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1. 卷之二十七
2. 咳逆門
(一名呃逆)
白話文:
(又叫做呃逆)
3. 病機
4. 咳逆敘論
《內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又云:歲金太過咳逆,金鬱之發咳逆,少陰二氣咳逆。《金匱》治咳逆,皆指肺金及火為病也。
《千金方》云:咳逆上氣者為病肺,脈數,數者是心火刑于肺金也。
《格致餘論》云:咳逆者,俗謂之呃逆是也。呃逆病即氣逆,自臍下直上出於口,而作聲之名也。書曰:火炎上。東垣謂火與元氣不兩立,又謂為元氣之賊是也。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以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劑治之,未審孰為降火,孰為補虛。況人之陰氣依胃為養,胃土傷損,則木氣乘之,此則土敗木賊也。
陰為火所乘,不得內守,木挾火直衝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陰弱之也,虛之甚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各種氣往上衝的現象,都屬於火的表現。」又說:「如果年份的金氣太過旺盛,會導致咳嗽氣逆;金氣鬱結也會引發咳嗽氣逆;少陰經的陰氣和陽氣失調也會導致咳嗽氣逆。」《金匱要略》治療咳嗽氣逆,都是針對肺金和火氣這兩個方面來處理的。
《千金方》說:「咳嗽氣逆向上衝的,是肺的病變。脈搏跳動快,是因為心火過旺,反過來壓制肺金的緣故。」
《格致餘論》說:「咳嗽氣逆,俗稱呃逆,也就是打嗝。呃逆這個病就是氣往上逆行,從肚臍下方直衝向上,從口發出聲音。」書上說:「火性是向上炎燒的。」李東垣認為火與元氣不能同時存在,又說火是損害元氣的賊。古時候的方子都說是胃氣虛弱造成的,而沒有提到火的問題,只是用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藥來治療。但這些藥,哪些是降火的,哪些是補虛的,還不清楚。何況人體的陰氣是依靠胃來滋養的,如果胃土受損,肝木就會乘虛而入,這是土氣敗壞,木氣來侵害的現象。
陰氣被火所挾持,不能守住體內,肝木挾著火向上直衝清道(指氣道)。說胃氣虛弱,其實是陰氣虛弱,是虛弱到極點的表現。
5. 咳逆呃逆自有所別
咳逆乃乾咳之漸進,無痰有聲,連連不絕,其氣自丹田而逆,上出於咽喉,如有所擊逆而然也。亦有咳聲出咽,復有還聲吸入咽內,此所以為咳逆證也。呃逆者,即下文云入聲是也。有咳、呃兼聲擊發,連續千萬之聲而不已者,服藥不效即用吐法,吐出痰涎立已。
白話文:
咳嗽和呃逆這兩者是有區別的。
咳嗽是指乾咳逐漸加重,沒有痰但有聲音,而且是連續不斷的。它的氣從丹田向上逆行,從咽喉出來,感覺像是被東西頂撞而發出的。有時咳嗽的聲音從咽喉發出後,又吸回咽喉內,這就是所謂的咳嗽逆證。
呃逆,就是下文說的「入聲」。有時候咳嗽和呃逆的聲音同時發出,連續不斷地發出很多聲,吃藥沒效果的話,就用催吐的方法,把痰涎吐出來,病症就會立刻停止。
6. 咳呃與噦證不同
《難知》云:夫咳逆證,《活人書》斷為噦逆,其說似是而實非也。蓋噦者,乾嘔也。若有物直出,則為吐;嘔物旋出,則為嘔;無物出,則為噦。咳逆者,則水漬於肺而心痞,或連續不已而氣逆,或喜笑過多而氣噎,或咽飲錯喉而氣搶,或急食乾物而氣塞,皆能作咳逆之聲,連續不絕,俗謂之呃忒是也。大抵咳逆者,不順之義;呃忒者,差錯之義。
二者皆氣不得下,為火熱托之而上,至咽喉噎而止也。人或以紙捻鼻,嚏之而止,或詐冤盜賊,因恐而止,或鼻熱聞食香調氣而止,皆抑之駭之而使氣下也。
若噦者,出聲也。噦出其氣,噦聲盡,然後吸,吐噦門中詳言矣。呃逆者,入聲也。氣逆入喉,逆聲盡,然後呼也。出入呼吸,其大不同。嘔穢者,本於胃;呃逆者,本於肺,何難辨哉!
白話文:
《難知》這本書說:咳逆這個病症,《活人書》把它斷定為噦逆,這種說法表面上好像對,但實際上不對。所謂的噦,指的是乾嘔。如果有東西直接吐出來,那就是吐;嘔吐東西是轉著出來,那就是嘔;沒有東西吐出來,那就是噦。而咳逆,則是水液停留在肺部,導致心胸感到堵塞,或是連續不斷地氣逆上衝,或是因為過度喜笑導致氣噎住,或是吞嚥時嗆到喉嚨導致氣亂衝,或是吃東西太快太乾導致氣堵住,這些都可能造成咳逆的聲音,連續不停,俗稱打嗝。大概來說,咳逆的意思是氣不順,而打嗝的意思是氣出錯了。
這兩者都是因為氣無法下降,被火熱之氣推到上面,到了咽喉處堵住而停止。有些人用紙捻刺激鼻子,打個噴嚏就停止了;有些人假裝遇到冤屈或是被盜賊嚇到,因為害怕就停止了;有些人則是鼻子覺得熱熱的,聞到食物香味來調氣就停止了,這些都是壓制和驚嚇讓氣下降的方法。
噦的聲音是吐出來的。噦是吐出氣,噦的聲音結束後才吸氣,關於噦,在《吐噦門》中說得很詳細。而呃逆的聲音是吸進去的。氣逆著衝進喉嚨,呃逆的聲音結束後才呼氣。它們一進一出的呼吸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嘔吐的原因在於胃,而呃逆的原因在於肺,這有什麼難以分辨的呢!
7. 咳逆非噦故不從寒屬火者多
《活人書》云:咳逆,仲景所謂噦是也。噦為胃寒所生,傷寒本虛攻其熱必噦。又云: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後汗出者,因得噦。所以然者,胃氣虛寒故也。宜橘皮乾薑湯、羌活附子湯、半夏生薑湯,退陰散之屬主之。此仲景治噦之方也。《活人書》誤以咳為噦,故以熱作寒治。
仲景之言噦,非以為咳逆之謂也。咳逆從熱,而噦從寒。《活人》以咳逆為噦,夫安得不用熱藥?蓋辨證一差,故其用藥必反。若非《難知》力辨其失,後學將孰從而知之?
白話文:
《活人書》說:「咳逆」,就是張仲景所說的「噦」。噦是因為胃寒引起的,傷寒本來就是虛弱的體質,如果用攻熱的藥就會引起噦。又說,傷寒大量嘔吐或腹瀉後,身體極度虛弱又出汗的人,也會因為這樣而產生噦。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胃氣虛寒的緣故。應該用橘皮乾薑湯、羌活附子湯、半夏生薑湯、退陰散之類的藥方來治療。這些都是張仲景治療噦的藥方。《活人書》錯誤地把咳嗽當成噦,所以用治療寒症的方法來治療熱症。
張仲景所說的噦,並不是指咳逆。咳逆屬於熱症,而噦屬於寒症。《活人書》把咳逆當成噦,那麼怎麼能不用熱藥呢?這是因為辨證錯誤,所以用藥也一定會相反。如果不是《難知》這本書仔細地辨別出錯誤,後來的學者又怎麼知道呢?
8. 咳逆噦有手足經標本之分
《難知》云:《活人書》以咳逆為噦,謂若可下之,宜調胃承氣湯。是因邪氣在胃,故斷為噦,是則然矣。抑不思咳逆是足陽明失下,傳手太陰。《活人書》言其火之本,不言其火之標,炎上至極高之分而咳逆也。合而觀之,噦與咳逆同一熱也;分而言之,噦為本為膽為胃為中,咳逆為標為心為肺為上。
若標因應見上,當其標不必名噦。噦不言作噦,使後人只見膽胃本,而不見心肺標也。
凡傷寒熱病,陽明實,過期而失下,清氣不得升,濁氣不得降,以致氣不宣通而發呃者甚多。或因飲食太多,填塞胸中,而氣不得升降者。或有痰閉於上,火起於下,而氣不能伸越者,不可不審。若此者皆實證也,宜詳辨而施治之。
白話文:
《難經》說:《活人書》把咳逆當成噦,認為如果可以攻下,應該用調胃承氣湯。這是因為邪氣在胃裡,所以斷定是噦,這樣說是對的。但是,卻沒有考慮到咳逆是足陽明經失去下降的功能,傳到手太陰經。《活人書》只說了咳逆是火的根本,沒有說到火的表象,是因為火向上炎到極高的地方才導致咳逆。合起來看,噦和咳逆都是熱證;分開來看,噦是根本,與膽、胃、中焦有關;咳逆是表象,與心、肺、上焦有關。
如果認為表象應該往上看,那麼表象就不必叫做噦。噦不說成噦,會使後人只看到膽胃這個根本,而看不到心肺這個表象。
凡是傷寒熱病,陽明經實熱,過了時間沒有攻下,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導致氣機不通而打嗝的情況很多。或者因為飲食過多,堵塞在胸中,導致氣機不能升降。或者有痰堵在上焦,火氣從下焦升起,導致氣機不能伸展。這些情況都不可不仔細審查。這些都是實證,應該詳細辨別後再進行治療。
9. 脈候
右關脈弦者,木乘土位,難治。尺脈大為陰火衝上。脈微而遲者,為寒。肺脈散者,死。脈代者,死。脈結或促或微可治。脈浮而緩者,易治。弦急而按之不鼓者,難治。
白話文:
右手的關脈呈現弦的狀態,表示肝木的氣太強,壓制了脾胃的土氣,這種情況很難治療。尺脈(手腕處的脈搏)搏動有力,表示身體下方的陰火向上衝。脈搏微弱而遲緩,表示身體有寒氣。肺的脈象渙散,是危險的徵兆。脈搏跳動不規律,時有停頓,也是危險的徵兆。脈搏跳動緩慢且有停頓,或者跳動快速,或者微弱,這些情況還可以治療。脈搏浮在表面且跳動和緩,比較容易治療。脈搏弦硬而急促,按下去卻感覺不到搏動有力,這種情況很難治療。
10. 治法
11. 治咳逆宜降火順氣為先
咳逆證,古方多作胃寒,故用丁香、柿蒂、薑、附熱劑,此亦一偏也。咳逆有虛有實有火,今其氣自下衝上而作聲,非氣而何?大抵傷寒雜證汗吐下後,過服涼劑,胃氣虛寒者,或亦有之,惟此可從溫補,亦不宜用熱劑。除此之外,就因病後必是發熱,失於汗下,熱鬱既久,以致陰虛。
雖汗下之,亦失其時,致火亢極。故雖退熱之後,尚有火伏陰中,而承胃虛沖上,連聲逆吸,而為咳呃之證也,竹茹、麥門冬、橘皮之類。便秘以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咳嗽、氣逆的病症,古代的醫方大多認為是胃寒引起的,所以使用丁香、柿蒂、生薑、附子等溫熱藥。這其實也是一種偏頗的看法。咳嗽氣逆有虛證、實證和火證之分。現在這種氣從下往上衝而發出聲音的情況,不是氣逆是什麼?大多是傷寒、雜病經過發汗、催吐、瀉下之後,又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導致胃氣虛寒。這種情況或許可以考慮用溫補的方法,但也不宜使用過熱的藥物。除此之外,多數情況是因為生病後發熱,卻沒有及時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導致熱邪鬱積太久,以致陰液虧虛。
即使使用了發汗或瀉下的方法,也因為錯過了時機,導致火熱之氣亢盛到極點。所以即使退了熱,體內仍然有火伏藏在陰液之中,然後藉由胃虛而往上衝,接連發出咳嗽、呃逆的聲音,就形成了這種咳嗽、呃逆的病症。可以用竹茹、麥門冬、橘皮等藥物來治療。如果出現便秘,可以用承氣湯來瀉下。
12. 治咳逆甚者吐法速效
凡有忍氣鬱結積怒之人,並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證。藥以降火、清痰、順氣,不效者,必須吐法,以人參蘆煎湯入煨鹽少許飲之,少頃,探吐膠固痰涎,其咳立已。
實者病傷寒失下,大便秘結而咳逆,速以寒劑下之。若因飲食過傷,或因痰飲停宿,或因暴怒氣逆而得此證,皆為形氣俱實,用子和湧法極效,人參蘆尤佳。
咳逆要審有餘不足。如丹溪治一老人,患滯下後發咳逆,用參朮湯下大補丸而愈。又治一女子怒後作呃,用人參蘆吐之而愈。
易老云:咳逆者,火熱奔急上行,而肺金不納。便秘者,大承氣湯下之;便軟者,瀉心湯主之。
吐利之後作呃者,生薑、半夏、橘皮、竹茹之類。虛弱者,加人參、白朮;脈微遲者,加薑、桂、丁香、柿蒂。
無故偶然作呃,此緣氣逆,宜小半夏茯苓加枳實湯。便秘者,承氣湯,或用蘿蔔子湯調木香調氣散服。
作呃自利者,以滑石、甘草、黃柏、芍藥、參、朮、陳皮、竹瀝。
內傷呃逆,用補中益氣湯加丁香。痰呃用二陳加枇杷葉薑汁製服之。傷寒呃逆舌強短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對於那些因為壓抑情緒、積累憤怒、無法實現願望而導致咳嗽劇烈的人,常常會出現咳逆的症狀。用降火、清痰、順氣的藥物治療如果沒有效果,就必須使用催吐的方法。用人參蘆煎湯,加入少許煨過的鹽飲用,過一會兒,用手指探喉催吐出黏稠的痰液,咳嗽就會立刻停止。
若是因為外感風寒導致沒有及時排便,大便乾結而咳嗽劇烈,要趕快用寒涼的藥物來通便。如果因為飲食過量、痰飲停滯、或者因為突然發怒導致氣機逆亂而出現咳逆,這些都屬於身體氣血充實的情況,使用張元素(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催吐方法非常有效,其中又以人參蘆的效果最好。
治療咳逆要仔細分辨是屬於實證還是虛證。比如朱丹溪(金元四大家之一)曾經治療一位老人,在腹瀉後出現咳逆,用參朮湯加上大補丸治好了。他又曾治療一位女子,在生氣後出現呃逆,用人參蘆催吐後也治好了。
易老(張元素)說:咳逆是由於火熱之氣急速向上衝,導致肺氣不能正常收納。如果是因為便秘,就用大承氣湯通便;如果大便稀軟,就用瀉心湯治療。
在嘔吐或腹瀉之後出現呃逆,可以用生薑、半夏、橘皮、竹茹之類的藥物來治療。如果身體虛弱,就加上人參、白朮;如果脈象微弱遲緩,就加上乾薑、肉桂、丁香、柿蒂等藥。
如果沒有明顯原因突然出現呃逆,是因為氣機逆亂所致,可以用小半夏茯苓湯加上枳實來治療。如果合併便秘,可以用承氣湯,或者用蘿蔔子湯調和木香調氣散服用。
如果出現呃逆又伴隨腹瀉,可以用滑石、甘草、黃柏、芍藥,加上人參、白朮、陳皮、竹瀝等藥物來治療。
內傷導致的呃逆,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丁香。痰濕導致的呃逆,可以用二陳湯加上枇杷葉和薑汁來治療。外感風寒導致的呃逆,如果出現舌頭僵硬短縮,可以用桃仁承氣湯來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