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四 (17)
卷之十四 (17)
1. 陶氏傷寒十四法
一、傷寒直中陰經真寒證,或陰毒證,身如被杖,腹中絞痛,嘔逆沉重,不知人事,四體冷如冰石,指甲唇青,藥不得入口,六脈沉細,或無脈欲絕者,將蔥束縛一握,切去根葉,留白三寸許搗如餅,先將麝香半分填於臍中,後加蔥餅於上、以火熨之,爛則易之,換二三餅,稍醒,灌入生薑汁煎服回陽救急湯。
如不醒,再灸關元穴、氣海穴二三十壯,使熱氣通其內,邪氣出於外,以回陽氣於至陰之中。用此法,手足溫和汗出即醒者,為有生也;如用此法,手足不溫汗不出,不省人事者,必死也。
一、傷寒熱病,熱邪傳裡,亢極無解,用黃連煎水一盞,放井中頓冷,浸青布搭於胸上,稍熱則易之,待熱勢稍退則除,不可久漬,夏用此法,冬不宜用。
一、傷寒服藥、吐出不納者,隨用竹管重捺內關,後將生薑自然汁半盞熱飲,其吐即止。大凡服寒藥熱飲,服熱藥寒飲,中和之劑溫和服之。如要取汗,雖辛甘之劑亦宜熱服;如要止汗,雖辛甘溫劑亦宜溫服。
一、中風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欲絕者,先用皂莢末捻紙燒煙,衝入鼻中,有嚏可治。隨用吐痰法,將皂莢末五分、半夏白礬各三分為細末,薑汁調服,探吐後服導痰湯加減治之。無嚏者不可治。
一、治乾霍亂不得吐者,用滾湯一碗,入皂莢末三分、鹽一撮、調服探吐,莫與米湯。設與即死,是穀氣反助邪氣也。
一、中寒卒倒,昏迷不省者,先用熱酒薑汁各半盞灌下,稍省後服加味理中飲為效。如不飲酒者,只用薑汁灌之,依法調治。此證臘月甚有之,余月幾希矣。
一、傷寒若兼十餘日以上尚有表證宜汗者,羌活沖和湯微汗之。十餘日若有里證宜下者,可與大柴胡湯下之。蓋傷寒過經,正氣多虛,恐麻黃承氣,其湯太峻。誤用麻黃,令人亡陽;誤用承氣,令人不禁,故有此戒。若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得以大柴胡湯通表裡而緩治之。
又老弱及氣血兩虛之人有下證者,亦用大柴胡下之,不傷元氣。如其年盛氣壯者,不在禁例,當隨酌宜而治之。
白話文:
陶氏傷寒十四法
一、寒邪直接侵襲陰經,導致真寒證或陰毒證:
病人全身感覺像被棍棒毆打,肚子劇烈絞痛,想吐而且感覺非常沉重,失去意識,四肢冰冷如石頭,指甲和嘴唇發青,藥物無法入口,脈象微弱細小,甚至快要消失。
這時,先準備一束蔥,切掉根部和葉子,留下約三寸的蔥白,搗成餅狀。先將少許麝香填入肚臍,再將蔥餅敷在上面,用火熨燙。蔥餅爛了就更換,換個兩三次,病人如果稍微清醒,就灌入用生薑汁煎煮的回陽救急湯。
如果病人仍然沒有清醒,就再灸關元穴和氣海穴二三十個艾柱,讓熱氣進入體內,把寒邪逼出體外,讓陽氣回到陰經。如果用這個方法後,病人的手腳變溫暖、出汗並且清醒過來,就表示有救;如果用這個方法後,手腳仍然冰冷不出汗,沒有清醒的跡象,就表示病入膏肓,無力回天。
二、傷寒熱病,熱邪傳到體內,熱勢非常嚴重,無法緩解:
用黃連煎水一碗,放到井中冷卻,用青布浸濕後敷在胸口,感覺稍微溫熱就更換,等熱勢稍微退去就拿掉,不要敷太久。這個方法適合夏天使用,冬天不宜。
三、傷寒病人服藥後,吐出藥物無法吸收:
可以用竹管重壓內關穴,再餵病人喝半杯熱的生薑汁,吐的症狀就會停止。總之,服寒性藥物要喝熱飲,服熱性藥物要喝冷飲,性質平和的藥物用溫水服用。如果想要發汗,即使是辛甘類的藥物也應該熱服;如果想要止汗,即使是辛甘溫性的藥物也應該溫服。
四、中風痰厥,突然昏迷倒地,失去意識,危在旦夕:
先用皂莢末捻成紙條點燃,用煙燻入鼻孔,如果能打噴嚏就表示可以治療。接著用吐痰的方法,將皂莢末五分、半夏和白礬各三分磨成細末,用薑汁調服,催吐後再服用導痰湯加減治療。如果沒有打噴嚏,就表示無力回天。
五、治療乾霍亂無法嘔吐的情況:
用一碗滾燙的開水,加入皂莢末三分和一撮鹽調勻服用,並進行催吐,千萬不要喝米湯,如果喝了會立刻死亡,因為穀氣會反而助長邪氣。
六、因為受寒而突然昏迷倒地,失去意識:
先用熱酒和薑汁各半杯灌下,如果稍微清醒,再服用加味理中飲就會有效。如果不能喝酒,就只用薑汁灌服,然後按照方法治療。這種情況在臘月比較常見,其他月份則很少見。
七、傷寒如果兼有十多天以上的表證,應該發汗:
可以用羌活沖和湯發一點汗。如果十多天有裡證,應該瀉下,可以用大柴胡湯瀉下。因為傷寒過久,正氣多半虛弱,麻黃湯和承氣湯藥性太過猛烈。誤用麻黃湯,會使陽氣喪失;誤用承氣湯,會使體內虛脫。所以要注意。如果表證還沒解除,裡證又很緊急,不得不瀉下時,只能用大柴胡湯來同時治療表裡,緩和藥性。
另外,年老體弱或氣血兩虛的人,有裡證需要瀉下時,也可以用大柴胡湯瀉下,不會傷到元氣。至於年輕力壯的人,就不受這個限制,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酌情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