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0)

1. 病能篇第三

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使內謂勞役筋力,費竭精氣。)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潰,痹而不仁,發為肉痿。

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藏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下經》,古經也。)帝曰:何以別之?岐伯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岐伯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補其榮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

(時受月,謂受氣之時月,如肝王甲乙,心王丙丁之類是也。)

厥論篇,帝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陽謂足之三陽脈也;陰謂足之三陰脈也。)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曰: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曰:寒厥何失而然也?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於所用,下氣上爭不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氣因於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帝曰:熱厥何為而然也?岐伯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與穀氣相搏,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

(此言寒熱二厥,皆損其陽氣,竭其精氣之所致也。四肢無氣以營乏,則為厥逆。寒熱雖異,虛損則同。)

白話文:

過度悲傷,會導致身體內的經絡斷絕。經絡斷絕,陽氣就會在體內妄動,發作時會感到心下部位崩塌,小便頻繁且帶血。所以,這種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大經」空虛,發病時會出現肌肉麻木,進一步發展則會變成脈痿(血管萎縮)。

如果思緒過多、慾望無法滿足、性幻想過於頻繁,加上性生活過度,會導致陰莖的筋脈鬆弛,發病時會出現筋痿(肌腱萎縮)以及白濁等症狀。《下經》說:「筋痿這種病,是因為肝臟功能失調所導致的內傷。」(這裡的「內傷」指的是過度勞動筋骨,耗盡精氣)。

如果長期處於潮濕環境,從事與水相關的工作,或是居住在潮濕的地方,濕邪就會滯留在體內,導致肌肉變得潮濕腐爛、麻木不仁,進一步發展則會變成肉痿(肌肉萎縮)。《下經》說:「肉痿這種病,是因為長期處於潮濕環境所導致的。」

如果長途跋涉、過度勞累,又遇到天氣炎熱而口渴,口渴時,體內的陽氣就會消耗過度,陽氣內耗就會導致熱邪積聚在腎臟。腎臟是儲存水的器官,當體內的水無法抑制熱的時候,就會出現骨頭枯槁、骨髓虛弱的症狀,導致腿腳無力,不能支撐身體,進一步發展則會變成骨痿(骨骼萎縮)。《下經》說:「骨痿這種病,是因為體內熱邪過盛所導致的。」(《下經》指的是古代的醫學典籍。)

皇帝問道:「要如何區分這些不同的病症呢?」岐伯回答:「肺熱的人,臉色會蒼白且毛髮枯敗;心熱的人,臉色會赤紅且血管擴張;肝熱的人,臉色會青黑且指甲枯槁;脾熱的人,臉色會發黃且肌肉顫動;腎熱的人,臉色會發黑且牙齒乾枯。」

皇帝說:「先生說的很有道理。但是醫書上說,治療痿病只取陽明經,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氣的來源,負責滋養宗筋(陰莖的筋脈),而宗筋則負責約束骨骼並使關節靈活。衝脈是經脈之海,負責灌溉全身的經絡,它與陽明經一同作用於宗筋。陰陽兩氣在宗筋處交會,再匯集於氣街(腹股溝部位),而陽明經是其中的主導,這些經脈都與帶脈相連,並絡於督脈。所以,如果陽明經虛弱,宗筋就會鬆弛,帶脈無力,導致腿腳痿軟無力。」

皇帝問:「要如何治療這些疾病呢?」岐伯回答:「應該補養各個臟腑的精氣,並疏通經絡的穴道,調節虛實,使氣血運行順暢。筋脈、骨骼、肌肉各按其時令受月氣的影響,病情自然會好轉。」(這裡的「時受月」指的是各個臟腑接受天地之氣的時間,例如肝臟在甲乙日當旺,心臟在丙丁日當旺等等。)

《厥論篇》中,皇帝問道:「厥症有寒熱之分,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陽氣衰弱於下肢時,就會出現寒厥;陰氣衰弱於下肢時,就會出現熱厥。」(這裡的陽指的是足部的三條陽經,陰指的是足部的三條陰經。)

皇帝問:「熱厥發作時,熱必定從腳底開始,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陽氣從腳趾外側開始產生,陰脈則聚集於腳底並匯集於腳心,所以陽氣過盛時,腳底就會發熱。」皇帝又問:「寒厥發作時,寒氣必定從腳趾向上蔓延至膝蓋,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陰氣從腳趾內側產生,匯集於膝蓋下方,再匯集於膝蓋上方,所以陰氣過盛時,寒氣就會從腳趾蔓延至膝蓋。這種寒冷不是從外部而來,而是從內部產生。」

皇帝問:「為什麼會發生寒厥呢?」岐伯回答:「前陰部位是宗筋聚集的地方,也是太陰經和陽明經交會的地方。春夏兩季,陽氣旺盛而陰氣較弱;秋冬兩季,陰氣旺盛而陽氣衰弱。如果體質強壯的人,在秋冬兩季過度消耗精氣,導致下氣無法向上運行,精氣向下流失,邪氣就會趁機向上侵犯。體內陽氣衰弱,無法滋養經絡,陽氣日益損耗,陰氣獨自存在,所以手腳就會變得冰冷。」

皇帝問:「為什麼會發生熱厥呢?」岐伯回答:「飲酒入胃後,血管會充滿血液,而經脈卻會變得空虛。脾臟負責將胃中的津液輸送到全身,當陰氣虛弱時,陽氣就會侵入,導致胃氣失調。胃氣失調則精氣耗竭,精氣耗竭則無法滋養四肢。如果這個人經常醉酒飽食,加上性生活過度,導致氣機鬱結於脾臟無法疏散,酒氣與穀氣相互搏擊,導致熱邪在體內積聚,熱邪就會遍佈全身,導致身體內部發熱且小便赤黃。由於酒氣過盛且性情剛烈,導致腎氣日益衰弱,陽氣獨自旺盛,所以手腳就會發熱。」

(這裡說明寒熱兩種厥症,都是因為耗損陽氣、耗竭精氣所導致的。四肢缺乏氣血的滋養,就會出現厥逆症狀。寒厥和熱厥雖然表現不同,但都是由於虛損所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