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11)
卷之二 (11)
1. 病能篇第三
帝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帝曰:善。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曰: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音縣)僕。
陽明之厥,則顛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胻不可以運。太陰之厥,則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溺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熱。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此六經之說厥狀,皆有盛衰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只以本經留呼多少而取之。
太陰厥逆,胻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經脈行有左右,候其有過者取之,故云治主病者。)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譫語,治主病者。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治主病者。
少陽厥逆,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痓,治主病者。
五臟生成論,曰:臥出則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澀,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大經隊也。)故為痹厥也。
評熱病論篇,帝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此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為表裡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裡刺之,飲之服湯。
上從之,謂少陰從太陽而上也。飲之湯,為止逆上之腎氣也。
熱論篇,帝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
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最乘殺厲之氣,中而即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名曰寒毒,藏於肌膚,至夏至氣變為溫病,夏至後變為熱病,皆原於傷寒所至,故曰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校正】按《傷寒論》變溫變暑與王注異,王注本《素問》為說,仲景本《陰陽大論》為說。
岐伯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寒毒薄於肌膚,陽氣閉密不得發散,而內怫結,故傷寒反病熱。)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穴名)。故為諸陽主氣也,故頭項痛腰脊強。
白話文:
病能篇第三
黃帝問:有些人會腹部脹滿,有些人會突然昏迷不省人事,有些人則要過半天甚至一天才能恢復意識,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陰氣在身體上部過盛,則下部虛弱,下部虛弱就會腹脹;陽氣在身體上部過盛,則下氣上逆,邪氣也跟著上逆,上逆就會導致陽氣紊亂,陽氣紊亂就會意識不清。
黃帝說:說得好。我想聽聽六經脈發生厥證時的具體症狀和病情。
岐伯說:太陽經脈發生厥證時,會頭部腫脹、頭重腳輕,腳無力行走,甚至會突然昏倒。
陽明經脈發生厥證時,會出現癲狂病狀,想跑動、大喊大叫,腹脹難以入睡,臉色發紅發熱,看到或說出不存在的東西。
少陽經脈發生厥證時,會突然耳聾、臉頰腫脹發熱、肋部疼痛,小腿難以活動。
太陰經脈發生厥證時,會腹脹腹滿、大便不暢、不想吃東西,吃了就想吐,無法入睡。
少陰經脈發生厥證時,會口乾、小便赤黃、腹脹心痛。
厥陰經脈發生厥證時,會小腹腫痛、腹脹小便不暢、喜歡臥床屈膝,陰囊會收縮腫脹,小腿內側發熱。
如果病情是實證,就應該用瀉法治療;如果是虛證,就應該用補法治療;如果不是實證也不是虛證,就應該根據經脈來選用治療方法。
以上所說的六經厥證,都有虛實盛衰之分,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不虛不實則依經脈來處理,留針或呼氣多少來選擇治療方法。
太陰經脈的厥逆,會導致小腿肌肉痙攣,心痛牽引到腹部,治療應針對主要病症來處理。(經脈在身體左右都有,觀察哪一側過度就針對哪一側治療,所以說要針對主要病症。)少陰經脈的厥逆,會出現虛脹嘔吐、大便清稀,治療應針對主要病症來處理。厥陰經脈的厥逆,會腰痛痙攣、虛脹、小便不通、說胡話,治療應針對主要病症來處理。三陰經脈都發生厥逆時,會導致大小便不通,手腳冰涼,通常三天就會死亡。太陽經脈的厥逆,會突然倒地、嘔吐出血、容易流鼻血,治療應針對主要病症來處理。
少陽經脈的厥逆,會導致關節活動不利,腰部難以轉動,頭頸難以回顧,如果此時出現腸癰,則無法治癒,若發生驚厥則會死亡。陽明經脈的厥逆,會出現氣喘咳嗽、身體發熱、容易驚悸、流鼻血或嘔吐出血。手太陰經脈的厥逆,會出現虛脹咳嗽、容易吐出泡沫狀液體,治療應針對主要病症來處理。手少陰心經的厥逆,會心痛牽引到喉嚨、身體發熱,無法治癒。手太陽經脈的厥逆,會耳聾、流淚、頭頸不能回顧、腰部不能彎曲或後仰,治療應針對主要病症來處理。手陽明和少陽經脈的厥逆,會導致咽喉腫痛、喉嚨堵塞、肌肉抽搐,治療應針對主要病症來處理。
《五臟生成論》提到:在睡覺時吹到風,血凝結在皮膚下就會形成痹證,凝結在脈絡中就會形成血脈不暢,凝結在足部就會形成厥證。這三種情況都是因為血液運行不暢,無法回到原位。
《評熱病論篇》中,黃帝問:有病人身體發熱出汗,煩躁不安,但出汗後煩躁不安的症狀沒有緩解,這是什麼病呢?
岐伯回答:出汗且身體發熱的是風邪所致,出汗後煩躁不安沒有緩解的是厥證,這種病叫做風厥。
黃帝說:我想詳細了解。
岐伯回答:太陽經脈主氣,所以最先感受邪氣,少陰經脈與太陽經脈互為表裡,受到熱邪後就會往上走,往上走就會形成厥證。
黃帝問:應該如何治療呢?
岐伯回答:要同時針刺表裡經脈,並服用湯藥。
所謂「上從之」,指的是少陰經脈跟隨太陽經脈一起向上。服用湯藥,是為了平息逆行的腎氣。
《熱論篇》中,黃帝問:現在的熱病,都屬於傷寒的範疇,有些人能治癒,有些人卻會死亡,死亡通常在六七天之間,而治癒則多在十天以上,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人感受四時之氣都會生病,但以傷寒最為兇猛,容易直接發病,立刻發病稱為傷寒,沒有立刻發病的稱為寒毒,寒毒會潛伏在肌肉皮膚,等到夏至氣候變化時就會轉為溫病,夏至之後轉為熱病,這些熱病都源自於之前的傷寒,所以說熱病都屬於傷寒的範疇。
(校正:按《傷寒論》所述,溫病、暑病的變化和王冰的註解不同,王冰的註解是根據《素問》的說法,張仲景的說法是依據《陰陽大論》。)
岐伯說:人感受寒邪,就會生熱病,熱病即使很嚴重也不會死。(寒毒停留在肌膚,陽氣閉塞無法發散,在內部鬱結,所以傷寒反而會生熱病。)如果身體同時感受多種寒邪,就難逃一死。
黃帝問:我想知道具體是什麼狀況?
岐伯回答:感受寒邪一天,太陽經脈就會受到影響,太陽經脈是諸陽經脈的統屬,它的脈絡連接到風府穴,所以是諸陽經脈的主氣,所以會出現頭頸疼痛、腰背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