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三 (6)

1. 辨寒熱

外傷寒邪之證,與飲食失節勞役形質之病不同,及內傷飲食,俱有寒熱。舉世盡將內傷飲食失節勞役不足之病,作外傷寒邪有餘表實之證,反瀉其表,枉死者豈勝言哉!皆由不別其寒熱耳,今細為分解之。

外傷寒邪,發熱惡寒,寒熱並作。其熱也翕翕發熱,又為之拂拂發熱,發於皮毛之上,如毛羽之拂,明其熱在表也。是寒邪犯高之高者也。皮膚毛腠,陽之分也,是胃之元氣所滋養之分也。以寒邪乘之,郁遏陽分,陽不得升,故發熱也。其面赤,鼻氣壅塞不通,心中煩悶,稍以袒露其皮膚,已不能禁其寒矣。

其表上虛熱止此而已。其惡寒也,雖重衣下幕,逼近烈火,終不能御其寒。一時一日,增加愈甚,必待邪傳入里,作下證乃罷,其寒熱齊作,無有間斷者也。

內傷飲食不節,或勞役所傷,亦有頭痛項強腰痛,與太陽表證微有相似,余皆不同,論中以辨之矣。內傷不足之病,表上無陽,不能御風寒也。此則常常有之。其躁熱發於胃間者,間而有之,與外中寒邪略不相似。其惡寒也,蓋脾胃不足榮氣下流而乘腎肝,此痿厥氣逆之漸也。

若胃氣平常,飲食入胃,其榮氣上行,以舒於心肺,以滋養上焦之皮膚腠理之元氣也。既下流,其心肺無所稟受,皮膚無陽,失其榮衛之外護。故陽分皮毛之間虛弱,但見風寒,或居陰無日處便惡之也。此常常有之,無間斷也。但避風寒,及溫暖處,或添衣蓋,溫養其皮膚,所惡風寒便不見矣。

是熱也,非表傷寒邪,皮毛間發熱也,乃腎間受脾胃下流之濕氣,閉塞其下,致陰火上衝,作蒸而燥熱,上徹頭頂,傍徹皮膚,渾身燥熱作。須待袒衣露居近寒涼處即已,或熱極而汗出亦解。彼外傷惡寒發熱,豈有汗出者乎?若得汗則外傷愈矣。以此辨之,豈不如黑白之易見乎?

當內虛而傷之者,躁熱也。或因口吸風寒之氣,郁其陰火,使咽嗌不通。其吸入之氣,欲入,為膈上衝脈之火所拒,使氣不得入。其胸中之氣為外風寒所遏而不得伸,令人口閉目瞪,極則聲發於外,氣不得上下,塞於咽中而氣欲絕。又或因噦因嘔因吐而躁熱發,必有所因,方見此證。

其表虛惡風寒之證復見矣。表虛弱,又為陰火所乘,躁發須臾而過。其表虛無陽,不任風寒復見矣。是表虛無陽,常常有之,其躁熱則間而有之。此二者不齊作,躁作寒已,寒作躁已,非如外傷之寒熱齊作無有間斷也。

百病俱有身熱,又謂之肌熱,又謂之皮膚間熱。以手捫之方知者是也,乃肌體有形之熱也,亦須皆待陰陽既和,汗出則愈矣。慎不可於此上辨之,以其虛實內外病皆有之,故難辨耳。只依先說病人自覺發熱惡寒之熱,及躁作之熱上辨之為準矣。

白話文:

外傷感受寒邪引起的疾病,和飲食不節制、過勞導致的體質虛弱生病不同。內傷於飲食,也都有寒熱的表現。現在世人卻把內傷飲食失調、過勞體虛的病,當作是外感寒邪、身體強壯的實證來治療,反而用發散表邪的方法,枉死的案例實在數不勝數啊!這都是因為沒有分辨清楚寒熱的緣故。現在我來詳細解釋一下。

外感寒邪,會發熱又怕冷,而且寒熱會同時出現。發熱時,會覺得身體微微發熱,或是陣陣發熱,熱在皮膚表面,就像羽毛拂過一樣,明顯是熱在體表。這是寒邪侵犯了身體最外層的陽氣。皮膚毛孔,是陽氣分布的區域,也是胃氣所滋養的地方。寒邪入侵,阻礙了陽氣的升發,陽氣被鬱遏,所以會發熱。臉色會發紅,鼻塞不通,心中煩悶,稍微把衣服敞開,就冷得受不了。

外感寒邪引起的體表虛熱,就是這樣了。至於怕冷,就算穿很多衣服、躲在帳篷裡、靠近火爐,都還是覺得冷。而且這種怕冷的感覺,會越來越嚴重。必須等到邪氣傳入體內,出現其他症狀才會停止。這種寒熱交加的現象,是持續不斷的。

內傷於飲食不節制,或是過勞造成的疾病,也會有頭痛、脖子僵硬、腰痛等症狀,和外感風寒的太陽表證有些相似,但其他方面都不一樣,這些在其他論述中會分辨。內傷體虛的病,體表沒有陽氣,不能抵禦風寒。這種情況是很常見的。而內傷導致的躁熱,發於胃部,只是偶爾出現,和外感寒邪引起的發熱略有不同。內傷的怕冷,是因為脾胃虛弱,導致榮氣下流,侵犯到腎臟和肝臟,這是痿弱、厥逆、氣逆的先兆。

如果胃氣正常,飲食進入胃中,榮氣就會向上運行,舒展到心肺,滋養上焦的皮膚腠理,也就是元氣。如果榮氣下流,心肺就沒有辦法得到滋養,皮膚沒有陽氣,失去了衛氣的保護。所以皮膚毛孔之間會虛弱,只要稍微吹到風寒,或是待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就會覺得怕冷。這種情況是很常見的,而且是持續不斷的。只要注意避風寒,待在溫暖的地方,或是多穿衣服保暖,滋養皮膚,怕冷的感覺就會消失。

這種熱,不是外感寒邪,皮膚表面發熱,而是腎臟受到脾胃下流的濕氣,閉塞了下方,導致陰火向上衝,蒸發產生燥熱,熱從下而上,直衝頭頂,蔓延到皮膚,使全身感到燥熱。必須要脫掉衣服,待在寒涼的地方,燥熱才會緩解,或是熱到極致出汗後,也會緩解。而外感寒邪引起的發熱惡寒,怎麼可能會有出汗的情況呢?如果外感風寒出汗了,病情就會好轉。用這些來分辨,不是像黑白一樣容易區分嗎?

內傷體虛引起的發熱,是躁熱。有時是因為口中吸入風寒之氣,鬱結了陰火,導致咽喉不通暢。吸入的氣,想要進入體內,卻被膈上的衝脈之火阻擋,使氣進不去。胸中的氣被外來的風寒所阻礙,無法舒展,使人口閉目瞪,嚴重時會發出聲音,氣無法上下流通,堵在咽喉,好像快要斷氣一樣。有時候也會因為打嗝、嘔吐等原因而引起躁熱,這些躁熱的出現都是有原因的。

而體表虛弱、怕冷的現象又會出現。體表虛弱,又被陰火侵襲,躁熱會短暫出現一下就過去。體表虛弱沒有陽氣,不能抵禦風寒的現象又會出現。體表虛弱沒有陽氣,這種情況常常發生,而躁熱則是偶爾發生。這兩種情況不會同時出現,躁熱出現時寒冷就會消失,寒冷出現時躁熱就會消失,不像外感寒邪引起的寒熱交加,持續不斷。

各種疾病都可能出現身體發熱,這種發熱又稱為「肌熱」,或是「皮膚間熱」。用手去摸才會感覺到,這是肌肉組織有形體的熱,必須等到陰陽調和,出汗後才會痊癒。千萬不要從這些來判斷,因為無論虛證、實證、內病、外病,都有可能出現這種發熱,所以很難分辨。判斷的標準,還是要依照病人自己感覺到的發熱惡寒,以及躁熱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