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九 (1)
卷之十九 (1)
1. 治燥以滋陰養血為本
經曰: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夫燥之為病,皆由血液衰少,腎水不充。故諸賁郁病痿,皆屬肺金燥氣之化也。夫秋深火熱,火行物燥,甚則木葉萎落,故治法當以甘寒滋潤之劑,能生血勝熱。陰得滋而火得制,液能潤而燥能除。源泉下降,精血上榮,如是則氣液宣通,內神茂而外色澤矣。
經云:燥者潤之。非滋陰血之謂歟?經曰: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則滋陰養血治燥之意也。
白話文:
經典說:手能握住東西是因為有血液滋養,腳能走路是因為有血液供應。所謂的「燥」這種病症,都是因為體內的血液衰少,腎臟的陰液不足所導致的。所以像是肌肉僵硬、活動不利、痿軟無力等病症,都屬於肺金的燥氣所引起的變化。秋天的時候,天氣轉涼,但如果還有火熱之氣,就會使萬物變得乾燥,嚴重的話就會導致樹木的葉子枯萎掉落。因此,治療這種乾燥的病症,應該使用甘甜寒涼且具有滋潤作用的藥物,可以產生血液並壓制熱邪。陰液得到滋養後,火熱之氣就能被控制,身體的津液能潤澤,乾燥的症狀自然能消除。當腎的精氣向下流注,精血就能向上滋養全身,這樣一來氣血就能暢通無阻,內在的精神會旺盛,外在的氣色也會變得光澤亮麗。
經典說:乾燥的症狀要用滋潤的方法來治療,這不就是說要滋養陰液和血液嗎?經典又說:東方代表肝木是實,西方代表肺金是虛,要瀉南方的火熱,補北方的腎水。這就是滋養陰血來治療乾燥的道理。
2. 治燥用風熱藥不可太過
燥病雖為風熱之化,施治當審輕重之分,以養血潤燥為主,加佐辛涼可也。若或純用辛涼驅風,苦寒泄熱,不無逐末而忘本,世多此弊而燥愈增。
丹溪云:皮膚皴揭坼裂,血出大痛;或肌膚燥癢,皆火爍肺金,燥之甚也。宜以四物湯去川芎加麥門冬、人參、天花粉、黃柏、五味子之類治之。
白話文:
治療燥病使用風熱藥物不可過度:
燥病雖然是由風熱轉化而來,但治療時應仔細考慮病情輕重,以養血潤燥為主,輔以少量辛涼藥物即可。如果一味地使用辛涼藥物來驅散風邪,或用苦寒藥物來清泄熱邪,不免會捨本逐末,反而忽略了根本病因,世人常犯這種錯誤,導致燥病更加嚴重。
朱丹溪說:皮膚乾燥龜裂,甚至裂開出血疼痛,或皮膚乾燥搔癢,都是因為火邪灼傷肺金,導致燥邪過甚的緣故。應該使用四物湯(註: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去掉川芎,加入麥門冬、人參、天花粉、黃柏、五味子等藥材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