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9)
卷之二 (9)
1. 病能篇第三
(以上十二痹證,皆風寒濕外邪所傷而致之也。邪舍於其臟腑,則其臟腑之證見焉,治者審之。)
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乏竭,痹聚在肝;淫氣肌絕,痹聚在脾。諸痹不已,亦益內也。
(此屬內傷外邪合而為痹是也。)
其風勝者,其人易已也。帝曰:痹其時有死者,或痛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臟者死,其留連於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曰:其客於六腑何也?曰:此亦其飲食居處,為其病本也。
四方土地高下溫涼不同,物性剛柔飧居亦異。經曰:水穀之寒熱,感則害六腑是也。
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曰:以針治之奈何?曰: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一作治)其過,則病瘳也。曰: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曰:榮者,水穀之精氣也,調和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
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帝曰:善。
(此言水穀之精,沖盛榮衛,邪氣自不能入而為害,何痹之有?)
帝曰: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痛,皮膚不榮,故為不仁。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曰:夫痹之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凡痹之類,逢寒則蟲,(當作急。)逢熱則縱。
帝曰:善。
痿論篇,帝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藏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此之謂也。
(五臟之痿,皆固肺熱而致之,然本臟各有相火而生痿也。)
白話文:
(以上的十二種痹症,都是因為受到風、寒、濕這些外來邪氣侵襲而引起的。如果邪氣停留在臟腑,就會出現臟腑的相關症狀,治療時應該仔細辨別。)
如果邪氣過盛而導致氣喘,痹症就會聚集在肺部;如果邪氣過盛且伴隨憂思,痹症就會聚集在心臟;如果邪氣過盛導致小便失禁,痹症就會聚集在腎臟;如果邪氣過盛導致精神疲憊,痹症就會聚集在肝臟;如果邪氣過盛導致肌肉消瘦,痹症就會聚集在脾臟。各種痹症如果沒有好轉,還會更加深入體內。
(這說明痹症是內傷和外邪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如果風邪佔優勢,病情就容易好轉。黃帝問:痹症有時會導致死亡,有的會疼痛很久,有的又容易痊癒,這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說:如果邪氣侵入臟腑就會導致死亡,如果停留在筋骨之間就會疼痛很久,如果停留在皮膚之間就容易痊癒。黃帝又問:如果邪氣停留在六腑又會怎麼樣呢?岐伯回答說:這也和飲食起居有關,是導致疾病的根本原因。
各地的地理環境、高低溫涼不同,食物的性質、剛柔也不同,人們的生活習慣也不同。《經》上說:水穀的寒熱如果影響到六腑,就會導致疾病。
六腑也有各自的俞穴,風寒濕氣侵入俞穴,又沒有適當的飲食調養,就會沿著俞穴進入六腑。黃帝問:用針灸治療應該怎麼做呢?岐伯說:五臟有俞穴,六腑有合穴,應該根據脈絡的分佈,選擇相應的穴位,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疾病就會痊癒。黃帝又問:營衛之氣也會導致痹症嗎?岐伯回答說:營氣是水穀的精華,在五臟之間調和,在六腑之間分佈,最後進入脈絡。所以營氣可以循著脈絡上下運行,貫穿五臟,聯繫六腑。
衛氣是水穀的剛悍之氣,它的運行速度快而滑利,不能進入脈絡。所以衛氣在皮膚之間、肌肉之間運行,蒸發到肓膜,散佈在胸腹。衛氣如果運行不順就會生病,如果運行順暢就會痊癒。衛氣本身不會和風寒濕氣結合,所以不會導致痹症。黃帝說:說得好。
(這說明水穀的精華充足,營衛之氣旺盛,邪氣就無法侵入,又怎麼會患上痹症呢?)
黃帝問:痹症有的會痛,有的不痛,有的會麻木,有的會發冷,有的會發熱,有的會乾燥,有的會潮濕,這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說:疼痛是因為寒氣過多,有寒氣所以才會疼痛。不痛不麻木的,是因為疾病時間久了,邪氣深入,營衛之氣運行不暢,經絡時有阻塞,所以不痛,皮膚失去滋養,所以麻木。發冷是因為陽氣虛少,陰氣過多,與疾病相互助長,所以發冷。發熱是因為陽氣過多,陰氣虛少,邪氣佔上風,陽氣被陰氣所困,所以導致痹症發熱。
多汗且潮濕,是因為受到濕邪侵襲嚴重,陽氣虛少,陰氣旺盛,兩者相互影響,所以出汗而潮濕。黃帝問:痹症這種疾病,為什麼有的不痛呢?岐伯回答說:痹症如果在骨頭裡就會感覺沉重,如果在血脈裡就會導致血液凝滯不通,如果在筋裡就會導致屈伸不利,如果在肌肉裡就會感覺麻木,如果在皮膚裡就會感覺寒冷。如果五種情況都具備,就不會感到疼痛。總之,各種痹症,遇到寒冷就會痙攣,遇到熱就會鬆弛。
黃帝說:說得好。
在《痿論篇》中,黃帝問:五臟為什麼會導致痿症呢?岐伯回答說:肺主管全身的皮膚毛髮,心主管全身的血脈,肝主管全身的筋膜,脾主管全身的肌肉,腎主管全身的骨髓。所以,如果肺熱導致肺葉枯焦,皮膚毛髮就會虛弱急迫,就會導致痿軟無力。如果心氣熱,就會導致下肢脈絡逆亂,向上沖,這樣下肢脈絡就會虛弱,虛弱就會導致脈痿,關節活動不靈活,小腿軟弱無力。如果肝氣熱,就會導致膽汁外泄口苦,筋膜乾燥,筋會變得拘攣,導致筋痿。如果脾氣熱,就會導致胃腸乾燥口渴,肌肉失去知覺,導致肉痿。如果腎氣熱,就會導致腰部僵硬無法彎曲,骨頭枯萎髓液減少,導致骨痿。黃帝問:這些病是怎麼引起的呢?岐伯回答說:肺是五臟的首領,是心臟的屏障,如果有所失落,有所求而不得,就會導致肺發出鳴響,鳴響就會導致肺熱肺葉焦枯。所以說,五臟因為肺熱肺葉焦枯,而導致痿軟無力,就是這個意思。
(五臟的痿症,都是因為肺熱引起的,但每個臟器本身也有相火而產生痿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