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8)
卷之二 (8)
1. 病能篇第三
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甲乙經》作故字。)有風氣也。帝曰: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瘥,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肺臟有風,則眉間皏白色。皏,薄白,肺色薄白,時咳短氣,晝則陽氣在表故瘥,暮則陽氣入里,風內應之,故甚。)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
(焦絕,謂唇焦而文理斷絕,風薄於心則神亂,故善怒而嚇人也。舌為心之苗,故病甚則舌強而言不快也。)
肝風之狀,多汗惡風,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
(善怒時憎女子,皆木之性曲而又直故也。)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脾主四肢,故不欲動。鼻於中而主土,故脾候之而色黃也。)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龐然,言腫起也。腎脈起於足下,上股內後廉貫脊,故脊痛不能正立也。隱曲者,謂隱蔽委曲之處,腎風薄精氣內微,故隱曲之事不利為也。)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飲食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
(胃風失衣,則外寒而內熱,故䐜脹。胃合脾而主肉,胃氣不足則肉不長,故瘦也。)
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
(因醉取風為漏風,其狀口乾善渴,近衣則身熱如火,臨食則汗流如雨,骨節懈怠,不欲自勞。)
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
(泄風汗多,則津液涸而亡陽,故口乾而寒也,此為泄風。)
痹論篇,帝曰:痹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帝曰:內舍五臟六腑,何氣使然?岐伯曰: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凡痹之客五臟者,肺痹者,煩滿喘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厥氣上則恐;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小便上引而痛,如懷孕之狀。)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脾痹者,四肢懈怠,發咳嘔汁,上為大塞;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
白話文:
病能篇第三
在性行為後出汗又吹到風,就會變成體內風邪。剛洗完澡吹到風,就會變成頭部風邪。長久的風邪侵入體內,就會變成腸風,導致腹瀉。風邪停留在皮膚表面,就會變成泄風。所以,風是各種疾病的源頭,當它發生變化時,就會變成其他疾病。風邪沒有固定的模式,但總是會有風邪的出現。
黃帝問:五臟的風邪症狀為何不同?我想知道它們的診斷方法和發病情況。
岐伯回答說:肺風的症狀是多汗、怕風、臉色蒼白、時常咳嗽、呼吸短促,白天會好一點,晚上會加重,診斷部位在眉毛上方,顏色是白色。(肺臟有風邪,眉毛間會呈現淡白色。淡白色是肺的顏色,時常咳嗽,呼吸短促。白天陽氣在體表,所以會好轉,晚上陽氣進入體內,風邪會內應,所以會加重。)
心風的症狀是多汗、怕風、嘴唇乾燥斷裂、容易發怒、受到驚嚇、臉色發紅,病情嚴重會說話不清楚,診斷部位在嘴巴,顏色是紅色。(嘴唇乾燥斷裂,表示嘴唇乾裂紋路斷開,風邪侵襲心臟會導致神智混亂,所以容易發怒和驚嚇。舌頭是心臟的反映,所以病情嚴重會舌頭僵硬,說話不清楚。)
肝風的症狀是多汗、怕風、臉色微微發青、咽喉乾燥、容易發怒、時常討厭女性,診斷部位在眼睛下方,顏色是青色。(容易發怒和時常討厭女性,都是肝臟的木氣特性,有屈曲又直率的緣故。)
脾風的症狀是多汗、怕風、身體疲倦無力、四肢不想動、臉色微微發黃、食慾不佳,診斷部位在鼻子上,顏色是黃色。(脾臟主管四肢,所以會不想動。鼻子位於中間,屬於土,所以脾臟的病徵會反映在鼻子上,顏色是黃色。)
腎風的症狀是多汗、怕風、面部浮腫、背痛無法站直、體內功能活動不順暢,診斷部位在肌肉上,顏色是黑色。(浮腫,是指腫起來。腎脈從腳底開始,向上沿著大腿內側後緣,貫穿脊椎,所以背痛無法站直。體內功能活動不順暢,是指隱蔽彎曲的地方,腎臟風邪侵入,導致精氣不足,所以體內功能活動會受阻。)
胃風的症狀是頸部多汗、怕風、吃不下飯、胸部堵塞不通暢、腹部容易脹滿、脫掉衣服會腹脹、吃冷的食物會拉肚子,診斷依據是形體消瘦但腹部腫大。(胃風脫衣服,會因為外寒而內熱,所以會腹脹。胃與脾相合,主管肌肉,胃氣不足則肌肉不生長,所以會消瘦。)
頭風的症狀是頭部和面部多汗、怕風,在發病前一天症狀會加重,頭痛到無法進出,到了發病當天,症狀會稍微減輕。漏風的症狀,是可能會多汗,常常不能單穿衣服,吃飯時會出汗,嚴重時全身出汗、喘氣怕風、衣服總是濕的、口乾舌燥想喝水,不能勞動。(因醉酒後吹風而得的病稱為漏風,症狀是口乾舌燥想喝水,靠近衣服就會身體發熱像火烤一樣,吃飯時汗流如雨,骨頭關節鬆懈無力,不想勞動。)
泄風的症狀是多汗,汗水會弄濕衣服,口乾,口中津液向上滲出,這種風邪會使人無法勞動,全身疼痛而且怕冷。(泄風出汗多,會使體內津液消耗,陽氣衰竭,所以會口乾而且怕冷,這就是泄風的症狀。)
痹論篇
黃帝問:痹症是如何產生的?
岐伯回答說:風、寒、濕三種邪氣混合侵入人體,就會形成痹症。其中,風邪較強的稱為行痹,寒邪較強的稱為痛痹,濕邪較強的稱為著痹。
黃帝問:那為什麼會有五種痹症呢?
岐伯說:冬天感受風寒濕邪的稱為骨痹,春天感受風寒濕邪的稱為筋痹,夏天感受風寒濕邪的稱為脈痹,在陰雨天氣感受風寒濕邪的稱為肌痹,秋天感受風寒濕邪的稱為皮痹。
黃帝問:痹症如果侵入五臟六腑,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岐伯回答說:五臟都有其相對應的經脈,疾病如果久治不癒,就會侵入其所對應的經脈。所以,骨痹久治不癒,又再次感受邪氣,就會侵入腎臟;筋痹久治不癒,又再次感受邪氣,就會侵入肝臟;脈痹久治不癒,又再次感受邪氣,就會侵入心臟;肌痹久治不癒,又再次感受邪氣,就會侵入脾臟;皮痹久治不癒,又再次感受邪氣,就會侵入肺臟。所謂的痹症,就是因為在不同的時節,反覆感受風寒濕邪之氣。凡是痹症侵入五臟,肺痹的症狀是煩悶、喘氣、嘔吐;心痹的症狀是血脈不通暢、煩躁不安時心下悸動、突然氣喘、咽喉乾燥想打嗝、氣上逆時會感到恐懼;肝痹的症狀是晚上睡覺容易驚醒、多喝水、小便次數多、感覺下腹部有東西向上拉扯,如同懷孕一樣(小便向上拉扯而痛,如同懷孕的症狀);腎痹的症狀是容易腹脹、屁股像腳跟、脊椎像頭一樣彎曲;脾痹的症狀是四肢疲倦無力、咳嗽嘔吐、胸部堵塞不通;腸痹的症狀是喝很多水,但卻無法排泄出來、體內氣機不順、時常腹瀉;膀胱痹的症狀是下腹部、膀胱部位按壓時會疼痛、小便困難、鼻涕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