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7)
卷之二 (7)
1. 病能篇第三
至真要大論篇,帝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經言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工巧神聖,可得聞乎?岐伯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曰:願聞病機。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瘈,皆屬於火。諸痛瘡癢,皆屬於心。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此言百病皆生於五臟,五臟之病又不外乎風寒暑濕燥火之六淫,而諸病莫不兼之,病機大要實病於此矣。)
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此總結上文之意,有無求之,求其五臟六淫之有無也;盛虛責之,責其五臟六淫之虛實也,如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五勝,五運之勝也。)
風論篇,帝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厲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或,當作均。)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氣道也)不利,故使肌肉憤䐜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厲者,有榮衛熱胕,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厲風。
(此風氣入於經脈之中也,榮行脈中,故風入脈中與榮氣合,則熱而血腐壞也。其氣不清,言潰亂也。然而血脈潰亂,榮復挾風,陽脈上頭,鼻為呼吸之所,故鼻柱壞而色為惡,皮膚破而潰爛。經曰:脈風盛為癘潰是也。)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
白話文:
[病能篇第三]
《至真要大論篇》
黃帝問:所有疾病的發生,都是因為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外在因素造成的,它們互相轉化而引起變化。經書上說,強盛的要用瀉法,虛弱的要用補法。高明的醫術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
岐伯回答說:仔細觀察疾病的變化,不要錯失氣機的適宜,這就是訣竅。
黃帝問:我想了解疾病變化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所有頭暈目眩的症狀,都與肝有關;所有肢體拘攣、收縮的症狀,都與腎有關;所有氣喘、胸悶的症狀,都與肺有關;所有水腫、脹滿的症狀,都與脾有關;所有發熱、抽搐的症狀,都與火有關;所有疼痛、瘡瘍、搔癢的症狀,都與心有關;所有小便失禁、大便洩瀉的症狀,都與下方有關;所有肢體痿弱、氣喘、嘔吐的症狀,都與上方有關;所有驚恐、戰慄、意識不清的症狀,都與火有關;所有頸項強直的症狀,都與濕有關;所有氣向上衝逆的症狀,都與火有關;所有腹部脹大的症狀,都與熱有關;所有焦躁、狂亂的症狀,都與火有關;所有突然僵硬、強直的症狀,都與風有關;所有發出聲音的疾病,聲音像擊鼓一樣,都與熱有關;所有皮膚浮腫,疼痛、酸麻、驚駭的症狀,都與火有關;所有肢體扭曲、關節僵硬,體液渾濁的症狀,都與熱有關;所有體液清澈、寒冷的症狀,都與寒有關;所有嘔吐酸水,腹瀉不止的症狀,都與熱有關。
(這些說明所有的疾病都起源於五臟,而五臟的疾病又都脫離不了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外在因素,並且各種疾病都是多種因素同時存在的,疾病發生的基本原理就在這裡。)
所以總的來說,要謹慎地把握疾病的變化,各種症狀各歸其所屬,如果病因存在就要找到它,如果病因不明也要找到它,病症強盛的要用瀉法,病症虛弱的要用補法,一定要先了解五臟的運行情況,疏通血氣,使氣血暢通,才能達到陰陽平衡,這就是治療的關鍵。
(這是總結上面所說的,有病求之,要找出五臟和六淫是否存在問題;盛虛責之,要判斷五臟和六淫的虛實情況,虛就補,實就瀉。五勝,指的是五行的運行情況。)
《風論篇》
黃帝問:風邪侵犯人體,有的會造成寒熱交替,有的會造成熱在體內,有的會造成寒在體內,有的會造成麻風病,有的會造成半身不遂,有的單純就是風病。(這裡的「或」應當解釋為「都是」。)這些病症表現各異,名稱也不同,有的甚至侵入五臟六腑,讓人無法理解,我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風邪藏在皮膚之間,內不能通,外不能洩;風邪的特性是善於流動而且變化快速,當皮膚毛孔張開時就會感到寒冷,當皮膚毛孔閉塞時就會感到發熱而悶,寒冷時就會食慾減退,發熱時就會消瘦,所以會讓人發冷戰慄,無法進食,這種情況叫做寒熱交替。風邪如果和陽明經的氣一起進入胃部,並沿著經脈上行到眼內角,如果這個人肥胖,風邪無法從體表發散,就會形成熱在體內的症狀,導致眼睛發黃;如果這個人瘦弱,風邪就會從體表發散,導致寒在體內的症狀,使人流淚。
風邪如果和太陽經的氣一起進入,行走在各個經脈的俞穴,散佈在肌肉之間,與衛氣相互影響,如果氣的運行不暢,就會導致肌肉腫脹而生瘡瘍,衛氣如果凝聚不散,就會導致肌肉麻木不仁。
麻風病是由於榮衛氣血有熱毒,其氣不夠清淨,導致鼻柱損壞,顏色變差,皮膚潰爛。風寒停留在脈絡中而不散去,就叫做麻風病。
(這是說風邪侵入到經脈中的情況,榮氣運行在脈絡之中,所以風邪進入脈絡會和榮氣結合,就會發熱而導致血液腐敗。其氣不清,是指潰爛、紊亂的情況。當血脈潰亂時,榮氣又會挾帶風邪,陽氣上行到頭部,而鼻子是呼吸的通道,所以會出現鼻柱損壞、顏色變差,皮膚破損潰爛的情況。經書上說:脈絡中的風邪強盛就會導致麻風病。)
春天如果感受風邪,是肝風;夏天感受風邪,是心風;長夏感受風邪,是脾風;秋天感受風邪,是肺風;冬天感受風邪,是腎風。風邪侵入五臟六腑的俞穴,也會形成臟腑的風病,各自進入其所屬的部位,受侵入的部位就會形成偏風(半身不遂)。風邪沿著風府穴上行,就會形成腦風;風邪進入頭部的脈絡,就會形成目風,眼睛怕冷;如果喝酒後感受風邪,就會形成漏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