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三 (7)
卷之二十三 (7)
1. 辨外感八風之邪
或有飲食勞倦所傷之重者,三二日特與外傷風者相似,其餘證有特異者。若不將兩證重別分解,猶恐將內傷不足之證,誤作有餘外感風邪。雖辭理有重複處,但欲病者易辨醫者易治耳。
外感八風之邪,乃有餘證也。內傷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皆不足之病也。其內傷亦惡風自汗,若在溫暖無風處,則不惡矣。與外傷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頗相似,分之,特異耳。
外感風邪,其惡風自汗,頭痛鼻流清涕,常常有之,一日一夜增加愈甚。直傳入里作下證乃罷。語聲重濁高厲有力,鼻塞不通,能飲食,腹中和,口知味,大小便如常,筋骨痛,不能動搖,便著床枕,非扶不能起。
內傷與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然亦惡風,居露地中,遇漫風起卻不惡也,惟惡窗隙些小賊風。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間而有之。鼻中氣短少,氣不足以息。語則氣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或不飲食,三者互有之。腹中不和,或腹中急而不能伸。口不知五穀之味,小便頻數而不渴。
初勞役得病,食少,小便赤黃,大便常難,或秘或結,或虛坐,只見些小白膿,時有下氣,或泄黃如糜,或溏泄色白,或結而不通,若心下痞,或胸中閉塞,如刀蠡之痛。二者亦互作不並出也。有時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痛,必臍下相火之勢如巨川之水,不可遏而上行,陽明之經逆行,亂於胸中,其氣無止息,甚則高喘。熱傷元氣,令四肢不收,無氣以動,而懶倦嗜臥。
其外感風寒俱無此證,故易別耳。
白話文:
如果有人因為飲食不節制、過度勞累而導致身體不適,這種情況在最初的兩三天,會很像外感風邪的症狀,但其實還有其他不同的地方。如果沒有仔細區分這兩種情況,很可能會把內傷導致的虛弱症狀,誤認為是外感風邪的實證。雖然說理上有些重複,但目的是為了讓生病的人容易辨別,醫生也容易治療。
外感風邪屬於實證,是身體有多餘的邪氣。而內傷是因為飲食不節制或過度勞累導致的,屬於虛證,是身體的不足。內傷也會怕風、容易出汗,但如果待在溫暖沒有風的地方,就不會怕風了。這點和外感風邪會流鼻涕、頭痛、容易出汗很相似,但仔細區分就會發現不同。
外感風邪引起的怕風、容易出汗、頭痛、流鼻涕等症狀,通常會持續出現,而且一天比一天嚴重。如果病情持續發展,可能會深入體內,導致其他內在的病症才會停止。患者說話聲音會變得低沉、高亢但有力,鼻塞不通,還能吃得下飯,肚子正常,能嚐出味道,大小便也正常,但會感到筋骨痠痛,難以活動,只能躺在床上,需要別人攙扶才能起身。
而內傷是因為飲食不節制或過度勞累引起的,也會怕風,如果待在空曠的地方,即使有風也不會覺得怕,只會怕從門窗縫隙吹進來的微風。流鼻涕、頭痛、容易出汗等症狀,則是偶爾出現。鼻子裡吸入的氣息很短少,呼吸時感覺氣不足。說話時也會氣短、聲音虛弱。食慾也會受到影響,可能吃不下飯、不想吃飯,或是三種情況輪流出現。肚子不舒服,有時候會腹部抽痛,無法伸直身體。嘴巴嚐不出五穀雜糧的味道,小便次數頻繁卻不會覺得口渴。
如果是因為過度勞累而生病,會食慾不振,小便顏色會呈現紅黃色,大便常常排不出來,或是便秘,或是蹲廁所卻只排出少量帶有白色膿液的東西,有時候會放屁,有時會拉出像粥一樣的黃色稀便,有時則是拉出白色稀便,或是大便乾結無法排出。也可能會感到心下痞塞、胸悶,或是像刀割一樣的疼痛。這兩種情況也會交替出現。有時會感到胃脘部疼痛,連帶兩側脅肋也痛,這通常是肚臍下方的相火(指腎陽)過旺,像洪水一樣不可遏制地向上衝,導致陽明經脈的氣逆行,擾亂了胸中的氣機,這種氣亂的情況會一直持續,嚴重時甚至會出現氣喘。熱邪會損傷元氣,導致四肢無力,提不起勁,身體感到疲倦、只想睡覺。
這些內傷的症狀,都是外感風寒所沒有的,所以很容易區分。
2. 辨口鼻以分內外
內傷勞役,飲食所傷,其證之顯必在口。夫口者,坤土也。脾氣通於口。飲食失節,勞役所傷,必口不知穀味,亦不知五味。傷食必惡食,腹中不和,不欲言,縱勉強對答,聲必怯弱。口沃沫多唾,鼻中清涕或有或無,即陰證也。
外傷風寒,其證必顯在鼻。經曰:鼻者,肺之外候。肺氣通於天。外傷風寒,則鼻為之不利。聲濁不清,其言壅盛有力,口中知味而和。傷寒則面赤鼻壅塞而干,傷風則鼻流清涕而已。
白話文:
內傷是因為過度勞累或飲食不當造成的,這些問題的徵兆一定會表現在嘴巴上。嘴巴,在中醫的概念裡屬於「坤土」,而脾的氣息是與嘴巴相通的。如果飲食沒有節制,或是過度勞累,一定會導致嘴巴嚐不出食物的味道,甚至連酸甜苦辣都分不清楚。如果因為吃壞肚子,一定會厭惡食物,肚子裡不舒服,不想講話,就算勉強回答,聲音也會虛弱無力。嘴巴會不斷分泌口水和唾液,鼻子裡會流出清澈的鼻涕,時有時無,這些都屬於陰虛的症狀。
外感是因為風寒引起的,這些問題的徵兆一定會表現在鼻子上。中醫典籍說:鼻子是肺的外在表現。肺的氣息是與天氣相通的。如果外感風寒,鼻子一定會出現不舒服的狀況。說話聲音會變得沙啞不清,講話的聲音聽起來壅塞卻很有力氣,嘴巴裡可以嚐得出味道而且感覺正常。如果是受寒,臉會發紅,鼻塞而且乾燥;如果是感冒,就只是流清鼻涕而已。
3. 辨手背手心
內傷及勞役飲食不節之病,手心熱,手背不熱。外傷風寒之病,則手背熱,而手心不熱。內傷挾外傷者,則手背手心俱熱。
白話文:
因內傷、過勞、或飲食不節制引起的疾病,通常會感到手心發熱,但手背不會發熱。而因外感風寒引起的疾病,則會感到手背發熱,但手心不會發熱。如果同時有內傷又外感風寒,則會感到手背和手心都發熱。
4. 辨氣少氣盛
內傷飲食勞倦者,心肺之氣先損,熱既傷氣,四肢無力以動,故口鼻中皆短氣,少氣不足以息,或喘,懶語。人有所問,十不欲對其一,縱言之,亦怯而無力,其聲低微。此其內傷氣少不足之驗也。
外感風寒者,心肺元氣初無減損,又添邪氣助之,使鼻氣壅塞不利,氣不能出,並從口出。但發一言,必前輕而後重,其言高厲而有力。傷寒則鼻乾面赤,傷風則鼻流清涕。其聲嗄,其言雖響,如從甕中出,亦前輕後重而有力。此皆外傷氣盛有餘之驗也。
白話文:
因為飲食不當、過度勞累等內在因素導致的疾病,通常是心肺的氣先受到損傷。當熱邪損耗了氣,就會造成四肢無力,難以活動,因此呼吸時,無論是從口還是鼻子吸氣都會感到氣短,呼吸淺促不足以順暢呼吸,或者會出現喘氣、懶得說話的情況。別人問話時,十次有九次都不想回答,就算勉強回答,聲音也會顯得虛弱無力,且音量低微。這些都是因為內傷導致氣虛不足的表現。
而因為感染風寒等外在因素導致的疾病,心肺的元氣最初並未減少,反而又加上了邪氣來助長,導致鼻塞不通,氣無法從鼻子順利呼出,只能從口中排出。這時如果說話,聲音通常會從輕變重,而且音調高亢有力。如果得的是傷寒,會出現鼻子乾燥、臉色發紅的情況;如果得的是傷風,則會流清鼻涕。說話時聲音沙啞,雖然聲音聽起來響亮,但卻像是從甕裡發出來的,而且一樣會從輕變重且有力。這些都是因為外傷導致氣盛有餘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