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6)

1. 手陽明大腸經穴圖

五里,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禁針,灸十壯。

【主治】風癆驚恐,吐血咳嗽,肘臂痛難動,脹滿氣逆,微熱,瘰癧。

臂臑,肘上七寸,䐃肉端肩髃下一寸,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平手取之。手陽明絡手足太陽陽維之會。不宜針(《明堂》),灸七壯。

【主治】臂痛無力,瘰癧,頸項拘急。

肩髃(一名中肩井,一名偏肩),膊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有空,足少陽陽蹺之會。針六分,灸七壯。

【主治】中風偏風,半身不遂,手足不隨,肩臂痛不能向頭上,勞氣泄精憔悴,傷寒作熱不已,四肢熱,諸癭氣。昔有臂痛無力,不能挽弓,肩髃進針即可射。

巨骨,肩尖上行兩叉骨罅間陷中,手陽明陽蹺之會。禁針(《素注》),灸七壯。

【主治】驚癇吐血,胸中有瘀血,臂膊痛不得屈伸。

天鼎,頸缺盆上直扶突後一寸。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喉痹,嗌腫不得食。

扶突(一名水穴),氣舍後一寸五分,在頸當曲頰下一寸,人迎後一寸五分,仰而取之。

【主治】咳嗽多唾,上氣喘息,喉中如水雞,暴喑氣破。

禾髎,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屍厥及口不可開,鼻瘡瘜肉,鼻塞不聞香臭,鼽衄。

迎香,在禾髎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手陽明足陽明之會。針三分,禁灸。

【主治】鼻塞不聞香臭,偏風喎斜,面癢浮腫,風動葉落,狀如蟲行,喘息不利,多涕有瘡,鼽衄鼻有瘜肉。

白話文:

五里穴:在手肘上方三寸的地方,位置在手臂內側的主要血管中央。這個穴位禁止針刺,可以艾灸七壯。

主治: 治療因風勞引起的驚恐、吐血、咳嗽、手肘手臂疼痛難以活動、腹脹氣逆、輕微發熱、以及淋巴結腫大。

臂臑穴:在手肘上方七寸的位置,位於上手臂肌肉末端,肩髃穴下方一寸的地方,在兩條肌腱和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平舉手臂時可以取到這個穴位。這個穴位是手陽明經絡連接手足太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點。這個穴位不宜針刺(根據《明堂經》記載),可以艾灸七壯。

主治: 治療手臂疼痛無力、淋巴結腫大、頸部僵硬。

肩髃穴(又名中肩井穴,又名偏肩穴):在肩膀骨頭肩端上方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抬起手臂時這個凹陷會更明顯,這個穴位是足少陽經和陽蹺脈的交會點。可以針刺六分深,可以艾灸七壯。

主治: 治療中風、半身不遂、手腳不靈活、肩膀手臂疼痛無法抬到頭上、因勞累導致精力耗損、傷寒發熱不止、四肢發熱,以及各種腫塊。過去有人手臂疼痛無力,無法拉弓,針刺肩髃穴後就能夠射箭。

巨骨穴:在肩部尖端向上,兩塊分叉骨頭之間凹陷的地方,這個穴位是手陽明經和陽蹺脈的交會點。禁止針刺(根據《素問注》記載),可以艾灸七壯。

主治: 治療驚癇、吐血、胸中有瘀血、手臂疼痛無法彎曲伸展。

天鼎穴:在頸部鎖骨上窩上方,正對喉結旁開一寸的地方。可以針刺三分深,可以艾灸三壯。

主治: 治療咽喉腫痛、喉嚨腫脹導致無法進食。

扶突穴(又名水穴):在氣舍穴後方一寸五分,在頸部下顎彎曲處下方一寸,人迎穴後方一寸五分,仰頭時可以取到這個穴位。

主治: 治療咳嗽多痰、氣喘、喉嚨發出像水雞叫的聲音、突然失聲。

禾髎穴:在鼻孔下方,人中穴兩旁五分的地方。可以針刺三分深,可以艾灸三壯。

主治: 治療屍厥和口不能張開、鼻瘡、鼻息肉、鼻塞導致聞不到氣味、鼻塞流鼻涕。

迎香穴:在禾髎穴上方一寸,鼻孔旁五分的地方。這個穴位是手陽明經和足陽明經的交會點。可以針刺三分深,禁止艾灸。

主治: 治療鼻塞聞不到氣味、中風導致口眼歪斜、面部瘙癢浮腫、皮膚感覺像有蟲子爬、呼吸困難、多鼻涕有瘡、鼻塞流鼻涕和鼻息肉。

2. 手陽明經穴歌

手陽明脈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陽谿偏歷溫溜注,下廉上廉三里長。曲池肘髎迎五里,臂臑肩髃巨骨當。天鼎扶突禾髎接,終以迎香二十穴。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從商陽穴開始,接著是二間穴、三間穴,再到合谷穴。然後是陽谿穴、偏歷穴,溫溜穴也在此經脈上。往下有下廉穴、上廉穴,以及長長的三里穴。經過曲池穴、肘髎穴,迎接五里穴,然後是臂臑穴、肩髃穴,還有巨骨穴。接著是天鼎穴、扶突穴,最後是禾髎穴,一直到迎香穴,總共有二十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