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 (5)

1. 癰生源於臟腑

五臟菀熟,癰發六腑。(菀,積也;熟,熱也。五臟積熱,六腑受之,陽熱相搏,熱之所過則為癰也。此言五臟積熱,六腑受生。)

六腑不和,留給為癰。(六腑屬陽而主氣,肌肉上為陽脈,邪氣遊於六腑,則肌肉上之脈不和,邪氣停留肌膚,結聚而為癰腫矣。)

白話文:

五臟積熱,會導致六腑受熱,而產生癰瘡。六腑不和,也會造成邪氣停留肌膚,形成癰腫。

2. 辨臟腑內癰

中府隱隱痛者,肺疽。其上肉微起者,肺癰。

巨闕隱隱痛者,心疽。其上肉微起者,心癰。

期門隱隱痛者,肝疽。其上肉微起者,肝癰。

章門隱隱痛者,脾疽。其上肉微起者,脾癰。

京門隱隱痛者,腎疽。其上肉微起者,腎癰。

中脘隱隱痛者,胃疽。其上肉微起者,胃癰。

天樞隱隱痛,大腸疽。其上肉微起,大腸癰。

丹田隱隱痛,三焦疽。其上肉微起,三焦癰。

關元隱隱痛,小腸疽。其上肉微起,小腸癰。

白話文:

中府穴隐隐作痛,可能是肺疽;如果该处皮肤微微隆起,则是肺痈。巨闕穴隐隐作痛,可能是心疽;如果该处皮肤微微隆起,则是心痈。期門穴隐隐作痛,可能是肝疽;如果该处皮肤微微隆起,则是肝痈。章門穴隐隐作痛,可能是脾疽;如果该处皮肤微微隆起,则是脾痈。京門穴隐隐作痛,可能是肾疽;如果该处皮肤微微隆起,则是肾痈。中脘穴隐隐作痛,可能是胃疽;如果该处皮肤微微隆起,则是胃痈。天樞穴隐隐作痛,可能是大肠疽;如果该处皮肤微微隆起,则是大肠痈。丹田穴隐隐作痛,可能是三焦疽;如果该处皮肤微微隆起,则是三焦痈。關元穴隐隐作痛,可能是小肠疽;如果该处皮肤微微隆起,则是小肠痈。

3. 明瘡瘍本末

今富貴之人,飲食肥甘,日久太過,其氣味俱厚之物,乃陰中之物,不能走空竅,先行陽道,反行陰道,逆於肉理,則濕氣大勝,子(土)能令母(火)實,火乃大旺。熱濕既盛,必來克腎,若雜以不順,必損其真水腎。腎既受邪,積久水泛,水泛則從濕熱之化而上行,其瘡多出背、出腦,此為大疔之最重也。

若毒氣行於肺或脾胃之部分,毒之次也。若出於他經,又其次也。濕熱之毒所止處,無不潰爛,故經曰:膏梁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如持虛器以授物,物無不受,故治大疔之法,必當瀉其榮氣。以標本言之,先受病為本,非苦寒之劑為主為君,不能除其苦楚疼痛也。

白話文:

現在富貴人家,飲食豐盛,長期過度攝取肥甘厚味,這些食物性質偏陰,無法暢通身體的空竅,反而逆行陽道,走入陰道,違背人體的正常運作,導致濕氣過盛。土能滋養火,火氣因此旺盛。熱濕交盛,必將侵犯腎臟,若再加上其他因素不順,更會損傷腎臟的精華。腎臟受到邪氣侵襲,久而久之水氣泛濫,水氣泛濫就會隨著濕熱的影響而上行,形成瘡瘍,多出現在背部或頭部,這是大疔最嚴重的表現。

如果毒氣侵犯肺部或脾胃,屬於中等程度的毒性。若毒氣出現在其他經絡,則毒性較輕。濕熱的毒氣所到之處,無不潰爛,因此古書記載:「膏梁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就像拿著空器皿去盛裝東西,什麼東西都會裝進去,所以治療大疔的方法,必須瀉去身體的榮氣。從標本來說,先受病為本,若不以苦寒藥物為主,就無法消除其苦痛。

4. 陰滯於陽為疽陽滯於陰為癱

癰疽因陰陽相滯而生。蓋氣,陽也;血,陰也。血行脈內,氣行脈外,相併周流。寒與濕搏之,則凝泣行遲為不及,熱與火搏之,則沸騰行速為太過。氣得邪而鬱,則津液稠黏,為痰為飲,積久,滲入脈中,血為之濁,此陰滯於陽也。血得邪而鬱,隧道阻隔,或溢或結,積久,滲出脈外,氣為之亂,此陽滯於陰也。

病皆由此,不特癰疽。陽滯於陰,謂陽盛而滯其陰,脈則浮洪弦數。滯於陽,謂陰弱而滯其陽,脈則沉弱細澀。陽滯以寒治之,陰滯以熱治之。

白話文:

癰疽的病因與治療

癰疽的形成,源於陰陽失衡,相互阻滯。

病理分析:

  • 氣屬陽,血屬陰。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氣則圍繞血管外運行,彼此互相配合,周而復始。

  • 當寒邪與濕邪入侵,會使氣血運行遲緩,造成陰滯於陽的狀態。

  • 當熱邪與火邪入侵,會使氣血運行過快,造成陽滯於陰的狀態。

  • 若氣受邪氣影響而鬱結,則津液會變得黏稠,形成痰飲,長期積聚後滲入血管,使血液混濁,這就是陰滯於陽。

  • 若血受邪氣影響而鬱結,導致血管通道阻塞,血液或溢出或凝聚,長期積聚後滲出血管外,使氣亂,這就是陽滯於陰。

結論:

癰疽的病理,並非單獨存在,其他疾病也可能由此而生。

  • 陽滯於陰,指的是陽氣盛而阻礙陰氣,脈象表現為浮洪弦數。
  • 陰滯於陽,指的是陰氣虛弱而阻礙陽氣,脈象表現為沉弱細澀。

治療原則:

  • 陽滯以寒治之,即用寒涼藥物治療陽氣過盛的病症。
  • 陰滯以熱治之,即用溫熱藥物治療陰氣虛弱的病症。

5. 汗之則瘡已

經曰:汗之則瘡已。此治癰疽之大法也。又曰:營氣不從,逆於肉裡,乃生癰腫。凡瘡瘍,皆因營衛鬱結於經絡,而遂成癰腫潰爛。大抵始初宜用發散疏通,如活命散、奪命丹之屬,汗之,以疏泄營衛之邪毒,即大勢自衰,然後細分治理,清涼解利,和氣行血,必不至於危殆而不可救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出汗,瘡瘍就能痊癒。」這是治療癰疽的重要法則。又說:「營氣不通暢,逆行於肌肉內部,就會產生癰腫。」凡是瘡瘍,都是因為營衛之氣鬱結於經絡,而導致癰腫潰爛。

一般來說,初期應該使用發散疏通的藥物,例如活命散、奪命丹等等,讓病人出汗,疏泄營衛之氣的邪毒,這樣病症就會自然減弱。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細分治療,清熱涼血、利濕解毒,調和氣血,這樣就不會發展到危及生命而無法救治的地步。

6. 瘡疽分三治

潔古云:瘡瘍者,火之屬,須分內外以治其本。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其源在裡,發於表也;受如持虛,言內結而發諸外,皆是從虛而出也。假如太陽經虛,從鬢而出,陽明經虛,從髭而出,督脈經虛,從腦而出。經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其源在外,盛則內行也。

若脈沉實,當先疏通以絕其源,若脈浮大,當先托裡以防邪氣侵內。又有內外之中者,邪氣至盛,遏絕經絡,故發癰腫。經曰: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是也,此因失托裡,及失疏通,及失和榮衛而然也。治瘡大要,須明托裡、疏通、行榮衛三法。托裡者,治其外之內也。

白話文:

潔古云:瘡瘍是屬於火性的疾病,必須區分內外,才能治本。經書上說:「膏粱厚味過度,容易長出大疔,其根源在內,卻表現在外;體虛受寒,內部凝結而發於外,都是從虛弱之處發出來的。」例如太陽經虛弱,就會從鬢角長出瘡瘍;陽明經虛弱,就會從鬍鬚部位長出瘡瘍;督脈經虛弱,就會從頭頂長出瘡瘍。經書上又說:「地上的濕氣,感邪氣就會傷害人的皮膚、肌肉、筋脈,其根源在外面,如果邪氣盛極了就會進入內部。」

若脈象沉實,應該先疏通經絡,以斷絕邪氣的根源;若脈象浮大,應該先托裡回陽,以防止邪氣侵襲內部。還有一些瘡瘍是內外兼有的,邪氣過於旺盛,阻礙了經絡,因此會長出癰腫。經書上說:「榮氣不順暢,逆行於肌理,就會產生癰腫。」這是因為沒有及時托裡回陽,也沒有及時疏通經絡,以及沒有調和榮衛之氣而造成的。治療瘡瘍的要點,必須明瞭托裡、疏通、行榮衛三種方法。托裡是針對外在的內部進行治療。

疏通者,治其內之外也。行榮衛者,治其中也。內之外者,其脈沉實,發熱煩躁,外無焮赤,痛深在內,邪氣沉於裡也,故先疏通以絕其源,如內疏黃連湯是也。外之內者,其脈浮數,焮腫在外,形證外顯,恐邪氣極則肉行,或汗,或先托裡,以防入內,如荊防敗毒散、內托復煎散是也。

內外之中者,外無焮惡之氣,內則臟腑宣通,知其在經,當和榮衛,如當歸黃耆湯、東垣白芷升麻湯是也。用此三法,雖未全瘥,必無變證,亦可使邪氣峻減而易痊也。其汗下和解之間,又有外治之次第,詳見天容穴疔瘡條。

白話文:

疏通療法針對的是內外之病,行榮衛療法針對的是內部之病。內外之病,脈象沉實,發熱煩躁,表面沒有紅腫,疼痛深入內部,邪氣沉積在裡,因此要先疏通經絡,阻斷病源,就像黃連湯一樣。外內之病,脈象浮數,紅腫在外,症狀明顯,擔心邪氣深入肉體,可能發汗,或者先將邪氣引導至內部,避免其深入內部,就像荊防敗毒散、內托復煎散一樣。

內外之病的中间阶段,表面没有紅腫惡心的症狀,內部則臟腑通暢,知道病邪在經絡之中,就應該調和營衛,就像當歸黃耆湯、白芷升麻湯一樣。使用這三種方法,即使沒有完全痊癒,也一定不會出現變化,也能使邪氣迅速減少,更容易痊癒。至於汗法、下法、和解法之间,还有外治的步骤,詳見天容穴疔瘡條。

7. 瘡瘍灸法總論

《精要》曰:瘡瘍灸法,有回生之功。大凡針灸,若未潰,則拔引郁毒,已潰,則補接陽氣,祛散寒邪,瘡口自臺,其功甚大。瘡瘍在外者,引而拔之,在內者,疏而下之。若毒氣鬱結,氣血凝聚,輕者或可藥散,重者藥無全功。東垣云:若不針烙,則毒氣無從而散,膿瘀無從而泄,過時不烙,反攻於內。

故治毒者,必用隔蒜灸,舍是而用苦寒之劑,其壯實內有火者或可,彼怯弱氣寒,未有不敗者也。又有毒氣沉伏,或年高氣弱,若服克伐之劑,氣血愈虛,膿因不潰,必假火力以成功。

凡疔毒痛甚者,則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亦無不愈。中虛者,不灸而服毒藥,則瘡毒未除,中氣先傷,未有不敗者也。李氏云:治疽之法,著艾勝於用藥,緣熱毒中隔,內外不通,不發泄則不解散。又有處貧居僻,一時無藥,用灸尤便。大概用蒜取其散毒有力,著艾炷多者,取其火力透也,如法灸之。

白話文:

《精要》中提到,治療瘡瘍的灸法有起死回生的功效。一般來說,針灸在瘡瘍未潰之前,可以拔引鬱結的毒氣;瘡瘍已潰之後,則能補益陽氣,驅散寒邪,促進瘡口癒合,效果十分顯著。位於外表的瘡瘍,可以用針灸引導毒氣排出;位於內部的瘡瘍,則需疏導毒氣向下排解。若毒氣鬱結,氣血凝滯,輕微的可以用藥物散解,嚴重的則藥物無效。東垣認為,如果不使用針灸或烙法,毒氣就無法散發,膿血也無法排出,時間久了反而會內攻。

因此,治療瘡瘍必須使用隔蒜灸,如果捨棄隔蒜灸而使用苦寒藥物,對於體質壯實、內有實火的人或許有效,但對於體質虛弱、氣寒的人則必然失敗。此外,如果毒氣沉伏,或年老體弱,服用克伐藥物會導致氣血更加虛弱,膿液無法排出,必須依靠灸法的火力才能使之成功。

凡是疔毒疼痛劇烈者,就應該灸到不再疼痛為止;不疼痛者,則灸到疼痛為止,都一定能治癒。體質虛弱的人,如果不灸而直接服用毒藥,瘡毒沒有去除,體內元氣卻先受損,必然會失敗。李氏說,治療疽的最佳方法是艾灸,勝過藥物治療,因為熱毒阻隔在內,內外不通,不發泄就無法消除。而且,如果身處貧困偏遠地區,一時沒有藥物,艾灸是最方便的選擇。總之,使用蒜頭是為了其散毒的功效,艾炷放得多是為了讓火力更強,按照方法灸治即可。

瘡發膿潰,繼以神異膏貼之,不日而安。一則瘡不開大,二則內肉不潰,三則瘡口易合,見效甚速。

白話文:

傷口化膿潰爛,接著使用神異膏敷貼,不久就可痊愈。一方面傷口不會擴大,另一方面內部肌肉不會壞死,再者傷口容易癒合,效果非常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