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八 (3)

1. 下胎毒法

凡下胎毒,只宜用淡豆豉煎濃汁,與三五日,其毒自下,又能助養脾氣,消化乳食。用淡豆豉是無鹽的。

楊氏曰:小兒在胎受病非一,大抵裡氣鬱結,壅閉不通,宜取下胎毒為妙。

2. 初生沐浴法

小兒洗浴不可先斷臍帶,候洗了方斷,不致水濕傷臍,可免臍風臍瘡等證。用清油調發灰敷臍,洗兒不可用水打濕臍帶。

《千金》論曰:浴兒當調和湯,看冷熱,若不得所,令兒水驚即成疾病。冬寒不可久浴,則傷風寒。夏不可久浴,則傷熱。水溫不妨,浴時當護兒背,須風邪自此而入,使之發熱成癇。

3. 斷臍法

《千金》論曰:凡斷臍,切不可刀割,咬斷後纏結。所留臍帶,令致兒足跌上,短則中寒,令兒肚中不調,或成內釣。若先斷臍,然後浴者,水入臍中,則令腹痛。其臍斷訖,連臍帶中多有蟲者,宜急剔撥去,不然則入腹成疾。大抵兒初生斷臍之後,宜用熟艾厚裹愛護。若乳母不謹,或因洗浴水入臍中,或遺尿在裙抱之內,濕氣於臍中,或因解脫為風冷邪氣所侵,皆能令兒臍腫多啼,不能乳哺,即成臍風也。

錢氏曰:初生兒若洗訖斷臍帶,須隔單衣咬斷,將暖氣呵七遍。斷臍當留六寸,長則傷肌,短則傷臟。中寒或成內瘤,急剔去臍帶中穢蟲,免令入腹成疾。又挼汁不盡,暖氣少寒氣多,則成臍風。

4. 裹臍法

《千金》論曰:裹臍須令白練柔軟,方四寸,新綿厚半寸,與帛等合之。緩急得中,急則令兒吐哯。兒生二十日乃解臍視之,或燥刺其腹,疼啼叫,當解之,易衣再裹。解臍須閉戶下帳,冬間用火,令臍里溫暖。

5. 藏胎衣法

凡兒衣盛於新瓶內,以青帛裹其瓶口,上仍用磚密蓋頭,置便宜處。待滿三日,然後依月吉地向陽高燥之處埋地三尺,瓶上土厚二尺,須牢築,令兒長壽有志。若藏衣不謹,令兒不利。

6. 著衣法

《千金》論云:小兒用父故衣綿改衣,女用母故衣綿改之。勿使新綿,切不可過厚,恐傷皮膚,生瘡發癇,皆自此始。

《聖惠》論曰:小兒一期之內,造衣服皆須用故帛為之,不可用新綿。若用新綿,則令兒壯熱或作驚癇。

7. 曬衣法

大抵兒衣日曬夜收,不可露天過夜,次早與兒穿上,致染濕熱,使兒不安。此則所謂八邪之害,久則令兒黃瘦腹痛,身七壯熱,夜間啼哭,或生瘡疥。世俗謂之無辜疾,謂其衣在露天過夜,染著無辜鳥屎,令兒致疾,故曰無辜疾。其實非理,先哲所謂八邪之害,則濕熱風寒驚積飢飽是也。

8. 變蒸論

初中小兒變蒸者,陰陽水火變蒸於氣血,而使形體成就。是五臟之變蒸,而七情所由生也。變者,性情變易也。蒸者,身體蒸熱也。兒當變蒸之候,身上溫溫壯熱,上唇頭起白泡珠如魚目,耳尻俱冷,目無光彩,微欲驚而不乳哺,輕則如此。重則脈亂,壯熱躁渴,夜啼,傷寒相似,或自汗盜汗。

如此音,須用古法調和,不可深治太過。亦有胎氣稟實,當其變蒸之候,皆無形證,自然一一變易知覺,此為暗變蒸也。就物言之,亦有變,龍蛻骨,虎換爪,豹變文。物類尚變,況於人乎?故兒初生三十二日為一變,六十四日為二變,兼蒸。九十六日為三變,一百二十八日為四變,並蒸。

一百六十日為五變,一百九十二日為六變,並蒸。百二十四日為七變,二百五十六日為八變,並蒸。二百八十八日為九變,三百二十日為十變,並蒸。此十變畢後,更逾六十四日為一大蒸,逾一百二十八日為二大蒸,逾一百九十二日為三大蒸。通計五百七十六日,總共十變八蒸。

兒乃血脈充榮,骨肉堅壯而成人也。

凡一變蒸三十二日,其候當二十八九日之間或有微熱,至三十六七日方退,此為先期五日而作,後期五日而已。重者常有十日,輕者先二日而微覺,後二日而即退,亦全不見候,而暗變者為胎盛也。《寶鑑》謂初變屬肝木,二變肺金,三變心火,四變脾土,五變腎水。五行生剋,故有變蒸。

錢氏謂初變屬腎水,為天一生水,故以生成為次序。二說俱通,大抵亦有不依序而變,如傷寒不循經之次第也,但看何臟見候而調之為妙。如蒸於肝則目昏而微赤,蒸於肺則嚏咳而毛豎,蒸於脾則吐乳而或瀉,蒸於心則微驚而壯熱,蒸於腎尻冷而耳熱。五臟六腑各見其候,以意消息調和,不必深固膠執而返求全之毀也。

抑此自然有是變蒸之理,輕者不須用藥,至期自愈。甚者過期不愈,按候而調之,著中而已。

9. 變蒸藥方

(《寶鑑》)紫陽黑散,治小兒變蒸壯熱,亦治傷寒發熱。

麻黃(去節,三錢),大黃(酒炒黑,一錢),杏仁(去皮尖,二錢),

上同一處搗和,燒存性,以杏仁膏和之,密器盛。每服一豆許,乳汁調和灌之。

平和飲子,治嬰兒變蒸,於三日後,三日進一服,可免百病,百日內宜服。

人參(錢半),白茯苓(一錢),炙甘草(五分),升麻(二分),

上咀水半盞,煎三分,不時服。弱者加白朮一錢。

調元散,治小兒變蒸,脾弱不乳,吐乳、多啼。

人參,陳皮,白朮,厚朴(薑製),香附子(各一錢),藿香炙甘草(各五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薑棗煎服。

當歸飲子,治小兒變蒸有寒熱者。

當歸(一錢),人參(一錢),木香,官桂(各三分),炙甘草(五分),

上銼每用一錢,薑棗煎服。

參杏膏,治小兒變蒸潮熱。

人參(半錢),杏仁(去皮尖,一錢),炙甘草(一錢),川升麻(煨,五分),

上為極細末,百日以前,每用一字,麥門冬煎湯調服。

(《經驗》)柴胡飲子,治兒變蒸之期,有似傷寒,兩疑之間,用之極穩。

柴胡紫蘇葉,薄荷葉,陳皮,黃芩(各五分),炙甘草(三分),桔梗(五分),芍藥(五分),

上銼水一盞,棗姜煎三四分,不時與服。

抱龍丸,治變蒸壯熱微驚者,方見驚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