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六 (5)

1. 養老編

孔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聖言所包自廣,若必待親終,然後盡於大事,亦非聖賢之意。

君子曰:曾元養小體。曾子豈安養小?或因貧富豐儉之不同,或偶因珍奇之一事。

人子父母之奉,不在富奢,雖一橘亦可奉親。故諺曰:人能以愛子之心愛親,孝矣。若非理之奉,亦不為孝。

古人有對客烹雞,已而供母者,今人卻不能然。

父母之言或有差錯,人子不可對人質正,待後言之。如不害事,亦不必言。

凡百家事,人子必須與親商榷,然後行之,庶免乖忤。若親意堅執,小有未善,亦當勉從。

父母賢明,自是均一。或有所偏向,財帛不均,為子者必自解,曰:此財帛父母之物也。若初不有此,奈何?有或遇水火盜賊失去,又將奈何?其不才之子,必怨對其親,或至終身不相見者有之,尚得謂之人子乎?何其卑弱之甚也。

人各有所偏,偏處最明,善道君親者,必自明處傍引正之。人子諫親,知其必不肯從,必厚結親之摯友,或所親信之人,於其不意之中解之,必致其情。

2. 起居編

老人火衰必自多寒,又不勝衣,當以熟絹軟布為之,所套花綿,年換新者。

父母送終之具,五十以後即當漸備,常以夏月為懼。

春時遇天氣頓暖,不可頓減綿衣。緣老人氣弱骨疏,風冷易傷,才透春時,但多令夾衣,遇暖之時,一重重漸減,即不致暴傷也。

老不耐風,非不耐風也,只當調氣爾;少不耐勞,非不耐勞也,只當調脾爾。

六十忌入房戶,所以輔衰,故重性命也。

人年五十以上皆常大便不利,或成苦下痢。有斯二疾常須預防。若秘澀則宜數食葵菜等滑物,如其下痢宜與姜韭溫熱之菜。老人於四時之中常宜溫食,不得輕之。

養老之要,耳無妄聽,口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此皆有益於老人也。又當愛心,每有誦唸,無令耳聞,此為要妙耳。

老人之道,常念善,無念惡;常念生,無念殺;常念信,無念欺。無作博戲,強用氣力,無舉重,無疾行,無喜怒;無極視,無極聽;無大用意,無大思虎;無吁嗟,無叫喚;無歌嘯,無啼泣;無悲愁,無哀慟;無慶弔,無接對賓客。能如此者,可無至病,長壽斯必也。

老人常避大風、大雨、大寒、大暑、大霧、霜、霰、雪、旋風、惡氣,能不觸冒者,是大吉祥也。

老人所居之室,必須大周密,無致風隙也。

老人須知服食將息,調身按摩,搖動肢節,導引行氣,不得對面殺生,以奉養也。

3. 藥餌編

丹溪云:人生至六十、七十之後,精血俱耗,平居無事已有熱證,何者?頭傾目眩,肌癢溺數,鼻涕牙落,涎多寐少,足弱耳聵,健忘眩暈,腸燥面垢,發白眼花,久坐兀睡,未風先寒,食則易飢,笑則易淚,但老境無不有此。

或曰:《局方》用烏附丹劑多與老人為宜,豈非以年老氣弱下虛,理宜用溫補?今皆以為熱,烏附丹劑將不可施之老人耶?曰:奚止烏附丹劑不可妄與,至於好酒膩肉、濕面肉汁、燒炙煨爆,辛辣甜滑皆在所慎。或者又曰:甘旨養老,經訓具在,為子與婦,一有不及,孝道便虧,而吾子之言若是,其將有說以通之乎?曰:正所謂道並行而不相悖者,請詳言之。古者井田之法行,鄉閭之教興。

人知禮讓,比屋可封。肉食不及幼壯,五十方才食肉。當時之人血氣充和,筋骨堅凝,腸胃清厚,甘旨養老,何由致病?今則不然,幼小食肉,強壯恣饕。比及五十,疾巳蠭起,氣耗血竭,筋柔骨痿,腸胃壅閼,涎沫充溢,而況人身之陰,難成易虧。六七十之後,陰不足以配陽,孤陽幾欲飛越,因天生胃氣尚爾留連,又藉水穀之陰稽縻而不走耳。所陳前證皆是血少。

經曰:腎惡燥。烏附丹劑非燥而何?夫血少之人若防風半夏蒼朮香附俱是燥劑且不敢多,況烏附丹劑乎?或者又曰:一部《局方》悉是溫熱養陽,吾子之言無乃謬妄乎?子曰:《局方》用燥劑,為劫濕病也,濕得燥則豁然而收。《局方》用暖劑,為補虛病也,補腎不如補脾,得暖則易化而食進,下雖暫虛,亦可少回。

《內經》治法,亦許用劫,正是此意。蓋為質厚而病淺者設也,此亦儒者用權之意,若以為經常之法,豈不太誤?彼年老者,質雖厚,此時亦近平薄;病雖淺,其本亦易於發,而可劫藥以取遠效乎?若夫形肥者血多,形瘦者氣實,間或有可劫者,設或失手,何以收救?吾寧稍遲,可以計出萬全,豈不美乎?烏附丹劑其不可輕試也,明矣。至於飲食,尤當謹節。

夫老人內虛脾弱,陰虧性急。內虛胃熱,則易飢而思食;脾弱難化,則食已而再飢。陰虧難降則氣鬱而成痰,至於視聽言動皆成廢懶,百不如意怒火易熾。雖有孝子孝孫,亦是動輒扼腕,況未必孝順乎?所以物性之熱者,炭火製作者,氣之辛辣者,味之甘膩者,其不可食也,明矣。雖然,腸胃堅厚,神氣深壯者,世俗觀之何妨奉養,從口固快一時,積久必為患害。

由是觀之,多不如少,少不如絕,爽口多疾,厚味措毒。前哲格言猶在人耳,可不慎歟?或曰:如子之言,殆將絕而不與,於汝安乎?予曰:君子愛人以德,小人愛人以姑息,況施於所尊者哉?惟飲與食將以養生,不以致疾,若以所養轉為所害,恐非君子之所謂孝與敬也。然則如之何則可?曰:好生惡死,好安惡病,人之常情。

為子為孫必先聞之以義理,曉之以物性,旁譬曲喻,陳說利害,意誠辭確,一切以敬慎行之,又次以身先之,必將有所感悟,而無扦格之逆矣。吾子所謂絕而不與,施於有病之時,尤是孝道。無病之時,量酌可否,以時而進。

某物不食,某物代之,又何傷於孝道乎?若夫平居閒話,素無開導誘掖之言,及至飢腸已鳴,饞涎已動,飲食在前,馨香撲鼻,其可禁乎?經曰:以飲食中養之,中之一字恐與此意合,請勿易看過。愚謂然而醫書《內經》曰:陰陽之妙,變化無窮,造化皆出於此。如秦越人演八十一難,止得《內經》中一二,仲景取其傷寒一節,劉守真以熱論變仲景之法,李明之以飲食勞役立論。

恐先仲景書者以傷寒為主,恐誤內傷作外感;先明之之書者,以胃氣為主,恐誤外感為內傷;先守真書者,以熱為主,恐誤以寒為熱。不若先主於《內經》,則自然活潑潑地。或曰:今之醫,但看《脈訣》以為診視,閱諸方書便可治病,似為簡便。先生之教讀《內經》,雖識病,無方可據,《脈經》千條萬緒,難以撫尋。

曰:只欲如此,人之生命至重,非積歲月之功,豈可便視人之疾?前人立論制方,有與《內經》意合者,有穿鑿者,立意偏者,有因病人之虛實形氣脈證而制方,有病之變化無窮,人之形志苦樂不一,有地土所宜,證有相似,治有不同。不讀《內經》,便與據方施治,若有差誤,死不復生。

人雖不知,於心安乎?脈理精微,通陰陽造化之理,千變萬化,聖人尚論其端緒,秘其蘊奧。善為脈者,從而推廣,豈高陽生數語之《脈訣》能盡無窮之病耶?斯為醫之可法,然事親者,固當知醫之事,亦不可不知醫之為事。醫士果良,則親疾可托也。司馬溫公曰:父母有疾,專當以迎醫、驗方、合藥為務,則知醫豈非人子之事哉?程子曰:病臥於床,委之庸醫,比之不慈不孝。事親者亦不可不知醫。

然委之庸醫,是不知醫之為事也。噫!大抵醫藥之道,奚可草草而為哉?二子之言,良有以也。

高年之人多有宿疾。積氣所攻,則精神昏倦,宿患發動。又復經冬已來,擁爐熏衾,啖炙飲熱,至春成積,多所發泄,致體熱頭昏,膈壅涎漱,四肢勞倦,腰腳不任,皆天所發之疾也。常宜體候,若稍覺微疾,不可復行疏利,恐傷臟腑,別生余疾,俱只用消積和氣涼膈化痰之藥消解而已。

夏月老人尤宜保扶,若檐下故道,穿隙破窗,皆不可納涼,此為賊風,中人暴毒。宜居虛堂靜室、水次木陰,潔淨之處,自有清涼。每日侵晨進溫平暖氣湯散一服,飲食溫軟,不令太飽,但時復進之。渴用飲粟米溫飲,豆蔻熱水;生冷肥膩,尤宜戒之。緣老人氣弱,當夏之時,納陰在內,以陰弱之腹,當冷肥之物,則多成滑泄,一傷真氣,卒難補復。

若是氣弱老人,夏至以後,宜服不燥熱平補腎氣暖藥三二十服,以助元氣,若蓯蓉丸八味丸之類無妨。

冬月最宜養老密室。溫淨衾服,調其飲食,適其寒溫。大寒之日,山藥酒肉時進一杯,以扶衰弱,以禦寒氣。不可遠出,觸冒嚴風,緣老人血氣虛怯,真陽氣少,若感寒邪,便成疾患,多為嗽逆、麻痹、昏眩之疾。炙爆燥毒之物尤切戒之。若食炙爆燥熱之物,故多有壅噎、痰嗽、咽目之疾。

亦不宜澡沐,陽氣內蘊之時,若加湯火所逼,須出大汗。高年之人陽氣發泄,骨肉疏薄,易為傷動,多感外疾。惟早眠晚起,以避霜威,朝宜欲少醇酒,然後進粥,臨臥宜服快脾消化藥一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