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 (2)
卷之四 (2)
1. 診候有三
上古診法有三者,其一,診十二經動脈,分天地人三部九候以調虛實。其二,以喉傍人迎與手寸口參診,取四時若引繩,大小齊等曰平,偏盛曰病。其三,獨取氣口,分寸關尺外內以候臟腑吉凶。今廢其二,惟氣口之診行於世,而且失其真,噫!可勝惜哉!
白話文:
古代的診斷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診察全身十二條經脈的動脈,將身體分為天、地、人三部分,每部分又分三處,共九個部位來診察,藉此判斷身體的虛實狀況並加以調理。第二種是同時診察喉嚨兩側的人迎脈與手腕的寸口脈,藉由這兩個脈象的相互比較,來判斷身體在不同季節的變化。如果兩處脈象的大小、強弱都一致,就表示正常;如果脈象有偏頗或過盛的狀況,就表示有疾病。第三種是單獨診察手腕的氣口脈,將氣口脈分為寸、關、尺三個部位的內外側,藉此診察身體臟腑的吉凶狀況。現在,前兩種診斷方法都已經廢棄不用,只有診察氣口脈的方法還在世上流傳,而且還失去了原本的精髓,唉!真是太令人惋惜了!
2. 內經三部診候圖
3. 脈狀奇偶
(統屬診法)
求脈之狀,奇偶而已,奇者單求,偶者對舉。單求無配,代牢之類;對舉反證,浮表沉里。
【浮脈】浮體泛泛,皮毛之位,輕按便得,漂木之義。
【沉脈】沉輕按無,重乃應指,深按有力,猶石沉水。
【遲脈】遲脈來徐,呼吸三至。
【數脈】數脈來亟,呼吸六至。
【滑脈】滑體圓淨,往來流利,荷上水珠,圓神不倚。
【澀脈】(音澀)濇又名澀,遲短蹇滯,來急去散,至至帶止,三五不調,刮竹相似。
【實脈】實乃充實,舉按有力。
【虛脈】虛乃空虛,舉按無力。
【洪脈】洪者倍常,大而滿指。
【細脈】細者減常,一線之比。
【緊脈】緊者緊急,堅而搏指,如轉索狀,則弦有力。
【緩脈】緩謂縱緩,中軟不急,如絲在經,則弦無力。
【長脈】長為修長,如弦之直,越於本位,兩頭出指。
【短脈】短為短縮,不及本位,喻之如龜,縮頭藏尾。
【促脈】促為催促,數中暫止。
【結脈】結為交結,遲中暫止。
【代脈】代為更代,動而中止,不能自遠,良久復至。(止數有常,非暫之比。)
【牢脈】牢本堅牢,沉弦大實,不上不下,牢守其位。
【革脈】革為皮革,浮弦大虛,如按鼓皮,內虛外急。
【弦脈】弦如琴絃,初中末直,其來挺然,而不搏指。
【動脈】動乃搖動,短滑數備,上下不分,連動中位。
【散脈】散者不斂,浮而滿指,按則分散,而不團聚,亦類解索,散無統紀。(有或二條三條而至者。)
【伏脈】伏為埋伏,骨外筋里,三按俱無,(三按者言浮中沉也。)推筋而取。
【芤脈】芤乃革名,浮大無力,因按而知,中空傍實。
【濡脈】(音軟)濡者不堅,浮大無力,按隨指下,減去頭尾。
【微脈】微為微眇,較細不及,似有似無,蛛絲相類。
【弱脈】弱軟沉細,比虛不及,全無起伏,扶持不起。
白話文:
(總括診脈方法)
診脈的狀況,主要就是奇數和偶數兩種,奇數的脈象單獨判斷,偶數的脈象則要相互比較。單獨判斷的脈象,像是「代脈」、「牢脈」等,沒有對應比較的脈象;相互比較的脈象,可以反過來驗證,例如「浮脈」在表淺,「沉脈」在深處。
【浮脈】感覺輕飄飄的,在皮膚表層,輕輕一按就能感覺到,像漂浮在水面上的木頭一樣。
【沉脈】輕按摸不到,要重按才能感覺到,而且按下去有力,像石頭沉入水中一樣。
【遲脈】脈搏來得緩慢,一次呼吸之間,脈搏跳動三次。
【數脈】脈搏來得急促,一次呼吸之間,脈搏跳動六次。
【滑脈】脈搏圓滑流暢,來去自如,像荷葉上的水珠一樣圓潤,不會偏斜。
【澀脈】脈搏遲緩、短促、停滯不順暢,來得急但去得快,有時會突然停止,脈搏跳動三五次就停一下,像刮竹子一樣不平滑。
【實脈】感覺充實有力,按下去感覺飽滿。
【虛脈】感覺空虛無力,按下去感覺沒有力量。
【洪脈】比正常的脈搏大而飽滿,按下去感覺充滿手指。
【細脈】比正常的脈搏細小,像一根細線一樣。
【緊脈】感覺緊張、急促,脈搏堅硬有力,按下去像轉動繩索一樣,有彈性。
【緩脈】感覺鬆弛、緩慢,脈搏柔弱不急促,像絲線在經線上,感覺沒有力量。
【長脈】感覺長而直,像琴弦一樣,超過正常脈搏的範圍,兩端都超出手指按壓的範圍。
【短脈】感覺短促、收縮,不到正常脈搏的範圍,像烏龜一樣,把頭和尾都縮了起來。
【促脈】感覺急促,脈搏跳動很快,中間會突然停止。
【結脈】感覺脈搏跳動緩慢,中間會突然停止。
【代脈】感覺脈搏有規律地跳動,但會突然停止,而且間隔的時間比較久,過一陣子又會恢復跳動。(停止的次數有一定的規律,不是隨意的停止。)
【牢脈】感覺堅硬、牢固,脈搏沉在深處而且有力,按下去感覺充實,脈搏不會上浮也不會下沉,牢牢地守在那個位置。
【革脈】感覺像皮革一樣,脈搏浮在表面,像琴弦一樣繃緊,但按下去感覺空虛,像按在鼓皮上,外面感覺繃緊,裡面卻是空的。
【弦脈】感覺像琴弦一樣,來的時候挺直,但是不會搏動手指。
【動脈】感覺脈搏跳動搖晃,而且短促、滑利、跳動快速,沒有上下的分別,在脈搏的中心跳動。
【散脈】感覺脈搏散開不集中,浮在表面而且充滿手指,按下去感覺散開,沒有聚在一起,像鬆開的繩索一樣,沒有規律。(有時會有兩條或三條脈搏一起出現。)
【伏脈】感覺脈搏埋藏在深處,在骨頭外面和肌肉裡面,輕按、中按、重按都摸不到(輕按、中按、重按是指浮、中、沉三種按法),需要推開肌肉才能摸到。
【芤脈】感覺像皮革一樣,脈搏浮在表面而且大而無力,要按下去才能感覺到,中間空虛,兩邊充實。
【濡脈】感覺脈搏柔軟不堅硬,浮在表面而且大而無力,按下去脈搏就隨著手指下沉,頭尾兩端都感覺不到。
【微脈】感覺脈搏非常細小,比細脈還要細,好像有又好像沒有,像蜘蛛絲一樣。
【弱脈】感覺脈搏柔軟、沉在深處而且細小,比虛脈還要弱,沒有起伏,感覺扶持不起來。
4. 諸脈主病歌
浮風虛暑滑多痰,實壅弦勞遲主寒,洪數熱多芤失血,澀為血少緩膚頑,緊疼沉里濡多汗,促結伏皆痰鬱看,短是氣虛長是積,動驚牢弱骨疼酸,革崩半產細傷濕,散為氣耗代將亡。
白話文:
浮脈主風病、虛病、暑病,滑脈多為痰病,實脈主阻塞,弦脈主勞損,遲脈主寒病。洪脈、數脈多為熱病,芤脈主失血,澀脈主血少,緩脈主皮膚麻木不仁。緊脈主疼痛,沉脈主裡證,濡脈主多汗。促脈、結脈、伏脈都可視為痰鬱的表現。短脈主氣虛,長脈主積滯。動脈主驚悸,牢脈、弱脈主骨頭痠痛。革脈主崩漏、半產,細脈主傷於濕邪,散脈主氣耗,代脈主將亡。
5. 龐安常脈論
察脈之要,莫急於人迎寸口,是二脈相應如兩引繩,陰陽均則繩之大小等。凡平人之脈,人迎大於春夏,寸口大於秋冬。何謂人迎?喉傍取之,《內經》所謂別於陽者也。越人不盡取諸穴之脈,但取手太陰之行度,魚際後一寸九分,以配陰陽之數,而得關格之脈。然不先求喉手引繩之義,則昧尺寸陰陽關格之所起。
寸口倍於尺則上魚而為溢,故言溢者寸倍尺極矣。溢之脈,一名外關,一名內格,一名陰乘之脈。曰外關者,自關以上外脈也,陰拒陽而出,故曰外格,陰生於陽寸動於尺,今自關以上溢於魚際,而關以後脈伏行,是為陰壯乘陽而陽竭,陽竭則死,脈有是者死矣。此所謂寸口四倍於人迎,為關陰之脈者也。
關以後脈當一寸而沉,過者謂尺中倍寸口至,三倍則入寸而為覆,故言寸者,尺倍寸極矣。覆之脈,一名內關,一名外格,一名陽乘之脈。內關者,關以下內脈也。外格者,陽拒陰而內入也。陽生於陰尺動於寸,今自關以下覆入尺澤,而關以下脈伏行,則為陽亢乘陰,而陰竭亦死,脈有是者死矣。此所謂人迎四倍於寸口,為格陽之脈也。
經曰:人迎與寸口皆盛,過四倍則為關格。關格之脈羸,不能極天地之精氣而死。所謂關格者,覆溢是也。雖然,獨覆獨溢,則補瀉以生之。尺部一盛,瀉足少陽補足厥陰,二盛,瀉足太陰補足少陰,三盛,瀉足陽明補足太陰,皆二瀉而一補之。四盛則三極,導之以針,當盡取少陽太陰陽明之穴。
脈弱者取三陽於足,脈數者取於手少陽二,當補於陰一。至寸而反之。脈有九候者,寓浮沉於寸關尺也。且越人不取十二經者,穴直以二經配合於手太陰行度自尺至寸,九分之位復分三部,部中有浮中沉以配天地人也。又曰:中風木傷寒金濕水熱火溫,病起於濕,濕則土病,土病而諸臟受害,其本生於金木水火四臟之變也。陽浮陰微為風濕,陽數陰實為溫毒,陽濡陰急為濕溫,陰陽俱盛為溫瘧。
其治也,風濕取足厥陰木、手少陽火,溫毒專取少陰火,傷寒取手太陰金木、手少陰火,濕溫取足少陰水。鄉人皆為我能與傷寒語,我察傷寒與四溫變,辨其疑似而不可亂也。故定陰陽於喉手,配覆溢於寸尺,寓九候於浮沉,分四溫於傷寒。此皆扁鵲略聞其端,而余參以《內經》諸書,可究而得其說,審而用之,順而治之,病不得逃焉。(張佑史方)
白話文:
觀察脈象的要點,最重要的是人迎脈和寸口脈。這兩條脈像兩條拉緊的繩子相互應和,陰陽平衡時,繩子的大小相等。一般來說,正常人的脈象,人迎脈在春夏時比較大,寸口脈在秋冬時比較大。什麼是人迎脈呢?就是在喉嚨旁邊摸到的脈,也就是《內經》所說的“區別陽氣”的脈。扁鵲並沒有取所有穴位的脈,只是取手太陰經的運行路徑,也就是魚際後一寸九分的地方,來配合陰陽的數理,從而判斷關格脈。但是如果不先了解喉嚨和手的脈象像拉繩子一樣的道理,就無法理解寸、尺、陰陽、關格等脈象的由來。
如果寸口脈比尺脈大一倍,就表示脈氣向上浮動,形成溢脈。所以說“溢”就是寸脈比尺脈大到了極點。溢脈,又叫做外關脈、內格脈或陰乘脈。說它是外關脈,是因為它從關脈以上向外浮現;陰氣排斥陽氣而外浮,所以叫做外格;陰氣在陽氣的推動下,從尺脈向上到寸脈,現在脈氣從關脈以上溢出到魚際,而關脈後的脈卻潛伏不見,這表示陰氣強盛而陽氣衰竭,陽氣衰竭就會死亡,出現這種脈象的人就快死了。這就是所謂的寸口脈比人迎脈大四倍,是陰氣閉塞的脈象。
關脈後的脈,正常來說應該是一寸的深度,如果超過這個深度,表示尺脈的脈氣比寸口脈大一倍,如果大到三倍,脈就會潛入到寸脈內,形成覆脈。所以說“覆”就是尺脈比寸脈大到了極點。覆脈,又叫做內關脈、外格脈或陽乘脈。說它是內關脈,是因為它是關脈以下向內潛伏的脈;說它是外格脈,是因為陽氣排斥陰氣而內沉。陽氣在陰氣的推動下,從寸脈向下到尺脈,現在脈氣從關脈以下沉入到尺澤,而關脈以下的脈卻潛伏不見,這表示陽氣過盛而陰氣衰竭,陰氣衰竭也會死亡,出現這種脈象的人也快死了。這就是所謂的人迎脈比寸口脈大四倍,是陽氣閉塞的脈象。
《黃帝內經》說:“人迎脈和寸口脈都強盛,如果超過四倍,就形成了關格脈。”關格脈的脈象虛弱,無法承受天地精氣而導致死亡。所謂關格,就是指溢脈和覆脈。儘管如此,單獨出現溢脈或覆脈,可以通過補瀉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尺脈一個部位強盛,就瀉足少陽經,補足厥陰經;如果兩個部位強盛,就瀉足太陰經,補足少陰經;如果三個部位強盛,就瀉足陽明經,補足太陰經,每次都要瀉兩次補一次。如果四個部位都強盛,就表示病勢極重,要用針灸來疏導,應當取少陽、太陰、陽明經的穴位。
脈象虛弱的,要取足三陽經的穴位;脈象數快的,要取手少陽經的兩個穴位,並補陰經的一個穴位。等到脈氣達到寸口脈時,再反過來操作。脈有九候,也就是在寸、關、尺三部脈中體現浮、中、沉三種脈象。而且扁鵲並沒有取十二經脈的穴位,只是用兩條經脈配合手太陰經的運行路徑,從尺到寸,這九寸的部位又分為三部,每部又有浮、中、沉的脈象,用來配合天地人的三才之道。還說:中風屬於木邪、傷寒屬於金邪、濕邪屬於水邪、熱邪屬於火邪、溫病屬於熱邪。疾病始於濕邪,濕邪會使脾土生病,脾土生病會導致其他臟腑也受損。疾病的根源在於金、木、水、火四個臟器的變化。陽脈浮而陰脈微弱,是風濕病;陽脈數而陰脈實,是溫毒病;陽脈濡而陰脈急,是濕溫病;陰陽兩脈都強盛,是溫瘧病。
治療上,風濕病要取足厥陰肝經的穴位,以及手少陽三焦經的穴位;溫毒病要專取少陰心經的穴位;傷寒病要取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的穴位;濕溫病要取足少陰腎經的穴位。鄉親們都認為我能辨識傷寒,但我觀察傷寒會和四種溫病互相轉變,要仔細辨別它們的相似之處,不能混淆。所以,我通過喉嚨和手的脈象來確定陰陽,通過寸和尺的脈象來判斷覆脈和溢脈,通過浮、中、沉來體現九候脈象,通過傷寒來區分四種溫病。這些都是扁鵲略微了解到的皮毛,我再參考《內經》等醫書,才得以深入研究並得到這些理論,只要仔細審查,靈活運用,疾病就無法逃脫了。(張佑史方)
6. 持脈總論
帝曰:診法何如?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定死生之分。是故診脈有道,虛靜為保。遇倉卒病患不在此論。但自澄神,靜虛調息,凝視精明,察五色,聽聲音,問所由,方始按寸尺別浮沉,復視患人身形,長短肥瘦、老少男女,性情例各不同,故曰: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病。
又如室女尼姑當濡而弱,嬰兒孺子之脈疾,三四歲者呼吸之間脈當七至,而鄙夫常人特不同耳。大抵男子先診左手,女人先診右手,男子左脈大則順,女人右脈大則順。大凡診脈,先以中指揣按掌後高骨上為關,得其關位,然後齊下名食二指。若臂長人,疏排其指,若臂短人,密排其指。
三指停穩,先診上指,曰寸口。浮按消息之,中按消息之,重按消息之,上竟消息之,下竟消息之,推而外之消息之,推而內之消息之。然後先關後尺消息,一一類此。若診得三部之中,浮沉滑澀遲疾不調,何病所主,外觀形色,內察脈候,參詳處治,以忠告之。不可輕言談笑,亂說是非,左右瞻望,舉上忽略,此庸下之醫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診斷病情的方法是怎樣的呢?診斷通常要在早上進行,那時陰氣還沒開始活動,陽氣也沒有消散,還沒有吃東西,經脈氣血還沒有旺盛,絡脈也還很調和,氣血沒有混亂,所以這時候診脈才能診出異常的脈象。診脈時要觀察脈搏的跳動和靜止,同時注意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態,觀察臉上的氣色,以此來判斷五臟的盈虧,六腑的強弱,以及身體的盛衰。將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才能判斷出生死。因此,診脈是有方法的,要保持虛靜的心態。遇到緊急的病人就不受這些限制。但要讓自己心神安定,保持平靜的呼吸,專注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態,臉上的氣色,聽病人的聲音,詢問病因,然後才開始按寸、關、尺,分別輕按、中按、重按,以及更輕、更重的方式去感受脈象,同時觀察病人的身材,高矮胖瘦,年紀大小,男女的性情都不相同。所以說,形體和氣息相協調的人是健康的,如果三方面或五方面不協調就會生病。
另外,例如未婚少女或尼姑的脈象應該是柔軟而虛弱的,嬰幼兒的脈象會比較快,三四歲的孩子呼吸之間脈搏大概跳動七次,這都與一般成年人不同。一般來說,診斷男性要先診左手,診斷女性要先診右手,男性左手的脈象強大是正常的,女性右手的脈象強大是正常的。診脈時,先用中指按在手腕後面的高骨上,確定關的位置,然後將食指和無名指併排放在關的兩側。如果手臂長的人,手指可以稍微分開些,如果手臂短的人,手指可以緊密些。
三根手指穩定放好後,先診斷最上面的手指,也就是寸口。輕按時感受脈象,中按時感受脈象,重按時感受脈象,更輕按時感受脈象,更重按時感受脈象,向外推按時感受脈象,向內推按時感受脈象。然後再按照同樣的方式,先診關脈,後診尺脈。如果在寸、關、尺三個部位,診到脈象有浮、沉、滑、澀、遲、疾等不調的情況,就可以判斷病人所患的疾病。診斷時要從外觀察病人的氣色,從內診察脈象,綜合起來詳細判斷,然後給病人忠懇的建議。診斷時不可以輕率說笑,亂說是非,東張西望,或忽略細節,這都是庸醫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