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四 (18)
卷之十四 (18)
1. 傷寒死候
凡看傷寒,要識死證死脈親切,一一理會,免致臨病疑惑。但見死證,須以脈參之。如果不治,切莫下藥。倘有銼失,咎將誰歸?
汗後熱退脈靜者瘥。
陰陽諸證脈平,吉。
陽證見陰脈者死。
陰陽毒過六七日者不治。
脈浮而滑,身汗如油,喘息不休,水漿不入,身體不仁,乍靜乍喘者死。
傷寒咳逆上氣脈散者凶。
陽反獨留,體如煙燻,直視搖頭,心先絕也。
汗後發潤喘不休者,肺先絕。
唇吻反青,四肢濈濈汗出,肝氣先絕也。
環口黎黑,虛汗發黃,脾氣絕。
三部緊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陰陽尺寸俱虛,熱不止者死。
身熱喘粗,見陽脈而躁者死。
汗後微熱不解,未可言死,如轉索者,即日死也。
譫語微熱,脈浮大,手足溫欲汗出,脈暴出者死。
陰衰欲絕而陽暴獨勝,則脈出。一曰陰氣先絕,陽氣後竭,死;逆冷脈沉細者,一日死。
赤斑者五死五生。
黑斑者十死一生。
兩感傷寒者死。
大發濕家汗則成痓。又曰熱而痓者死。
發少陽汗則譫語。發少陰汗則動血者死,名下厥上竭。
發動氣汗者死。
發風溫汗者死。
汗後為愈,今汗不為汗衰,謂之陰陽交,交者死。
不得汗者死。
發熱脈躁疾,狂言,不能食,謂之三死。
咳逆不止者死。
臟結者死。(結胸證而舌上有白胎者是也。)
厥陰舌卷囊縮者死。
脈代者死。
少陰吐利煩躁四逆者死。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死。
發厥至七八日,膚冷而躁,無時暫安者,曰臟厥,不治。
陰陽頭痛重,眼花,四肢拘急,小腹絞痛手足攣者死。
厥而下利,當不能食者,曰除中,不治。
少陰病厥逆無脈,與白通豬膽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若病人寒熱而厥,面色不澤,冒昧,兩手忽無脈,或一手無脈,必是正汗出多,用綿被蓋覆,包手足溫暖,急投五味子湯,服之晬時,必大汗而解矣。投藥無汗,脈不至者死。
死者雖多,凡至危極處皆是死也。
白話文:
診斷傷寒時,必須清楚了解死亡的徵兆和脈象,仔細辨別,以免在診治過程中產生疑惑。一旦出現死亡徵兆,必須配合脈象來判斷。如果確定無法治癒,就不要隨意用藥,以免造成醫療疏失,到時責任將歸咎於誰呢?
發汗後,如果熱退且脈象平穩,表示病情好轉。
陰證和陽證的各種情況,如果脈象平和,是吉兆。
陽證卻出現陰脈,表示病人將死亡。
感染陰毒或陽毒超過六七天,表示無法治癒。
脈象浮滑,身體出油汗,呼吸急促不止,無法進食,身體麻木不仁,時而安靜時而喘息,表示病人將死亡。
傷寒導致咳嗽、呼吸困難,且脈象散亂,表示病情兇險。
陽氣衰竭,只剩下最後一點殘留,身體像被煙燻過一樣,眼神呆滯、搖頭晃腦,表示心臟功能已經衰竭。
發汗後,如果身體仍然潮濕且喘息不止,表示肺臟功能已經衰竭。
嘴唇發青,四肢大量出汗,表示肝臟功能已經衰竭。
嘴唇周圍發黑,虛弱地出黃色汗,表示脾臟功能已經衰竭。
三部脈象都呈現緊繃強盛,大量出汗卻沒有緩解,表示病人將死亡。
陰脈和陽脈、寸脈和尺脈都呈現虛弱,發熱卻沒有停止,表示病人將死亡。
身體發熱、呼吸急促,出現陽脈卻煩躁不安,表示病人將死亡。
發汗後,如果只是微微發熱沒有退,還不能斷定會死亡;但如果身體像抽筋一樣,表示當天就會死亡。
出現胡言亂語、微微發熱,脈象浮大,手腳溫熱、將要出汗,脈象突然變得強勁,表示病人將死亡。
陰氣衰弱即將耗盡,而陽氣卻突然旺盛,導致脈象突然出現。這表示陰氣先衰竭,陽氣隨後也耗盡,病人將死亡。或者脈象微弱且沉細,身體冰冷,表示病人一日內將死亡。
身上出現紅色斑疹,表示一半機率死亡,一半機率存活。
身上出現黑色斑疹,表示十分之九會死亡,僅有一線生機。
同時感染陰陽兩種類型傷寒,表示病人將死亡。
大量發汗治療濕症,反而可能導致痙攣。還有一種說法是,發熱且出現痙攣,表示病人將死亡。
如果治療少陽證發汗,可能導致胡言亂語。如果治療少陰證發汗,可能導致出血,表示病人將死亡,這叫做「下厥上竭」。
如果發汗導致氣機錯亂,表示病人將死亡。
如果發汗治療風溫,表示病人將死亡。
發汗之後病情應該好轉,但現在發汗反而讓病情更加衰弱,這表示陰陽交錯,病人將死亡。
沒有辦法發汗,表示病人將死亡。
發熱、脈象躁動且急促、胡言亂語、無法進食,這表示三種死兆。
咳嗽不止,表示病人將死亡。
臟腑功能阻塞,表示病人將死亡(結胸症且舌頭上有白色舌苔就是)。
厥陰病出現舌頭捲縮、陰囊收縮,表示病人將死亡。
脈象出現間歇,表示病人將死亡。
少陰病出現嘔吐、腹瀉、煩躁、四肢冰冷,表示病人將死亡。
結胸症狀全部出現且煩躁不安,表示病人將死亡。
發厥(四肢冰冷)到七八天,皮膚冰冷且煩躁不安,沒有片刻安寧,這叫做「臟厥」,無法治癒。
陰陽頭痛劇烈,眼睛昏花,四肢僵硬,小腹絞痛,手腳抽搐,表示病人將死亡。
出現厥冷且腹瀉,應該無法進食,這叫做「除中」,無法治癒。
少陰病出現厥逆且沒有脈搏,如果給予白通豬膽湯,脈象突然變得強勁,表示病人將死亡;如果脈象稍微恢復,則表示有機會存活。
如果病人忽冷忽熱、四肢冰冷,臉色沒有光澤、精神恍惚,兩手突然沒有脈搏,或是一手沒有脈搏,必定是因為大量出汗導致,要用棉被覆蓋,包住手腳使其溫暖,立刻服用五味子湯,服藥一段時間後,一定會大量出汗而痊癒。如果服藥後沒有出汗,脈搏也沒有恢復,表示病人將死亡。
死亡的情況有很多,凡是病情到了極度危險的程度,都可能導致死亡。
2. 傷寒刺灸《保命集》
傷寒三陽頭痛,何法刺之?答曰:手之三陽、足之三陽,皆會於頭者,謂諸陽之會。其受邪,伏留而不去,故曰三陽頭痛,視其色脈,知在何經。
如脈浮而緊,過在足太陽,宜刺腕骨(火)、京骨(水。)
如脈浮而長,過在手陽明,宜刺合谷、衝陽(土)。
脈浮而弦,過在手足少陽,宜刺陽池、丘虛、風府、風池。
傷寒邪在三陰,內不得通,以為腹痛,手足三陰皆會於腹。如脈弦而腹痛,過在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宜刺太衝(木)、太淵(金)、太陵。
如脈沉而腹痛,過在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絡經,宜刺太谿、大陵。
脈沉細而腹痛,過在足太陰脾經、手太陰心經,宜刺太白、神門、三陰交。
傷寒下後結胸痞氣者,足三陰之終,手三陰之始,胸中結痞,過在少陰腎經、手厥陰包絡,宜刺兩經之井原,以瀉胸中之氣。
如心中結痞,過在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宜刺兩經之井原,以瀉心中之氣。
胃中痞結,過在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宜刺兩經之井原,以瀉胃中之氣。或上中下三脘應痞結而瀉之。
灸法:惟直中陰經真寒證,四肢厥冷腹痛,唇青指甲青,下利清,俱宜灸氣海關元二穴。(在臍下隨灸其一穴,陽氣回止。)其餘三陽證候俱不宜灸。
白話文:
傷寒病導致三陽經脈的頭痛,應該如何針刺?回答是:手部的三條陽經和足部的三條陽經,都匯集在頭部,所以稱為「諸陽之會」。這些經脈受到邪氣侵襲,邪氣潛伏不去,所以就出現了三陽頭痛。要觀察患者的臉色和脈象,才能判斷病邪在哪條經脈。
如果脈象浮而且緊,病邪在足太陽經,適合針刺腕骨穴(屬火)和京骨穴(屬水)。
如果脈象浮而且長,病邪在手陽明經,適合針刺合谷穴和衝陽穴(屬土)。
如果脈象浮而且弦,病邪在手少陽經和足少陽經,適合針刺陽池穴、丘墟穴、風府穴和風池穴。
傷寒的邪氣侵入三陰經脈,導致體內氣機不通暢,就會出現腹痛。手部的三條陰經和足部的三條陰經,都匯聚在腹部。如果脈象弦而且有腹痛,病邪在足厥陰肝經和手太陰肺經,適合針刺太衝穴(屬木)、太淵穴(屬金)和太陵穴。
如果脈象沉而且有腹痛,病邪在足少陰腎經和手厥陰心包絡經,適合針刺太谿穴和大陵穴。
如果脈象沉而且細,並且有腹痛,病邪在足太陰脾經和手少陰心經,適合針刺太白穴、神門穴和三陰交穴。
傷寒病在服用藥物後,如果胸部出現結聚痞塞的症狀,這是因為足三陰經的末端和手三陰經的起始相連,胸中結聚痞塞,病邪在少陰腎經和手厥陰心包絡經,適合針刺這兩條經脈的井穴和原穴,以疏導胸中的氣機。
如果心臟部位出現結聚痞塞,病邪在足太陰脾經和手少陰心經,適合針刺這兩條經脈的井穴和原穴,以疏導心臟的氣機。
如果胃部出現痞塞結聚,病邪在足厥陰肝經和手太陰肺經,適合針刺這兩條經脈的井穴和原穴,以疏導胃部的氣機。或者在上脘、中脘和下脘等部位出現痞塞結聚時,也應該針刺這些部位以疏導氣機。
艾灸的方法:只有屬於陰經的真寒證,表現為四肢冰冷、腹痛、嘴唇和指甲發青、大便清稀等情況,才適合艾灸氣海穴和關元穴(在肚臍下方,任選一穴艾灸,當陽氣恢復時停止)。其他的屬於三陽經的病症,都不適合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