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七 (6)
卷之二十七 (6)
1. 降氣潤下劑
(《發明》)人參利膈丸,治胸中不利,痰逆喘滿,利脾胃壅滯,治嗝噎聖藥。
人參,當歸,藿香(各一兩),木香,檳榔(各七錢),枳實(炒),甘草(各八錢),厚朴(姜炒),大黃(酒浸。各二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溫水送下三十丸。
白話文:
《發明》[人參利膈丸]
此方治胸中不適,痰逆喘滿,利脾胃壅滯,治嗝噎為聖藥。
藥材:
- 人參、當歸、藿香(各一兩)
- 木香、檳榔(各七錢)
- 枳實(炒過)
- 甘草(各八錢)
- 厚朴(用薑汁炒過)
- 大黃(用酒浸泡) (各二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滴水丸,溫水送服,每次三十丸。
昆布丸,治嗝噎妨塞,飲食不下,大便秘結。
昆布(洗),麥門冬,天門冬,訶子(各兩半),木通,川大黃(微炒),川朴硝,郁李仁(泡,去皮微炒),桂心,百合(各一兩),羚羊角(鎊),杏仁(泡,去皮尖,麩炒黑),紫蘇子(微炒),射干(各半兩),柴胡,陳皮(去白),檳榔(各一錢),
白話文:
昆布丸,可以治療打嗝、噎住、食道梗塞,以及食慾不振、大便不通等症狀。
藥方
- 昆布(洗淨):兩半
- 麥門冬:兩半
- 天門冬:兩半
- 訶子:兩半
- 木通:一兩
- 川大黃(微炒):一兩
- 川朴硝:一兩
- 郁李仁(泡水,去皮微炒):一兩
- 桂心:一兩
- 百合:一兩
- 羚羊角(鎊成粉末):一兩
- 杏仁(泡水,去皮尖,麩炒至黑色):一兩
- 紫蘇子(微炒):半兩
- 射干:半兩
- 柴胡:一錢
- 陳皮(去白):一錢
- 檳榔:一錢
備註
- 藥材的用量、炮製方法等細節,可能因不同醫籍而有所差異。
- 「鎊」指將羚羊角磨成粉末。
現代醫學角度
此藥方中,昆布、麥門冬、天門冬、木通等藥材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川大黃、杏仁、檳榔等藥材有瀉下通便的功效;柴胡、陳皮、桂心等藥材有理氣化痰、健脾開胃的功效。
上為末,煉蜜和勻,搗五百杵,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時,熱酒下。夜飯後用綿裹彈子大一丸噙化。
利膈化痰丸、滾痰丸,治嗝噎大便結燥。(二方並見痰門。)
調胃承氣湯,治膈逆不大便。(方見傷寒門。)
化滯丸、木香檳榔丸,治宿食不化,胸膈妨悶,噎塞不通。(一方見積聚門。)
(《良方》)導氣散,治膈氣噎塞,不入飲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一系列中藥方劑及其適應症。
- 藥方製備: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後,加入蜂蜜混合,充分攪拌,製成小丸。
- 服用方法: 一次服用三十丸,任何時候都可以服用,用熱酒送服。晚上飯後含化一小丸,幫助消化。
- 適用症狀: 這些藥方主要針對消化系統問題,例如打嗝、吞嚥困難、便秘、食物積滯、胸悶等。不同的藥方針對不同的病症,例如,利膈化痰丸和滾痰丸主要治療打嗝和便秘,而調胃承氣湯則治療膈氣逆上但不便秘。
虎額王字骨(醋炙),蓽茇(炒),人參,羚羊角(鎊),厚朴(薑製。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水調令睡服。
潤腸膏,治嗝噎大便結燥,飲食良久復出。
威靈仙(鮮者搗汁,四兩),生薑(同上),真麻油(二兩),白砂蜜(四兩,煎沸去沫)
上入砂鍋攪勻,慢火煎如餳收貯,時時以匙挑服之。一料未愈,再服一料,決效。
奪命回生丹,治五嗝五噎翻胃嘔吐,不進飲食,此藥多有神效。
白話文:
虎頭骨(用醋烤過),肉桂(炒過),人參,羚羊角(磨成粉),厚朴(用薑煮過)。以上藥材各取等量,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飯後用溫水調服,服用後躺下休息。
潤腸膏,用於治療打嗝、吞咽困難、便秘、食物久久不消化。
威靈仙(取鮮品搗汁,四兩),生薑(取鮮品搗汁,四兩),麻油(二兩),白蜜(四兩,煎沸去除泡沫)。以上藥材混合在一起,放入砂鍋中,用小火慢慢煎煮,直到變得像糖漿一樣,然後收起來備用。每次用湯匙取少量服用,一劑藥沒有效果,就再服一劑,藥效一定顯著。
奪命回生丹,用於治療五心煩熱、打嗝、吞咽困難、反胃嘔吐、不思飲食。此藥療效非常顯著。
丁香,川芎,白姜(炮),南木香,肉桂,人參,神麯(炒。各半兩),訶子(七枚,取肉),砂仁(二十一粒),莪朮,粉草(炙。各七錢),大草果(二枚,取仁),巴豆(十四枚,去殼心膜,不去油,冷水浸一宿,另研如膏留缽中)
上日乾為末,入乳缽內,和勻巴豆膏,再篩過入丸盒內,以油紙蓋盒口,卻用黃蠟和松脂熔,如法封固盒縫。每以十二月上辰日,或初八黃道生氣天月二德日修合,於高地爽處埋土地三尺深,至次年六月中伏節擇吉日取,向當風處攤去濕氣,以不漏丸瓶收貯密封。壯人每服半錢,臨睡沸湯調半盞頓服,仰臥片時,徐以溫白粥壓下。
白話文:
將丁香、川芎、白姜(炮)、南木香、肉桂、人參、神麯(炒)、訶子(取肉)、砂仁、莪朮、粉草(炙)、大草果(取仁)、巴豆(去殼心膜,冷水浸一宿,研成膏狀)等藥材,按比例混合研磨成粉末,加入巴豆膏,再過篩裝入藥丸盒中,以油紙蓋好盒口,用黃蠟和松脂封固盒縫。選在十二月上辰日或初八黃道生氣天月二德日,於高地爽處埋入地下三尺深,到次年六月中伏節擇吉日取出,在通風處攤開去除濕氣,裝入不漏藥丸的瓶子中密封保存。壯年人每次服用半錢,睡前用沸水調半盞藥湯,仰卧片刻,再用溫白粥壓下。
若弱人只服一字,二三服即能進食,止嘔吐續以,寬中散、丁沉透膈湯、橘皮煎丸、厚朴煎丸,等兼進助胃氣。忌生冷、魚腥、黏膩、硬物,一兩月全愈。孕婦不可服。
紫蘇飲子,治嗝噎上氣咳逆,因怒未定便夾氣飲食,或食飲畢便怒,以致食與氣相逆,遂成嗝噎之候。
真蘇子(炒),訶子(煨),蘿蔔子(微炒),杏仁(泡去皮尖麩炒),木香(五分),人參(各一錢),青皮,甘草(炙。各二錢),
白話文:
虛弱的人如果只服用一劑藥,兩到三劑就能進食,止住嘔吐後,接著服用寬中散、丁沉透膈湯、橘皮煎丸、厚朴煎丸等藥物,輔助胃氣恢復。忌食生冷、魚腥、黏膩、硬物,一個到兩個月就能痊癒。孕婦不可服用。
紫蘇飲子用於治療打嗝、噎住、上氣咳嗽、呼吸逆上,因怒氣未消而夾雜著氣食,或是吃完東西就生氣,導致飲食與氣逆行,造成打嗝和噎住。
真正的蘇子(炒)、訶子(煨)、蘿蔔子(微炒)、杏仁(泡去皮尖麩炒)、木香(五分)、人參(各一錢)、青皮、甘草(炙,各二錢)。
上咀分二服,每服水二盞、姜三片,煎七分服。
蘇青丸,治嗝噎反胃皆效。蘇合丸、青州白丸子,,二藥同和薑汁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淡薑湯送下。
(《選要》)透膈湯,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胸膈滿悶,噎塞不通,噫氣吞酸,脅肋刺脹,嘔逆痰涎,飲食不下,並皆治之。
木香,白豆蔻,砂仁,檳榔,枳殼(麩炒),厚朴(姜炒),半夏(制),青皮,陳皮(去白),大黃(酒蒸),朴硝,甘草(炙。各七分),
白話文:
將藥材分成兩份,每份用兩杯水,三片薑,煎煮至七分即可服用。蘇青丸可以治療打嗝、噎住、反胃等症状。蘇合丸和青州白丸子混合薑汁製成丸藥,每丸如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用淡薑湯送服。透膈湯用於治療脾胃不和、胃脘氣滯、胸膈滿悶、噎塞不通、噫氣吞酸、脅肋刺脹、嘔逆痰涎、飲食不下等症狀。藥材包括木香、白豆蔻、砂仁、檳榔、枳殼(麩炒)、厚朴(姜炒)、半夏(制)、青皮、陳皮(去白)、大黃(酒蒸)、朴硝、甘草(炙),每種藥材各取七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食遠服。
沉香開嗝散,治五嗝五噎,痞滿嘔吐,寒滯心腹,刺痛脹滿。
沉香(磨),三稜,莪朮,白豆蔻,蓽澄茄,砂仁(炒),草果,益智仁,白姜,丁香(為末),人參(各七錢),丁皮(五錢),木香(磨),茯苓,香附子(炒),藿香,半夏曲,青皮,陳皮(各一兩),甘草(炙,一兩二錢半),
白話文:
取清水半碗、生姜三片、红枣一枚,煎煮至七分,饭后服用。此方名为沉香开嗝散,主治各种打嗝、吞咽困难、胸闷呕吐、寒气滞留在心腹、刺痛胀满等症状。方中用沉香、三棱、莪术、白豆蔻、蓽澄茄、砂仁、草果、益智仁、白姜、丁香、人参、丁皮、木香、茯苓、香附子、藿香、半夏曲、青皮、陈皮、甘草等药材,其中沉香、木香磨成粉末,甘草炙后使用。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食遠服。
十嗝散,治十般嗝氣:風、冷、氣、熱、痰、食、水、憂、思、喜嗝。
人參,茯苓,官桂,枳殼(麩炒),神麯(炒),麥芽,乾薑(炮),訶子(煨),三稜(炮),莪朮(炮),陳皮,甘草,白朮(各一兩),厚朴(姜炒),檳榔,木香(磨。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白湯調服。如脾胃不和,腹脹滿悶,水一盞、姜五片、棗一枚、鹽少許,煎七分服。
(《正傳》)大力奪命丸,治嗝噎不下食,及翻胃等證。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五錢,用半碗水、三片薑、兩枚棗煎煮七分,飯後服用。
十嗝散,用於治療十種嗝氣:風嗝、冷嗝、氣嗝、熱嗝、痰嗝、食嗝、水嗝、憂嗝、思嗝、喜嗝。
人參、茯苓、官桂、枳殼(麩炒)、神麴(炒)、麥芽、乾薑(炮)、訶子(煨)、三稜(炮)、莪朮(炮)、陳皮、甘草、白朮(各一兩)、厚朴(姜炒)、檳榔、木香(磨,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加入少許鹽,用白湯調服。如果脾胃不和,腹脹滿悶,可以用一碗水、五片薑、一枚棗、少許鹽煎煮七分服用。
大力奪命丸,用於治療嗝噎不下食,以及翻胃等症狀。
杵頭糠,牛轉草(各半斤),糯米(一升)
上為細末,取黃母牛口中涎沫為丸,如龍眼大,入鍋中慢火煮熟食之。加砂糖一二兩尤佳。
(《直指》)枳朮二陳湯,治痰氣、食嗝、翻胃、嘈雜等證。
白朮(土炒,一錢),黑枳實(麩炒),陳皮(去白。各八分),茯苓,香附子(童便浸炒),半夏(制),黃連(薑汁炒),檳榔,白豆蔻(各五分),青皮,吳茱萸(泡),甘草(各三分),
白話文:
取杵頭糠、牛轉草各半斤,糯米一升,研磨成細粉。再取黃母牛口中的唾液,搓成如龍眼大小的丸子,放入鍋中以小火慢慢煮熟食用。加入一二兩砂糖味道更佳。
此方名為「枳朮二陳湯」,可治療痰氣、食嗝、翻胃、嘈雜等症狀。具體藥材為:白朮(土炒,一錢),黑枳實(麩炒),陳皮(去白,各八分),茯苓,香附子(童便浸炒),半夏(制),黃連(薑汁炒),檳榔,白豆蔻(各五分),青皮,吳茱萸(泡),甘草(各三分)。
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氣虛者,加人參、黃耆。血虛者,加當歸、地黃。有郁加神麯、撫芎。
(《御藥》)五膈丸,治流飲停膈不消,胸膈痞塞,食不能下。
木香(一兩),陳皮(二兩),大黃(酒蒸),牽牛(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溫水送下。
通中散,治五嗝五噎,胸中不利,臟腑壅滯。
牽牛(微炒,一兩半),木香(一兩),檳榔(三錢),乾薑(炮),桂心(各一錢),
白話文:
水煎藥方:水半杯,薑三片,紅棗一個,煎至八分滿,飯後服用。體虛者,可加人參、黃耆;血虛者,可加當歸、生地黃;心情鬱悶者,可加神麴、川芎。
「御藥」中記載的「五膈丸」用於治療水腫積聚於胸膈難以消散,胸悶氣塞,飲食難以下嚥的症狀。
方劑:木香一兩,陳皮二兩,酒蒸大黃一兩,牽牛一兩,研末後用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四五十丸,溫水送服。
「通中散」用於治療五膈五噎,胸悶不適,臟腑阻塞的症狀。
方劑:微炒牽牛一兩半,木香一兩,檳榔三錢,炮乾薑一錢,桂心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以熱酒調服,空心服後,續飲熱茶一二鍾,投之,得利二三行,下惡物是效。
(秦川)剪紅丸,治嗝噎變成翻胃,服此吐去瘀血及下血效。
雄黃(另研),木香(各五錢),檳榔,三稜(炮),莪朮,陳皮,貫眾(去毛),乾漆(各一兩,炒煙盡),大黃(二兩半),
以上為末,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芫花(一兩,酷煮),巴豆(二十粒,去油),甘遂(一兩,麵包煨)
白話文:
方劑一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兩錢,用熱酒調和服用。空腹服用後,接著飲用熱茶一兩杯,有助於藥效發揮。若能排出二三行糞便,並伴隨惡物排出,則療效顯著。
方劑二
此方名為「剪紅丸」,專治打嗝、噎住,甚至演變成反胃的症狀。服用此方可吐出瘀血,並達到下血的效果。
藥材組成
雄黃(另研磨)、木香(各五錢)、檳榔、三稜(炮製)、莪朮、陳皮、貫眾(去毛)、乾漆(各一兩,炒至煙氣散盡)、大黃(二兩半)
製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麵糊做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白湯送服。
方劑三
芫花(一兩,用醋煮)、巴豆(二十粒,去油)、甘遂(一兩,用麵包煨)
注釋
- 錢:古代重量單位,約等於現代的 3.75 克。
- 鍾:古代容量單位,約等於現代的 200 毫升。
- 炮製:中藥加工處理方式,例如炙、炒、煨等。
- 酷:醋。
- 麵包:指用麵粉做的麵包,用來煨甘遂,減輕毒性。
。
以上三味為細末,麵糊丸,梧桐子大,候乾,每丸用薄紅羅包住,絲扎系定剪斷。用前藥五十丸,內加一丸,五更同服,白湯送下,婦人醋湯下。
白話文:
把這三種草藥磨成粉末,再加入麵糊做成像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等丸子幹了以後,每個都用薄紅色的紗布包裹起來,用絲線綁好並剪短。服用這種藥時,一次吃五十個丸子,在其中加上一個丸子,早上五點左右一起服用,用水或米醋送服。如果女性服用的話,可以用米醋來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