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2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9)

1. 內經要旨(下)

2. 論治篇第四

岐伯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治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血,(小絡,當是手少陰心經之小絡。)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

異法方宜篇,帝曰:醫之治病,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

不同,謂針石灸焫毒藥導引按摩之不同。地勢有高下燥濕之勢也。

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東方之域,魚鹽之地,海濱之民多食魚,魚發瘡而熱中,鹽發渴而勝血,故民黑色病瘡瘍,治宜砭石。砭石,以石為針,而決膿血。

西方者,金玉之域,砂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

西方之民,水土剛強,腠理閉密,外邪不能傷,故病多內傷七情,飲水色欲而已。治宜毒藥攻其內也。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

北方水寒冰冽,故病臟寒,其治宜艾灸燒灼,謂之灸焫。

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

南方之民嗜酸,故腠理致密。又卑下之濕內鬱而不得發泄,故病攣痹。用微針所以疏瀉之是也。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者,亦從中央出也。

中央之地濕,故生物眾,四方輻輳,故民食雜不勞,然濕氣在下,民多病痿厥寒熱。治宜導引,謂搖其筋骨,動其支節,按蹺,謂抑皮肉捷舉手足是也。

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聖人治人,隨方而各得其宜也。

陰陽應象篇,曰:善治者治皮毛,止於始萌。其次治肌膚,(救其已生。)其次治筋脈,(攻其已病。)其次治六腑,(治其已甚。)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此言治病當治其未病,則易愈。延及腑臟,則病深而難愈,故曰半死半生。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

始起者,輕微在於經腠,外邪未及深入,可剌以針而瀉之。已,止也。

其盛者,可待衰而已。

邪氣盛甚,而遽止之,非惟不足以祛邪,而正氣亦反受其傷也,故必待其衰而治之。如藏瘧者,不可於其勢之方興而止,痢者,必俟其勢,將艾,如兵法避銳盛而擊惰歸之意也。

白話文:

論治篇第四

岐伯說:精神過於亢奮就會不停地笑,精神不足就會悲傷。治療精神亢奮,要用針刺放血的方式,泄掉手少陰心經小絡的血。放血時不要刺得太深,避免傷到大的經脈,這樣精神就能恢復平和。

異法方宜篇

黃帝問:醫生治病,同一種病卻用不同的方法,但都能治好,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地理環境造成的。

這裡說的不同,指的是針刺、砭石、艾灸、火燒、毒藥、導引、按摩等不同的治療方法。地理環境有高低、乾燥潮濕等差異。

所以東方,是萬物開始生長的地方,是魚鹽產地,靠近海邊。那裡的人們吃魚而且喜歡吃鹹,都能安於居住在那裡,覺得那裡的食物美味。魚使人體內生熱,鹽會使血液過盛,所以那裡的人們皮膚都比較黑,毛孔粗疏,容易長癰瘡。治療這種病,適合用砭石,所以砭石這種治療方法也是從東方傳來的。

東方是魚鹽產地,海邊居民大多吃魚,魚會使人長瘡且體內生熱,鹽會使人口渴且血液過盛,所以人們皮膚黑,容易長瘡瘍。治療適合用砭石,砭石是用石頭做的針,用來切開膿包放膿血。

西方,是盛產金玉、砂石的地方,是天地之氣收斂的地方。那裡的人們住在山陵上,風比較大,水土比較堅硬。那裡的人們不穿絲綢,只穿粗布,吃高油脂的食物,所以邪氣不容易侵入身體。他們得病多因內部因素,治療適合用毒藥,所以毒藥這種治療方法也是從西方傳來的。

西方的人們,水土堅硬,皮膚紋理緊密,外部邪氣難以侵入,所以得病多是內傷,因為情緒、飲水、性慾等因素導致。治療適合用毒藥攻打體內。

北方,是天地閉藏的地方。那裡地勢高而多山,風寒冰冷。那裡的人們喜歡住在野外,吃乳製品,容易因體內寒冷而導致腹脹等疾病。治療適合用艾灸,所以艾灸這種治療方法也是從北方傳來的。

北方天氣寒冷,所以容易因體內寒冷而生病,治療適合用艾草燒灼,這就是艾灸。

南方,是天地生長萬物,陽氣旺盛的地方。那裡地勢低窪,水土比較柔弱,容易聚集霧氣和露水。那裡的人們喜歡吃酸味和腐肉,所以皮膚紋理細密,顏色偏紅。容易得肢體痙攣麻痹的疾病,治療適合用細針。所以細針這種治療方法也是從南方傳來的。

南方的人們喜歡吃酸,所以皮膚紋理緊密。又因為地勢低窪潮濕,濕氣鬱積在體內無法發散,所以容易得肢體痙攣麻痹的疾病。用細針就是為了疏通和宣泄體內的濕氣。

中央,那裡地勢平坦且潮濕,是天地孕育萬物的地方,物產豐富。那裡的人們飲食雜亂,不怎麼勞動,所以容易得痿軟、厥逆、寒熱等疾病。治療適合用導引和按摩,所以導引和按摩這種治療方法也是從中央產生的。

中央地帶潮濕,所以生物種類繁多,四面八方的人們聚集到這裡,所以人們飲食雜亂,不怎麼勞動。然而濕氣在下,人們容易患上痿軟、厥逆、寒熱等疾病。治療適合用導引,也就是搖動筋骨、活動關節,按摩也就是按壓皮膚、靈活舉動手足。

所以,聖人綜合各種方法來治療疾病,都能夠找到適合的方法。所以治療方法不同,但都能治好病的原因,就是了解病情的性質,掌握治療的大方向。

聖人治病,會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採取適宜的治療方法。

陰陽應象篇

說:善於治病的人,會從皮膚毛髮開始治療,將疾病扼殺在萌芽狀態。其次是治療肌肉皮膚(來挽救已經發生的病症)。再次是治療筋脈(來攻打已經發生的疾病)。再次是治療六腑(治療已經很嚴重的病症)。最後才治療五臟,治療五臟的病,就已經是半死半生了。

這說明治療疾病應當在疾病尚未發生時就進行,這樣容易治癒。如果拖到影響腑臟,那病情就已經很深,很難治好了,所以說半死半生。

疾病剛開始發作的時候,可以用針刺的方式治療。

剛開始發作,病情輕微,還在皮膚紋理間,外部邪氣還沒有深入體內,可以用針刺來泄掉邪氣。這裡的“已”是停止的意思。

當病情發展到很嚴重的時候,要等到它衰弱的時候再治療。

邪氣很盛的時候,如果強行阻止,不僅不能驅除邪氣,反而會損傷正氣,所以必須等待邪氣衰弱的時候再治療。比如得了瘧疾的人,不能在其發作最猛烈的時候制止,拉肚子的人,也必須等到症狀開始減輕的時候再治療。這就像兵法上避開敵人銳氣正盛的時候,而攻擊其鬆懈退兵的狀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