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 (4)

1. 瘡瘍五善七惡

醫瘡,概舉五善七惡,此特謂腸胃之內,臟腑瘡疽之證也,發背、腦疽,別有善惡,載之於後。

五善者:動息自寧,飲食知味,為一善;大小便調,為二善;膿潰腫消,水鮮不臭,為三善;神彩精明,語聲清亮,為四善;體氣平和,為五善。七惡: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或泄利無度,或小便如淋,一惡也;膿血既潰,腫焮尤甚,膿色敗臭,痛不可近,二惡也;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看,三惡也;喘粗短氣,恍惚嗜臥,四惡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五惡也,不能服藥,食不下,不知味,六惡也;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

五善之中,乍見一二善證,瘡亦回也。七惡之內,忽見一二惡證,宜深懼之。又有證合七惡,皮急緊而知善,又或證合五善,皮緩虛而知惡,此又在人詳審。大抵虛中見惡證者,不可救,實證無惡候者,當自痊。

瘡瘍膿潰後尚煩痛,脈洪大滑數者,難治,微弱遲緩者,易痊。

2. 諸瘡五逆

白睛青,黑眼小,服藥則嘔,腹痛渴甚,肩項中不便,聲嘶色脫,是為五逆。其熱渴利嘔,蓋毒氣入里,臟腑之傷,故不治。

3. 定癰死地分

一伏兔,二腓腨,三背,四五臟俞,五項,六腦,七髭,八髩,九頤。

4. 背上九處不可患癰

第一、入髮際為玉枕,亦為舌本。第二、頸項節。第三、椎為崇骨。第四、大椎為玉臟。第五、脊骨兩邊肺俞穴。第六、夾脊兩邊脾俞及肝俞穴。第七、夾脊兩邊腎俞二穴。第八、後心對鳩尾。第九、鳩尾骨穴。

5. 正面五處不可患癰

第一、喉骨為垂膺。第二、胸為神舍。第三、心鳩尾。第四、當兩乳穴。第五、當臍中為神闕。第六、臍下二寸為腸屈間。

6. 側面三處不可患癰

耳下近耳後牙車尖央陷中,為喉脈一穴。當臍下一穴,為肩骨。承山上三寸一穴,腨腸。

7. 癰發有不可治

腦上諸陽所會,穴則髓出。頸項近咽喉,一有所礙,藥食莫進。腎俞與腎相抵,命之所關,穴則透空。此三處有疽,並難治。

發背透膜者不治。(此言肝俞以上。)未潰,肉陷、面青唇黑、便瘀者,死。(此言臟壞便血。)右頤後一寸三分毒銳者,不治。潰喉者,不治。陰入腹者不治,入囊者,死。鬢深及寸余者,不治。瘡瘍,腰背強急、瘛瘲,皆不治。

8. 發背治之難易

疽發背上,以兩手上搭著者,謂之左右搭,頭多如蜂窠者,易治。

以兩手下搭著者,謂之腰疽,亦易治。以兩手上下俱搭不著者,謂之發背,此證最重。(以上所言地分,皆脈絡所會,內系臟腑,患者得而早言,醫者審證,按法治之,皆為不死。設不早治,治不對證,雖發於不死地分,恐亦誤死也。)

9. 占色候生死

病人目中赤,脈從上下貫瞳人,一脈一年死,二脈二年死,若脈下者,療之瘥。而上忽多赤,貫上下,如脂;赤色從額上下至鼻;黑色出額上,大如指,及連鼻上至肩,併為死候。

10. 癰之源有五

一、天行。二、瘦弱氣滯。三、怒氣。四、腎氣虛。五、服法酒,服丹藥,食炙爆熱毒。

11. 生癱所感不同

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膏粱厚味,熱毒內積,其變多生大疽。其受毒部分,則毒從虛處受之。

大疔,大疽也,以其根深在內也。(此言疽因厚味,內熱為變而生。)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瘻,留連肉腠。

人身陽氣,其精微以養神,其柔和以養筋。陽氣在筋表,開法失宜在外,寒氣從而襲之。如襲其筋絡,則筋絡拘急為僂俯,如陷入經脈,則經脈凝瘀為表瘻,留連分肉節腠間,不易散矣。(此言陽僂,因陽氣開闔失宜,外寒襲陷,經脈凝瘀而生也。)

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榮生血,榮氣流行失宜,不從其道,阻逆於肉理,則血鬱熱聚而為癰腫。此言癰腫,因榮氣失宜,逆於肉理,血鬱熱聚而生也。)

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疽。(三陽為太陽,在上為手太陽小腸,在下為足太陽膀胱,故在上發寒熱,在下為癰腫。當視三陽之脈辨治之。)

東方之域,魚鹽之地,其民食魚嗜咸,安其處,美其食。魚熱中,鹽勝血,故其民黑色疏理,其病為癰疽。

諸癰腫筋攣骨痛,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經曰:寒傷形,形傷腫。八風,八方之風。《靈樞》云:東南方來,名弱風,傷人也在肌。西南方來,名謀風,傷人也在肉。東方來,名嬰兒風,傷人也在筋。北方來,名大剛風,傷人也在骨。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而為癰腫筋攣骨痛。)

腎移寒於肝,癰腫少氣。(腎傷於寒,轉於脾,脾主肉,分肉之間,衛氣行處,腎寒移脾,則分肉寒而衛氣礙,故堅結為癰腫,肉結血傷而氣少。此言癰腫,因寒傳脾而生也。)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脾主肉,肝主筋,肉溫則筋舒。今脾傳寒於肝,故肉寒,則衛氣結聚為癰腫。筋寒則急,為筋攣,皆寒傳肝也。)

肝滿、肺滿、腎滿,皆實,則為肝肺腎癰。(滿實,脈氣滿實也,以臟氣邪盛,故脈氣如是。此言肝、肺、腎癰,因臟氣邪盛而生,當察脈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