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5)
卷之二 (5)
1. 攝生篇第二
(此言人稟陰陽之氣,盛衰故有常數,然而因時保守,無妄作勞,庶幾可久。)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歲,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四氣調神大論篇,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與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時惟陽氣宣通,發陽在外,故所愛亦順之也。)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急,風急也。明,氣清也。)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苦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若有私意,言慎密不出,如有私也。若已有得,雖未得,若已得,不欲擾冒,而紊犯氣志也。)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長生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當作悖。)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
反順為逆,是謂內格。(身內陰陽扦格不和。)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此言當順四時而攝養,惟聖人善順之,則苛疾不起;愚者逆之,所以災害生焉,可不慎哉?)
生氣通天論,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生在五味,節也,本也。宮傷,五味失節,嗜欲太過之害也。下文可見。)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衡,平也。)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血氣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氣骨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此言節五味,以調五臟。謹如法則,亦可以長年。)
陰陽應象論,帝曰:法陰陽奈何?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曰:調此二者奈何?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白話文:
(這段是說,人稟受陰陽之氣,盛衰有一定的規律,但如果能順應時節保養,不胡亂勞動,就可以長壽。)
黃帝問:如果人能活到百歲,還能生育嗎?岐伯回答說:如果能修道養生,可以保持年輕和身體的完整,即使年紀很大,也能夠生育。
《四氣調神大論篇》說:春季三個月,是萬物生發的時節,天地間都充滿生機,萬物欣欣向榮。這時應該晚睡早起,在庭院裡散步,放鬆頭髮和身體,讓心志也像春天一樣充滿生機,要生養萬物而不要殺害它們,要給予而不要掠奪,要獎賞而不要懲罰。這就是適應春季的養生之道。如果違背了春天的養生之道,就會傷害肝臟,到了夏天就會出現寒性疾病,奉養生長的氣機就會減少。夏季三個月,是萬物繁茂秀美的時節,天地陰陽之氣交合,萬物開花結果。這時應該晚睡早起,不要厭惡陽光,保持心境平和,讓花草樹木都開得茂盛,讓體內陽氣能夠順利宣洩,要像愛護陽氣一樣愛護體外的一切事物。(因為此時陽氣向外散發,所以愛護體外的事物也是順應天時。)這就是適應夏季的養長之道。如果違背了夏天的養生之道,就會傷害心臟,到了秋天就會得瘧疾,奉養生長的氣機就會減少,到了冬天就會生重病。秋季三個月,是萬物成熟收穫的時節,天氣變得急促,地氣變得清明。(急促,指風勢急勁。清明,指空氣清新。)這時應該早睡早起,和雞一樣作息,讓心境安寧,以緩和秋季肅殺之氣的影響,收斂神氣,讓秋天的氣息平和,不要讓心志向外散發,保持肺氣清淨。這就是適應秋季的養收之道。如果違背了秋天的養生之道,就會傷害肺臟,到了冬天就會腹瀉不止,奉養收藏的氣機就會減少。冬季三個月,是萬物閉藏的時節,水結成冰,大地凍裂,不要擾動體內的陽氣。這時應該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到陽光出現才起床,保持心志收斂,像隱藏一樣,像有自己的秘密,像已經得到想要的東西一樣。(“像有自己的秘密”,是指要謹慎小心,不輕易表露。“像已經得到想要的東西”,是指雖然沒有得到,但要假裝已經得到了,不擾亂自己的心神。)要避開寒冷,接近溫暖,不要讓皮膚過度出汗,避免陽氣過快耗散。這就是適應冬季的養藏之道。如果違背了冬天的養生之道,就會傷害腎臟,到了春天就會出現痿軟無力的疾病,奉養生長的氣機就會減少。
四季的陰陽變化,是萬物的根本,因此聖人在春夏養陽氣,秋冬養陰氣,這樣才能順應萬物的根源,所以能夠和萬物一同沉浮在生長的法則之中。如果違背了陰陽的根源,就會砍伐生命的根本,損壞生命的真氣。所以,陰陽四時是萬物的始終,也是生死之本。如果違背了陰陽四時的規律,就會產生災害;如果順應陰陽四時的規律,疾病就不會發生,這就叫做得到養生之道。養生之道是聖人實踐的,愚笨的人則違背它(應該是“違背”)。順應陰陽規律就能生存,違背陰陽規律就會死亡;順應陰陽規律就能治理好身體,違背陰陽規律就會讓身體混亂。
把順應變成違背,這叫做內在的隔閡。(指體內陰陽不和。)所以,聖人不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而是治療還沒發生的疾病;不治理已經混亂的情況,而是治理還沒混亂的情況,這就是說的未病先防。等疾病已經形成才去用藥,等混亂已經發生才去治理,就好比口渴了才去挖井,要打仗了才去鑄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嗎?(這段是說要順應四時規律來保養身體,只有聖人才能夠很好地順應,所以疾病就不會發生;愚笨的人違背四時規律,所以就會產生災害,難道不應該謹慎嗎?)
《生氣通天論》說:陰氣的產生,根本在於五味,陰氣所藏的五臟,也會因為五味失調而受傷。(產生在五味,是指要適量、適度。五臟受損,是指五味失調,嗜好某種味道過度而造成的危害,下文可見。)所以,如果味道過於酸,肝氣就會過度收斂,脾氣就會衰竭。如果味道過於鹹,骨骼就會勞損,肌肉就會短縮,心氣就會受到抑制。如果味道過於甜,心氣就會喘息、脹滿,面色會變黑,腎氣就會失衡(失衡,指不協調)。如果味道過於苦,脾氣就會乾燥,胃氣就會變得厚濁。如果味道過於辛辣,筋脈就會鬆弛,精神就會虛弱。因此,要謹慎調和五味,骨骼才能強壯,筋脈才能柔韌,血氣才能暢通,皮膚紋理才能緊密。如果能這樣,精氣和骨骼就會強健,謹守養生之道,就能長壽。
(這段是說要節制五味,以調和五臟。謹慎遵循養生之道,也可以長壽。)
《陰陽應象論》中,黃帝問:如何應用陰陽規律?岐伯回答說:如果陽氣過盛,身體就會發熱,皮膚紋理會閉塞,呼吸會急促,身體會來回翻動,汗液無法排出而感到熱,牙齒會乾燥並感到煩躁,腹部會脹滿而導致死亡,這樣的人能適應冬天卻不能適應夏天。如果陰氣過盛,身體就會發冷,會出汗,身體經常感到清涼,會時常發冷戰,寒冷就會導致四肢厥冷,厥冷就會導致腹部脹滿而死亡,這樣的人能適應夏天卻不能適應冬天。這是陰陽互相勝過對方所導致的變化,也是疾病的表現。黃帝問:要如何調和這兩種情況呢?岐伯回答說:如果能懂得運用七損八益的方法,就可以調和陰陽,如果不懂得運用這些方法,就會過早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