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6)

1. 屬候

左寸前候乎心,心司血脈汗舌。其診浮滑,頭痛眩運多痰。浮滑而洪,女子懷孕可決。浮短浮洪,浮弦細急頭痛。浮澀頭運,惡寒兼而同例。浮兼三克,(三克見洪條下,余並同。)頭運有痰。沉濡澀弦,憂氣鬱結。沉洪口渴,沉滑心熱痰涎。沉細溢前,心膈虛膨宜益。沉澀或兼之弦,沉短與芤汗出。沉短大澀,虛煩不眠。三克而沉,口乾上熱。

左寸後候膻中宗氣。浮澀或並其弦,臂臑惡寒。浮遲三克臂疼,沉逢心惕。沉澀或並其弦,或短或芤驚悸。沉滑沉洪,掌心熱鬱。

右寸前以候肺,皮腠氣喉背鼻。診之浮滑,頭目眩運多痰。浮澀兼弦,頭痛惡寒同擬。浮洪或溢,頭疼痰火升騰。浮弦溢前,氣少背肩脹急。浮兼三克鼻崩,浮短頭疼虛議。浮洪而緊牙痛,按虛下紅。年高咳逆肺洪,其死可必。頭痛浮細而堅,虛汗浮細無力。沉洪痰熱,沉細而滑骨蒸。

三克兼沉,咳嗽痰紅火熾。沉滑兼短兼洪,沉澀或弦參入,沉短俱主咳痰,惟短兼諸少氣。

右寸後候胸中,上焦輸氣之位。診之浮澀或弦,胸膺劃痛。沉短或兼諸滑,沉澀短氣。沉弦洪澀為痰,沉洪足熱糞秘。

左關前位肝膽,血筋目脅之司。脈常見澀,日後患風預決。春逢浮澀,秋來為病先知。浮洪或參弦澀,俱為目疼。浮洪長為壯熱,肝火之熙。溢主頭疼目眩,女懷淫欲之思。浮澀或兼弦,浮洪無力;浮兼滑小短,六候弦推。浮細澀弦急,膝髓強直;沉滑或弦雜,眩運奚疑。沉澀或弦並至,俱為脅脹。沉弦細澀,麻木作於四肢。沉洪體疼浮熱,細長左積無疑。

左關後以候膈,中焦生髮之機。浮澀或弦並至,俱為偏墜;沉澀或弦並至,膈脹有時。沉澀洪弦膈熱,沉短膈脹虛推。

右關前候胃府,納受飲食之職。其脈浮兼有六,溢短洪細滑澀。加之浮小澀弦,惡噦須分虛實。浮澀弦大面熱,浮滑按澀食滯。沉澀或參乎弦,沉短與之弱澀。沉小食少嘔吐,沉短口淡無味。沉短滑為酒傷,芤見吐紅傷胃。浮弦沉大喜飢,洪虛晚熱來去。沉澀弦大,所兼有異,兼虛腹脹,兼實消食。沉短澀微,胃口積疼。沉小澀弦,噫氣胸痞。

右關後候,乃脾之使,脾司運化,四肢血氣。其脈浮弦細澀,寒傷於脾。浮澀或並其弦,惡寒失衛。小澀弱易飢飽,沉洪實易消食。沉小虛弦體熱,沉短氣之不給。沉澀弦大食泄,芤為痰紅,甚則利崩下缺,因虛瀉注。

兩尺前以候腎,腰耳瞳精骨髓,其應浮澀。浮弦而澀耳無聞,浮短脛清,浮滑而弦腰膝直。沉弦大或兼澀洪虛,口乾飲水。沉急沉澀腰疼,緩細腰重傷濕。弱短弱澀耳鳴,芤見不能久視。

兩尺後之浮位,以候下部足䯒。應指浮澀或弦兼,足清麻木。浮弦小急或浮緊,俱為膝疼。浮弦滿澀腳氣,浮短足難遠行。右逢浮小短澀,肛門痔漏為急。

左尺後沉候腹,下焦小膀前陰,應指沉短沉澀間參。弦至遺精白帶,老人小水頻頻。妊逢沉澀則為胎漏,芤為莖衄,弱滑陰疼。至於沉滑沉大或兼弦澀,微為尿赤,甚為小便濁淋。沉細陰囊濕癢小水頻數,兼耎偏墜兼之。長覆經凝,短弱小便後小腹虛疼。沉弦澀侵內小腹血瘕。

右尺後沉候腹,後陰大府之關。指下沉澀,而或兼弦,兼大沉洪而健,俱為大便燥艱。沉小或兼弦,俱為糞溏;沉弦洪無力,溏結相參。沉澀無力,虛瀉宜固。沉逢三克,瀉因食傷。沉滑洪滑,熱利初興宜下;沉短而澀,久痢宜補脾鄉。沉短短滑與微,俱為下血;長覆為疝,弱澀失氣亡陽。

統屬更僕難盡,姑且舉其二三。診家常變之要,幸勿視為迂談。(汪氏診法)

白話文:

左寸脈:

  • 前部: 主要對應心臟,心臟主管血液循環、汗液和舌頭。
  • 脈象浮滑:常見頭痛、眩暈、痰多。
  • 脈象浮滑且洪大:女性可能懷孕。
  • 脈象浮短、浮洪、浮弦且細而急:頭痛。
  • 脈象浮澀:頭暈,兼有怕冷症狀。
  • 脈象浮兼三種克伐之象:頭暈且有痰。(三克伐指脈象之間互相對應的抑制關係,參見洪脈的條文)
  • 脈象沉濡而澀兼弦:憂愁氣悶。
  • 脈象沉洪:口渴。
  • 脈象沉滑:心熱痰多。
  • 脈象沉細且脈溢於前部:心胸虛脹,需要補益。
  • 脈象沉澀或兼弦:脈象沉短或空虛,容易出汗。
  • 脈象沉短大而澀:虛煩失眠。
  • 脈象沉且帶三克之象:口乾,上焦有熱。
  • 後部: 主要對應膻中(胸部正中)和宗氣(呼吸之氣)。
  • 脈象浮澀或兼弦:手臂關節怕冷。
  • 脈象浮遲兼三克之象:手臂疼痛。
  • 脈象沉,有心跳加速:心悸。
  • 脈象沉澀或兼弦,或沉短或空虛:驚悸。
  • 脈象沉滑或沉洪:手掌心熱。

右寸脈:

  • 前部: 主要對應肺,肺主管皮膚、毛孔、呼吸道、喉嚨、背部和鼻子。
  • 脈象浮滑:常見頭暈、目眩、痰多。
  • 脈象浮澀兼弦:頭痛怕冷。
  • 脈象浮洪或脈溢於前部:頭痛、痰火上炎。
  • 脈象浮弦且脈溢於前部:氣短,背部、肩部脹痛。
  • 脈象浮兼三克:流鼻血。
  • 脈象浮短:頭痛,體質虛弱。
  • 脈象浮洪而緊:牙痛,按壓時感覺虛軟,下方紅腫。
  • 老年人咳嗽且脈象洪大:病重,危險。
  • 頭痛且脈象浮細而堅:虛汗,脈象浮細而無力。
  • 脈象沉洪:痰熱。
  • 脈象沉細而滑:骨蒸潮熱。
  • 脈象沉兼三克:咳嗽痰中帶血,火熱旺盛。
  • 脈象沉滑兼短兼洪,或沉澀或弦夾雜,或沉短:主要都是咳嗽痰多,只有短脈兼其他脈象時會氣短。
  • 後部: 主要對應胸中,上焦(胸部及以上)氣機輸布的位置。
  • 脈象浮澀或弦:胸部刺痛。
  • 脈象沉短或兼滑:氣短。
  • 脈象沉弦洪澀:痰多。
  • 脈象沉洪:足部發熱,大便乾結。

左關脈:

  • 前部: 主要對應肝膽,肝膽主管血液、筋脈、眼睛和脅肋。
  • 脈象常見澀:預示將來會患風病。
  • 春季脈象浮澀:秋季可能會生病。
  • 脈象浮洪或兼弦澀:眼睛疼痛。
  • 脈象浮洪且長:身體發熱,肝火旺盛。
  • 脈象脈溢於前部:頭痛、目眩,女性可能懷有慾望。
  • 脈象浮澀或兼弦,脈象浮洪無力,脈象浮兼滑小短:六種脈象同時出現且偏於弦脈。
  • 脈象浮細澀弦急:膝蓋、骨髓僵硬。
  • 脈象沉滑或弦夾雜:眩暈。
  • 脈象沉澀或弦並見:脅肋脹痛。
  • 脈象沉弦細澀:四肢麻木。
  • 脈象沉洪:身體疼痛,脈象浮而發熱,脈細長為左側有積聚。
  • 後部: 主要對應膈(橫膈膜),中焦(脾胃)氣機升發的樞紐。
  • 脈象浮澀或弦並見:偏墜。
  • 脈象沉澀或弦並見:膈膜脹痛。
  • 脈象沉澀洪弦:膈膜發熱。
  • 脈象沉短:膈膜脹痛,體虛。

右關脈:

  • 前部: 主要對應胃,胃主管飲食的消化。
  • 脈象浮且兼有六種脈象(溢、短、洪、細、滑、澀),加上浮小澀弦:噁心嘔吐,需要分辨虛實。
  • 脈象浮澀弦大,面部發熱:脈象浮滑,按壓時感覺澀,為飲食停滯。
  • 脈象沉澀或兼弦,脈象沉短且弱澀:食慾不振。
  • 脈象沉小:食量少,想吐。
  • 脈象沉短:口中無味。
  • 脈象沉短滑:為飲酒所傷。
  • 脈象空虛:吐血,傷胃。
  • 脈象浮弦沉大:容易飢餓。
  • 脈象洪虛:傍晚發熱。
  • 脈象沉澀弦大:兼夾的情況不同,兼虛則腹脹,兼實則可幫助消化。
  • 脈象沉短澀微:胃部積痛。
  • 脈象沉小澀弦:呃逆,胸部痞悶。
  • 後部: 主要對應脾,脾主管運化功能,四肢的氣血。
  • 脈象浮弦細澀:寒氣侵入脾臟。
  • 脈象浮澀或兼弦:怕冷,衛氣不足。
  • 脈象小澀弱:容易飢餓,或飽或餓。
  • 脈象沉洪實:容易消化食物。
  • 脈象沉小虛弦:身體發熱。
  • 脈象沉短:氣息不足。
  • 脈象沉澀弦大:容易腹瀉。
  • 脈象空虛:痰中帶血,嚴重者會腹瀉不止,因虛導致的腹瀉。

兩尺脈:

  • 前部: 主要對應腎,腎主管腰、耳、瞳孔、精、骨髓。
  • 脈象應為浮澀:
  • 脈象浮弦而澀:耳朵聽力下降。
  • 脈象浮短:小腿發冷。
  • 脈象浮滑而弦:腰部和膝蓋僵直。
  • 脈象沉弦大或兼澀洪虛:口乾想喝水。
  • 脈象沉急沉澀:腰痛。
  • 脈象緩細:腰部沉重,濕氣重。
  • 脈象弱短弱澀:耳鳴。
  • 脈象空虛:眼睛無法久視。
  • 後部: 主要對應下部和足部。
  • 脈象應為浮澀或兼弦:足部發冷麻木。
  • 脈象浮弦小急或浮緊:膝蓋疼痛。
  • 脈象浮弦滿澀:腳氣。
  • 脈象浮短:腳難以遠行。
  • 右尺後部脈象浮小短澀:肛門痔瘡。

左尺脈:

  • 後部: 主要對應腹部,下焦(下腹部)小腸、膀胱和前陰。
  • 脈象應為沉短沉澀:
  • 脈象弦至:遺精,白帶。
  • 老年人脈象:小便次數頻繁。
  • 懷孕時脈象沉澀:可能會胎漏。
  • 脈象空虛:可能有陰莖出血。
  • 脈象弱滑:陰部疼痛。
  • 脈象沉滑沉大或兼弦澀:小便微紅,嚴重者小便渾濁。
  • 脈象沉細:陰囊潮濕搔癢,小便頻數,兼脈軟為偏墜。
  • 脈象長:經血凝滯。
  • 脈象短弱:小便後小腹虛痛。
  • 脈象沉弦澀侵:小腹有血塊。

右尺脈:

  • 後部: 主要對應腹部,後陰和大腸。
  • 脈象指下沉澀,或兼弦:大便乾結。
  • 脈象兼大沉洪而有力:大便乾結。
  • 脈象沉小或兼弦:大便稀溏。
  • 脈象沉弦洪無力:時而便溏時而便結。
  • 脈象沉澀無力:虛瀉,需要鞏固脾氣。
  • 脈象沉兼三克:因飲食不潔導致腹瀉。
  • 脈象沉滑洪滑:熱利,開始時宜清熱。
  • 脈象沉短而澀:久瀉宜補脾。
  • 脈象沉短短滑與微:可能便血。
  • 脈象長:疝氣。
  • 脈象弱澀:陽氣衰竭。

總結:

脈象複雜多變,以上僅是簡單的歸納。診斷疾病要靈活運用,不要拘泥於條文。

2. 脈分三部主病

夫診脈之道,醫者之難精也。若非燈下苦心勤於記誦,參師訪友晝夜不遑,造次顛沛寤寐俯仰存心於此,安能知神聖之妙哉!古人曰:按其脈,知其疾,命曰神,其探賾索隱之妙也。又曰:切其脈,治其病,謂之巧,以明其指別之功也。

蓋三指相去毫釐之近,主病若千里之遠,觀夫指別之功也,世人固以為難,命曰神,豈容易可至哉?常睹於經脈有三部寸關尺也,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曰寸,從寸一分曰魚際,從寸至尺曰尺澤,尺前寸後為關,關前為陽則寸口也,關後為陰則尺脈也,陰入陽出以關為界。寸主上焦頭首皮毛,關主中焦脅腹及腰,尺主下焦小腹及足,此三部所主之大略也。

左手關前心之部也,左手當關肝之部也,左手關後腎之部也。右手關前肺之部也,右手關上脾之部也,右手關後亦腎部也。(此六部原與《脈訣》臟腑配診相同,今遵《內經》診候故刪其府之配也。)六部脈候各按四時而有胃氣,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之謂也。蓋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

所以人常稟氣於胃,故脈以胃氣為本也。蔡西山曰:有胃氣之脈,不大不小,不長不短,不滑不澀,不浮不沉,不遲不疾,意思欣欣,難以名狀,此胃氣之脈也。反此者病。經曰:察色按脈,先別陰陽。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是以治病者必求其本。本為陰陽四時寒暑五臟之根也。

以脈言之則浮沉也,以部言之則尺寸也。故經六:脈者陰陽之法,以應五臟,是謂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其脈在中也。以浮沉論之則曰浮者陽也,沉者陰也。在臟腑則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所以心肺俱浮也。牢而長者肝也,按之而大舉指來實者腎也,所以肝腎俱沉也。

遲緩而長者脾也,脾為中州,所以脈在中也。仲景曰:脈浮數動滑皆陽也,沉澀弱弦微皆陰也。陽者熱也,陰者寒也,所以寒則脈來遲而沉,熱則脈來浮而數。故曰:諸數為熱,諸遲為寒,無如此驗也。《脈經》曰:諸浮為風,諸緊為痛,諸伏為聚,諸弦為飲,芤者失血。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

浮為在表,沉為在裡,遲為諸寒,數為諸熱。形壯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此先聖診脈之大法。故曰:凡治病則察其形氣色澤,治之無失其時也。所以形氣相得者生,色澤以浮者病易已。脈從四時者可治,脈弱以滑者是有胃氣,此皆易治也。

若形色相失色不澤,及脈逆四時,或脈實益堅皆不可治,所謂必察四難而明告之。又若病熱脈靜、瀉而脈大,脫血而脈實,汗後脈躁,此皆難治也。若瘡疽之人膿血大瀉,脈滑數者難治也。若患肺癰喘咳膿血,脈見洪滑,治之難痊。脈洪數應當發熱而反惡寒,頭項拘急,四肢煩痛,或復戰慄渴甚者,但有痛處必發瘡腫也。

(《精義》)

白話文:

診斷脈象的學問,是醫生最難精通的。如果不是在燈下苦心勤勞地記誦,拜訪老師朋友日夜不懈怠,即使在倉促顛簸、睡覺或清醒、抬頭或低頭時都把心思放在這上面,怎麼可能了解診脈的神奇奧妙呢!古人說:「按著脈搏,就知道疾病,這叫作『神』」,是說它能夠探究深奧隱微之處。「切按脈搏,來治療疾病,這叫作『巧』」,是說明指尖辨別脈象的功夫。

因為三根手指間相隔非常近,但脈象所主導的疾病卻可能相差千里之遠,由此可見指尖辨別的功夫非常重要,世人認為這很困難,稱為「神」,難道是可以輕易達到的嗎?常常看到經脈有寸、關、尺三部分。從大魚際(拇指根部)到高骨(腕骨)往上推一寸稱為寸部;從寸部再往上推一分稱為魚際;從寸部到尺部稱為尺澤穴;尺部前方寸部後方為關部;關部前方屬陽,即寸口;關部後方屬陰,即尺脈。陰氣進入,陽氣外出,以關部為界。寸部主管上焦,如頭部、臉部、皮膚毛髮;關部主管中焦,如脅肋、腹部及腰部;尺部主管下焦,如小腹及足部,這就是三部所主管的大概範圍。

左手關部之前是心臟的脈象;左手關部是肝臟的脈象;左手關部之後是腎臟的脈象。右手關部之前是肺臟的脈象;右手關部是脾臟的脈象;右手關部之後也是腎臟的脈象。(這六個部位原本與《脈訣》的臟腑配診相同,現在遵循《內經》的診斷原則,所以刪除了腑的配屬。)六部脈象的診察,都要依照四季的變化來觀察是否有胃氣,有胃氣就稱為「平人」,「平人」就是指沒有生病的人。一般人的正常氣息來自於胃,胃氣是平人的正常氣息。

所以人經常從胃氣中獲得能量,因此脈象以胃氣為根本。蔡西山說:有胃氣的脈象,不大不小、不長不短、不滑不澀、不浮不沉、不遲不疾,感覺舒適協調,難以用言語來形容,這就是有胃氣的脈象。凡是與此相反的,就是病脈。經典說:觀察氣色,切按脈象,首先要分辨陰陽。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法則,所以治療疾病的人一定要找到根本,根本就是陰陽、四時寒暑以及五臟的本質。

從脈象來說,就是指浮沉;從脈位來說,就是指寸尺。因此經典說:脈是陰陽的法則,用來對應五臟,這就稱為「呼出心肺之氣,吸入腎肝之氣,呼吸之間脾臟吸收食物的營養,它的脈象呈現在中間。」從脈象的浮沉來說,浮脈屬陽,沉脈屬陰。在臟腑方面,浮而大且散的脈象,是心臟的脈象;浮而短且澀的脈象,是肺臟的脈象,所以心肺的脈象都是浮的。牢而長的脈象,是肝臟的脈象;按下去有力且指尖感覺充實的脈象,是腎臟的脈象,所以肝腎的脈象都是沉的。

遲緩而長的脈象,是脾臟的脈象,脾臟位於中間,所以它的脈象也呈現在中間。張仲景說:脈象浮、數、動、滑都屬於陽脈;沉、澀、弱、弦、微都屬於陰脈。陽代表熱,陰代表寒,所以寒證的脈象來得遲而沉,熱證的脈象來得浮而數。所以說:凡是數脈都代表熱證,凡是遲脈都代表寒證,沒有比這樣更靈驗的了。《脈經》說:凡是浮脈都代表有風邪;凡是緊脈都代表疼痛;凡是伏脈都代表積聚;凡是弦脈都代表有飲邪;芤脈代表失血。脈象長代表氣和;脈象短代表氣病;脈象數代表心煩;脈象大代表病勢加重。

浮脈代表病在表,沉脈代表病在裡;遲脈代表各種寒證,數脈代表各種熱證。體形壯實而脈象細微,呼吸短促不足以順暢的,是危險的徵兆;體形消瘦而脈象洪大,胸中氣盛的,是將死的徵兆。形體和氣色相互協調的,是生的徵兆;三部、五臟、九候的脈象不協調的,是病的徵兆;三部九候脈象都相互不協調的,是死的徵兆。這是古代聖賢診察脈象的重要原則。所以說:凡是治療疾病,都要觀察形體、氣色、脈象,治療時不要錯過時機。所以形體和氣色相互協調的是健康的,氣色浮現於外面的病容易治癒。脈象符合四季變化的可以治療,脈象虛弱且滑的,代表有胃氣,這些都容易治療。

如果形體和氣色不協調,氣色不光澤,以及脈象不符合四季的變化,或是脈象實而且越來越堅硬的,都是無法治療的,這就是所謂的必須仔細觀察這四種難治的情況,然後如實告知病人。如果發熱的病人脈象反而平靜,腹瀉後脈象反而變大,失血後脈象反而充實,出汗後脈象反而躁動,這些都是難以治療的。如果瘡瘍病人膿血大量流出,脈象滑數的,也難以治療。如果患有肺癰,喘咳吐膿血,脈象洪滑的,治療很難痊癒。脈象洪數本應發熱,反而怕冷,頭頸僵硬,四肢煩躁疼痛,或者發冷戰慄、口渴嚴重,只要有疼痛的地方,一定會發生成瘡或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