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七 (3)

1. 吐劑

稀涎散,治痰涎膠固喉中,咳逆不已。

半夏(十四枚),豬牙皂角(炙)

上水盞半、姜五片,煎七分溫服。不能飲者,灌之,須臾探吐。

(秘方)青白散,吐咳逆不已。

青黛白礬烏梅肉(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齏湯調服,先飲齏湯一杯,次服藥探吐。

參蘆湯,治虛人咳逆吐痰者,用此。

參蘆(三錢),

水一盞煎五七沸,溫飲之,探吐。

倉鹽湯,治咳逆並一切痰證,倉卒用之最妙。

倉鹽(一兩,用濕草紙裹煨紅,取出用)

上以河水二碗,砂鍋入煨鹽,煎五七沸,放溫頓飲之,少頃探吐。

2. 易簡諸方

一方:,治咳逆不止,用柿蒂十五枚,白鹽梅半個,水一盞煎六分,不拘時溫服。

一方:,治寒呃嘔噦,用吳茱萸,泡過,青橘皮去白,各二錢,水一盞姜三片,煎七分服。

一方:,用川椒末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湯送下。

一方:,治呃逆久不愈,連連四五十聲者,用生薑搗汁一合,加蜜一匙溫熱服。

一方:,用陳皮枳殼各二錢煎服。

3. 齅法

治咳逆服藥不效者,用硫黃、乳香等分,以酒煎。令患人以鼻齅之效。一方用雄黃一味煎酒齅。

4. 灸法

兩乳穴(治咳逆立止。取穴法:婦人以乳頭垂下到處是穴;男子及不垂者,以乳頭下一指為率,與乳頭相直骨間陷處是穴。男左女右灸一處,艾炷如小麥大,火著即咳逆止。灸三壯不愈者,不可治。),膻中,中脘,氣海,三里

5. 病機

梅核氣者,似呃逆而非呃逆,系痰氣窒塞於咽喉之間,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如梅核之狀,故俗謂之梅核氣。江南之地比比云之,故從而附此。蓋濕熱痰氣鬱結而然,治法不外開鬱順氣消痰而已。

6. 治方

有用吐法而愈者。藥用二陳湯川芎香附、山梔、枳殼檳榔厚朴、條芩之類。

(《仁齋》)加味二陳湯,治梅核氣不能飲食。

半夏(制),陳皮茯苓(各一錢),甘草(三分),黃芩,枳殼,蘿蔔子,蘇子(各八分),山梔(一錢),白豆蔻仁(少許)

上水二盞、姜二片,煎八分,食遠徐徐服。

(《秘方》)法制硝糟湯,治梅核氣如神。

臘糟(不下水者,一斤),朴硝(淨者,半斤)

上二味和勻,用新瓷罐收貯密封,置淨處。每遇患者,只取二三匙,煎湯一盞,徐徐飲之自愈。不愈再服,無不神效。

7. 嗝噎敘論

《內經》曰:三陽結謂之嗝,又曰:少陽所至為嘔,湧溢,食不下。食不得入,是有火也。

巢氏《病源》云:陰陽不和,則三焦隔絕。三焦隔絕,則津液不利,故令氣塞不調也,是以成噎。此由憂思所致。憂患則氣結,氣結則不宣流,使塞而噎。噎者,噎塞不通也。

《針經》云:怒氣所至,食則氣逆而不下,勞氣所至為咽噎喘促,思氣所至為中痞,三焦閉塞,咽嗌不利。

丹溪曰:大率屬血少氣虛有痰,血液枯槁,則痰涎凝滯,咽喉窒塞,食不能下,或食下則胃脘當心而痛。此皆血少痰凝之明驗也。

8. 嗝噎為神思間病

張雞峰云:嗝噎是神思間病。惟內觀自養者可治。此言深中病情。

9. 嗝病生於血乾

丹溪曰:嗝噎病屬血虛氣虛,有痰有火。血屬陰,陰主靜。內外兩諍,則臟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氣滋養,陰血自生,腸胃津液傳化合宜,何噎之有?若血乾涸則腸胃枯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間或可入,入亦不多,名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為近,食雖可入,難盡入胃,良久復出,名曰嗝,又曰翻胃。所因不同,病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