣(立秋/處暑)經絡養生及五運六氣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08-08本月相關節氣
季節:秋天(91天20小時)
北半球的八月份,包含了兩個節氣,分別是「立秋」與「處暑」。
立秋是一年24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大約在8月7日~8日立秋之後就會進入申月。立秋又稱「交秋」,意思是暑去涼來,秋天從此開始。
也代表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中國古代傳統的四季劃分,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因此,秋季以立秋為始點。
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這是指立秋過後,人們會開始感覺到涼爽,吹到身上的風已經不像夏天的熱風。不久之後,清晨會有霧氣產生,並且寒蟬也開始鳴叫。

立秋,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成熟,整體趨勢下降或減少。
立秋並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立秋還在暑熱時段,這就是俗稱的「秋老虎」。直到秋季第二個節氣(處暑)才出暑,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立秋的時候,不論朝廷或民間,都會在立秋收成之後祭拜上蒼與祖先,同時慶祝五谷豐收,進入一個充滿感恩的節氣。
處暑是一年24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在每年陽曆8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0度時開始進入處暑。
古人常說「處暑寒來」,這個意思是,夏天的暑氣已經逐漸消退,準備迎接秋天。然而,此時天氣依然炎熱,因此稱之為「秋老虎」,可將此視為夏天的回光返照。
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是指處暑之後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農作物(黍、稷、稻、粱)開始成熟。

曆書記載:「斗指戊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代表炎熱的夏天已經過了,或是接近尾聲,所以稱「暑氣至此而止矣」。
處暑過後,天氣開始轉涼,尤其是中午熱,早晚涼,晝夜形成較大的溫差。「一場秋雨一場涼」的氣候特徵明顯。晝熱夜涼的氣候,對人陽氣的收斂形成了良好的條件。
黃帝內經季節養生
《黃帝內經》提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白話意思是:秋季的三個月稱之為「容平」,這是因為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所以秋天是「收」的狀態。此時,天高風急,地氣清肅,人應早睡早起,與雞的活動時間一致,要保持神志的安寧,減緩秋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

進入秋季後,由夏季的多雨濕熱過渡向秋季少雨乾燥氣候。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萬物隨陽氣下沈而逐漸蕭落。天氣由熱轉寒,人體的生理活動,隨「長夏」到「秋收」而相應改變。
秋季養生,心念要收斂不要往外追逐,以保持肺氣的清肅功能,這就是秋天養生之道。如果違逆了這個原則,就會傷及肺臟,冬天就要發生疾病。
本月五運六氣
進入2023年之後,就五行而言整年「火運不及」。黃帝內經提到,「火運不及」時,寒氣大行,陽氣不化。容易胸痛、脅肋滿痛、背痛、肩胛痛、兩臂內痛、心痛、胸腹脹大、便溏腹滿、食慾不佳、寒中腸鳴、腹痛腹瀉...等等。
而在泉「少陰君火」,主導下半年的氣場,可見2023年下半年就養生而言,必須特別專注於體內「火熱之氣」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立秋節氣之後處於四之氣的範疇(7月23日-9月23日),本月主氣運行「太陰濕土」,客氣運行「太陽寒水」。
2023年立秋之後,要注意防範中醫的「寒濕之氣」所引起的相關證候,也很容易感冒、流感或是被傳染新冠病毒。
改善的方法,就是要運用各種養生法及中藥,袪除體內的寒濕之氣,這是提升免疫力的重要方法。
本月經絡氣血與體能數值
在炎熱的夏季裡,多數人的體能數值都可以輕鬆達到70-80以上。從下圖可以清楚看到,北半球多數人的體能數值在7月時到達最高點,8月之後開始下降。

體能數值數值高,代表體內經絡氣血運行能力強。然而,在進入8月之後,多數人的體能數值開始降低,尤其是「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人,下降的速度更快。
雖然在進入立秋之後天氣依然炎熱,北半球早晚的天氣氣溫降低,體內陰寒的人將很快可以與大氣相應,而直接反應在體能數值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