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五 (4)
卷之五 (4)
1. 運氣說
六經聖人建極於上,以順五行之用,是以天下之民有五福而無六極。有五福皆可以康寧矣,無六極皆免於疾病矣。此其道固有行乎運氣之外者,是以大舜、成周之時嘗見之。《由庚》之詩作而陰陽得由其道,《華黍》之詩作而四序不失其和,《由儀》之詩作而萬物各得其宜。此建皇極,順五行,使民有五福而無六極之驗矣。
是故《素問》則方伎之書,《洪範》則聖人經世之大法也。知有《素問》,不知有《洪範》,方伎之流也;知有《洪範》,不知有《素問》,儒者何病焉?
白話文:
聖人建立最高的法則,是為了順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運行,因此天下的百姓能享有五福而沒有六種極端的災禍。有了五福,就能夠健康安寧;沒有六極,就能夠免除疾病。這種道理本來就存在於運氣學說之外,所以像大舜和周朝興盛的時期都曾經出現過。《由庚》這首詩的產生,使得陰陽得以遵循正道;《華黍》這首詩的產生,使得四季不失其和諧;《由儀》這首詩的產生,使得萬物都能夠得到它們所適宜的狀態。這就是建立最高法則,順應五行,使人民享有五福而沒有六極的驗證。
所以《素問》是屬於醫術方技的書籍,《洪範》則是聖人治理天下的根本大法。只知道有《素問》卻不知道有《洪範》,就是方技之流;知道有《洪範》卻不知道有《素問》,儒者又會有什麼毛病呢?
2. 論四時氣候
六氣終始早晏,五運太少盈虛,原之以至理,考之以至數,而垂萬古無有差異也。經曰五日一候應之,應五行也。故三候成一氣,即十五日也。三氣成一節,節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此八節也。四方二十四氣而分主四時,一歲成矣。春秋言分者,以月氣言之,則二月半初氣終,而交二之氣;八月半四氣盡,而交五之氣。
若以四時之氣言之,則陰陽寒暄之氣,到此可分之時也。晝夜分五十刻,亦陰陽之中分也。故經曰分則氣異是也。冬夏言至者,以六氣言之,則五月半司天之氣至其所在,十一月半在泉之氣至其所在。以四時之令言之,則陰陽之氣至此極至之時也。夏至日長不過六十刻,陽至此而極;冬至日短不過四十刻,陰至此而極,皆天候之未變。
故經曰至則氣同是也。
天自西而東轉,其日月五星循天從東而西轉。故《白虎通》曰:天左旋,日月星辰右行。又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則晝夜行天之一度,一度有百刻,即一日;月則晝夜行天之十三度有奇者,謂復行一度之中,作十九分,分之得七。(一度有百刻,作十九分,分之得七。
每一分該五刻強,五七三十五刻強。是月晝夜行天十三度零三十五刻強。)大率月行疾速,終以二十七日月行一周天。是將十三度及十九分分之七數,總之則二十九日,計行天三百八十七度有奇。計月行疾之數比日行遲之數,則二十九日日方行天二十九度,月已先行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外又行天之二十二度,反少七度而不及日也。陰陽家說謂日月之行,自有前後,遲速不等,固無常准,則有大小月盡之異也。
本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即二十五刻,(是日行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當為一歲矣。)當為一歲。自除歲外之餘,即有三百六十日,又除小月所少之日六日,止有三百五十四日而成一歲,通少十一日二十五刻,乃盈閏為十二月之制,則有立首之氣。氣乃三候之至,月半示鬥建之方,乃十二辰之方也。
閏月之紀,則無立氣建方,皆他氣,但依歷以八節見之,推其所餘,乃成閏,天度畢矣。故經曰: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余於終,而天度畢矣者,此之謂也。
觀天之杳冥,豈復有度乎?乃日月行一日之處,指二十八宿為證,而記之曰度。故經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制謂制度也。天亦無候,以風雨霜露草木之類應期,可驗而測之曰候。言一候之日,亦五運之氣相生而值之,即五日也。如環無端,周而復始。《書》曰:期三百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即其義也。
醫工之流不可不知。經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白話文:
天地間的六種氣候變化,開始的時間有早有晚,五運的運行也有太過與不及、盈滿與虧虛的情況,這些都是以最根本的道理來探究,用精密的數據來驗證,所以才能夠流傳萬古而沒有差異。
經典上說,每五天為一候,這是對應五行的變化。所以三個候成為一個氣,也就是十五天。三個氣成為一個節,節指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節氣。將一年分為四季,由二十四個節氣來掌管,這樣一年就完整了。
春秋兩季的「分」,是指以月份的氣候來說,二月過了一半,初氣結束,進入二氣;八月過了一半,四氣結束,進入五氣。如果以四季的氣候來說,那就是陰陽寒冷的氣候,到這個時候就會有明顯的區分。晝夜平分,各佔五十刻,也是陰陽平分的時候,所以經典上說「分則氣異」就是這個道理。
冬夏兩季的「至」,如果從六氣來說,五月過了一半,司天的氣候到達它所在的方位,十一月過了一半,在泉的氣候到達它所在的方位。如果從四季的時令來說,那就是陰陽之氣達到最極端的時候。夏至的時候,白天最長不超過六十刻,陽氣到此達到極致;冬至的時候,白天最短不超過四十刻,陰氣到此達到極致,這些都是天氣變化還沒有改變的狀態。所以經典上說「至則氣同」就是這個道理。
天體由西向東旋轉,而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則是沿著天體由東向西運行。《白虎通》說:「天體向左旋轉,而日月星辰則向右運行。」又說:「太陽是陽,月亮是陰。它們的運行都有固定的規則,周而復始地循環。」太陽每天在天上運行一度,一度分為一百刻,這樣就構成了一天;月亮每天在天上運行十三度多一點,為了完成一度的運行,需要將一度分為十九份,取其中的七份。 (一度分為一百刻,分為十九份,取七份,每一份約合五刻多一點,五刻多一點乘以七約為三十五刻多一點。所以月亮每天約運行十三度零三十五刻多一點。)
總體來說,月亮運行速度很快,大約二十七天就能繞天一周。將每天運行的十三度多一點和十九分中的七份加起來,總共約二十九天,月亮運行了三百八十七度多一點。計算月亮運行的速度比太陽運行慢的速度,大約二十九天時,太陽只運行了二十九度,而月亮已經繞天一周,即三百六十五度,另外還多運行了二十二度,但反而比太陽少了七度。陰陽學家認為,日月運行有先後快慢的不同,沒有固定的標準,所以會有大小月和月末的差異。
一年本來是三百六十五天,加上四分之一天,也就是二十五刻(太陽運行三百六十五天零二十五刻,這就是一年),計算一年當中除去整數天數之後剩下的時間,就有三百六十天,再減去小月少的六天,只剩下三百五十四天為一年,總共少了十一日二十五刻,所以要置閏月來補足,這就是一年十二個月的制度,而每個月都有當令的氣候。氣的產生要經過三候,月亮運行到一半時,會顯示出北斗七星的指向,也就是十二地支的方位。
閏月是沒有當令的氣候和方位的,都是其他的氣,只能根據曆法來參照八節來判斷,推算其剩餘的時間,形成閏月,這樣天體的運行規律就完整了。所以經典上說:「在開始時確立準則,在中間校正誤差,在最後推算剩餘的時間,這樣天體的運行規律就完整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觀察天空的深遠,難道真的有度數嗎?這是根據太陽和月亮每天運行的位置,指著二十八星宿作為證據,並把它記錄下來稱為度數。所以經典上說:「星辰是用來規範日月運行的。」所謂規範,就是指制定制度。天體本來沒有時令,是用風雨霜露草木的生長來應和節令,這些是可以驗證和推測的,所以稱為候。而每一個候的日子,也是與五運的氣相生相值,也就是五天。就像圓環一樣沒有終止,不斷地循環往復。《尚書》說:「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用閏月來確定四季,這樣一年才能完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從事醫學的人不能不知道這些。經典上說:「不知道每年氣候的變化,氣的盛衰,虛實的產生,就不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