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三 (2)
卷之二十三 (2)
1. 內傷飲食用藥所宜所禁
若內傷脾胃,反瀉五臟必死,誤補亦死。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今內傷腸胃,是謂六腑不足之病,反瀉上焦虛無肺氣。肺者五臟之一數也,為牽牛之類朝損暮損,其元氣消耗,此乃暗中折人壽數,犯大禁五也,良可哀哉!
又曰:胃惡熱而喜清,大腸惡清冷而喜熱。兩者不和,何以調之?岐伯曰:調此者,衣服飲食亦有適宜。寒無悽愴,暑無出汗;飲食者,熱無灼灼,寒無凔凔。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辟。詳見本經。是必有因用,豈可用俱寒俱熱之食藥致損者歟?
經云:內傷者,其氣口脈反大於人迎一倍二倍三倍,分經用藥。又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如但食不納,噁心欲吐者,不問一倍二倍,不當止與瓜蒂散吐之,但以指或以物探去之。若所傷之物去不盡者,更診其脈,問其所傷,以食藥去之,以應塞因塞用,又謂之寒因寒用。瀉而下降,乃應太陰之用。
其中更加升發之藥,令其元氣上升,塞因塞用,因曲而為之直。何為曲?內傷胃氣是也。何為直?而生髮胃氣是也。因治其飲食之內傷,而使生氣增益,胃氣完復,此乃因曲而為之直也。
若依分經用藥,其所傷之物,寒熱溫涼,生硬柔軟,所傷不一,難立定法,只隨所傷之物不同,各立治法,臨時加減用之。其用藥又當問諸病人從來稟氣盛衰,所傷寒物熱物。是喜食而食之耶,不可服破氣藥;若乘飢困而食之耶,當益胃氣;或為人所勉勸,強食之,宜損血而益氣也。
診其脈候,傷在何臟,方可與對病之藥,豈可妄泄天真生氣以輕喪身寶乎?且如先食熱而不傷,繼之以寒物,因後食致前食亦不消化而傷者,當問熱食寒食,孰多孰少,則藥亦宜合其寒熱而與之,則榮衛之氣必得周流。但凡一一對證與之,無不取驗。
丹溪曰:世之病,內傷為多。但有挾痰者,有挾外邪者,有熱鬱於內而發者,皆當以補元氣為主,看所挾而兼用藥。如虛氣甚者,補中益氣湯少加附子,以行參、耆之功;挾痰者,補中益氣加半夏,更以竹瀝薑汁傳送。
戴氏曰:凡內外兼證,或內傷重而外感輕者,為內傷挾外感證,治宜先補益而後散邪,或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治,加散邪藥,當以六經脈證參究,加本經藥各治之。或外感重而內傷輕者,為外感挾內傷證,治法宜先散邪而後補益,或以辛涼等解散藥為君,而以參、朮、茯苓、芎、歸等藥為臣使,是其治也。
有內傷發斑,因胃虛熱甚,虛火遊行於外,亦有痰者,火則補而降之,痰熱則微汗而散之,切不可下。
內傷煩躁,因血少不能潤,理宜養陰。煩躁不得眠者,六一散加牛黃。似傷寒煩躁不絕聲,汗後復熱,脈細數,五七日不睡,補中益氣湯倍人參,用竹葉同煎。甚者加麥門冬、五味子、知母。似傷寒至五七日,汗後煩躁吃水者,補中益氣加附子。似傷寒三戰後,勞乏煩躁昏倦,四君子湯加當歸、黃耆、知母、麥門冬、五味子。
白話文:
如果內傷傷到脾胃,反而用瀉法,就會導致五臟功能衰竭而死,錯誤地用補法也會死。這種情況下,死亡的原因是陰氣過多,所以會躁動不安。現在所說的內傷腸胃,是指六腑功能不足的疾病,如果反而用瀉法來瀉上焦,會使本來就虛弱的肺氣更加虛弱。肺是五臟之一,像牛一樣,早晚都會耗損,元氣也會因此消耗,這是在暗中折損人的壽命,犯了五種大忌,實在令人悲哀!
還有人說:胃喜歡清淡,討厭燥熱,而大腸則相反,喜歡溫熱,討厭寒涼。這兩者不協調,要如何調養呢?岐伯說:要調養它們,衣服和飲食都要適當。天氣寒冷時,不要過於感到淒涼;天氣炎熱時,不要過度出汗;飲食方面,食物不要過於滾燙,也不要過於冰冷。保持寒溫適中,這樣氣才能順暢,才不會產生邪氣。詳細內容可以參考相關的醫經。一定有造成疾病的原因,怎麼可以用過於寒冷或過於燥熱的食物或藥物來損害身體呢?
醫經上說:內傷的人,他的氣口脈搏會比人迎脈搏大一倍、兩倍甚至三倍,這時要根據經絡來用藥。又說:如果上部有脈搏,下部沒有脈搏,這個人應該會嘔吐,如果不吐就會死亡。如果只是吃不下東西,噁心想吐,不論脈搏大多少,都不要用瓜蒂散來催吐,只要用手指或工具把堵塞的東西挖出來就好。如果傷到腸胃的東西沒有完全清除乾淨,就要再次診斷脈搏,詢問是什麼東西傷到,再用適合的食物或藥物來排除,這就是所謂的「塞因塞用」,也可以說是「寒因寒用」。用瀉法使之向下走,這是符合太陰的運行方式。
其中可以加入一些升提的藥物,使元氣向上運行,這也是「塞因塞用」,把彎曲的導正。什麼是彎曲?內傷導致胃氣虛弱就是彎曲。什麼是導正?使胃氣恢復就是導正。因為治療飲食造成的內傷,而使生機增強,胃氣恢復正常,這就是「因曲而為直」。
如果要根據經絡來用藥,那就要考慮到所傷的食物,是寒性、熱性、溫性、涼性、生的、硬的、軟的,所傷的不同,很難用固定的方法,只能根據所傷的食物不同,來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法,並隨時增減藥物。用藥的時候還要詢問病人平時的體質強弱,以及所傷的是寒性的食物還是熱性的食物。如果平常喜歡吃這種食物而吃的,就不要用破氣的藥;如果是因為飢餓疲困而吃的,就應該要補益胃氣;如果是因為被人勸說勉強吃的,就應該要損血而補氣。
診斷時要觀察脈象,了解傷在哪个脏腑,才能使用對症的藥物,怎麼可以隨意洩耗體內的天真元氣,而輕易喪失寶貴的生命呢?例如先吃了熱的東西沒有受傷,接著又吃寒冷的東西,結果導致先前吃的食物也無法消化而受傷,就要詢問熱食和寒食哪一樣吃得比較多,然後藥物也要配合寒熱的比例來使用,這樣才能使榮衛之氣順暢運行。只要能一一對應證狀來用藥,沒有不見效的。
丹溪說:世上的疾病,內傷居多。但有些是夾雜著痰,有些是夾雜著外邪,有些是熱悶在體內而發病的,這些都應該以補益元氣為主,再根據夾雜的情況來配合用藥。如果虛弱的情況嚴重,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少加附子,來加強人參和黃耆的功效;如果夾雜著痰,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再用竹瀝和薑汁來幫助藥效傳遞。
戴氏說:凡是內外都有病症,或是內傷嚴重而外感輕微的,稱為內傷夾雜外感證,治療應該先補益身體,然後再驅散外邪,或者用補中益氣湯為主來治療,再加上驅散外邪的藥物,同時要根據六經脈象來參考,加上各經的藥物來治療。如果外感嚴重而內傷輕微的,稱為外感夾雜內傷證,治療方法應該先驅散外邪,然後再補益身體,可以用辛涼的解散藥為主,再用人參、白朮、茯苓、川芎、當歸等藥來輔助,這就是治療的方法。
有些內傷會出現發斑,這是因為胃虛熱盛,虛火在體外遊走,也可能夾雜著痰,對於火的狀況,應該要補益並且降火,對於痰熱的狀況,則要微微發汗來散除,千萬不能用瀉下的藥物。
內傷引起的煩躁,是因為血少無法滋潤身體,應該要滋養陰液。煩躁而無法入睡的人,可以用六一散加上牛黃。如果類似傷寒的煩躁不停,汗出後又發熱,脈搏細小而快速,五七天都睡不著,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倍人參,用竹葉一起煎煮。情況嚴重的可以加入麥門冬、五味子、知母。如果類似傷寒到五七天,汗出後煩躁口渴的,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如果類似傷寒經歷三次發汗後,因為勞累而感到煩躁昏睡的,可以用四君子湯加當歸、黃耆、知母、麥門冬、五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