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三 (8)
卷之二十三 (8)
1. 辨頭痛
內傷頭痛,有時而作,有時而止。外傷頭痛,常常有之,直須傳裡方罷。
白話文:
內傷引起的頭痛,發作時間不一定,有時候會痛,有時候又不會痛。外傷引起的頭痛,常常會持續疼痛,必須要讓病邪傳入身體內部才會停止。
2. 辨筋骨四肢
內傷等病,是心肺之氣已不衛外,必怠惰嗜臥,四肢沉困不收。此乃熱傷元氣。脾主四肢,既為熱所乘,無氣以動。經云:熱傷氣,又云;熱則骨消筋緩,此之謂也。
外傷風寒,是腎肝之氣已鬱於內。腎主骨,為寒;肝主筋,為風。故中風傷之病,便著床枕,非扶不起,筋骨為之疼痛,不能搖動,乃形質之傷。經云:寒傷形,又云:筋攣骨痛,此之謂也。
白話文:
內傷這類疾病,是因為心肺的氣已經無法保護體表,一定會變得疲倦懶散、喜歡躺著,四肢感到沉重困乏、難以活動。這是因為熱邪傷害了元氣。脾臟主管四肢,如果被熱邪侵襲,就會沒有力氣活動。中醫經典說:「熱會損傷氣」,又說「發熱會導致骨骼消損、筋脈鬆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外感風寒,是因為腎臟和肝臟的氣鬱結在體內。腎主管骨骼,屬性為寒;肝主管筋脈,屬性為風。所以,中了風寒的病,就會臥床不起,需要人攙扶才能起身,筋骨會疼痛,不能動彈,這是屬於形體上的損傷。中醫經典說:「寒會損傷形體」,又說「筋脈攣縮、骨頭疼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3. 辨渴與不渴
內傷勞役,初病傷重者必渴,以其心火熾上,克於肺金,故渴也。內傷病久必不渴,是邪氣在血脈中,有濕故不渴也。
外感風寒之邪,三日已外,谷消水化,邪氣傳裡,始有渴也。
白話文:
因為內傷過勞,剛開始生病而且病況嚴重的人一定會口渴,這是因為心火旺盛向上燃燒,剋制了肺金的關係,所以會口渴。而內傷病久的人反而不口渴,這是因為邪氣已經深入到血脈之中,而且有濕氣阻礙的緣故,所以不口渴。
如果是因為外感風寒邪氣引起的疾病,病發三天後,體內的飲食能夠消化,水液也能夠被利用,邪氣開始深入到身體裡面,這時候才會開始出現口渴的症狀。
4. 辨惡食與不惡食
內傷勞役及飲食失節,寒溫不適,三者俱惡食,口不知五味五穀,以其內傷於脾故也。
外感傷寒中風俱能食而不惡食,口中和,以其無內傷,則心氣和脾氣通故也。
白話文:
因為內傷勞累、飲食沒有節制、以及寒熱失調這三種情況,都會讓人厭食,嘴巴嚐不出食物的酸甜苦辣,這是因為脾胃受到內傷的緣故。
而外感風寒或中風的人,雖然也能吃東西但不會厭食,嘴巴裡的味覺是正常的,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內傷,所以心氣平和、脾氣也暢通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