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八 (2)

1. 護養

《千金》論曰:小兒二百四十日,掌骨成,母當教以匍匐。一周滿,母當扶以行步。此皆則法。若或暖衣重圍,不見風日,不著地氣,致令筋骨軟弱,數歲不能行者有之。今觀田舍小兒則反是,所以見風日得土氣,筋力常健,豈貴賤之理有異哉?明乎此,則保嬰之道得矣。

2. 乳哺

乳哺之法不可不慎。小兒脾胃怯弱,乳食易傷,初得作嘔瀉,久則成積癖。乳母飲食,乳汁便通,兒食其乳,所感立應。母食熱則乳熱,母食寒則乳寒。夏食熱乳則致吐逆,冬食寒乳則致嗽利。母不欲怒,怒則氣上為狂。母不欲醉,醉則身熱腹痛。懷孕乳兒致令黃瘦腹大腳軟,名曰鬾病。

大都乳哺不可大過,諺云:小兒常病傷於飽也。又曰:忍三分飢,吃七分飽,亦至論也。

3. 除胎毒

方書皆云:小兒一出腹啼聲未發之時,急用綿裹指拭去口內惡汁,固是良法。而倉猝之際或有不及者,故有黃連甘草、朱、蜜等法,用之殊佳。東垣云:只須淡豆豉一味煎湯,與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胃氣也,尤妙。

4. 擇乳母

凡乳母稟賦之厚薄,性情之緩急,德行之善惡,兒食其乳,能速肖之,此其關係非為小故。殊不知漸染既久,識性皆同,猶接木之造化也,故不可不擇。

5. 顱囟論

《顱囟經》曰:囟門未合,筋骨柔弱。囟門青筋,肺虛不榮。囟門常坑,滑瀉便便。囟門突起,風疾不止。囟門久冷,吐利清清。囟門虛軟,顛癇不免。囟門扁闕,暴泄易脫。囟門喎長,風作必亡。囟門連額,驚癇易得。囟門未完,怕熱怯寒。囟門緩收,胎氣不周。囟門動數,神昏氣弱。

囟門寬大,多疾受害。顱囟者,精神之門戶也,開竅之橐籥也。上下相貫,百會相通,七竅應透,五臟所藉,泥丸之官,魂魄之穴。氣實則闔,氣虛則開,良由長大不可不合。醫師見之,當知可否,用藥消息之。囟門寬大,受病深重,恐藥難療,不可不慎也。

6. 小兒初生總論

《千金方》云:小兒初生一周之內,密室襁褓,天地八風之邪豈得為害?良由在胎之時,母失調護,或過勞相干,或過食傷胃,或驚恐相觸,或跌撲致傷。誕生之後故有胎驚、胎黃、胎寒、胎熱、胎肥、胎怯諸證生焉。外因浴洗、拭口、斷臍、灸囟之不得其法,致有噤口、臍風、鎖肚、不乳等證。

患此者多難救療,雖黃帝之聖亦稱不能察別。今世小兒醫,尤宜精審淺深虛實,而權衡為治,乃濟世之良工也。

初生小兒必忌外客所觸。古人一歲之內忌之者,並無客忤之患。小兒略識人物,不宜攜至神廟觀望,神象閃爍恐生恐懼。小兒初生無穀道者,逾旬日必不可救。至腹脹不食乳,則成內傷。雖通穀道,已不勝其治矣。必須早速用刀刺,要對孔親切,開通之後,用綿帛如榆錢大,卷如指,以香油浸透插之,使其再不合縫。四傍用生肌散搽之自俞。

小兒將入夏時,用色帛縫囊盛去皮尖杏仁七個,與兒隨身佩之,聞雷自然不驚。

7. 初生回氣法

小兒初生,或有氣怯而欲絕者,必因難產或受寒所致,不可便斷臍帶。急烘綿絮包裹懷中,以胎衣置火上燒燃,又用大紙捻蘸清油,燒於臍帶上下,使暖氣入腹,須臾氣回。

8. 拭口法

小兒在胎,口含經血以成形。始生之時,口中多有穢血未盡。啼聲未出,急用新綿裹指拭去口中穢血為妙。若一啼則咽入腹,而穢毒有所不免。古人仍用黃連甘草等法,皆所以解其毒也。則兒聰慧,痘疹亦稀,疾病亦少,誠不可不加意者。

9. 甘草黃連法

妊婦臨月,預辦甘草黃連,臨產時先用甘草煎汁,收生之際,急以綿帛裹指蘸甘草汁拭其兒口,次用黃連少許同甘草煎,如前法拭口內,次用朱蜜。

10. 朱蜜法

錢氏曰:用好硃砂細研水飛過,煉好白蜜,調和成膏如小豆大,乳汁化服。三日內止進三粒,鎮心安神,亦能解穢血之毒。

11. 牛黃法

牛黃煉蜜和成膏如小豆大,乳汁化服些須。形色不實者不可服,身黃胎熱者宜服。

12. 豬乳法

張煥論云:初生兒或未有奶子,產婦之乳未下,可用豬乳代之,可免驚癇痘瘡。

錢氏曰:初生小兒至滿月內,可當取豬乳滴口中最佳。

《聖惠方》云:取豬乳須令豬兒飲母,次便提豬兒後腳起,口自離乳,急用手捋之,即得乳矣。非此法不可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