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7)

1. 手陽明經步穴歌

手陽明經屬大腸,食指內側起商陽。本節前取二間定,本節後取三間強。歧骨陷中尋合谷,陽谿腕中上側詳。腕後一寸是偏歷,五寸之中溫溜當。下廉上廉各一寸,上廉此下一寸方。屈肘曲中曲池得,池下二寸三里場。肘髎大骨外廉陷,五里肘上三寸量。臂臑髃下一寸取,肩髃肩端兩骨當。

巨骨肩端叉骨內,天鼎缺盆之上針。扶突曲頰下一寸,禾髎五分水溝旁。鼻孔兩旁各五分,左右二穴皆迎香。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從食指內側的商陽穴開始。在第一指關節前取二間穴,第一指關節後取三間穴。在虎口處,兩骨交接的凹陷中尋找合谷穴。手腕背側,靠近橈骨處是陽谿穴。手腕後一寸是偏歷穴,手腕後五寸是溫溜穴。下廉穴和上廉穴,彼此相距一寸,上廉穴再往下一寸是方穴。彎曲手肘時,在肘彎處的曲池穴。曲池穴下二寸是手三里穴。在肘外側大骨邊緣凹陷處是肘髎穴,肘上三寸是五里穴。臂臑穴在肩髃穴下方一寸處,肩髃穴在肩膀前端兩骨之間。

巨骨穴在肩端叉骨的內側,天鼎穴在鎖骨上窩處,扶突穴在下巴彎曲處下一寸,禾髎穴在人中旁邊五分處。鼻孔兩旁各五分處,左右各有一個穴道,都是迎香穴。

2. 胃腑形

經曰: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又曰:胃為黃腸。

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

食入於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入於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人胃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圊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故平人七日不食而死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胃是儲藏食物的倉庫,五種味道的食物由此而出。又說:胃就像黃色的腸道。

五種味道的食物進入口中,儲藏在胃裡,用來滋養五臟的精氣。胃是水穀的海洋,是六腑最大的源頭,因此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來自於胃。

食物進入胃後,精華會輸送到肝臟,滋養筋脈。食物進入胃後,濁氣會歸於心臟,精華會輸送到脈絡。脈絡之氣流經全身,經脈之氣歸於肺。肺朝向全身的脈絡,把精華輸送到皮膚毛髮。毛髮與脈絡結合精華,在腑中運行氣,腑的功能順暢精神就會清明,精華會留存在四臟,氣歸於平衡。平衡了,氣口才會正常,才能以此判斷生死。飲水進入胃後,會將精華溢散開來,向上輸送到脾,脾臟散發精華,向上歸於肺,然後疏通調節水液的通道,向下輸送到膀胱。

水液的精華會向四周散布,五條經脈會同時運行。這要符合四季、五臟的陰陽變化,以此來衡量作為常規。人的胃中通常會留存兩斗的穀物、一斗五升的水,所以一般人每天排泄兩次,共五升的穢物,七天下來就是三斗五升,所以一般人七天不吃飯就會死亡。

3. 足陽明胃經穴圖

凡四十五穴,左右共九十穴。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行者,從缺盆下乳內廉,挾臍入氣衝中。

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裡下至氣衝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䯒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陽蹺脈任脈胃脈之會。禁灸,禁針。

【主治】冷淚出,瞳子癢,遠視䀮䀮,昏夜無見,口眼喎斜。

四白,在目下一寸,直瞳子,令病者正視取之。針三分,灸七壯。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目昏痛,僻淚,眼弦癢,口眼喎僻不能言。

巨髎,挾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溝,蹺脈足陽明之會。針三分,灸七壯。

【主治】瘛瘲,唇頰腫痛,口喎僻,目瞳青盲無見,遠視䀮䀮,面風,鼻䪼腫,腳氣膝腫痛。

地倉,夾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脈微動,手足陽明任蹺脈之會。針三分,灸二七壯。

【主治】偏風,口眼喎斜,目不得閉,失音不語,飲水不收,水漿漏落,眼瞤動,遠視䀮䀮,昏夜無見。

大迎,在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又以口下當兩肩是穴。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風痙口喑,口噤不開,唇吻瞤動,頰腫牙痛,寒熱瘰癧,舌強不能言,目痛不得閉。

頰車(一名機關,一名曲牙),耳下曲頰端近前陷中,開口有空。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中風口噤,失音不語,口眼喎斜,頰腫牙痛不可嚼物。

下關,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則閉,閉口有穴。足陽明少陽之會。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偏風,口眼喎斜,耳鳴耳聾,痛癢出汗失欠,牙車脫臼。

頭維,額角入髮際,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足少陽陽明二脈之會。針三分,禁灸。

【主治】頭痛如破,目痛如脫,淚出偏風,視物不明。

人迎(一名五會),頸下大脈動應手,夾結喉兩旁一寸五分,仰而取之以候五臟,足陽明少陽之會,禁針灸。

水突(一名水門),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咳逆上氣,咽喉癰腫,呼吸短氣,喘息不得臥。

氣舍,頸直人迎下夾天突陷中。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咳逆上氣,肩腫不能顧,喉痹咽哽食飲不下,癭瘤。

缺盆(一名天蓋),在肩下橫骨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喘急息賁,胸滿水腫,瘰癧,喉痹汗出寒熱,缺盆中腫外瘡,傷寒胸中熱不已。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穴位圖

足陽明胃經共有四十五個穴位,左右兩側加起來共有九十個穴位。

足陽明胃經的脈絡,起於鼻根兩眼之間的凹陷處,旁邊靠近太陽經的脈絡,向下沿著鼻子的外側,進入上牙齦中,然後出來,沿著嘴角兩旁環繞嘴唇,向下交會於承漿穴,再往後沿著下巴的下方邊緣,出來於大迎穴,沿著面頰車穴的位置,向上到耳前,經過客主人穴,沿著髮際到達額頭。它的一個分支,從大迎穴前面向下到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缺盆穴,向下穿過橫膈膜,歸屬於胃,聯絡到脾。它直行的主脈,從缺盆穴向下,沿著乳房內側邊緣,夾著肚臍進入氣衝穴。

它的一個分支,起於胃的下口,沿著腹腔內側向下,到達氣衝穴與主脈會合,然後向下到髀關穴,經過伏兔穴,再向下進入膝蓋骨中,沿著小腿外側邊緣向下,到達足背,進入中趾內側趾縫。它的一個分支,在膝蓋下三寸處分出,向下進入中趾外側趾縫。它的一個分支,在足背上分出,進入大趾趾縫,到達趾端。

  • 承泣穴,在眼睛下方七分的位置,直對瞳孔,位於眼眶的凹陷處。是陽蹺脈、任脈和胃經交會的穴位。此穴禁止針灸。

【主要治療】流冷淚、瞳孔癢、看遠處模糊不清、夜晚看不見、口眼歪斜。

  • 四白穴,在眼睛下方一寸的位置,直對瞳孔,讓病人正視時取穴。針刺三分深,灸七壯。

【主要治療】頭痛、頭暈、眼睛紅腫、眼睛昏花疼痛、流眼淚、眼皮癢、口眼歪斜不能說話。

  • 巨髎穴,在鼻孔旁八分的位置,與瞳孔垂直對應,與人中穴水平,是蹺脈和足陽明經交會的穴位。針刺三分深,灸七壯。

【主要治療】抽搐、嘴唇和臉頰腫痛、口角歪斜、眼睛看不見東西、看遠處模糊不清、臉部中風、鼻塞腫脹、腳氣病引起的膝蓋腫痛。

  • 地倉穴,在嘴角旁四分的位置,靠近下方有脈搏跳動的地方,是手足陽明經、任脈和蹺脈交會的穴位。針刺三分深,灸十四壯。

【主要治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眼睛不能閉合、失聲不能說話、喝水漏出、眼睛跳動、看遠處模糊不清、夜晚看不見。

  • 大迎穴,在下頜骨前方一寸三分,骨頭凹陷處,有動脈搏動的地方。也可以從下巴向下,兩肩對應的地方取穴。針刺三分深,灸三壯。

【主要治療】風病引起的口噤、不能張嘴、嘴唇顫動、臉頰腫痛、牙痛、寒熱交替、瘰癧、舌頭僵硬不能說話、眼睛痛不能閉合。

  • 頰車穴(又名機關、曲牙),在耳垂下方,彎曲的臉頰末端,靠近前方凹陷處,張口時有空隙。針刺三分深,灸三壯。

【主要治療】中風引起的口噤、失聲不能說話、口眼歪斜、臉頰腫痛、牙痛不能咀嚼食物。

  • 下關穴,在客主人穴下方,耳前動脈下方,閉口時有空隙,張口時空隙消失,閉口時取穴。是足陽明經和少陽經交會的穴位。針刺三分深,灸三壯。

【主要治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耳鳴、耳聾、痛癢出汗、打哈欠、顳顎關節脫臼。

  • 頭維穴,在額頭髮際的角落,本神穴旁一寸五分,神庭穴旁四寸五分。是足少陽經和陽明經交會的穴位。針刺三分深,禁止艾灸。

【主要治療】頭痛欲裂、眼睛疼痛好像要脫出、流眼淚、半身不遂、視力模糊。

  • 人迎穴(又名五會),在頸部大動脈搏動處,兩側喉結旁一寸五分的位置,抬頭取穴,可以診斷五臟的狀況。是足陽明經和少陽經交會的穴位,禁止針灸。

  • 水突穴(又名水門),在頸部大筋的前方,直對人迎穴下方,氣舍穴上方。針刺三分深,灸三壯。

【主要治療】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呼吸短促、喘息不能躺臥。

  • 氣舍穴,在頸部直對人迎穴下方,夾在天突穴的凹陷處。針刺三分深,灸五壯。

【主要治療】咳嗽、氣喘、肩膀腫脹不能回頭、喉嚨腫痛、吞嚥困難、癭瘤。

  • 缺盆穴(又名天蓋),在肩膀下方橫骨的凹陷處。針刺三分深,灸三壯。

【主要治療】呼吸急促、胸悶水腫、瘰癧、咽喉腫痛、出汗寒熱、缺盆穴腫脹、外瘡、傷寒引起的胸部發熱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