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四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四 (19)

1. 傷寒諸證所屬

頭痛項強:太陽。

頭搖:里痛。

頭汗:瘀血在裡。

獨頭面搖:痓病。

額汗:風溫。

面戴陽:面赤色,下虛也。

面怫鬱:表未解。

面慘不光:傷寒。

面光不慘:中風。

面乍黑乍白乍赤:狐惑。

面斑,斑如錦紋:陽毒。

面垢:中暑,又肝病。

目痛:陽明。

目睛黑:小腸熱。

目中生花:陰易。

目中不了了:邪氣勝,有內實。

睛不和:內未解。

目直視不能瞬,將發衄,欲汗解。

目脈赤:將痊。

耳聾:少陽。

鼻乾:陽明。

鼻中燥:必衄。

鼻如煙煤:陽毒熱極。

鼻鼾:風溫。

口苦:少陽。

口禁:痓病。

口燥:少陰。

口難言:榮不足。

口破唇赤:應下而反汗,熱上行也。

唇瘡:狐惑。

舌黑:熱極。

懊憹:胃虛。

聞食氣:胃虛。

叉手摸心:汗多虛故也,耳必聾。

喜忘如狂:蓄血。

漱水不欲咽:必作衄。

筋跳肉瞤:汗下虛也。

灑然毛聳惡寒:溫暑。

身痛如被杖:陰毒。

一身盡痛:風濕。

身微腫:風濕。

身重多睡:風濕。

身黃:小水不利,熱鬱。

身上如蟲行:表虛。

身癢:陽虛汗未盡。

背惡寒:陰勝陽。

腹脹:氣不和。

飢不能食:邪在胸中。

多眠:神倦風濕。

不眠:神虛。

蜷臥:內寒手足溫可治,逆冷者不可治也。

手足瘛瘲:痓病搐搦也。

坐而伏:短氣也。

下利清穀:內寒。

腸垢:熱也。

鴨溏:寒也。

咽中瘡:上實下虛。

怔忡:即心下悸,汗多或水逆而然。

咽痛:少陰。

譫語:邪氣盛而神識昏。

舌上芒刺:熱結甚也。

聲啞:狐惑。

鄭聲:精氣奪而神不全。

咽乾:腎虛燥不可汗。

咳逆:水寒相搏。

白話文:

頭痛、脖子僵硬:屬於太陽經的問題。

頭部搖晃:表示體內有疼痛。

頭部出汗:體內有瘀血。

只有頭部和面部搖晃:是痓病。

額頭出汗:屬於風溫。

面色發紅像戴了陽氣:是面部赤紅,表示下方虛弱。

面色鬱悶:是表邪還沒解除。

面色憔悴沒有光澤:是傷寒。

面色有光澤不憔悴:是中風。

面色時黑時白時紅:是狐惑病。

面部出現斑點,像錦緞紋路:是陽毒。

臉上髒污:是中暑,也可能是肝病。

眼睛痛:屬於陽明經的問題。

眼珠發黑:是小腸有熱。

眼睛看到有如花朵的影像:是陰易病。

眼睛看不清楚:是邪氣強盛,體內有實證。

眼睛不協調:是體內邪氣還沒解除。

眼睛直視不能眨眼,將要流鼻血,想通過發汗來解除。

眼脈發紅:快要痊癒。

耳朵聽不見:屬於少陽經的問題。

鼻子乾燥:屬於陽明經的問題。

鼻孔內乾燥:一定會流鼻血。

鼻孔像煙煤一樣黑:是陽毒熱到極點。

打鼾:屬於風溫。

口苦:屬於少陽經的問題。

嘴巴緊閉:是痓病。

口乾:屬於少陰經的問題。

說話困難:是榮血不足。

口唇破裂發紅:本應該用瀉下法卻反而發汗,導致熱氣向上。

嘴唇生瘡:是狐惑病。

舌頭發黑:是熱到極點。

心中煩悶:是胃虛。

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想吐:是胃虛。

兩手交叉摸著胸口:因為出汗太多導致虛弱,耳朵一定會聽不見。

健忘、像發瘋一樣:是體內有瘀血。

漱口卻不想吞下去:一定會流鼻血。

筋脈跳動、肌肉顫抖:是因為發汗或瀉下太過導致虛弱。

突然感到寒冷、汗毛豎起:是溫暑。

全身疼痛像被棍子打一樣:是陰毒。

全身都痛:是風濕。

身體稍微腫脹:是風濕。

身體沉重嗜睡:是風濕。

身體發黃:是小便不暢通,熱氣鬱積。

身體皮膚感覺像有蟲在爬:是表虛。

身體發癢:是陽虛,汗還沒完全出完。

背部怕冷:是陰氣過盛陽氣虛。

肚子脹:是氣不順暢。

肚子餓卻吃不下:是邪氣在胸中。

嗜睡:是精神疲倦,風濕所致。

失眠:是精神虛弱。

蜷縮著身體:如果身體內部寒冷但手腳溫暖,還可以治療;如果手腳冰冷,就不能治療。

手腳抽搐:是痓病,抽筋。

坐著身體向前趴著:是呼吸短促。

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是體內寒冷。

大便像糨糊一樣:是體內有熱。

大便像鴨子拉稀一樣:是體內寒冷。

咽喉生瘡:是上實下虛。

心悸:是心下悸動,由於出汗太多或水逆而引起。

喉嚨痛:屬於少陰經的問題。

說胡話:是邪氣太盛,神志昏迷。

舌頭上有芒刺:是熱結很嚴重。

聲音嘶啞:是狐惑病。

說話聲音低弱而重複:是精氣耗盡,精神不振。

喉嚨乾燥:是腎虛燥熱,不能發汗。

咳嗽氣逆:是水寒相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