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八 (1)

1. 形肖天地論

人稟天地陰陽之氣以生,藉父母精血以成其形。人之始孕,一月如珠露,二月如桃花,三月男女分,四月形象具,五月五臟生,六月六腑成,七月關竅通,八月遊其魂,九月三轉身,十月受氣足。及其生也,頭圓象天,足方象地,五臟以法五嶽,九竅以布九州,四肢分比四時,六腑配乎六律。膽視同乎日月,呼吸猶乎風雲,氣血行類江河,毛髮比之草木。

一年象三百六十節,二腸應二十四氣。天有風水寒暑,人有取與喜怒。天之氣升,人之氣亦升;天之氣降,人之氣亦降;浮亦浮,沉亦沉。人與天地同一橐籥,其不與天地參者矣?

白話文:

人體誕生於天地間陰陽之氣,並藉由父母精血而形成形體。

懷孕之初,一月時如珠露般細小,二月時如桃花般漸漸顯露,三月時男女之別已可辨,四月時形體輪廓已具,五月時五臟開始發育,六月時六腑已成形,七月時關竅通暢,八月時胎兒開始活動,九月時胎兒翻轉三圈,十月時吸取天地精華,準備出生。

嬰兒誕生後,頭圓如天,足方如地,五臟如同五嶽,九竅如同九州,四肢比例如同四季,六腑如同六律。膽汁如同日月,呼吸如同風雲,氣血運行如同江河,毛髮如同草木。

人體一年之變化如同三百六十節氣,二腸的運作如同二十四節氣。天地有風、水、寒、暑,人也有喜、怒、取、與等情緒變化。天地之氣上升,人體之氣亦上升;天地之氣下降,人體之氣亦下降;天地之氣浮動,人體之氣亦浮動;天地之氣沉降,人體之氣亦沉降。

人與天地如同一個橐籥(一種皮囊,可以吹氣或抽氣),彼此相通,息息相關,難道人與天地之間,不是互相參照著的吗?

2. 胎氣稟受不同論

《千金》論曰:兒在母胎受其精氣,一月胚,二月胎,三月血脈,四月形體成,五月能動,六月筋骨成,七月毛髮生,八月臟腑具,九月穀神入胃,十月百神備而生。生後六十日瞳子成,能笑語識人,百日任脈生能反覆,一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獨立,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髕骨成,能獨倚,三百六十日為一期,膝骨成乃能移步。此理之常,不如是者,身不得其平矣。

或有四五歲不能行立,此皆受胎氣之不足者也。若筋實則多力,骨實則早行,血實則形瘦多發,肉實則少病,精實則伶利多語笑,不怕寒暑,氣實則少發而體肥。此皆受胎氣之充足者也。大抵稟賦得中,陰陽純粹,剛柔兼濟,氣血相和,精神全備,形體壯健。其未周之先,顱顧堅合,睛黑神清,口方背厚,骨粗臀滿,臍深肚軟,莖小卵大,齒細發潤,聲洪穩睡。此皆受胎氣之得中和者也。

以故聽其聲,觀其形,則可以知其虛實壽夭矣。

白話文:

《千金》論曰:

孩子在母親腹中,接受父母的精氣孕育。

一月成胚胎,二月成胎兒,三月血脈形成,四月形體成形,五月能動,六月筋骨長成,七月毛髮生長,八月臟腑俱全,九月穀神入胃,十月百神俱備而出生。

出生後六十日瞳孔形成,能笑能說話,能認人;百日任脈生長,能翻身;一百八十日尾骨形成,能獨自站立;二百一十日手掌骨形成,能爬行;三百日膝蓋骨形成,能獨自依靠;三百六十日為一個週期,膝蓋骨形成後就能行走。

這是自然法則,若非如此,孩子的身體就會不健康。

有些孩子四五歲還不能行走站立,這是因為他們在母胎中受氣不足。

若筋骨強健,則力量強大,也能早行;血氣充盈,則身形瘦弱,頭髮茂盛;肌肉飽滿,則少生病;精氣充足,則聰明伶俐,能說會笑,不怕寒暑;元氣充足,則頭髮少而身體肥胖。這些都是因為他們在母胎中受氣充足。

總之,天賦秉性得中,陰陽調和,剛柔兼濟,氣血相和,精神飽滿,身體強健。孩子未滿周歲時,頭骨堅硬,眼睛黑亮神采奕奕,嘴巴方正,背部厚實,骨骼粗壯,臀部豐滿,肚臍深陷,肚子柔軟,陽具小而睪丸大,牙齒細小,頭髮潤澤,聲音洪亮,睡眠安穩。這些都是因為他們在母胎中受氣平和的緣故。

3. 聯珠論

夫人稟陰陽二氣,生疾病於三焦。然冠壯易明,童幼難治。黃帝云:吾不能察其幼小者,為別是一家調理爾,此不在黃帝圖經之論也。又云:小兒如水上之波、草頭之露,以意用藥,毋令造次焉。惟小兒臟腑脆嫩,血氣未足,肌體不密,精神未備,故稱不易醫也。初生曰嬰兒,三歲曰小兒,十歲曰童子。

大小各異,且不可一概而用藥也。必明消息形候,審定生死,察病患之淺深,知藥性之寒溫,乃世之良工也。

白話文:

夫人之身,稟受天地陰陽之氣,生病則影響三焦。然而,成年人容易診治,兒童卻難以醫治。黃帝曾說:「我無法完全了解兒童的病症,因為他們需要獨特的治療方法,這不在黃帝內經中記載。」他又說:「小兒如同水面的波紋、草葉上的露水,用藥需謹慎,不可輕舉妄動。」

這是因為小兒臟腑嬌嫩,血氣不足,肌體疏鬆,精神尚未健全,所以難以醫治。初生時稱為嬰兒,三歲稱為小兒,十歲稱為童子。

每個年齡段的病症皆有所不同,不可一概而論,用藥更需謹慎。必須明辨病情變化、症狀表現,判斷生死存亡,察知疾病的輕重程度,了解藥物寒熱屬性,才能成為真正的醫者。

4. 多服種子熱藥遺患胎源論

東垣云:一人問中年得子,一歲之後身生紅絲瘤,不救,後四子皆病紅絲而死,何以然?曰:此乃腎中伏火,精氣多有紅絲,以氣相感,生子故有此疾,俗名胎瘤是也。子試觀之。果如其言。遂以滋陰丸以瀉腎火,忌酒醋辛爆熱物。其妻以六味地黃丸,受胎五月之後,以黃芩白朮散間而用之,後生三子。

(前證不作,今已俱壯。噫!合觀以上所論,則知其儆戒深矣。)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有人問,中年得子,孩子一歲之後身上長出紅色的瘤,不治,後來四個孩子都染上紅色瘤病而死,這是為什麼呢?

他說:這是因為腎臟裡有潛伏的火,精氣中帶有許多紅色絲狀物,以氣相感,生孩子的時候就會有這種病,俗稱胎瘤。你試試看。

果然如他所言。於是用滋陰丸瀉腎火,忌酒醋辛辣燥熱的食物。他妻子則服用六味地黃丸,懷孕五個月後,用黃芩白朮散間隔著服用,後來生了三個孩子。

(以前沒用這種方法,現在的孩子都健康成長。唉!綜合以上所說,就知道這個警告很深刻啊。)

5. 妊婦不守禁忌生子多疾論

古人胎養胎教之方最為慎重,所以上古之人多壽多賢,良有以也。《內則》曰: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偏,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過人矣。又要飲食清淡,飢飽適中。自然妊娠清氣,身不受病,臨產易生子,疾亦少,痘疹亦稀。

此為氣血貫通,所感明驗。夫何後世風俗漸偷,鮮能悟道,男婦縱欲,無往弗勝。懷孕之時殊不加意,以致臨產氣血乖張,不能順應。生兒下地,驚搐無時。此蓋胎中受毒,病種淵深,雖良醫神劑,莫之能為。

白話文:

古時候的人對於孕婦的養胎和胎教非常重視,所以古代人多長壽且賢能,是有原因的。

《內則》中記載:古代婦人懷孕時,睡覺不側身,坐姿端正,站立時不歪斜,不食用奇奇怪怪的食物,食物切得不整齊就不吃,坐席不平整就不坐,不看邪惡的景象,不聽淫蕩的聲音,晚上則讓盲人誦讀詩歌,講述正道。這樣做,生下來的孩子容貌端正,才能超越常人。

此外,還要飲食清淡,飢飽適度,自然就能保持妊娠期間的清氣,身體不會生病,臨產時容易順利生下孩子,疾病也較少,甚至連天花都少見。

這是氣血貫通,所感應的顯著效果。然而,後世風俗逐漸變得隨便,很少有人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男人女人放縱慾望,無所節制。懷孕期間也不加注意,以至於臨產時氣血紊亂,無法順應自然。生下來的孩子一落地就驚恐抽搐,無時無刻不在生病。這是因為胎兒在母體中受到毒素的影響,病根深種,即使良醫神藥,也無能為力。

6. 嬰幼論

(王隱君)

嬰兒初生,車籃襁褓,各隨風俗。大概厥初下地之時,勿待其出聲,急以帛裹指,展去舌上汙血。用手一遲,啼聲一出,即入腹中,斯為患矣。如下地少頃,不能出聲者,急以溫水一口少許灌之,即出聲也。久不出聲者,以其臍帶倒捋入腹,然以口頻進氣於兒口中,則自能啼。

初浴先將以豬膽汁一個,入湯溫浴之,則不生瘡疥。次用桃李梅根或枝各兩許,㕮咀煎湯浴之,則去不祥。浴罷即看口中舌下並齶上,或有白泡,相連去處,即便用指摘去,則無重舌等病。此其大略。凡嬰兒六十日後,瞳人將成,而能應和人情,自此為有識之初,便當誘其正性,父母尊長漸次令其別之。僮僕婢妾不可訓其手舞足蹈,無禮罵人,高舉放倒,猛推閃避。

白話文:

嬰兒初生照護指南(王隱君)

嬰兒剛出生,就用車籃或襁褓包裹,方式依各地的風俗習慣而定。大致上,孩子剛落地時,不要等他哭出來,趕緊用布包裹手指,將舌頭上的污血清理乾淨。如果手慢了一步,孩子一哭,污血就會被吸入腹中,這可就麻煩了。

如果孩子落地後過了一會兒,卻沒有哭聲,要趕緊用溫水喂他一小口,他就會哭出來。如果仍然沒有哭聲,就將臍帶倒著往腹中捋,同時用嘴對著孩子的嘴不斷吹氣,這樣孩子就能自己哭出來了。

第一次洗澡時,先用一個豬膽汁放入溫水中給孩子洗澡,這樣可以預防生瘡疥。接著用桃、李、梅根或枝各兩片,搗碎煎湯給孩子洗澡,可以去除不祥之氣。洗完澡後,要仔細檢查孩子的口腔,舌頭下方和上顎,如果發現有連成一片的白泡,要用手指將它挑掉,這樣可以避免孩子長重舌等疾病。

以上是嬰兒照護的基本原則。嬰兒出生六十天后,瞳孔將要成形,並且可以對人產生回應,這時孩子才算是有了意識,父母和長輩要開始引導孩子的正性發展。不要讓僕人、婢女教孩子手舞足蹈、無禮罵人,也不要讓他們高舉放下、猛推閃避。

兒雖強笑,失色驚駭,乖張惡性,自此無端。乳母縱嗜厚味,純醪煎爆,兒亦受之於乳,是以驚疳積癖瀉痢由之而生。及其臨病,又忌灌以苦辛之藥味,姑惜隱忍,無所不致。大抵愛子之偏無出於母,所嗜之食,任其飽足,必致所傷。余幼時酷嗜甘飴,忽於一日,飴中有蚯蚓引頭而出,自此不敢食飴。

至長始知長上為之。不然,脾疳久患,深染難調,奈何不為戕害?大抵庠序之教,禮義節文之誨,幼稚幼學,通字未真,須自千文蒙求,調其句讀,候其舌便語清,始可入大學,課其文字。成性純然,精神不耗,何病之有?

白話文:

孩子雖然強顏歡笑,但面色驚恐,行為乖張惡劣,從此就變得無端胡鬧。這是因為乳母縱容孩子貪食厚味,像甜酒、煎炸等食物,孩子從乳汁中吸收了這些不良之物,因此才會患上驚癇、積食、癖症、瀉痢等疾病。等到孩子生病了,又忌諱灌食苦辛的藥物,只是心軟忍耐,不惜一切代价。總之,母親對孩子的溺愛,往往會導致孩子生病。她們喜歡什麼就給孩子吃,讓孩子吃得飽飽的,最終卻會傷害孩子的健康。我小時候非常喜歡吃糖,有一天,我發現糖裡面竟然有一條蚯蚓探出頭來,從此之後,我就再也不敢吃糖了。

長大後才明白,父母都是為了我好。否則,我的脾胃積食久治不愈,病情嚴重,很難治療,又怎麼能不受到傷害呢?一般來說,學校的教育,禮義節文方面的教誨,都需要從幼年開始學習。孩子們剛開始識字,字義還沒有真正理解,必須從《千字文》開始學習,調整他們的句讀,等到他們口齒伶俐,說話清晰,才能進入大學學習更深的知識。這樣,才能培養出純樸善良的品格,精神也不會耗費,又怎麼會生病呢?

凡人之病,其義有五。一曰稟受之病,與生俱生者是也。二曰果報之病,伯牛之癩,袁盎之瘡者是也。三曰六淫之病,風寒暑濕燥火,外邪所侵者是也。四曰七情之病,喜怒憂思悲恐驚者是也。五曰金瘡顛撲,外傷者是也。外傷之證,顯而易曉。其所謂七情者,責當在誰?六淫之疾,則亦以此而召耳。

白話文:

凡人之病,其義有五。

人體的疾病,大致可分為五類:

一曰稟受之病,與生俱生者是也。

  • 先天性疾病,也就是出生時就帶有的疾病。

二曰果報之病,伯牛之癩,袁盎之瘡者是也。

  • 報應性疾病,例如伯牛的癩病、袁盎的瘡,這些都是前世行為導致今生的病痛。

三曰六淫之病,風寒暑濕燥火,外邪所侵者是也。

  • 外感疾病,指的是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外邪入侵人體所致的疾病。

四曰七情之病,喜怒憂思悲恐驚者是也。

  • 情緒疾病,指的是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情緒失調所致的疾病。

五曰金瘡顛撲,外傷者是也。

  • 外傷疾病,指的是刀傷、跌打等外力造成的傷害。

外傷之證,顯而易曉。其所謂七情者,責當在誰?六淫之疾,則亦以此而召耳。

  • 外傷的症狀很容易判斷,而七情所導致的疾病,則要反省自身的情緒,是否過於喜怒哀樂,造成心神失調。六淫之疾也同樣是由於不注意自身防護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