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八 (3)
卷之八十八 (3)
1. 下胎毒法
凡下胎毒,只宜用淡豆豉煎濃汁,與三五日,其毒自下,又能助養脾氣,消化乳食。用淡豆豉是無鹽的。
楊氏曰:小兒在胎受病非一,大抵裡氣鬱結,壅閉不通,宜取下胎毒為妙。
白話文:
要治療胎毒,最好使用淡豆豉來煮濃湯喝上三四天,這樣就能把毒素排出體外,同時也能幫助培養脾胃之氣、消解奶水和食物。淡豆豉是指沒有加過鹽的豆鼓。
楊家說道:小孩在母腹中的時候就可能受到各種疾病的影響,大致來說就是因為內臟氣血鬱積堵塞不暢所導致的疾病,所以應該先清除掉胎毒纔是最好的方法。
2. 初生沐浴法
小兒洗浴不可先斷臍帶,候洗了方斷,不致水濕傷臍,可免臍風臍瘡等證。用清油調發灰敷臍,洗兒不可用水打濕臍帶。
《千金》論曰:浴兒當調和湯,看冷熱,若不得所,令兒水驚即成疾病。冬寒不可久浴,則傷風寒。夏不可久浴,則傷熱。水溫不妨,浴時當護兒背,須風邪自此而入,使之發熱成癇。
白話文:
給小寶寶洗澡的時候,千萬不能先剪斷臍帶,等洗完澡再剪,這樣可以避免水濕傷到臍帶,也就不會引起臍風、臍瘡等問題。用清油混合頭髮灰敷在臍帶上,洗的時候也要注意別讓水沾到臍帶。
《千金要方》說,給寶寶洗澡要用溫和的洗澡水,要仔細觀察水溫,如果水溫不適宜,寶寶可能會受到驚嚇而生病。冬天太冷的時候不要洗太久,會著涼;夏天太熱的時候也不要洗太久,會傷到陽氣。水溫要適宜,洗澡時要護住寶寶的背部,因為風邪容易從背部侵入,導致寶寶發熱抽搐。
3. 斷臍法
《千金》論曰:凡斷臍,切不可刀割,咬斷後纏結。所留臍帶,令致兒足跌上,短則中寒,令兒肚中不調,或成內釣。若先斷臍,然後浴者,水入臍中,則令腹痛。其臍斷訖,連臍帶中多有蟲者,宜急剔撥去,不然則入腹成疾。大抵兒初生斷臍之後,宜用熟艾厚裹愛護。若乳母不謹,或因洗浴水入臍中,或遺尿在裙抱之內,濕氣於臍中,或因解脫為風冷邪氣所侵,皆能令兒臍腫多啼,不能乳哺,即成臍風也。
錢氏曰:初生兒若洗訖斷臍帶,須隔單衣咬斷,將暖氣呵七遍。斷臍當留六寸,長則傷肌,短則傷臟。中寒或成內瘤,急剔去臍帶中穢蟲,免令入腹成疾。又挼汁不盡,暖氣少寒氣多,則成臍風。
白話文:
千金方論斷臍:
**《千金》論曰:**凡是剪斷臍帶,絕對不可用刀子割斷,應該用牙齒咬斷後,再用繩子纏緊。所留下的臍帶,如果過長,容易導致孩子足部跌倒,過短則容易受寒,導致孩子肚子不適,甚至造成內患。如果先剪斷臍帶再洗澡,水會進入臍部,導致腹痛。臍帶剪斷後,臍帶中經常會有蟲子,應及時用工具剔除,否則會進入腹中引起疾病。總之,孩子剛出生剪斷臍帶後,應該用熱艾草厚厚地包裹保護。如果奶媽不注意,孩子洗澡時水進入臍部,或者尿濕了衣服抱著孩子,濕氣進入臍部,或者解開衣服讓孩子受風寒侵襲,都會導致孩子臍部腫脹啼哭,無法吸吮乳汁,這就是臍風。
**錢氏曰:**新生兒洗完澡剪斷臍帶後,需要用單層布隔著牙齒咬斷,然後用溫暖的氣息呵七遍。剪斷臍帶時,應該留六寸,過長容易傷到肌肉,過短容易傷到臟器,受寒或會形成內瘤。要及時用工具剔除臍帶中的污垢和蟲子,避免進入腹中導致疾病。另外,臍帶上的汁液沒有擦拭乾淨,溫暖的氣息不足,寒氣過重,也會導致臍風。
4. 裹臍法
《千金》論曰:裹臍須令白練柔軟,方四寸,新綿厚半寸,與帛等合之。緩急得中,急則令兒吐哯。兒生二十日乃解臍視之,或燥刺其腹,疼啼叫,當解之,易衣再裹。解臍須閉戶下帳,冬間用火,令臍里溫暖。
白話文:
《千金》一書中有這樣的說法:包覆肚臍需要用白色、柔軟的布料,長度為四英吋(約10釐米),厚度要達到半英吋(約1.25釐米)的新棉花和織物一起包裹。包裹時鬆緊適宜,如果太緊會讓孩子嘔吐。新生嬰兒出生後第二十天才能打開看護肚臍的包紮,如果有乾燥刺激到腹部的情況發生,導致寶寶疼痛哭鬧,就應該拆掉重新換衣服再次包裹。在揭除肚臍包紮的時候必須關上門窗放下蚊帳,冬天可以用火來加熱室內,保持肚臍部位的溫暖。
5. 藏胎衣法
凡兒衣盛於新瓶內,以青帛裹其瓶口,上仍用磚密蓋頭,置便宜處。待滿三日,然後依月吉地向陽高燥之處埋地三尺,瓶上土厚二尺,須牢築,令兒長壽有志。若藏衣不謹,令兒不利。
白話文:
當孩子們的衣服放在新的瓶子裡時,要用綠色布料包裹住瓶口,再用磚塊密封好孩子的頭部,把它放到一個方便的地方存放。等到第三天後,再按照每月的第一個吉利日子把瓶子埋在朝南、乾燥且高地的位置,讓瓶子深達地下三英尺,上面覆蓋兩英尺高的土壤,並要夯實,這樣可以讓孩子健康成長並且有堅定的意志力。如果保存衣服不慎,可能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6. 著衣法
《千金》論云:小兒用父故衣綿改衣,女用母故衣綿改之。勿使新綿,切不可過厚,恐傷皮膚,生瘡發癇,皆自此始。
《聖惠》論曰:小兒一期之內,造衣服皆須用故帛為之,不可用新綿。若用新綿,則令兒壯熱或作驚癇。
白話文:
古時候醫書上說,小孩穿的衣服最好用父母舊衣服的棉布改做,不要用新的棉花。衣服也不要太厚,因為太厚容易摩擦皮膚,造成皮膚破損,引發疾病和驚厥,都是因為這些原因引起的。
7. 曬衣法
大抵兒衣日曬夜收,不可露天過夜,次早與兒穿上,致染濕熱,使兒不安。此則所謂八邪之害,久則令兒黃瘦腹痛,身七壯熱,夜間啼哭,或生瘡疥。世俗謂之無辜疾,謂其衣在露天過夜,染著無辜鳥屎,令兒致疾,故曰無辜疾。其實非理,先哲所謂八邪之害,則濕熱風寒驚積飢飽是也。
白話文:
一般來說,孩子的衣服白天要曬太陽,晚上要收起來,不可放在戶外過夜。隔天早上再讓孩子穿上,否則容易沾染濕氣和熱氣,使孩子感到不舒服。
這就屬於中醫所說的「八邪」之害,長久下來會導致孩子面色發黃、消瘦、腹痛、身體發熱、夜間啼哭,甚至生瘡疥。
民間俗稱這種病症為「無辜疾」,認為孩子的衣服放在戶外過夜,沾染了無辜鳥糞,才會導致孩子生病,因此稱之為「無辜疾」。
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合理,古代先賢所指的「八邪」之害,指的是濕氣、熱氣、風寒、驚恐、積食、飢餓、飽食等等。
8. 變蒸論
初中小兒變蒸者,陰陽水火變蒸於氣血,而使形體成就。是五臟之變蒸,而七情所由生也。變者,性情變易也。蒸者,身體蒸熱也。兒當變蒸之候,身上溫溫壯熱,上唇頭起白泡珠如魚目,耳尻俱冷,目無光彩,微欲驚而不乳哺,輕則如此。重則脈亂,壯熱躁渴,夜啼,傷寒相似,或自汗盜汗。
如此音,須用古法調和,不可深治太過。亦有胎氣稟實,當其變蒸之候,皆無形證,自然一一變易知覺,此為暗變蒸也。就物言之,亦有變,龍蛻骨,虎換爪,豹變文。物類尚變,況於人乎?故兒初生三十二日為一變,六十四日為二變,兼蒸。九十六日為三變,一百二十八日為四變,並蒸。
白話文:
孩子在幼年时期,体内阴阳水火相互作用,逐渐转化为气血,最终成就形体。这五脏的转化过程,也正是七情产生的根源。所谓“变”,指的是性情变化无常;“蒸”指的是身体发热。孩子在变化发热的阶段,会表现出身上温热发烫,上嘴唇起白色水泡,像鱼眼般大小,耳朵和屁股却冰冷,眼睛没有光彩,稍微有点惊慌,不愿喝奶。轻微的症状就是如此,严重的会脉象紊乱,发热烦渴,夜里啼哭,类似伤寒,还会自汗盗汗。
遇到这种状况,需要用古代方法调理,不可过度治疗。有些孩子天性强健,在变化发热的阶段,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只表现出自然的变化和感知,这就是所谓的“暗变蒸”。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龙蜕骨,虎换爪,豹变文,万物都会变化,何况人呢?所以,孩子出生后32天为一变,64天为二变,并伴随发热。96天为三变,128天为四变,也都伴随发热。
一百六十日為五變,一百九十二日為六變,並蒸。百二十四日為七變,二百五十六日為八變,並蒸。二百八十八日為九變,三百二十日為十變,並蒸。此十變畢後,更逾六十四日為一大蒸,逾一百二十八日為二大蒸,逾一百九十二日為三大蒸。通計五百七十六日,總共十變八蒸。
兒乃血脈充榮,骨肉堅壯而成人也。
凡一變蒸三十二日,其候當二十八九日之間或有微熱,至三十六七日方退,此為先期五日而作,後期五日而已。重者常有十日,輕者先二日而微覺,後二日而即退,亦全不見候,而暗變者為胎盛也。《寶鑑》謂初變屬肝木,二變肺金,三變心火,四變脾土,五變腎水。五行生剋,故有變蒸。
白話文:
人體在出生後的一段時間裡,會經歷十個階段的變化,每個階段都伴隨蒸氣的產生。一百六十天為五變,一百九十二天為六變,以此類推,直到三百二十天為十變。之後,每隔六十四天會出現一次較大的蒸氣,直到三百二十天後,總共經歷十變八蒸。
這個階段是孩子血脈充盈,骨肉強健,逐漸成長為成人的過程。
每一次變化和蒸氣的發生時間大約在二十八到二十九天之間,可能會出現輕微發熱,通常持續到三十六到三十七天左右才會消退。有些孩子發熱持續十天,有些孩子只持續兩天,甚至可能完全沒有發熱症狀,這是因為胎氣旺盛的緣故。古籍記載,第一次變化屬肝木,第二次變化屬肺金,第三次變化屬心火,第四次變化屬脾土,第五次變化屬腎水。五行相生相剋,因此產生了變化和蒸氣的現象。
錢氏謂初變屬腎水,為天一生水,故以生成為次序。二說俱通,大抵亦有不依序而變,如傷寒不循經之次第也,但看何臟見候而調之為妙。如蒸於肝則目昏而微赤,蒸於肺則嚏咳而毛豎,蒸於脾則吐乳而或瀉,蒸於心則微驚而壯熱,蒸於腎尻冷而耳熱。五臟六腑各見其候,以意消息調和,不必深固膠執而返求全之毀也。
抑此自然有是變蒸之理,輕者不須用藥,至期自愈。甚者過期不愈,按候而調之,著中而已。
白話文:
錢氏認為,疾病初期的變化歸屬於腎水,因為天一生水,所以以生成為次序。兩種說法都通,總的來說,也有一些疾病不按照這個次序變化,就像傷寒不循經絡的順序一樣。但只要看哪個臟腑出現症狀,就對症下藥就可以了。
例如,蒸於肝臟,就會出現目昏而微赤;蒸於肺臟,就會出現嚏咳而毛豎;蒸於脾臟,就會出現吐乳或者腹瀉;蒸於心臟,就會出現微驚而壯熱;蒸於腎臟,就會出現尻冷而耳熱。五臟六腑各有所表現的症狀,要根據這些症狀,用心去推測病情,進行調和治療。不必過於拘泥於固定的次序,而執著於追求完全的理論,反而會導致錯誤。
此外,人體自然有這種變蒸的道理,輕微的疾病不需要用藥,到一定時間自然會痊癒。嚴重的疾病過了時間沒有痊癒,就根據症狀進行調理,只要治療得當就可以了。
9. 變蒸藥方
(《寶鑑》)紫陽黑散,治小兒變蒸壯熱,亦治傷寒發熱。
麻黃(去節,三錢),大黃(酒炒黑,一錢),杏仁(去皮尖,二錢),
上同一處搗和,燒存性,以杏仁膏和之,密器盛。每服一豆許,乳汁調和灌之。
平和飲子,治嬰兒變蒸,於三日後,三日進一服,可免百病,百日內宜服。
人參(錢半),白茯苓(一錢),炙甘草(五分),升麻(二分),
白話文:
《寶鑑》記載的紫陽黑散,可以治療小兒發燒,也適用於傷寒發熱。將麻黃(去節,三錢)、大黃(酒炒黑,一錢)、杏仁(去皮尖,二錢)三味藥搗碎混合,燒至藥性存留,再用杏仁膏調和,裝入密閉容器保存。每次服用一小粒,用乳汁調和灌服。平和飲子則專治嬰兒發燒,於發燒第三天後,每三天服用一次,可預防百病,百日內都適合服用。平和飲子的配方為:人參(錢半)、白茯苓(一錢)、炙甘草(五分)、升麻(二分)。
上咀水半盞,煎三分,不時服。弱者加白朮一錢。
調元散,治小兒變蒸,脾弱不乳,吐乳、多啼。
人參,陳皮,白朮,厚朴(薑製),香附子(各一錢),藿香炙甘草(各五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薑棗煎服。
當歸飲子,治小兒變蒸有寒熱者。
當歸(一錢),人參(一錢),木香,官桂(各三分),炙甘草(五分),
白話文:
先用半杯水煎藥三分,不時服用。體弱的小孩可以加一錢白朮。調元散可以治療小兒發熱、脾胃虛弱、吐奶、哭鬧不止等症狀。將人參、陳皮、白朮、厚朴(薑製)、香附子(各一錢)、藿香、炙甘草(各五分)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薑棗煎服。當歸飲子可以治療小兒發熱、寒熱交替的症狀。將當歸(一錢)、人參(一錢)、木香、官桂(各三分)、炙甘草(五分)煎服。
上銼每用一錢,薑棗煎服。
參杏膏,治小兒變蒸潮熱。
人參(半錢),杏仁(去皮尖,一錢),炙甘草(一錢),川升麻(煨,五分),
上為極細末,百日以前,每用一字,麥門冬煎湯調服。
(《經驗》)柴胡飲子,治兒變蒸之期,有似傷寒,兩疑之間,用之極穩。
軟柴胡,紫蘇葉,薄荷葉,陳皮,黃芩(各五分),炙甘草(三分),桔梗(五分),芍藥(五分),
白話文:
上銼每次用一錢,用薑棗煎煮後服用。參杏膏可以治小兒發熱盜汗。人參半錢,杏仁去皮尖,一錢,炙甘草一錢,川升麻煨後,五分,以上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百日以前的嬰兒,每次服用一字,用麥門冬煎湯調服。柴胡飲子用於治療小兒發熱盜汗,症狀類似傷寒,但又有所不同,服用它非常穩妥。軟柴胡、紫蘇葉、薄荷葉、陳皮、黃芩各五分,炙甘草三分,桔梗五分,芍藥五分。
上銼水一盞,棗姜煎三四分,不時與服。
抱龍丸,治變蒸壯熱微驚者,方見驚風門。
白話文:
把草藥磨碎後加入一杯水中,用大棗和生薑煮沸三分之二左右,隨時服用。
【抱龍丸】治療變化引起的高燒、輕度驚厥,配方在「驚風」專欄中有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