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11月節氣(立冬/小雪)經絡養生及五運六氣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11-07本月相關節氣
季節:冬天(88天15小時)
北半球的11月份,包含了兩個節氣,分別是「立冬」與「小雪」。
立冬是一年24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每年大約在11月7日~8日,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時進入立冬,至此進入亥月,冬天就此開始。
此時北半球的太陽輻射量愈來愈少,立冬時通常還不會太冷,之後便會漸漸變寒冷,隨時溫度會遽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代表秋季農作物收曬完畢收藏入庫,立冬有萬物收藏、防禦寒冷的意思,而人之養生也需「養藏」。
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描述這個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
所謂「雉入大水為蜃」,是指古人觀察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較少看到,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以為野雞到立冬後就變成大蛤。
立冬,「立」是建立、開始的意思;「冬」即古文「終」字,代表這是一年的最後一個季節。
立冬是陰氣盛極的時刻,陽氣潛藏。古代是農耕社會,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大家都了勞動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
小雪是一年24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每年大約在11月22日-23日,太陽到達黃經240度時進入小雪,這是冬天的亥月。
曆書記載:「斗指己,斯時天已積陰,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
此時氣溫下降,氣層溫度逐漸降到0℃以下,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所以稱之為「小雪」。
在古代,「小雪」節氣被細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三候閉專塞而成冬。」
小雪過後,白晝逐漸縮短,太陽輻射的熱量也開始減弱。隨著天空中的陽氣逐漸上升,地面中的陰氣下降,導致天地間的交流中斷,陰陽不再交融,萬物因而失去生機,整個大地進入封閉嚴寒的冬季。
民間有諺語說:「小雪雪滿天,來年豐收年。」這句話表達了人們對豐收的期盼,因為小雪時期的降雪可以凍死害蟲病菌,並滋養土壤,為作物提供保暖。
小雪的到來象徵著氣溫日漸降低、降水增多,農民們期待著這樣的冬天,能夠為來年的豐收帶來良好的基礎。
黃帝內經季節養生
《黃帝內經》提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瘺厥,奉生者少。」
白話意思是:冬季的三個月,稱為「閉藏」。冬天水結冰,地面龜裂,陽氣潛藏於內。因此,冬季養生應遵循以下原則:
- 早睡晚起,待到日光充足時再起床。
- 使心神沉靜,不要過度興奮或激動。
- 注意保暖,避免出汗。
- 飲食以溫熱為主,避免寒涼食物。
進入冬季之後應該早睡晚起,隨著太陽作息,讓腎所藏的「志」,若伏若匿地有所收藏,心志不要妄動。
要避寒、溫暖身體,不要讓皮膚受到寒邪之風,不然陽氣就被奪去,這就是冬天的「養藏之道」。如果不順著它,就會傷到腎,隔年春天就會出現肌肉萎縮、全身骨頭酸疼。
本月五運六氣
進入2024年之後,就五行而言整年「土運太過」。黃帝內經提到「土運太過」時土氣過盛,導致雨水過多,濕氣流行。雨濕之氣侵犯人體,容易導致脾胃疾病,以及腎水受邪。
因此,人們容易出現脾胃疾病,腹痛、四肢厥冷、心情鬱悶、身體困重等症狀。
嚴重的話,還會出現肌肉萎縮、足部痿弱不能收縮、抽搐痙攣、腳下疼痛、水腫腹滿、食慾減退、四肢不舉、腹滿溏泄、腸鳴、腹瀉等症狀。
土運太過時,也會導致自然界發生一些異常現象,比如泉水湧出、枯涸的湖澤生出魚類、風雨大作、土崩地裂、魚躍出水面等。
而在泉「太陰濕土」,主導下半年的氣場,可見2024年下半年就養生而言,必須特別專注於體內「寒氣與濕氣」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立冬節氣之後處於五之氣的範疇(9月23日-11月23日),本月主氣運行「陽明燥金」,客氣運行「少陰君火」。
「陽明燥金」代表秋季的主氣,這一時期的氣候乾燥,容易傷肺。肺主呼吸,對乾燥的氣候特別敏感,容易出現咳嗽、乾咳無痰、口乾喉燥等症狀。這種氣場,可以減緩在泉寒濕之氣對身體的影響。
小雪節氣之後處於六之氣的範疇(11月23日-1月23日),本月主氣運行「太陽寒水」,客氣運行「太陰濕土」。小雪之後結合2024年的在泉之氣確實要嚴防寒濕對身體的影響,這是很容易感冒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