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八 (1)

1. 病機敘論

《內經》云:溺黃赤,安臥者,疸病。

《巢氏病源》云:黃疸之病,此由酒食過度,臟腑不和,水穀相併,移於脾胃,復為風濕所搏,瘀結不散,熱氣鬱蒸,故食已如飢。令身體、面目、及爪甲、小便盡黃而欲安臥。若身體多赤黑,多青皆見者,必寒熱身疼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

渴而疸者,其病難治;疸而不渴,其病可治。發於陰部,其人必嘔;發於陽部,其人振寒而微熱。

又云:黃疸者,一身盡痛,發熱,面色洞黃七八日;壯熱,口裡有血,當下之,法如肫肝狀,其人少腹內急;若其人眼睛澀痛,鼻骨痛,兩膊及項強,腰背急,即其患黃,多大便澀、但令得小便快,即不慮死。不用大便多,多則心腹脹,不食,此由寒濕在表,則熱蓄於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谷相搏,煩郁不得消,則大、小便不得通,故身體、面目皆變黃色。

白話文:

《內經》說

如果人小便發黃,並且喜歡躺臥,這就是黃疸病。

《巢氏病源》說

黃疸病是由於過度飲酒食肉,導致臟腑失調,水谷積聚,停滞在脾胃,又受到風濕的侵襲,瘀結不散,熱氣鬱積,所以飯後仍然覺得飢餓。這會導致身體、面部、指甲和尿液都變黃,並且想躺著休息。如果身體上出現很多赤黑色和青色的斑點,伴隨寒熱、身體疼痛,面色微黃,牙齒發黃,指甲上也有黃色,這就是黃疸。

渴而黃疸者,其病難治;疸而不渴,其病可治。

也就是說,如果患者口渴伴隨黃疸,病情較難治癒;如果黃疸但不口渴,病情比較容易治癒。

發於陰部,其人必嘔;發於陽部,其人振寒而微熱。

意思是,如果黃疸從下半身開始出現,患者會出現嘔吐;如果黃疸從上半身開始出現,患者會感到寒戰和發熱。

又說

黃疸患者全身疼痛,發熱,面色發黃持續七、八天;如果出現壯熱,口中有血,並且排泄物像豬肝一樣,患者會感到小腹急迫;如果患者眼睛澀痛,鼻骨疼痛,兩臂和脖子僵硬,腰背疼痛,這就是黃疸,患者通常大便乾燥,只要能順利排尿,就不必擔心性命。如果患者大便過多,會導致心腹脹滿,不想吃東西,這是因為寒濕停留在體表,熱氣積聚在脾胃,毛孔閉塞,瘀熱與積食互相交結,導致鬱悶不舒,不能排泄,所以身體和面部都變黃。

2. 黃疸病大法有五

一曰黃疸,二曰黃汗,三曰谷疸,四曰酒疸,五曰女勞疸。

黃汗疸為病,身體俱腫,汗出而渴,其汗能染衣,黃如柏汁,此由脾胃,有出入水,或風所閉,熱結而成黃汗也。

黃疸即前酒食過度,臟腑不和,水穀相併,結於脾胃,風濕相搏,熱氣熏蒸云云,而成黃疸。

谷疸之證,食畢即頭眩,心中怫鬱不安,遍身發黃,此脾胃有熱,因飢過食所傷胃氣所致也。

酒疸之證,身目發黃,心中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面發赤斑,此由飢中飲酒大醉,當風入水所致。其證心中懊憹,面熱,不能食,時欲嘔吐者是也。

女勞疸身目俱黃,發熱,惡寒,小腹滿急,小便不利,此由過於勞傷,極於房室,大熱大勞而交接所致也。

白話文:

黃疸、黃汗、谷疸、酒疸、女勞疸這五種病症,都是身體出現黃色的表現。黃汗疸患者身體浮腫,出汗且口渴,汗液能染黃衣物,像柏樹汁液一樣;這是因為脾胃失調,水液代謝不暢,或風寒阻滯,熱邪內鬱所致。

黃疸則是由於飲食過度,臟腑失衡,水谷積聚,脾胃受損,風濕邪氣入侵,熱氣熏蒸而引起的。

谷疸患者飯後頭暈目眩,心裡煩躁不安,全身發黃,這是因為脾胃積熱,飢餓時過度進食傷了胃氣所致。

酒疸患者身體和眼睛發黃,心裡煩悶疼痛,小腿腫脹,小便發黃,臉上出現紅色斑點,這是因為飢餓時大量飲酒醉酒,風寒入侵所致。患者還會感到心裡煩躁,臉頰發熱,食慾不振,時常想嘔吐。

女勞疸患者身體和眼睛都發黃,發燒畏寒,小腹脹痛,小便不暢,這是因為過度勞累,房事過度,過度勞累後進行房事所致。

3. 疸證以濕熱為源

丹溪云:疸證不必分五種,同是濕熱,如盦醬相似。

4. 內傷發黃

《略例》云:內傷勞役,飲食失節生黃,只用建中、理中足矣,不必用茵陳。新病必須消導,久病從谷疸治之。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略例》說:“內部受損和過度勞累,以及飲食不規律會導致黃疸,只需要使用建中和理中的方法就夠了,不用使用茵陳這個藥物。新的病症需要進行消化道治療,長期患病則要按照穀疸的方法來治療。”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因為生活習慣不良而患上黃疸,可以通過調整飲食和休息的方式來改善,並不需要特別服用某些草藥;如果是新近纔出現的疾病,就需要先處理好消化系統方面的情況;若是已經長時間生病的人,就要根據疾病的特點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5. 傷寒陰陽證發黃

(詳見本門)

6. 脈候

《脈經》曰: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皆發黃也。脈浮者,宜汗之、吐之;脈沉者,宜下之,利之。《要略》曰:寸口脈,浮而緩,則為風,緩則為脾疸,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不行,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寸口近掌無脈,口鼻黑色,不治。

白話文:

如果脈象沉伏,患者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小便排泄不暢,這些都可能是身體發黃的症狀。對於脈象浮的患者,應該採用汗法或吐法來治療;而對於脈象沉的患者,則應該採用下法或利法來治療。

  • 測量寸口脈位,如果脈象浮而緩,可能是風邪入侵,若脈象緩慢,則可能是脾臟積熱導致的黃疸,這並不是中風。
  • 如果患者四肢感到煩躁不適,脾臟顏色一定是黃色的,說明身體有瘀熱堆積無法散發,如果尺脈浮,則表示腎臟受損。
  • 趺陽脈緊,表示脾臟受損。
  • 如果在寸口脈位靠近手掌處摸不到脈搏,患者的口鼻呈黑色,那麼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

7. 治黃疸用子和三法分表裡極效

一身盡痛而黃者,濕邪勝,在表也。傷寒,當汗不汗則生黃,邪在表也,並宜汗之。不痛,乾燥,熱勝而黃,脈沉弦者,邪在表也,宜先下之。上膈煩悶,其脈浮,或欲嘔者,宜先吐之。原發黃證,皆其濕熱鬱結,必表裡分消疏利之,立愈矣。

白話文:

全身疼痛且發黃,是濕氣過盛,停留在肌膚表面。傷寒初期,應該出汗卻出不了汗就發黃,也是濕邪停留在表面,應該趕快讓它出汗。如果沒有疼痛,身體乾燥,發黃,脈象沉而弦,也是濕邪停留在表面,應該先瀉下。如果上胸部感到悶悶不樂,脈象浮,或想嘔吐,應該先催吐。黃疸的根本原因,都是濕熱鬱結,必須疏通表裡,才能立即痊癒。

8. 治黃疸必利小水為捷徑

黃疸多為脾濕不流並積熱而成。此病目睛、皮膚、小水皆黃。必須利小水乃為捷徑。小水一清,而黃即退。

疸證雖有五種,總為濕熱不散。身熱身痛,發黃,小便澀,當滲利之,以五苓散、茵陳、黃連之類。

輕者,小溫中丸;重者,大溫中丸。熱多加黃連,濕多加茵陳,五苓散加食積藥。

白話文:

黃疸通常是因為脾臟濕氣不流通,加上積熱導致。這種病症會讓眼睛、皮膚、尿液都變成黃色。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利尿,讓尿液暢通,黃色就會消退。

黃疸雖然有五種,但都跟濕熱不散有關。如果伴隨發燒、身體疼痛、發黃、尿液澀滯,就需要使用利水滲濕的藥物,例如五苓散、茵陳、黃連等。

病情輕微的患者可以服用小溫中丸,病情嚴重的患者可以服用大溫中丸。如果熱症較重,可以加用黃連;如果濕症較重,可以加用茵陳;如果伴隨食積,可以加用五苓散和化食積的藥物。

9. 不治證

疸而渴者,難治;疸而不渴音,易治。

疸病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為疾。劇者為難治。

寸口無脈,鼻出冷汗,腹膨,形如煙燻,搖頭直視為難治。環口黎黑,油汗發黃為脾絕。死,不治。凡五疸,久久變黑者,皆難治。

疸證服解利之藥,久而不愈,及口淡怔仲,耳鳴腳軟,憎寒發熱,小便濁,皆為虛甚,宜四君子湯,吞八味丸,不可強服涼藥,通利以致脾氣虛弱,腎水枯涸,必至危篤。

額上黑,微汗出,手足心熱,薄暮則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腹滿者,多難治,硝石礬石散主之。

白話文:

黃疸病人如果感到口渴,就難以治療;如果沒有口渴的症狀,就比較容易治療。

黃疸病應該在十八天內治療,超過十天就屬於病情嚴重。症狀嚴重的就難以治療。

如果病人手腕寸口脈搏摸不到,鼻子上流著冷汗,腹部膨脹,身體像被煙燻過一樣,搖頭直視,就難以治療。嘴唇周圍發黑,油汗發黃,表示脾臟機能衰竭,病危,無法治療。所有五種黃疸,如果長期不愈而皮膚變黑,都難以治療。

黃疸病服用解毒利水的藥物,長時間未見好轉,且出現口淡無味、神志恍惚、耳鳴、腿軟、怕冷發熱、小便混濁等症狀,表示身體虛弱,應該服用四君子湯,吞服八味丸,不可強行服用涼性藥物,通利排泄會導致脾氣虛弱,腎水枯竭,病情危急。

額頭上發黑,微微出汗,手心腳心發熱,傍晚時分症狀加重,膀胱急迫,小便自主排出,稱為女勞疸,腹部像水一樣,無法治療。腹部脹滿的病人大多難以治療,硝石礬石散可以治療。

10. 通治疸證方

加味五苓散,治濕熱鬱滯為疸。煩渴引飲,小便不利。

山茵陳,山梔子(各一錢),白朮,赤茯苓,豬苓,澤瀉,黃連(各七分),甘草(三分)

上水二盞,燈草十根,煎八分,食遠溫服。

(《活人》)茯苓滲濕湯,治黃疸寒熱嘔吐而渴,身目俱黃,小便不利,食少。

白話文:

加味五苓散,治療濕熱停滯導致的黃疸。患者會感到口渴想喝水,卻小便不順暢。

方劑包含:茵陳、梔子(各一錢)、白朮、赤茯苓、豬苓、澤瀉、黃連(各七分)、甘草(三分)。

將藥材用兩碗水煎煮,加入燈草十根,煎煮至八分,飯後溫服。

茯苓滲濕湯,治療黃疸伴隨寒熱、嘔吐、口渴,全身和眼睛都發黃,小便不順暢,食慾不振。

白茯苓,澤瀉,茵陳(各五分),梔子仁,黃芩(各八分),青皮,陳皮,防己(各五分),白朮,蒼朮(各一錢),枳實,黃連(各九分)

上水煎服。

茵陳湯,治疸證發熱,大小便澀。

茵陳,梔子仁(各二錢),赤茯苓,葶藶(各錢半),枳實,甘草(各五分)

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白話文:

方劑一

白茯苓、澤瀉、茵陳(各五分)、梔子仁、黃芩(各八分)、青皮、陳皮、防己(各五分)、白朮、蒼朮(各一錢)、枳實、黃連(各九分)

以上藥材用水煎服。

功效

此方名為茵陳湯,用於治療黃疸病發熱,大小便不暢通。

方劑二

茵陳、梔子仁(各二錢)、赤茯苓、葶藶(各錢半)、枳實、甘草(各五分)

用水二盞,加入薑三片,煎煮八分,飯前服用。

註釋

  • 此處的“分”和“錢”都是古代中藥的計量單位,約等於現代的克。
  • “盞”是古代的液體計量單位,約等於現代的毫升。
  • “煎八分”是指煎煮藥液至原液量的八分之八。
  • “食前服”是指在飯前服用藥物。

第一個方劑

白茯苓、澤瀉、茵陳(各 5 克)、梔子仁、黃芩(各 8 克)、青皮、陳皮、防己(各 5 克)、白朮、蒼朮(各 10 克)、枳實、黃連(各 9 克)。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服用藥液。

功效

此方稱為茵陳湯,用於治療黃疸導致發熱,大小便排泄不順暢的症狀。

第二個方劑

茵陳、梔子仁(各 20 克)、赤茯苓、葶藶(各 15 克)、枳實、甘草(各 5 克)。

將以上藥材用兩碗水,加入三片薑,煎煮至八分,飯前服用。

秦艽散,治五疸,口淡耳鳴,腳熱發寒熱,小便白濁。

秦艽,當歸(酒洗),芍藥,白朮,官桂,赤茯苓,陳皮,熟地黃,小草,川芎(各一錢),半夏(七錢),炙甘草(五分)

上分二帖,每帖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小溫中丸,治黃疸與食積,又可制肝燥脾,脾虛須用白朮湯使。

白話文:

秦艽散,可以治療五種黃疸,症狀包括口淡無味、耳鳴、腳發熱、寒熱交替、小便混濁。

藥方:秦艽、當歸(用酒洗)、芍藥、白朮、官桂、赤茯苓、陳皮、熟地黃、小草、川芎(各一錢)、半夏(七錢)、炙甘草(五分)。

用法:將藥方分成兩帖,每帖用兩盞水,加三片生薑,煎煮八分,不拘時間服用。

小溫中丸,可以治療黃疸和食積,還能調理肝燥脾虛,如果脾虛嚴重,則需要搭配白朮湯服用。

針砂(十兩,醋炒七次,令通紅,另研),苦參(夏加冬減),白朮(五兩),山楂(各二兩),吳茱萸(一兩,冬加夏減),蒼朮(半斤),川芎(夏減),神麯(各半斤),香附米(一斤,童便浸一宿,炒)

上為細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前鹽湯下。

大溫中丸

針砂(十四兩,制如前),陳皮,蒼朮,青皮,厚朴(薑製),三稜(醋煮),莪朮(醋煮),黃連,苦參,白朮(各五兩),生甘草(二兩)

白話文:

將針砂十兩以醋炒七次,炒至通紅,再研磨成粉末;苦參用量夏季多,冬季少;白朮五兩,山楂各二兩,吳茱萸一兩,冬季多,夏季少;蒼朮半斤,川芎夏季用量少,神麴各半斤,香附米一斤,用童便浸泡一夜後炒製。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糊製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七、八十丸,飯前用鹽湯送服。

大溫中丸的配方為:針砂十四兩,制法如前;陳皮、蒼朮、青皮、薑製厚朴、醋煮三稜、醋煮莪朮、黃連、苦參、白朮各五兩,生甘草二兩。

香附子(一斤,制如前)

上為細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鹽湯下。

必效散,治黃疸通用。

葶藶(隔紙炒),草龍膽,山梔子,茵陳,枳實,甘草(各五分)

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柴苓梔子湯,治黃疸,清解之劑。

柴胡,黃芩,人參,半夏(各八分),陳皮,炙甘草,白朮,茯苓(各一錢),豬苓,澤瀉,山梔(各七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一盞,食遠服。

白話文:

將附子一斤,依照先前的方法製成細末,用醋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十到八十顆,飯後用淡鹽湯送服。

必效散可用於治療各種黃疸。

將葶藶隔著紙張炒過,加入草龍膽、山梔子、茵陳、枳實、甘草各五分,用水兩盞、薑三片煎煮八分,飯前服用。

柴苓梔子湯可治療黃疸,具有清解的作用。

將柴胡、黃芩、人參、半夏各八分,陳皮、炙甘草、白朮、茯苓各一錢,豬苓、澤瀉、山梔各七分,用水兩盞、薑三片、大棗一枚煎煮成一盞,飯後服用。

(叔和),硝石礬石散

二味等分,煅為末。每服二錢,大麥粥汁和服,日三服,取汗愈。若小腹滿急,小便不利,用滑石、石膏各三錢,入粳米一撮,同煎服。

白話文:

(叔和)方:硝石(礬石散)二味,等量,煅燒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大麥粥汁調服,一天服用三次,直到出汗痊癒。如果小腹脹痛,小便不順暢,就用滑石、石膏各三錢,加入少許粳米,一同煎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