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 (7)
卷之四 (7)
1. 脈形氣逆順
大凡診脈,先定四時之脈,便取太過不及虛實,冷熱寒溫至數,損益陰陽盛衰,五行生剋,臟腑所屬,以為大法。然後取其人之形神長短肥瘦,氣候虛實盛衰,性氣高下,布衣血食,老幼強弱。但順形神四時五行氣候無過者,生之本,其形氣與五行相反者危。脈有懸絕者死不治。
肥人脈細小如絲欲絕者死,羸人得躁脈者死。人身澀而脈往來滑者死,人身滑而脈往來澀者死。人身小而脈往來大者死,人身大而脈往來小者死。人身短而脈往來長者死,人身長而脈往來短者死。
白話文:
診斷脈象,首先要根據四季變化來判斷脈象的虛實、冷熱、寒溫、脈數,以及陰陽損益、盛衰情況,並根據五行生剋關係推斷臟腑的病變,作為診斷的大原則。接著,還要觀察患者的形體、精神、身高、胖瘦、氣候虛實、性情、衣食、年齡、強弱等情況。如果患者的形神、四季、五行、氣候都無異常,則為生之本。但如果形氣與五行相悖,則危。脈象若懸絕,則難以治癒。
肥胖的人脈象細小如絲,幾乎要斷掉,則會死亡;瘦弱的人脈象躁動,則會死亡。身體澀滯而脈象滑利者會死亡,身體滑利而脈象澀滯者會死亡。身體矮小而脈象強勁者會死亡,身體高大而脈象微弱者會死亡。身體矮小而脈象跳動頻繁者會死亡,身體高大而脈象跳動緩慢者會死亡。
2. 脈病逆順
岐伯曰:凡人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病。人有強弱盛衰之不等,而脈實應焉;脈有陰陽虛實之不同,而病實應焉。脈病形證相應而不相反,每萬舉而萬全;少有乖張,良工不能施其巧矣。故脈之於病,各有所宜,有宜大宜小宜浮宜沉,有不宜大不宜小不宜浮不宜沉,為醫不可以不早辨也。(《仁齋直指》)
左有病而右痛,右有病而左痛,上有病而下痛,下有病而上痛,此為逆,逆者死不可治。腹脹病脈浮大者生,沉小者死。壯熱脈浮大者生,沉微者死。癲癇脈亦然。譫語脈洪大者生。厥逆而脈微者死。暴忤脈實大者生,而虛弱伏細者死。中毒脈洪大緊急者生,微細而不齊者危。
白話文:
岐伯說:人如果身形瘦弱,脈搏卻很大,胸中氣息很多,就會死亡;如果身形健壯,脈搏卻細小,氣息不足以呼吸,則性命危急。身形和氣息相互協調則能存活,三五臟腑失調則會生病。人有強壯、虛弱、旺盛、衰敗的不同,脈象就會相應地變化;脈象有陰陽虛實的差別,疾病也會相應地呈現。脈象和病症互相符合,不會互相矛盾,萬中無一失誤;如果出現少許偏差,即使是良醫也無計可施了。所以脈象對於疾病,都有各自適宜的狀態,有的需要大、有的需要小、有的需要浮、有的需要沉,也有不適合大的、不適合小的、不適合浮的、不適合沉的,作為醫生不能不早點辨別。
如果左側有病卻右側疼痛,右側有病卻左側疼痛,上面有病卻下面疼痛,下面有病卻上面疼痛,這就是逆,逆者無法醫治,必死無疑。腹脹症,如果脈象浮大則能活,沉小則會死。壯熱症,如果脈象浮大則能活,沉微則會死。癲癇症的脈象也是如此。譫語症,脈象洪大則能活。厥逆症,脈象微細則會死。暴忤症,脈象實大則能活,虛弱伏細則會死。中毒症,脈象洪大緊急則能活,微細不齊則性命危急。
頭痛脈浮大者安,短澀者危。痢疾脈微細者生,洪大者死。吐血發熱脈洪大者生,細微者死;不發熱細小者生,洪大者危。傷寒發熱後脈沉靜者安,洪大而躁者危。自汗脈虛細者安,躁盛者危。厥逆之脈沉澀者生,浮大者危。諸失血脈小弱者生,洪大者危。久病脈細軟者生,洪大者危。
瀉泄脈微細者生,浮大者危。產後脈微小者生,洪大而數者危。中風口噤脈浮遲而靜者生,洪數而氣粗者死。上氣喘急,面目俱浮,脈浮滑手足溫者生,脈澀而四肢厥者死。瘡疽脈洪大者生,沉細者危;既潰脈靜者安,潰後洪大者危。陽病得陰脈,陰病得陽脈,皆死。消渴脈數大者生,虛細者死。
霍亂之脈浮洪者生,虛細者死。
白話文:
頭痛時,脈象浮大表示病情穩定,脈象短澀則表示危險。痢疾時,脈象微細表示病情會好轉,脈象洪大則表示危險。吐血發熱時,脈象洪大表示病情會好轉,脈象細微則表示危險;不發熱時,脈象細小表示病情會好轉,脈象洪大則表示危險。傷寒發熱後,脈象沉靜表示病情穩定,脈象洪大而躁動則表示危險。自汗時,脈象虛細表示病情穩定,脈象躁盛則表示危險。厥逆時,脈象沉澀表示病情會好轉,脈象浮大則表示危險。各種失血時,脈象小弱表示病情會好轉,脈象洪大則表示危險。久病時,脈象細軟表示病情會好轉,脈象洪大則表示危險。
腹瀉時,脈象微細表示病情會好轉,脈象浮大則表示危險。產後,脈象微小表示病情會好轉,脈象洪大而數則表示危險。中風口噤時,脈象浮遲而靜表示病情會好轉,脈象洪數而氣粗則表示死亡。上氣喘急,面目俱浮,脈象浮滑手足溫表示病情會好轉,脈象澀而四肢厥冷則表示死亡。瘡疽時,脈象洪大表示病情會好轉,脈象沉細則表示危險;瘡疽潰爛後,脈象靜表示病情穩定,潰爛後脈象洪大則表示危險。陽病得陰脈,陰病得陽脈,都表示死亡。消渴時,脈象數大表示病情會好轉,脈象虛細則表示死亡。
霍亂時,脈象浮洪表示病情會好轉,脈象虛細則表示死亡。
3. 六部平脈
浮大而散心之平。弦而長肝之平。按至骨舉指來疾而實者腎之平也。肺平浮而澀,脾胃平緩而滿指。凡診脈,下指本部,不平便可尋詳病情矣。(《醫通》)
白話文:
脈象浮大而散是心的平脈。脈象弦而長是肝的平脈。按到骨後提起手指,來脈迅速而實在的是腎的平脈。肺的平脈是浮而帶有細澀感。脾胃的平脈是緩而充盈滿指。凡是診脈,將手指按下至本部,如果不平就可以詳細探查病情了。
4. 脈有陰陽乘伏
《難經》云:脈有伏匿,然謂陰陽更相乘更相伏也。脈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為陽乘陰也。脈雖時沉澀而短,此為陽中伏陰也。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為陰乘陽也,脈雖時浮滑而長,此謂陰中伏陽。
白話文:
《難經》說:脈象中有伏匿的情況,這是指陰陽相互乘替、相互隱伏的意思。當脈位在陰部卻出現陽脈,這是陽乘陰的現象。脈象雖然時而沈澀而短,這是陽中藏陰的情形。當脈位在陽部卻出現陰脈,這是陰乘陽的現象,脈象雖然時而浮滑而長,這就是陰中藏陽。
5. 脈有重陰重陽脫陰脫陽
《難經》云:顛狂之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又云:重陽者狂,重陰者顛。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重陰重陽是寸愈盛而尺愈盛,脫陰脫陽是寸至微而尺至微。)
白話文:
《難經》說:癲狂的脈象,是寸關尺三部的陰脈和陽脈都過於旺盛。又說:陽氣過盛的人會發狂,陰氣過盛的人會癲癇。陽氣脫失的人會看到鬼,陰氣脫失的人會眼盲。(陰氣和陽氣過盛是指寸脈越來越旺而尺脈也越來越旺,陰氣和陽氣脫失是指寸脈非常微弱而尺脈也非常微弱。)
6. 奇經八脈為病
兩手脈浮之俱有陽,沉之俱有陰,陰陽皆實盛者,此為沖督之脈也。沖督之脈者,十二經之道路也。沖督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其人皆若恍惚、狐疑不省,必當猶豫而兩心也。
兩手陽脈浮而細微綿綿不可知,俱有陰脈亦復細綿綿,此為陰蹺陽蹺之脈也。此人曾有病鬼魅風死,若恍惚亡人為禍也。
尺寸脈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腰背強直不得俯仰,大人顛病,小兒風癇疾。尺寸脈俱牢,直上直下,此為衝脈,胸中有病寒疝也。二十九難曰:奇經為病何如而然?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
白話文:
兩隻手脈浮起的都有陽氣,沉下去的都有陰氣,陰陽都充實旺盛,這就是衝脈和督脈。衝脈和督脈是十二經絡的通道。衝脈和督脈主事時,十二經絡就不再匯聚到寸口,患者就會像神魂恍惚、疑神疑鬼、不清醒,必然猶豫不決、左右為難。
兩隻手陽脈浮而細微綿綿難以察覺,陰脈也同樣細微綿綿,這就是陰蹺脈和陽蹺脈。這種人曾經患過鬼魅、風病、假死,或像神魂恍惚、行屍走肉般危害人。
寸口脈和尺脈都浮起,直上直下,這是督脈,患者腰背僵硬,不能彎腰仰頭,成人患有癲癇病,小孩則患有風癇病。寸口脈和尺脈都沉實,直上直下,這是衝脈,患者胸腔內有病或寒疝。二十九難說:奇經病症為何如此?陽維脈掌管陽氣,陰維脈掌管陰氣,陰陽不能相互維護就會心神恍惚、意志消沉,精神渙散、無法控制自己。陰蹺脈有病,陽氣緩慢而陰氣急促;陽蹺脈有病,陰氣緩慢而陽氣急促。
沖之為病,逆氣而裡急。督脈為病,脊強而厥。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
白話文:
衝脈生病時,會出現氣逆和腹部拘急的症狀。督脈生病時,會表現為背部僵硬並且有厥逆的現象。任脈生病時,會感覺內部有憋結感,男性可能會出現七種疝氣,女性則可能出現瘕聚的情況。帶脈生病時,會感到腹部脹滿,腰部像浸泡在水中一樣軟弱無力。陽維脈生病時,會感到寒冷和發熱的困擾,陰維脈生病時,會感到心痛的痛苦。這些都是奇經八脈生病時的症狀。
7. 促結代脈辨
仲景云:脈來緩(緩當作遲)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此動而中止復來,代也,得此脈者必難治。自還者,此動而中止復來數於前動也。不能自還者,動而中止復來如前動同而不數也。故有結脈者有促脈者有代脈者。
結者陰也,陰盛則結。脈來緩,時一止復來曰結,主胸滿煩躁。促者陽也,陽盛則促。脈來數,時一止復來曰促,主積聚氣痞,憂思所成。大抵結促之脈雖時一止,為病脈,非死也,惟代者真死矣。往來緩動,中止不能自還,周而復動名曰代也。代者死也。仲景《傷寒論》云:脈促代,心悸動,炙甘草湯主之。
白話文:
張仲景說,脈搏跳動緩慢,有時停頓一下再回來,叫做結脈,屬於陰虛。脈搏跳動時,突然停止,再繼續跳動,但跳動次數減少,中間又出現回跳,叫做反動結脈,也屬於陰虛。脈搏跳動時突然停止,不能自行恢復,這種跳動、停止、再跳動的脈象,叫做代脈,遇到這種脈象的病人一定很難治癒。自行恢復指的是,脈搏跳動、停止、再跳動,而後來的跳動次數比之前的跳動次數多;不能自行恢復指的是,脈搏跳動、停止、再跳動,後來的跳動次數和之前的跳動次數一樣多,沒有增加。所以,脈象有結脈、促脈、代脈三種。
結脈屬於陰虛,陰氣盛則脈象結。脈搏跳動緩慢,有時停止一下再回來,叫做結脈,主症是胸悶煩躁。促脈屬於陽虛,陽氣盛則脈象促。脈搏跳動頻繁,有時停止一下再回來,叫做促脈,主症是積聚、氣滯、胸悶,因憂思過度而引起。總的來說,結脈和促脈雖然有時停止,但屬於病脈,並不致命,只有代脈才是真的死亡徵兆。脈搏跳動緩慢,停止後不能自行恢復,然後又重新跳動,叫做代脈,代脈就是死亡的徵兆。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說:脈搏跳動頻繁,又出現代脈,心悸不安,可以用炙甘草湯治療。
8. 高陽生脈訣假名
高陽生,五代時人,著《脈訣歌括》,托為王氏叔和,而今本雜以潔古《傷寒脈入式歌》,又被熊宗立妄注,大為俗學之惑。叔和晉人也,自有《脈經》,尚復牴牾大段古書,難盡信也。脈家書甚多,當以《內經》為主。滑氏《診家樞要》以浮沉遲數滑澀六者為提綱,余補以有力無力二者。
丹溪以血氣痰火為病之提綱,則脈滑在血分而有餘為痰,凡有形者從之;澀在氣分而有餘為火,凡無形者從之。浮在表,沉在裡,遲為寒,數為熱,有力為實,無力為虛。執此提綱,脈可得而明矣。(《醫通》)
白話文:
高陽生是五代時期的人,他寫了《脈訣歌括》這本書,卻假托為王氏叔和所著。現在市面上流通的版本混雜了潔古的《傷寒脈入式歌》,還被熊宗立胡亂加註,讓許多不學無術的人誤以為真。
叔和是晉朝人,他原本就有《脈經》這本書,裡面也與許多古代典籍互相矛盾,所以難以完全相信。脈學方面的書籍很多,我們應該以《內經》為主要依據。
滑氏的《診家樞要》以浮、沉、遲、數、滑、澀六者作為脈象的綱要,我補充了有力、無力兩個方面。
丹溪以血氣痰火作為疾病的綱要,脈象滑而有力屬於血分過盛,容易產生痰濕,凡是有形的病症都由此而生;脈象澀而有力屬於氣分過盛,容易生火,凡是無形的病症都由此而生。浮象代表表證,沉象代表裡證,遲象代表寒證,數象代表熱證,有力代表實證,無力代表虛證。掌握這些綱要,就能夠明白脈象的變化。(出自《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