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 (2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0)

1. 施藥施方

夫人既以五穀養其生,而亦藥石伐其病。苟無藥石,則寒暑勞苦之太過,喜怒飢飽之無節,時令不常,衛生無術,身貧而莫求醫藥,雖富者或無良劑,或客遊半道,臥病而無所治療,如是而夾者亦多矣。且好仁之士,有濟物之心,或蓄一驗方,或有一奇藥,計力多寡,精加修制,廣加施惠,使沉疴宿疾,苦楚萬狀,危惡之候,一藥能愈,俾呻吟變為和氣。

雖身貧力危,難以修合濟人者,誠能得奇效之方,隨所治之疾,印寫千百本,黏之於牆壁道路之間,利亦博矣。

白話文:

人既然用五穀雜糧來養活身體,也要用藥物來治療疾病。如果沒有藥物,那麼寒冷暑熱、過度勞累、喜怒無常、飢飽不定、時令不順、不懂得養生保健的方法,身體貧困而無錢求醫,即使是富貴人家,也可能沒有好的藥物,或者客居在外,生病了卻沒有辦法治療,像這樣的情況也很多。況且有仁愛之心的人,會有救濟他人的想法,或許收藏一個有效的驗方,或者擁有一種神奇的藥物,衡量自身能力,盡力精心地製作,廣泛地施予恩惠,使那些長期臥病、痛苦萬分、病情危急的人,能夠用藥治癒,讓呻吟變為和諧的氣息。

即使本身貧困,力量不足,難以製作藥物來幫助他人,如果能獲得有奇效的藥方,針對不同的疾病,將藥方印製成千百份,張貼在牆壁道路之間,那也是非常廣泛的利益。

2. 補遺

3. 慎疾慎醫

春甫曰: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非謂已病而不治,亦非謂已病而不能治也。蓋謂治未病,在謹厥始防厥微以治之,則成功多而受害少也。惟治於始微之際,則不至於已著而後治之,亦自無已病而後治也。今人治已病不治未病,蓋謂病形未著,不加慎防,直待病勢已著,而後求醫以治之,則其微之不謹,以至於著,斯可見矣。

聖人起居動履,罔不攝養有方。間有幾微隱晦之疾,必加意以防之,用藥以治之。聖人之治未病不治已病有如此。《論語》曰:子之所慎,齊、戰、疾。釋云:齊,所以交神明,誠至而神格,疾為身之生死所關,戰為國家存亡所繫。然此三慎誠為最大,而疾與乎其中,得非以身為至重耶?康子具藥,則曰:未達,不嘗。可見聖人慎疾慎醫之心至且盡矣。

世之人非惟不知治未病,及至已病,尚不知謹,始初微略,恣意無忌,釀成大患,方急而求醫,曾不加擇,惟以其風聞,或憑其吹薦,委之狂愚,卒以自壞。皆其平日慢不究心於醫,至於倉卒,不暇擇請。殊不知醫藥人人所必用,雖聖人有所不免。顧在平昔講求,稔知其為明醫,偶有微疾,則速求之以藥,治如反掌。

譬能曲突徙薪,豈有焦頭爛額之誚?丹溪論之,固亦詳矣。甫之膚見,尤有未悉之意焉。續貂之訝,誠所不免。有志養生者,擴而充之,亦未必無小補云。

白話文:

春甫說:聖人治療疾病是在疾病還沒發生前就預防,而不是等到疾病已經發生才去治療,這並不是說疾病發生後就不用治療,也不是說疾病發生後就無法治療。所謂「治未病」,指的是在疾病剛開始出現徵兆時,就謹慎小心地預防和處理,這樣才能事半功倍、減少損害。如果在疾病初期就加以治療,就不會等到疾病變得嚴重才去處理,也就不會有等到疾病已經發生才治療的情況了。現在的人都只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而忽略了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他們認為疾病還沒有明顯的徵兆,所以不加以防範,等到疾病已經嚴重了,才急忙找醫生治療。這就顯示出他們在疾病初期沒有謹慎預防,才會導致疾病變得嚴重。

聖人的一舉一動、日常起居都遵循養生之道,即使偶爾出現微小不明顯的疾病,也一定會特別留意,並用藥物來治療。聖人重視預防勝於治療,就是這樣的原因。《論語》中說:「孔子所謹慎的事情有三件:齋戒、戰爭、疾病。」孔子解釋說:「齋戒是用來與神明溝通,必須誠心誠意才能感動神明;疾病關係到身體的生死;戰爭關係到國家的存亡。」這三件事都非常重要,而疾病也包含在其中,這難道不是說明身體是最重要的嗎?魯國大夫康子在接受藥物時,如果沒有先了解清楚藥性,就不會輕易嘗試,可見聖人對於疾病的謹慎以及對醫生的重視,可說是已經達到極致。

現在的人不僅不懂得「治未病」的重要性,甚至在生病後也不懂得謹慎。他們在疾病剛開始時,常常輕忽大意、放縱慾望,導致小病釀成大病。等到病情嚴重時,才急忙尋求醫生治療,而且還不加選擇,只是聽信傳聞或別人的推薦,就將自己的性命託付給那些庸醫。這些人平時不關心醫學知識,等到生病時,才臨時抱佛腳,沒有時間好好選擇醫生。殊不知醫藥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即使是聖人也無法避免。平時就應該多加研究,認識哪些是明醫,一旦有小病,就立刻找他們診治,這樣病很快就能治好。

這就像是如果能事先把煙囪彎曲、把柴火移開,就不會發生燒到頭、燒到房子的災難一樣。朱丹溪的論述,其實已經很詳細了。我的淺見,可能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寫在這裡,可能會有班門弄斧的嫌疑,這也是我無法避免的。希望有志於養生的人,可以擴充並實踐我的這些建議,或許也能對你們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