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三 (1)
卷之二十三 (1)
1. 勞役受病表虛證不可作表實治之
或因勞役,腎間陰火沸騰。事閒之際於陰涼處解脫衣服,更有新沐浴於背陰處坐臥,其陰火下行,還歸腎間,皮膚腠理極虛無陽。為寒涼所遏,表虛不任風寒,自認外感風寒,求醫解表,以重絕元氣,取禍如反掌。苟幸而兔者,致虛勞,氣血皆弱。其表虛之人為風所遏,亦是虛邪犯表,始病一二日之間,特與外中賊邪有餘之症頗相似處,故致疑惑,請醫者只於氣少氣盛上辨之。
其外傷賊邪,必語聲高厲而有力,若是勞役所傷,飲食不節,表虛不足之病,必短氣氣促懶語,其聲困弱而無力,亦易見也。
白話文:
因為勞累過度,導致腎臟內的陰火過於旺盛。當勞累休息時,在陰涼的地方脫下衣服,甚至剛洗完澡就在背陰處休息,這時過旺的陰火就會往下走,回到腎臟。這使得皮膚和毛孔極度虛弱,沒有陽氣保護。如果這時受到寒涼侵襲,由於身體表面虛弱,無法抵禦風寒,就會誤以為是外感風寒,尋求醫生使用發汗解表的藥物治療,這樣反而會嚴重損害元氣,招來禍患如同翻手一樣容易。如果僥倖逃過一劫,也會導致身體虛弱,氣血不足。這種因為身體表面虛弱而被風邪侵襲的情況,也是一種虛邪侵犯體表的現象。這種情況在剛發病的一兩天,和外邪入侵的症狀很相似,容易讓人產生疑惑。醫生在診斷時,應該從患者的氣息是否充足來區分。
外邪入侵導致的疾病,患者的說話聲音通常高亢有力。如果是因為勞累過度、飲食不節制,導致體表虛弱的疾病,患者一定會感到呼吸短促,說話有氣無力,聲音疲憊虛弱。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其實很容易觀察出來。
2. 內傷飲食用藥所宜所禁
內傷飲食,付藥者、受藥者皆以為瑣末細事,是以所當重者為輕,利害非細。殊不思胃氣者,榮氣也,衛氣也,穀氣也,清氣也,資少陽生髮之氣也。人之真氣衰旺,皆在飲食入胃。胃和則穀氣上升。穀氣者,升騰之氣也,乃足少陽膽手少陽元氣始發生長萬化之別名也。飲食一傷,若消導物的對其所傷之物,既消則胃氣愈旺,五穀之精華上騰,乃清氣為天者也。
精氣神氣皆強盛,七神衛護,生氣不乏,精益大旺,氣血周流,則百病不能侵,雖有大風苛毒,弗能害也。此一藥之用,其利溥哉!
易水張先生嘗戒不可用峻利食藥。食藥下咽,未免藥丸施化,其標皮之力始開,便言空快也,所傷之物已去。若更待一兩時辰許,藥盡化開,其峻藥必有悍性,病去之後,脾胃安得不損乎?脾胃既損,是真氣元氣敗壞,促人之壽。當時用枳朮丸一藥,清化胃中所傷,下胃不能即去,須待一兩時辰許,食則消化。
是先補而後化其所傷,則不峻利矣。因用荷葉燒飯為丸,荷葉一物中央空虛,象震卦之體。震者動也。人感之,生足少陽甲膽也。甲膽者風也,生化萬物之根蒂也。《左傳》云:履端於始,序則不愆。人之飲食入胃,榮氣上行,即少陽甲膽之氣也。其手少陽三焦經,人之元氣也。
手足同法,便是少陽元氣生髮也。胃氣、穀氣、元氣、甲膽上升之氣,一也。異名雖多,止是胃氣上升者也。
若內傷脾胃以辛熱之物、酒肉之類,自覺不快,覓藥於醫者。此風習以為常。醫者亦不問所傷,付之以集香丸巴豆大熱藥之類下之,大便下則物去,遺留食之熱性、藥之熱性,重傷元氣,七神不熾。經云:熱傷氣,正謂此也。其人必無氣以動而熱困,四肢不舉,傳變諸疾不可勝數,使人真氣自此衰矣。
若傷生冷硬物,世醫或用大黃牽牛二味大寒藥投之,物隨藥下,所傷去矣,遺留食之寒性、藥之寒性,重瀉其陽。陽去則皮膚筋肉血脈無所依倚,便為虛損之證。論言及此,令人寒心。夫辛辣氣薄之藥,無故不可亂服,非止牽牛而已。至真要大論云:五味入口,各先逐其所喜攻。
攻者,克伐瀉也。辛味下咽,先攻瀉肺之正氣。正氣者,真氣元氣也。其牽牛之辛辣猛烈,奪人尤甚。飲食所傷,脾胃受邪,當以苦味瀉其腸胃可也。肺與元氣何罪之有?夫牽牛不可用者有五,此其一也。況胃主血,為物所傷。物者,有形之物也,皆血病。血病瀉氣,此其二也。
且飲食傷於中焦,止合克化消導其食。重瀉上焦肺中已虛之氣,此其三也。食傷腸胃,當塞因塞用,又寒因寒用,枳實、大黃苦寒之物以治有形是也。反以辛辣牽牛散瀉真氣,犯大禁四也。殊不知《針經》有云:外來客邪風寒傷人五臟,若誤瀉胃氣必死,誤補亦死。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
白話文:
內傷飲食,吃藥的人和給藥的人都覺得是小事,所以應該重視的反而被輕忽,這其中的利害關係可不是小事。仔細想想,胃氣是榮養之氣,衛護之氣,穀物之氣,清淨之氣,也是幫助少陽生髮的氣。人的真氣是強盛還是衰弱,都取決於飲食進入胃的狀況。胃氣調和,穀物之氣就會上升。穀氣,是上升的氣,也是足少陽膽經和手少陽三焦經元氣開始發生、生長、變化的別名。飲食一旦損傷,如果用能幫助消化的藥物來對付所損傷的東西,消化之後胃氣就會更旺盛,五穀的精華會上升,這就是清氣上達於天的道理。
精氣、神氣都會強盛,七種神氣衛護身體,生機不會缺乏,精氣會更加旺盛,氣血周流全身,那麼百病就無法侵入,即使有大風和惡毒之氣,也不能傷害身體。這一個藥的功效,它的利益真是太廣大了!
易水的張先生曾經告誡說,不能使用猛烈的藥物來幫助消化。藥物吃下去,難免藥丸會開始發揮作用,藥丸表面的藥力剛開始發揮,人就會覺得肚子空了、舒服了,好像所損傷的東西已經被排除了。如果再等一兩個時辰,藥力全部發揮,那麼猛烈的藥性一定會產生副作用,病好了之後,脾胃怎麼可能不受損呢?脾胃一旦受損,就會使真氣元氣敗壞,縮短人的壽命。當時用枳朮丸這味藥,可以清除、消化胃裡所損傷的東西,藥物進入胃裡不能立刻被排出,需要等待一兩個時辰,吃飯的時候才會消化。
這就是先補養然後再消化所損傷的東西,這樣就不會太過猛烈了。因此用荷葉燒飯做成藥丸,荷葉中間是空虛的,就像震卦的卦象。震卦代表動。人感受了震動,就會產生足少陽甲膽之氣。甲膽之氣代表風,是生化萬物的根基。《左傳》說:遵循根本,按部就班就不會出錯。人的飲食進入胃裡,榮養之氣上升,就是少陽甲膽之氣。手少陽三焦經,是人的元氣。
手經和足經的道理相同,就是少陽元氣的生髮。胃氣、穀氣、元氣、甲膽上升之氣,都是一回事。雖然名稱不同,但都是胃氣上升的作用。
如果因為內傷脾胃,吃了辛辣燥熱的食物、酒肉之類,自己覺得不舒服,就找醫生看病。這種做法已經成為一種習慣。醫生也不問清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傷害,就給病人開集香丸、巴豆等大熱藥來瀉下,大便排出來後,所傷的東西是排掉了,但是遺留了食物的熱性、藥物的熱性,嚴重損傷元氣,七種神氣就不能正常運作。《黃帝內經》說:熱邪會損傷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個人一定會感到沒有力氣,身體困倦發熱,四肢無力,隨之而來的各種疾病多到數不清,使人的真氣從此衰弱。
如果因為吃了生冷堅硬的食物,有的醫生會用大黃、牽牛二味大寒的藥來治療,所傷的東西會隨著藥物排出,但是遺留了食物的寒性、藥物的寒性,嚴重地瀉掉了陽氣。陽氣一旦被瀉掉,皮膚肌肉血脈就會失去依賴,就會變成虛損的病症。說到這裡,真令人感到心寒。辛辣氣薄的藥物,沒有原因絕對不能亂吃,不止是牽牛而已。《至真要大論》說:五味進入口中,都會先攻擊各自所喜歡的。
攻擊,就是克制、伐害、瀉下。辛味進入口中,會先攻擊瀉掉肺的正常之氣。正氣,就是真氣、元氣。牽牛的辛辣猛烈,對人的損傷尤其嚴重。飲食所造成的傷害,是脾胃受到了邪氣,應該用苦味的藥來瀉腸胃就可以。肺和元氣有什麼罪過呢?牽牛不能用的原因有五種,這是其中之一。況且胃主管血液,因為物質受到損傷。物質,是有形的東西,都是屬於血病。血病會瀉氣,這是第二個原因。
而且飲食損傷發生在中焦,應該用克制、消化、疏導的方法來解決。如果再用瀉法來傷害上焦肺中已經虛弱的氣,這是第三個原因。飲食損傷腸胃,應該根據情況,用該塞的方法,或用寒的方法,像枳實、大黃這些苦寒的藥物來治療有形的東西,才是正確的。反而是用辛辣的牽牛來疏散瀉掉真氣,這是犯了第四個大忌。殊不知《針經》說:外來的邪氣,像是風寒,如果傷害人的五臟,若是誤用了瀉胃氣的方法,一定會死亡,誤用補的方法也會死亡。之所以會死亡,是因為體內沒有氣來運作,所以會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