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2)

1. 病能篇第三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可汗而已,其滿三日,可泄而已。其病兩感於寒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六日當作三日,下文可見。)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帝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

此言兩感於寒者,邪氣悍暴之甚必死。

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大邪氣也。)皆去,病日已矣。

此言不兩感者,六日之後,邪氣從始次第而自退,病日愈。

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所遺,邪氣未盡去也。)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相搏,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曰:治遺奈何?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曰:病熱當何禁之?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此言遺禁者皆病愈不知禁謹而復作熱,故曰遺也。

凡病傷寒而成瘟者,先夏至日者為病瘟,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評熱論篇,帝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已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裨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汗出脈躁,不勝其病,狂言失志,此三死也,烏能生?

瘧論篇,帝曰:夫痎瘧皆生於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岐伯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

白話文:

第二天,陽明經受到病邪侵襲。陽明經主管肌肉,它的脈絡連接著鼻子,並延伸到眼睛,所以會出現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難以入睡等症狀。

第三天,少陽經受到病邪侵襲。少陽經主管膽,它的脈絡沿著脅肋部延伸到耳朵,所以會出現胸脅疼痛和耳聾等症狀。三陽經的經絡都受到了疾病侵襲,但病邪還沒有深入到臟腑,所以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

第四天,太陰經受到病邪侵襲。太陰經的脈絡分布在胃中,並連接到咽喉,所以會出現腹部脹滿和咽喉乾燥等症狀。

第五天,少陰經受到病邪侵襲。少陰經的脈絡貫穿腎臟,連接到肺,並連繫著舌根,所以會出現口乾舌燥和口渴等症狀。

第六天,厥陰經受到病邪侵襲。厥陰經的脈絡沿著生殖器延伸到肝臟,所以會出現煩躁、腹部脹滿和陰囊收縮等症狀。

黃帝問:要如何治療呢?岐伯回答說:治療的原則是疏通各臟腑的脈絡,這樣疾病就會逐漸衰退。如果發病未滿三天,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發病已滿三天,則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如果患者同時感受到寒邪侵襲,第一天會是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發病,出現頭痛、口乾和煩躁脹滿的症狀;第二天會是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發病,出現腹脹、身體發熱、不想吃飯和胡言亂語的症狀;第三天會是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發病,出現耳聾、陰囊收縮和昏厥等症狀,並且無法進食和失去意識,六天就會死亡。

(這裡說的六天應該是三天,下面可以看出來)

三陰經和三陽經,五臟六腑都受到疾病侵襲,營氣和衛氣無法正常運行,五臟功能無法暢通,就會死亡。

黃帝問:如果五臟已經受損,六腑功能不暢,營氣和衛氣無法正常運行,為什麼三天就會死亡呢?岐伯回答說:陽明經是十二經脈的首領,它的氣血非常旺盛,所以患者會失去意識,三天之後氣血耗盡,就會死亡。

這裡說的是同時感受寒邪侵襲,邪氣非常強烈的情況下,一定會導致死亡。

如果不是同時感受寒邪侵襲,第七天太陽經的病邪會衰退,頭痛會稍微減輕。第八天陽明經的病邪會衰退,身體發熱會稍微減輕。第九天少陽經的病邪會衰退,耳聾的症狀會稍微聽見。第十天太陰經的病邪會衰退,腹脹會恢復正常,會開始想吃東西。第十一天少陰經的病邪會衰退,口渴會停止,舌頭乾燥的症狀會消失,並且會打噴嚏。第十二天厥陰經的病邪會衰退,陰囊會鬆弛,小腹會有稍微下墜的感覺,所有的邪氣都會消失,疾病就會逐漸痊癒。

這裡說的不是同時感受寒邪侵襲的情況,六天之後,邪氣會從頭開始逐漸消退,疾病會逐漸痊癒。

黃帝問:熱病已經痊癒了,有時還會出現一些殘留的症狀,這是為什麼呢?(所謂殘留的症狀,就是指病邪沒有完全去除。)岐伯回答說:這些殘留的症狀是因為熱病很嚴重的時候,患者勉強進食,所以才會出現殘留的症狀。這種情況,是因為疾病已經衰退,但還有殘餘的熱邪潛藏在體內,因為食物的消化,導致內熱與外邪相互搏鬥,所以才會出現殘留的症狀。

黃帝問:要如何治療這些殘留的症狀呢?岐伯回答說:要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調整陰陽的平衡,就可以使疾病痊癒。黃帝問:在患熱病的時候應該禁止什麼呢?岐伯回答說:熱病稍有好轉,如果吃肉就會復發,如果吃太多則會留下後遺症,這是需要禁止的。

這裡說的殘留的症狀,都是因為疾病痊癒後不知道謹慎,而導致熱邪復發,所以說是遺留。

凡是因傷寒而轉為瘟疫的,在夏至日之前發病的叫做病瘟,在夏至日之後發病的叫做病暑。暑病應當讓汗水正常排出,不要阻止它。

《評熱論篇》裡,黃帝問:有種溫病,患者出汗後反而發熱,而且脈搏躁動急速,並不是因為出汗而衰弱,還會胡言亂語,不能進食,這種病叫什麼?岐伯回答說:這種病叫做陰陽交,陰陽相交就是死亡的徵兆。人之所以會出汗,都是因為食物提供的能量,這些能量來自於精氣。現在邪氣與身體內的氣血在骨肉之間相互爭鬥,能夠出汗,說明是邪氣被趕走而精氣戰勝了。精氣戰勝了應該能夠進食而且不會再發熱,如果再次發熱,那就是邪氣再次侵入。汗是精氣的表現,現在已經出汗了卻又再次發熱,這說明是邪氣戰勝了,不能進食,說明精氣無法補充。如果這種疾病持續不退,那麼這個人的壽命就快要結束了。

《熱論》中說:出汗之後脈搏仍然躁動急促的,會死亡。現在脈搏和汗液的情況不相符,說明身體無法戰勝疾病,死亡是必然的。胡言亂語,說明神智喪失,神智喪失的人會死亡。現在已經出現了三種死亡的徵兆,沒有任何生機,即使能夠好轉,最終也會死亡。

出汗後脈搏躁動,說明身體無法戰勝疾病,胡言亂語說明神志喪失,這就是三種死亡的徵兆,怎麼可能活下來呢?

《瘧論篇》裡,黃帝問:所有瘧疾都是因為風邪引起的,為什麼發病的時間會規律性地間隔呢?岐伯回答說:瘧疾開始發作的時候,首先會從皮膚的毛孔開始,然後會伸懶腰打哈欠,接著會感到寒冷戰慄,牙齒打顫,腰部和脊椎都疼痛,寒冷的感覺過去之後,身體內外都會發熱,頭痛得像要裂開一樣,並且會口渴想要喝冷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