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七 (4)
卷之二十七 (4)
1. 五嗝五噎總是七情之氣鬱於胃口而成
嚴氏云:五嗝五噎由喜怒太過,七情傷於脾胃,鬱而生痰,痰與氣搏,升而不降,飲食不下。蓋留於咽嗌者則成五噎,結於胸膈者則為五嗝。其病令人胸膈痞悶,嘔逆噎塞,妨礙飲食。治法宜調陰陽,化痰下氣,陰陽平均,氣順痰下,則病無由作矣。
白話文:
嚴氏說:五嗝五噎是由於喜怒過度,七情傷脾胃,導致氣鬱生痰,痰氣交搏,上行不下,飲食難以下嚥。痰停留在咽喉處就形成五噎,積聚在胸膈之間則為五嗝。這種病會使人胸膈痞悶,嘔吐逆氣,噎塞難食。治療方法應該調和陰陽,化痰降氣,陰陽平衡,氣順痰降,則疾病自然消退。
2. 嗝噎病多屬火與痰
愚謂嗝噎始因酒色過度,繼以七情所傷,氣血日虧,相火漸熾,幾何不致於嗝噎?夫血液漸虧,則火益甚,而脾胃皆失其傳化,飲食津液凝聚而成。痰積於胃口,漸而致於妨礙道路,食斯不能入,而成五嗝噎者是也。經曰:三陽結謂之嗝。三陽者,少陽相火也。結者,凝積而不降散也。
今夫火積而痰凝,是故嗝噎因之而作也。故經曰:少陽所至為嘔湧噎,食不下,亦深切也。古方多以熱劑治嗝噎,不亦誤耶?或者以熱治翻胃猶可也。殊不知嗝噎之證,斷乎無寒。或云嗝噎因氣鬱,故用辛熱以散之,所以不得不用熱劑也。予曰:夫氣鬱者,氣虛而鬱者也,非實也。
白話文:
我認為打嗝與噎食的根本原因在於過度縱慾,酒色過度,接著又因七情所傷,導致氣血日漸虧損,相火(心火)逐漸旺盛,如此一來,打嗝與噎食便自然而然地出現。
因為血液日漸虧損,火氣就更加旺盛,脾胃的運化功能便會失調,飲食中的津液凝聚而形成痰液。痰液積聚在胃口,慢慢就會阻礙食物的消化吸收,導致食物無法順利進入,從而產生打嗝、噎食等症狀。
經書上說:「三陽結謂之嗝。」三陽指的是少陽之火。結指的是痰液凝結而不下降散開。
現在,火氣積聚,痰液凝結,因此打嗝與噎食便因此而產生。經書上也說:「少陽所至為嘔湧噎,食不下。」這也說明了打嗝與噎食的深層原因。
古代治療打嗝與噎食的方子多用熱藥,這其實是不對的。或許用熱藥來治療反胃還算合適,但打嗝與噎食的症狀,絕對不是寒症。
有些人認為打嗝與噎食是因為氣鬱,所以用辛熱藥物來散之,因此不得不使用熱藥。我說:氣鬱是因為氣虛而造成的,而不是實證,並不是真的有火氣。
茲因氣虛而鬱熱,若用辛熱耗氣,則是虛者益虛,熱者益熱,其何以為救治之道哉?病之初作,每見悉用辛香燥熱劫之,愈而復作,愈劫愈深,至於危困。
白話文:
因為氣虛而引起的鬱熱症狀,如果使用辛辣、溫熱的食物或藥物來消耗氣力,那麼就會使原本虛弱的人更加虛弱,原本發燒的情況也會更嚴重。這樣怎麼能算是治療的方法呢? 在疾病剛開始出現的時候,常常看到有人會使用辛辣、芳香和溫熱的東西去對付它,但是病情反覆發生,越治越重,最後甚至到了危險的地步。
3. 三因五嗝五噎之分
五嗝者,思、憂、喜、怒、悲也。五噎者,憂、思、氣、勞、食也。
思嗝則中脘多滿,噫則醋心,飲食不消,大便不利;憂嗝則胸中氣結,津液不通,飲食不下,羸瘦短氣;喜嗝則五心煩熱,口苦生瘡,倦甚體痹,胸痛引背,食少入;怒嗝則胸膈逆滿,噎塞不通,嘔則筋急,惡聞食氣;悲嗝則心腹脹滿,咳嗽氣逆,腹中雷鳴,繞臍痛不能食。
憂噎胸中痞悶,氣逆時嘔,食不下;思噎心悸喜忘,目視䀮䀮;氣噎心下痞,噫噦不食,胸背痛天陰手足冷,不能自溫;勞噎氣上嗝,胸中塞噎,支滿背痛;食噎食急多胸中苦痛,不得喘息。
白話文:
五嗝與五噎:古代醫學對打嗝與噎住的解釋
五嗝者,思、憂、喜、怒、悲也。
五種打嗝的原因分別是思慮過度、憂慮、喜悅、憤怒、悲伤。
五噎者,憂、思、氣、勞、食也。
五種噎住的原因分別是憂慮、思慮過度、氣虛、勞累、飲食不當。
思嗝則中脘多滿,噫則醋心,飲食不消,大便不利;
思慮過度導致的打嗝,會讓胃脘部脹滿,打嗝時還會感到胸口發酸,消化不良,排便困難。
憂嗝則胸中氣結,津液不通,飲食不下,羸瘦短氣;
憂慮引起的打嗝,會讓胸部氣機鬱結,津液流通不暢,食慾不振,導致身體消瘦,氣喘乏力。
喜嗝則五心煩熱,口苦生瘡,倦甚體痹,胸痛引背,食少入;
喜悅過度引起的打嗝,會出現五心煩熱、口苦生瘡、疲倦、四肢麻木、胸痛背痛、食慾減退等症狀。
怒嗝則胸膈逆滿,噎塞不通,嘔則筋急,惡聞食氣;
憤怒引起的打嗝,會讓胸膈之間氣機逆亂,感到阻塞不通,嘔吐時還會肌肉痙攣,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反感。
悲嗝則心腹脹滿,咳嗽氣逆,腹中雷鳴,繞臍痛不能食。
悲伤引起的打嗝,會讓心腹脹滿,咳嗽氣喘,肚子咕嚕咕嚕響,肚臍周圍疼痛,無法進食。
憂噎胸中痞悶,氣逆時嘔,食不下;
憂慮引起的噎住,會讓胸口鬱悶,氣逆時會嘔吐,食慾不振。
思噎心悸喜忘,目視䀮䀮;
思慮過度引起的噎住,會心悸、健忘、眼神呆滯。
氣噎心下痞,噫噦不食,胸背痛天陰手足冷,不能自溫;
氣虛引起的噎住,會讓心口鬱悶,打嗝、食慾不振,胸背疼痛,身體畏寒,手腳冰冷。
勞噎氣上嗝,胸中塞噎,支滿背痛;
勞累引起的噎住,會讓氣往上走,胸中阻塞,感到胸悶背痛。
食噎食急多胸中苦痛,不得喘息。
飲食不當引起的噎住,會讓胸口感到苦痛,喘不過氣。
注:
- 以上内容并非现代医学诊断,仅供了解古人对打嗝和噎住的理解。
- 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咨询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4. 脈候
《難經》曰:脈格則吐逆。《脈經》曰:緊而滑者吐逆,小弱而澀者反胃。《金匱》曰:病人肺數,數則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以發其汗,今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也。肺弦者虛也,胃氣虛寒,朝食暮吐,變為反胃,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反胃。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沉緩而無力,或大而弱為氣虛,數而無力,或澀小為血虛。
數而有力為熱,寸關沉,或伏或大而數滑是痰。
寸關脈沉而澀是氣,緊而滑吐逆。
白話文:
《難經》說:脈格則吐逆。《脈經》說:脈搏緊而滑的人會吐逆,脈搏小弱而澀的人會反胃。《金匱》說:病人肺部呼吸急促,呼吸急促就是熱證,應該消化食物、進食,卻反而嘔吐,這是因為發汗,現在陽氣微弱。膈氣虛弱,脈象就急促,急促是外來的熱氣,無法消化食物,胃中虛寒造成的。肺脈弦急,是虛證,胃氣虛寒,早上吃飯晚上吐,變成反胃,寒氣在上面,醫生卻反而用下瀉的方法治療,現在脈象反而是弦急,所以稱為虛證。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胃受損就會無法消化食物,早上吃飯晚上吐,晚上吃飯早上吐,宿食無法消化,稱為反胃。脈搏緊而澀,這種病很難治療。
脈象沉而緩且無力,或者脈搏大而弱,是氣虛;脈象急促而無力,或者脈搏澀小,是血虛。
脈象急促而有力是熱證,寸關脈沉,或者脈象隱伏或大而急促滑利,是痰證。
寸關脈沉而澀是氣證,脈搏緊而滑則吐逆。
《千金》云:寸緊尺澀,其人胸滿,不能食而吐,吐止者為下之,故不能食。設言未止者,此為反胃,故尺為微澀也。
白話文:
《千金方》說:“如果脈搏在‘寸’的位置較硬、在‘尺’的位置較沈悶,那麼病人會感到胸口脹痛,吃不下東西並且嘔吐。若嘔吐停止了,就表示病已經治好了,所以才吃得到食物。但如果嘔吐沒有停止,這就是「反胃」症狀,因此‘尺’位的脈搏就會變得稍微沈悶。”
5. 治嗝噎當順氣化痰
《玉機》云:嗝噎之證,皆由氣逆成積,自積成痰。痰積之久,血液俱病,以其病在咽膈,故以嗝噎名病。雖有五嗝五噎之分,其為治之理則一。嚴氏為治氣痰之說,亦治其本之道也。夫世多以香燥之藥開胃助脾,故有可愈,是則治其標而已,氣與痰也,若之何哉!
白話文:
《玉機》中說:打嗝、噎食的症狀,都是因為氣逆而積聚,積久成痰。痰積久了,就會影響血液,導致全身病變。由於這種病症主要表現在咽喉部位,所以稱為嗝噎。雖然有五種打嗝和五種噎食的區別,但治療原理都是一致的。嚴氏治療氣痰的理論,也是針對病根進行治療。現在很多人用香燥藥物開胃助脾,雖然可以治癒一部分患者,但這只是治標而已,對於氣與痰的根本問題,並沒有解決。
6. 治嗝噎無用燥熱藥
嗝噎多因飲食不節,痰飲停滯,或因七情過用,脾胃內虛。而古方不察病因,悉指為寒,用辛燥大熱之藥治之。七情之火,反有所熾;脾胃之陰,反有所耗。是以藥助病邪,日以深痼。治此疾也,咽嗌閉塞,胸膈痞悶,此屬氣滯。然有服耗氣藥過多,中氣不運而致者,當補氣而自運。
大便結燥如羊糞,此屬血虛。若服通劑過多,血液耗竭而愈結,法當補血。有因火逆上,食不得入,關脈洪大有力而數者,為痰飲阻滯,而脈結澀者,當清痰退熱,其火自降。亦有脾胃陽大衰,脈沉細而寒者,當以辛熱之藥溫其氣,仍以益陰之藥養其血,斯故合兩全而治之,審矣。
白話文:
打嗝和噎住,大多是飲食不规律,痰饮积滞,或是过度情绪化,导致脾胃虚弱所致。然而,古代医方不了解病因,一律认为是寒症,用辛辣燥热药物治疗。情绪的火气反而更旺,脾胃的阴气反而更虚弱,导致药物助长病邪,病情日益加重。治疗这类疾病,喉咙阻塞,胸膈闷胀,属于气滞。但如果服用耗气药物过多,导致中气不运,就需要补气让它自行运转。
大便干结像羊粪,属于血虚。如果服用通便药物过多,血液耗竭,反而更加干结,就需要补血。如果因为火气逆行向上,吃不下东西,关脉洪大有力而数,是痰饮阻滞,而脉结涩,就需要清痰退热,火气自然下降。也有些脾胃阳气衰败,脉沉细而寒,就需要用辛热药物温补气血,同时用益阴药物滋养血液,这样才能两全其美,治疗才能有效。
凡食下有礙,覺屈曲而下微作痛,此必有死血有痰然也,宜竹瀝、薑汁入藥服。
張子和治膈上有痰者,先以瓜蒂吐之,後用大黃、皂角、黑醜、朴硝等分為末粥丸服。
有因咽塞不寬快,項背轉側不便,似有嗝噎之證,飲食不下,先嘔心痛,心痛未發,一身盡黃,先以川芎、桔梗、山梔、細茶、薑汁、齏汁吃,吐痰一二碗,後用導痰湯加羌活、黃芩、紅花,人壯可服。
白話文:
如果吃東西後覺得有阻礙,感到胸口憋悶,往下稍微有點痛,這一定是因為有瘀血和痰積在裡面。應該用竹瀝和薑汁入藥服用。
張子和治療食道有痰的患者,先用瓜蒂讓他們嘔吐,之後再用大黃、皂角、黑醜、朴硝等分研磨成粉,做成藥丸,用粥送服。
如果因為咽喉阻塞而不舒服,脖子和後背轉動不方便,好像有打嗝和吞嚥不順的症狀,吃不下東西,先嘔吐,然後心痛,心痛還沒發作之前,全身都發黃,應該先用川芎、桔梗、山梔、細茶、薑汁、齏汁來吃,吐出痰液一兩碗,之後再用導痰湯加羌活、黃芩、紅花,身體強壯的人可以服用。
治嗝噎當潤養津血為主,降火散結,童便、韭汁、竹瀝、薑汁、牛羊乳。氣虛入四君子,血虛入四物,有熱入解毒,有痰入二陳,切忌香燥之藥,宜薄滋味。
子和云:小腸熱結,則不善滲;大腸熱結,則後不通;膀胱熱結,則津液涸。三陽既結,則前後閉,必反而上行,此所以噎,食不下,縱下而復出也。宜先潤養,因而治下。或痰涎上阻,輕用苦酸,微微湧之。
白話文:
治療打嗝和噎住,應以滋潤養護津液和血液為主要方法,同時降火散結。可以用童便、韭汁、竹瀝、薑汁、牛乳等來治療。如果體虛,可用四君子湯;如果血虛,可用四物湯。如果有熱症,則需解毒;如果有痰症,則需服用二陳湯。治療時需忌用辛香燥熱的藥物,宜用清淡的食物。
古代醫家說:小腸熱結,就會影響津液的滲透;大腸熱結,就會導致大便不通;膀胱熱結,就會導致津液枯竭。三陽經絡都出現熱結,就會導致前後不通,氣血逆流而上,這就是出現打嗝、食不下咽,即使吃下去也會吐出來的症狀。治療時應先滋潤養護,再治療下焦。如果痰涎阻礙上行,可以用少量苦酸藥物,輕輕地使其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