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二 (2)
卷之四十二 (2)
1. 血證當分上下各經理治
血出於小便,清之以梔子、麥門冬、車前子、瞿麥之類;止之以大小薊、棕灰之類。(詳見血淋門。)
舌上無故出血如線,用槐花炒為末,摻之。一方用蒲黃炒焦為末,敷之極妙。
大便下血有熱,有虛熱,用四物加條芩、梔子、秦艽;虛用四物加乾薑、阿膠、升麻。
便血有風邪下陷者。蓋風傷肝,肝主血故也,宜升提之。四物湯加防風、荊芥、升麻、柴胡、秦艽、槐花、條芩、地榆、枳殼之類。
下血傷濕熱者,宜行濕消熱。用蒼朮、白朮、黃連、黃柏、黃芩、生地黃膏為丸服。
婦人經血諸證。(並見《婦科心鏡》。)
大凡血證,身熱脈大者,難治;身涼脈靜者,易治。
王節齋云:凡酒色過度,損傷肺腎真陰,咳嗽吐痰,衄吐咳咯血等證,誤服參耆等甘溫之藥,則病日增。世人不識,往往服之,致不救者多矣。噫,此亦一隅之說,非天下之通論。甫謂節齋議論多長,而獨短於此,何則?諸失血證,因為火盛妄行,而不宜於甘溫,理固然也。
其有虛火,體氣弱甚者,寧有不用參耆者乎?葛可久治大吐血後,用獨參湯一味服之,所以治其虛也。經云:虛者補之。是以臞仙集之以為《十藥神書》。今之治勞怯吐血,立有起死回生之效,然則彼以獨參湯者,何其神歟!又如丹溪治一人,年五十,勞嗽吐血,用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百合、阿膠、白芍藥、桑白皮、杏仁、貝母、栝蔞、海石、五味、天門冬而愈。
又如《局方》人參飲專治胃弱吐血、衄血之證,然則彼皆非歟?大抵用藥補瀉,宜審人之虛實,則無施而不當也,何甘溫之必不可用哉?
白話文:
血證應該根據發病部位和經絡來治療
如果血從小便排出,屬於下部出血,可以用梔子、麥門冬、車前子、瞿麥等藥材來清熱;如果要止血,則用大薊、小薊、棕櫚灰之類的藥材。(詳細請參考「血淋」篇章。)
如果舌頭上無緣無故出現像線一樣的出血,可以用炒過的槐花磨成粉末敷在上面。有個偏方是用炒焦的蒲黃磨成粉末,敷在上面效果也很好。
大便出血如果伴隨發熱,有實熱和虛熱之分。實熱可以用四物湯加上黃芩、梔子、秦艽等藥材;虛熱則用四物湯加上乾薑、阿膠、升麻等藥材。
大便出血也有可能是風邪下陷引起的。因為風邪會傷肝,而肝主管血,所以要用升提的方法來治療。可以用四物湯加上防風、荊芥、升麻、柴胡、秦艽、槐花、黃芩、地榆、枳殼之類的藥材。
如果下部出血是由濕熱引起的,應該用去除濕氣和清熱的方法來治療。可以用蒼朮、白朮、黃連、黃柏、黃芩、生地黃做成藥丸服用。
婦女的月經相關出血問題(詳細請參考《婦科心鏡》)。
一般來說,各種出血症狀,如果身體發熱、脈搏強大,就比較難治;如果身體涼爽、脈搏平靜,就比較容易治療。
王節齋說:如果因為飲酒過度和性慾過度,損傷了肺腎的陰氣,導致咳嗽、吐痰、流鼻血、嘔血、咳血等症狀,誤服人參、黃耆等溫補藥材,病情會加重。很多人不了解這一點,常常服用這些藥,導致無法救治。唉!這只是一種說法,並非普遍真理。我認為王節齋的很多觀點都很好,唯獨這一點不對,為什麼呢?因為多數的出血症狀是因為火氣旺盛導致的,不適合用甘溫的藥材,這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如果是虛火,而且身體非常虛弱,難道不用人參、黃耆嗎?葛可久治療大吐血後,用獨參湯(單獨用人參)來治療,就是為了補虛。醫書說:「虛則補之」。所以,臞仙把這個方法收入了《十藥神書》。現在用這種方法治療身體虛弱、咳血的症狀,常常有起死回生的效果。那麼,他用獨參湯治療,效果為何如此神奇呢?又比如,丹溪治療一個五十歲的人,因為勞累咳嗽、咳血,用了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百合、阿膠、白芍、桑白皮、杏仁、貝母、栝蔞、海石、五味子、天門冬等藥材才治好。
又比如,《局方》的人參飲專門治療胃弱引起的嘔血、流鼻血等症狀,那麼,難道他們都錯了嗎?總之,用藥補瀉,應該根據病人的虛實情況來判斷,這樣用藥才能恰當,又何必說甘溫的藥材一定不能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