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9)

1. 足陽明胃經穴圖

歸來,在水道下二寸,去中行各二寸。針二分半,灸五壯。

【主治】奔豚,腎子上入腹引心痛,九疝,婦人血臟積冷。

氣衝(一名氣街),在歸來下,《素注》腹下夾臍相去四寸,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衝脈所起。針三分,灸七壯。

【主治】腹滿不得正臥,㿗疝,大腸中熱,身熱腹痛陰莖痛,奔豚,婦人無子,妊娠子上衝心,產難包衣不下。

髀關,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針六分,灸三壯。

【主治】腰痛膝寒,足麻木不仁,痿痹股內筋絡急,小腹引喉痛。

伏兔,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一云膝蓋上七寸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之狀,因以此名。

【主治】腳氣膝冷風痹,婦人八部諸疾。

陰市(一名陰鼎),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針三分,禁灸。

【主治】腳膝冷,痿痹不仁,不得屈伸,寒疝,小腹痛滿。

梁丘,膝上二寸兩筋間。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腳膝痛,冷痹不仁,不可屈伸,足寒,乳腫痛。

犢鼻,在膝臏下䯒骨上,俠解大筋陷中,形如牛鼻故名。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膝中腫痛不仁,難跪,腳氣。

三里,在膝下三寸,䯒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兩筋分肉間,舉足取之。極重按之,則趺上動脈止矣。針五分,灸七壯。(《千金》灸二百壯。)

【主治】胃中寒,心腹脹滿腸鳴,臟氣虛憊,真氣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痛,逆氣上攻,腰痛不得俯仰,小腸氣,痰癖,四肢滿,膝䯒痠痛,目不明。主治五勞七傷,羸瘦虛乏等證皆治。

巨虛上廉(一名上巨虛),三里下三寸,舉足取之。足陽明胃合手陽明大腸。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臟氣不足,偏風腳氣,腰腿手足不仁,腳脛痠疼不能久立,俠臍腹痛,腸中切痛。

條口,在下廉上一寸,舉足取之。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足膝麻木腳痛,趺腫轉筋,濕痹,足緩不收,不能久立。

巨虛下廉(一名下巨虛),上廉下三寸,蹲地舉足取之。足陽明胃與手太陽小腸合。針三分,灸七壯。

【主治】小腸氣,面無顏色,偏風腿痿,足不履地,熱風冷痹,風濕痹喉痹,足跗不收,跟腫。

豐隆,外踝上八寸,下䯒外廉陷中,足陽明絡別走太陰。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厥逆小便難,怠惰,腿膝酸,屈伸不便,腹痛如切,肢腫足清寒濕,喉痹不能言,癲狂見鬼好笑。

解谿,在衝陽後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大指次指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足陽明胃脈所行為經火。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風氣面浮,厥氣上衝,腹脹頭痛,目眩顛疾煩心,膝股䯒腫,轉筋霍亂。

衝陽,足跗上五寸,去陷谷三寸骨間動脈,足陽明胃脈所過為原。針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歸來穴,在水道穴下方二寸,距離身體中線各二寸的位置。針刺二分半深,可以艾灸五壯。

【主要治療】奔豚病(感覺氣體在腹部竄動),腎臟疾病導致氣逆上行至腹部引發心痛,九種疝氣,婦女因血虛寒冷導致的疾病。

氣衝穴(又名氣街穴),在歸來穴下方。《素問》中記載在腹部肚臍兩側各四寸,鼠蹊上方一寸,有動脈跳動的位置。這是衝脈起始的地方。針刺三分深,可以艾灸七壯。

【主要治療】腹部脹滿,不能平躺,疝氣,大腸有熱,身體發熱腹痛,陰莖疼痛,奔豚病,婦女不孕,懷孕時胎氣上衝至心臟,難產,胎盤不下。

髀關穴,在膝蓋上方,伏兔穴後方,兩條肌肉交會的地方。針刺六分深,可以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腰痛膝蓋發冷,足部麻木不仁,腿部肌肉萎縮麻痹,腿內側筋脈緊繃,小腹牽引至喉嚨疼痛。

伏兔穴,在膝蓋上方六寸的肌肉隆起處,正跪坐時取穴。另一種說法是在膝蓋上方七寸左右,各三指寬的位置,按壓時有像兔子一樣隆起的肌肉,因此得名。

【主要治療】腳氣病,膝蓋發冷,風濕麻痹,婦女的各種疾病。

陰市穴(又名陰鼎穴),在膝蓋上方三寸,伏兔穴下方凹陷處,拜下時取穴。針刺三分深,禁止艾灸。

【主要治療】腿腳膝蓋發冷,肌肉萎縮麻痹不仁,無法屈伸,寒疝,小腹脹痛。

梁丘穴,在膝蓋上方二寸,兩條肌肉之間。針刺三分深,可以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腿腳膝蓋疼痛,寒冷麻痹不仁,無法屈伸,足部發冷,乳房腫痛。

犢鼻穴,在膝蓋骨下方,骨頭上緣,兩側韌帶之間的凹陷處,形狀像牛的鼻子,因此得名。針刺三分深,可以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膝蓋腫痛麻木不仁,難以跪下,腳氣病。

足三里穴,在膝蓋下方三寸,脛骨外側邊緣,大筋內側的凹陷處,兩條肌肉之間,抬起腳取穴。用力按壓時,足背上的動脈會停止跳動。針刺五分深,可以艾灸七壯。《千金方》記載可以艾灸二百壯。

【主要治療】胃部寒冷,心腹脹滿腸鳴,臟腑氣虛體弱,元氣不足,腹痛食慾不佳,大便不通,心痛,氣逆上衝,腰痛無法彎腰伸直,小腸疝氣,痰液積聚,四肢脹滿,膝蓋脛骨酸痛,視力模糊。主要治療五勞七傷、消瘦虛弱等各種症狀。

巨虛上廉穴(又名上巨虛穴),在足三里穴下方三寸,抬起腳取穴。是足陽明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的交會穴。針刺三分深,可以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臟腑氣虛體弱,半身不遂,腳氣病,腰腿手足麻木不仁,腳脛酸痛不能久站,肚臍兩側腹痛,腸道絞痛。

條口穴,在下廉穴上方一寸,抬起腳取穴。針刺五分深,可以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足膝麻木腳痛,腳踝腫脹抽筋,濕痹,足部軟弱無力,無法久站。

巨虛下廉穴(又名下巨虛穴),在上廉穴下方三寸,蹲下抬起腳取穴。是足陽明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穴。針刺三分深,可以艾灸七壯。

【主要治療】小腸疝氣,面色蒼白,半身不遂,腿部肌肉萎縮,足部無法著地,熱性風濕麻痹,風濕性咽喉疼痛,足背無力,腳後跟腫脹。

豐隆穴,在外踝上方八寸,脛骨外側邊緣的凹陷處,是足陽明胃經的絡穴,通向足太陰脾經。針刺三分深,可以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厥逆,小便困難,身體倦怠,腿膝酸軟,屈伸不便,腹部絞痛,肢體腫脹,足部寒冷潮濕,咽喉腫痛不能說話,癲狂,看到鬼影和無故發笑。

解谿穴,在衝陽穴後方一寸五分,手腕上凹陷處,足大指和次指向上,足背上的凹陷處,是足陽明胃經的經穴,屬火。針刺五分深,可以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風邪引起的臉部浮腫,氣逆上衝,腹脹頭痛,頭暈目眩,癲癇,煩躁不安,膝蓋大腿脛骨腫脹,抽筋,霍亂。

衝陽穴,在足背上方五寸,距離陷谷穴三寸,骨頭之間的動脈跳動處,是足陽明胃經的原穴。針刺三分深,可以艾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