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六十五

2. 咽喉門

3. 病機

4. 咽喉敘論

《內經》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一陰是厥陰風木,一陽是少陽相火,風火結郁咽喉,不散則成痹矣。)又曰: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兩瀉其血脈,濁氣乃闢。

《原病式》曰:喉痹,不仁也,俗作閉,猶閉塞也。火主腫脹,故熱客上焦而咽嗌腫脹也。

李東垣曰: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蓋元氣一虛,則相火隨起,而喉等異病作矣。咽喉之與會厭,《內經》謂之吸門,咽以納氣,喉以納食,會厭管乎其上,以司開闔。掩其食下,不掩之則喉錯,必舌抵上齶,則會厭能閉。其咽通主飲食,司呼吸升降,為人身之橐籥,緊關之門戶也。

若夫卒然漿水不入,言語不通,死在須臾,誠可驚駭,俗謂雙乳蛾、單乳蛾,古方通謂之喉痹,皆相火沖逆耳。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陰氣和陽氣互相糾結,就叫做喉痹。(這裡的陰氣指的是厥陰風木,陽氣指的是少陽相火,風火之氣鬱結在咽喉,無法散開就會形成痹症。)《黃帝內經》又說:咽喉是水穀通過的通道。喉嚨是氣體上下流通的場所。會厭是聲音發出的門戶。足少陰經脈,向上連繫到舌頭,絡於橫骨,最後終止於會厭,其兩側的血脈可以疏導,使濁氣得以排出。

《原病式》說:喉痹是指咽喉麻木不仁,俗稱閉,意思就是閉塞不通。火氣主導腫脹,所以熱邪侵犯上焦就會導致咽喉腫脹。

李東垣說:火氣和元氣不能同時強盛,一方強盛另一方就會衰弱。當元氣虛弱時,相火就會隨之旺盛,而引發咽喉等各種疾病。咽喉和會厭,《黃帝內經》稱之為吸門,咽是吸入氣體的地方,喉是納入食物的地方,會厭則位於咽喉上方,負責開閉。當吞嚥食物時,會厭會遮蓋氣管,若不遮蓋,食物就會誤入氣管,所以必須要舌頭抵住上顎,會厭才能緊閉。咽喉總管飲食,也負責呼吸的升降,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也是緊要的關卡。

如果突然間連水都無法喝下,話也說不出來,可能很快就會死亡,實在令人驚恐。民間稱之為雙乳蛾、單乳蛾,古代醫方統稱之為喉痹,這些都是相火之氣向上衝逆所造成的。

5. 咽喉一十八證皆是火熱成之

張子和曰:咽喉諸病,一言可了者,相火是也。學者各詳其狀,別名一十八證:一曰單乳蛾,(其形圓如小箸頭,生於咽喉關上,或左或右。生於關下者難治。)二曰雙乳蛾,(其形亦如箸頭大,生兩個,在喉關兩邊。生關下者亦難治。)三曰蟬舌風,(又名子舌。自舌下再生,今人謂之重舌是。

)四曰牙蜞風,(牙齦上腫盛,聚毒成瘡者是也。)五曰木舌風,(其形腫大,如木不能轉動是也。)六曰舌黃,(舌上腫痛色黃者是也)。七曰咬牙噤口風,(其狀牙盡作胃,口噤不開是也。)八曰魚口風,(如魚吸水者不治。)九曰聚毒塞喉風,(喉關聚毒,涎唾稠黏,咯吐難出。

)十曰懸蜞蠱毒風,(一喉腫,食而不能咽水,外形腫如雞卵者是也。)十一曰搶食風,(又名飛絲毒。口中因食肥膩膾炙之惡物發泡。)十二曰獵頰風,(其證牙床痛,連腮頰俱腫是也。)十三曰纏喉風,(風自頤邊過頭下,赤色,發寒熱者危。)十四曰松子風,(口內滿喉赤如豬肝,張口吞物則氣逆,飲食不能,喉響者難治。

)十五曰崩砂脫口風,(上下齦舌下腫赤,口內作臖,如陽熱甚者,牙根爛齒脫。)十六曰連珠風,(舌下起泡一個,須臾又起一個,或連起五七個,如貫珠者。)十七曰蜂子毒,(或在腮臉洋爛,或在喉關舌不作臖,其色黃如蜂。)十八曰走注瘰癧風。(其狀頸項結核,皮膚亦腫。

惡寒發熱,狀若傷寒是也。)此十八證外,有喉痹暴發暴死者名曰走馬喉風,又曰鎖喉風。雖其名狀不同,要皆熱甚生風,風火急變自然疾速,故暴發而暴死也。

白話文:

張子和說:咽喉的各種疾病,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相火」引起的。研究者應該仔細觀察各種症狀,區分出十八種不同的病症:

第一種叫「單乳蛾」,它的形狀像小筷子的頭,長在咽喉關節的上方,可能長在左邊或右邊。如果長在關節下方就比較難治。 第二種叫「雙乳蛾」,它的形狀也像筷子的頭那麼大,長兩個,在喉嚨關節的兩邊。如果長在關節下方也比較難治。 第三種叫「蟬舌風」,又叫做「子舌」,從舌頭下面又長出一個舌頭,現在的人稱之為「重舌」。 第四種叫「牙蜞風」,是牙齦上腫脹隆起,毒素聚集形成瘡瘍的病症。 第五種叫「木舌風」,舌頭腫大,像木頭一樣不能轉動。 第六種叫「舌黃」,舌頭腫痛,顏色發黃。 第七種叫「咬牙噤口風」,症狀是牙齒緊咬,嘴巴閉緊打不開。 第八種叫「魚口風」,嘴巴像魚吸水一樣,這種病難以治療。 第九種叫「聚毒塞喉風」,喉嚨關節毒素聚集,唾液濃稠黏膩,難以咳出。 第十種叫「懸蜞蠱毒風」,一側喉嚨腫脹,進食時難以吞嚥,外形腫大如雞蛋。 第十一種叫「搶食風」,又叫「飛絲毒」,嘴巴因為吃了肥膩的食物而長出水泡。 第十二種叫「獵頰風」,症狀是牙床疼痛,連帶腮幫子和臉頰都腫脹。 第十三種叫「纏喉風」,風邪從下巴邊緣經過頭部下方,皮膚呈現紅色,並伴有寒冷和發熱,這種病很危險。 第十四種叫「松子風」,口腔內滿布紅色,像豬肝一樣,張口吞嚥東西時會氣逆,無法飲食,喉嚨發出響聲,這種情況難以治療。 第十五種叫「崩砂脫口風」,上下牙齦和舌頭下面腫脹發紅,口腔內生出黏液,如果陽熱很盛,牙根會腐爛,牙齒會脫落。 第十六種叫「連珠風」,舌頭下面長出一個水泡,過一會兒又長出一個,或者連續長出五六個,像串起來的珠子一樣。 第十七種叫「蜂子毒」,可能在腮幫子或臉上潰爛,也可能在喉嚨關節,舌頭不長黏液,顏色像蜂巢的黃色。 第十八種叫「走注瘰癧風」,症狀是脖子長出結核,皮膚也腫脹,怕冷發熱,症狀像傷寒。

除了以上十八種病症,還有一種喉痹突然發作,迅速死亡的病症,叫做「走馬喉風」,又叫「鎖喉風」。雖然它們的名稱和症狀不同,但總的來說都是因為熱氣太盛導致生風,風火急劇變化,病程發展迅速,所以才會突然發病並迅速死亡。

6. 屍咽谷賊懸癰三者為咽喉之急證

十八證之外,又有屍咽證,此為陰陽不和,脾肺壅盛,風熱毒氣不能宣通,故令屍蟲發動,上蝕於喉,或癢或痛,如䘌之候也。谷賊者,稻芒強澀,藏於米而誤食之,滯於咽間,不能傳化,故風熱並聚,與血氣搏,遂令腫刺,如咽嗌之生谷刺也。有齶積聚毒腫,謂之懸癰。甚有腫大塞咽,不能下食,是亦咽喉急證。

若不速治,皆能殺人。抑亦暴疾,熱氣使之然也,學者不可不知。

白話文:

除了常見的十八種咽喉疾病之外,還有一種叫做「屍咽」的病症。這是因為體內陰陽失調,脾肺功能失常,導致風熱毒氣無法順利疏通,使得寄生蟲在體內活動,向上侵蝕咽喉,引起搔癢或疼痛,症狀就像喉嚨長了瘡一樣。「穀賊」指的是稻芒等堅硬粗糙的物質,藏在米中不小心被吃下,卡在咽喉部位,無法消化吸收,導致風熱之邪聚集,與氣血搏結,造成咽喉腫痛,像咽喉長出穀物芒刺一樣。另外,還有一種顎部積聚毒素形成的腫塊,稱為「懸癰」。有的腫大到阻塞咽喉,讓人無法進食,這些都是咽喉的緊急病症。

如果不及時治療,這些疾病都可能致命。這些疾病往往發病急驟,是因為熱氣所導致的,學醫的人不可以不知道這些。

7. 喉痹之病屬痰屬火屬風三者而已

喉為飲食之關所繫,病喉痹,多起飲酒太過,辛辣肥甘之毒鬱積壅滯,為痰生熱,熱生風,嘔吐咯咳傷咽系,枯槁飲食不下。甚者痰塞,不通聲而速死,故曰鎖喉。

白話文:

喉嚨是飲食進出的重要關卡,會發生喉痹這種病,大多是因為飲酒過量,以及吃了太多辛辣、油膩的食物,導致這些毒素累積堵塞,進而產生痰和熱,熱又會生風。因為嘔吐、咳嗽傷到咽喉,導致咽喉乾枯,無法進食。嚴重的話,痰會堵住喉嚨,造成呼吸困難而快速死亡,所以才說這是「鎖喉」。

8. 傷寒熱病喉痹治各不同

龐氏曰:經云伏氣之病,古方謂之腎傷寒,謂非時有暴寒中人,伏毒氣於少陰經,始初不病,旬月乃發,脈微弱,法當以傷寒治,非喉痹之病也,次必下利。一種天行時瘟,咽痛項腫,名曰蝦蟆瘟,又名鸕鷀瘟。此證亦甚凶惡,十不救一二。凡此,宜於各類求之。東垣有普濟消毒飲,治瘟喉痹百發百中,速效。

白話文:

龐氏說:醫書上說,伏藏的病邪,古代的方子稱之為「腎傷寒」,指的是在不該寒冷的時候,突然有寒氣侵入人體,將毒氣潛藏在少陰經,剛開始不會發病,經過一段時間(約十天或一個月)才會發作,此時脈象會微弱無力,治療方法應該按照傷寒的方式來處理,這並不是喉痹(喉嚨腫痛)的疾病,之後很可能會出現腹瀉。另外有一種是流行性的時疫,會出現咽喉疼痛、脖子腫脹的症狀,這種病叫做「蝦蟆瘟」,又叫做「鸕鷀瘟」。這種病非常凶險,十個病人中只有一兩個能救活。總之,對於這些疾病,應該根據不同的病症尋求不同的治療方法。元代名醫李東垣的「普濟消毒飲」,治療瘟疫引起的喉痹,效果非常好,幾乎百發百中,而且見效很快。

9. 陰證下虛亦令喉痹

經曰:陰病極有虛火,喉痹,此多不治。治法即蜜附子是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陰虛的病症發展到極點,會產生虛火,如果出現喉嚨腫痛的喉痹,這種情況通常很難治好。治療方法可以用蜜附子這種藥。

10. 脈侯

兩寸脈浮洪而溢者,喉痹。脈微而伏者,不治。喉痹,脈沉者為陰,浮者為陽。右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是喉痹之候也,亦令人壯熱而惡寒,七八日不治則死。

白話文:

兩手寸口的脈象呈現浮大而有力的樣子,代表得了喉嚨腫痛的疾病。如果脈象微弱且沉伏,則表示病情嚴重,難以治療。喉嚨腫痛的脈象,若是脈象沉在裡層,屬於陰證;若是脈象浮在表面,則屬於陽證。右手關脈的脈象,陰脈和陽脈都呈現強盛的樣子,這也是喉嚨腫痛的徵兆,同時會讓人發高燒並畏寒,如果七、八天都沒治療,就會有死亡的危險。

11. 治法

12. 治喉痹大概降火清痰

子和云:喉痹病,大概痰火所致,急者宜吐痰,後復下之,上下分消而愈。又甚者,以針刺去血,然後用藥吐下,此為治之上策。若人畏委曲旁求,瞬息喪命。治喉痹之火,與救火同,不容少待。《內經》云:火鬱發之。發,散也,故云吐中有發散之義。出血者,亦發散之端也。

治斯疾者,毋執緩方、小方而藥之,曰吾藥乃王道,不動臟腑。又如於出血,若幸遇疾之輕者而獲愈,疾之重者循死矣,豈非誤殺也耶?

白話文:

李杲說:喉嚨腫痛的病,大概是痰和火引起的,病發得急的,應該先用催吐的方法把痰吐出來,之後再用瀉下的藥物,讓身體上下都能把痰火排出,這樣病就能好。如果病情很嚴重,可以用針刺放出瘀血,然後再用催吐和瀉下的藥物,這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如果有人害怕麻煩,只用一些委婉的方法來治療,很可能就會在短時間內喪命。治療喉嚨腫痛的火,就像救火一樣,一點都不能耽誤。《黃帝內經》說:火氣鬱積要用發散的方法來疏通。發,就是疏散的意思,所以說催吐的方法也有發散的意義。放出瘀血,也是發散的一種方法。

治療這種病,不要固執地使用緩和的藥方、小劑量的藥方,還說我的藥才是最好的,不會傷到內臟。如果只用這種緩和的方式,萬一遇到病情輕微的可能還會好,但如果遇到病情嚴重的就只能等死了,這難道不是誤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