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八 (1)

1. 病機敘論

《內經》云:溺黃赤,安臥者,疸病。

《巢氏病源》云:黃疸之病,此由酒食過度,臟腑不和,水穀相併,移於脾胃,復為風濕所搏,瘀結不散,熱氣鬱蒸,故食已如飢。令身體、面目、及爪甲、小便盡黃而欲安臥。若身體多赤黑,多青皆見者,必寒熱身疼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

渴而疸者,其病難治;疸而不渴,其病可治。發於陰部,其人必嘔;發於陽部,其人振寒而微熱。

又云:黃疸者,一身盡痛,發熱,面色洞黃七八日;壯熱,口裡有血,當下之,法如肫肝狀,其人少腹內急;若其人眼睛澀痛,鼻骨痛,兩膊及項強,腰背急,即其患黃,多大便澀、但令得小便快,即不慮死。不用大便多,多則心腹脹,不食,此由寒濕在表,則熱蓄於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谷相搏,煩郁不得消,則大、小便不得通,故身體、面目皆變黃色。

2. 黃疸病大法有五

一曰黃疸,二曰黃汗,三曰谷疸,四曰酒疸,五曰女勞疸。

黃汗疸為病,身體俱腫,汗出而渴,其汗能染衣,黃如柏汁,此由脾胃,有出入水,或風所閉,熱結而成黃汗也。

黃疸即前酒食過度,臟腑不和,水穀相併,結於脾胃,風濕相搏,熱氣熏蒸云云,而成黃疸。

谷疸之證,食畢即頭眩,心中怫鬱不安,遍身發黃,此脾胃有熱,因飢過食所傷胃氣所致也。

酒疸之證,身目發黃,心中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面發赤斑,此由飢中飲酒大醉,當風入水所致。其證心中懊憹,面熱,不能食,時欲嘔吐者是也。

女勞疸身目俱黃,發熱,惡寒,小腹滿急,小便不利,此由過於勞傷,極於房室,大熱大勞而交接所致也。

3. 疸證以濕熱為源

丹溪云:疸證不必分五種,同是濕熱,如盦醬相似。

4. 內傷發黃

《略例》云:內傷勞役,飲食失節生黃,只用建中、理中足矣,不必用茵陳。新病必須消導,久病從谷疸治之。

5. 傷寒陰陽證發黃

(詳見本門)

6. 脈候

《脈經》曰: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皆發黃也。脈浮者,宜汗之、吐之;脈沉者,宜下之,利之。《要略》曰:寸口脈,浮而緩,則為風,緩則為脾疸,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不行,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寸口近掌無脈,口鼻黑色,不治。

7. 治黃疸用子和三法分表裡極效

一身盡痛而黃者,濕邪勝,在表也。傷寒,當汗不汗則生黃,邪在表也,並宜汗之。不痛,乾燥,熱勝而黃,脈沉弦者,邪在表也,宜先下之。上膈煩悶,其脈浮,或欲嘔者,宜先吐之。原發黃證,皆其濕熱鬱結,必表裡分消疏利之,立愈矣。

8. 治黃疸必利小水為捷徑

黃疸多為脾濕不流並積熱而成。此病目睛、皮膚、小水皆黃。必須利小水乃為捷徑。小水一清,而黃即退。

疸證雖有五種,總為濕熱不散。身熱身痛,發黃,小便澀,當滲利之,以五苓散、茵陳、黃連之類。

輕者,小溫中丸;重者,大溫中丸。熱多加黃連,濕多加茵陳,五苓散加食積藥。

9. 不治證

疸而渴者,難治;疸而不渴音,易治。

疸病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為疾。劇者為難治。

寸口無脈,鼻出冷汗,腹膨,形如煙燻,搖頭直視為難治。環口黎黑,油汗發黃為脾絕。死,不治。凡五疸,久久變黑者,皆難治。

疸證服解利之藥,久而不愈,及口淡怔仲,耳鳴腳軟,憎寒發熱,小便濁,皆為虛甚,宜四君子湯,吞八味丸,不可強服涼藥,通利以致脾氣虛弱,腎水枯涸,必至危篤。

額上黑,微汗出,手足心熱,薄暮則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腹滿者,多難治,硝石礬石散主之。

10. 通治疸證方

加味五苓散,治濕熱鬱滯為疸。煩渴引飲,小便不利。

山茵陳,山梔子(各一錢),白朮赤茯苓豬苓澤瀉黃連(各七分),甘草(三分)

上水二盞,燈草十根,煎八分,食遠溫服。

(《活人》)茯苓滲濕湯,治黃疸寒熱嘔吐而渴,身目俱黃,小便不利,食少。

茯苓,澤瀉,茵陳(各五分),梔子仁,黃芩(各八分),青皮陳皮防己(各五分),白朮,蒼朮(各一錢),枳實,黃連(各九分)

上水煎服。

茵陳湯,治疸證發熱,大小便澀。

茵陳,梔子仁(各二錢),赤茯苓,葶藶(各錢半),枳實,甘草(各五分)

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秦艽散,治五疸,口淡耳鳴,腳熱發寒熱,小便白濁。

秦艽當歸(酒洗),芍藥,白朮,官桂,赤茯苓,陳皮,熟地黃小草川芎(各一錢),半夏(七錢),炙甘草(五分)

上分二帖,每帖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小溫中丸,治黃疸與食積,又可制肝燥脾,脾虛須用白朮湯使。

針砂(十兩,醋炒七次,令通紅,另研),苦參(夏加冬減),白朮(五兩),山楂(各二兩),吳茱萸(一兩,冬加夏減),蒼朮(半斤),川芎(夏減),神麯(各半斤),香附米(一斤,童便浸一宿,炒)

上為細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前鹽湯下。

大溫中丸

針砂(十四兩,制如前),陳皮,蒼朮,青皮,厚朴(薑製),三稜(醋煮),莪朮(醋煮),黃連,苦參,白朮(各五兩),生甘草(二兩)

附子(一斤,制如前)

上為細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鹽湯下。

必效散,治黃疸通用。

葶藶(隔紙炒),草龍膽,山梔子,茵陳,枳實,甘草(各五分)

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柴苓梔子湯,治黃疸,清解之劑。

柴胡,黃芩,人參,半夏(各八分),陳皮,炙甘草,白朮,茯苓(各一錢),豬苓,澤瀉,山梔(各七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一盞,食遠服。

(叔和),硝石礬石散

二味等分,煅為末。每服二錢,大麥粥汁和服,日三服,取汗愈。若小腹滿急,小便不利,用滑石石膏各三錢,入粳米一撮,同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