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

1. 取穴尺寸圖說

人身經脈十四,絡脈十五,原穴十二,誠為一身樞要。綱維之大,不可以不熟會於胸中。至於取法,如《標幽賦》云: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今世之醫惟取中指中節,謂之同身寸,凡取諸穴悉依之,其亦未之思耳。殊不知同身之義,隨身之大小肥瘦長短,隨處分折而取之,則自無此長彼短之弊,而庶幾乎同身之義有準矣。

若以中指為法,如瘦人指長而身小,則背腹之橫寸豈不太闊耶;如肥人指短而身大,則背腹之橫寸豈不太狹耶。古人所以特謂同身寸法者,蓋必同其身體,隨在而分析之,固無肥瘦長短之差訛也。如頭部則以前眉中直上至後大杼骨共折一尺八寸,眼內眥角至外眥角為一寸,頭部直橫寸法悉依此准。

白話文:

人體經絡穴位,至關重要,不可不熟

人體共有十四條經脈,十五條絡脈,十二個原穴,這些都是人體運作的樞紐,就像身體的骨架和筋脈一樣重要。想要了解人體,就必須熟練掌握這些知識。

關於取穴的方法,《標幽賦》中說:「取五個穴位,用其中一個穴位來確定位置,就能精準找到其他四個穴位;取三個經脈,用其中一條經脈作為標準,就能準確找到另外兩條經脈。」

現在很多醫生都用中指中節作為同身寸,以此來取穴。然而,他們似乎沒有仔細思考,同身寸的意義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要根據每個人的身體大小、肥瘦、高矮等因素,靈活地調整取穴位置,這樣才能避免因為取穴位置不準而造成的偏差。

如果只用中指作為標準,例如瘦人手指較長,而身體較小,那麼背部和腹部之間的橫寸就會過寬;反之,肥人手指較短,而身體較大,那麼背部和腹部之間的橫寸就會過窄。古人之所以稱之為同身寸,就是因為要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隨機應變地分析取穴位置,才能避免因為身材差異造成的偏差。

比如,頭部的穴位,應該以眉心直上至後大杼骨的距離作為一尺八寸,眼內眥角至外眥角的距離作為一寸,以此來確定頭部的橫寸和直寸。

如背部自大椎下至尾骶共折三尺,橫寸第二行連脊分開各二寸,第三行連脊分開各三寸半,背部直橫寸法悉依此准。如腹部天突至膻中折六寸,歧骨至臍折八寸,臍下至毛際折五寸,兩乳對摺八寸,腹部直橫寸法悉依此准。如四肢尺寸,手肘內曲澤穴至經渠為一尺,足膝至踝尖為一尺六寸,踝尖至地為三寸,亦不獨以中指為法也。何後世不論背腹,概以中指謂之同身,簡面是行簡,訛而愈訛。

愚故悉圖背腹,總較尺寸,以備考取之便。倘考有未盡、法有未周,惟同志者訂之,庶斯集之無遺憾也。

白話文:

背部從大椎骨往下到尾椎骨,總共三尺長。橫著量,第二行兩側距離脊椎各兩寸,第三行兩側距離脊椎各三寸半,背部直線與橫線的尺寸都依此標準。腹部從天突穴到膻中穴,長六寸;從歧骨到肚臍,長八寸;從肚臍到毛際,長五寸;兩乳頭之間,長八寸。腹部直線與橫線的尺寸都依此標準。四肢尺寸,手肘內側彎曲的澤穴到經渠穴,長一尺;腳膝蓋到腳踝尖,長一尺六寸;腳踝尖到地面,長三寸,不只用中指來量。後世不論背部腹部,都用中指來量,叫做「同身」,簡化了方法,卻也錯誤百出。

我因此畫出背部和腹部圖,並詳細列出尺寸,方便大家參考使用。如果還有遺漏或不完善的地方,希望同行者能指正,讓這套方法更加完備。

2. 背部穴俞歌

二節大椎,風門肺俞,厥陰心督,肝膈膽脾,胃俞三焦,腎俞氣海,大腸關元,小腸膀俞,中膂白環,上次中下,(皆窌也。)膏肓肓門,四花六穴,腰俞命門,穴皆可徹。

白話文:

二節大椎、風門和肺俞,厥陰心包和督脈,肝俞、膈俞、膽俞和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和氣海,大腸俞和關元,小腸俞和膀胱俞,中膂俞和白環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這些都是穴位),膏肓和肓門,四花六穴,腰俞和命門,這些穴位都可以進行針灸治療。

3. 腹部中穴歌

天突璇璣,華蓋紫宮。玉堂膻中,中庭鳩尾。巨闕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闕交海。石門關元,中極曲骨。膀門二寸,夾臍天樞。期章二門,不可不知。

白話文:

天突、璇璣、華蓋、紫宮、玉堂、羶中、中庭、鳩尾、巨闕、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闕、交海、石門、關元、中極、曲骨、膀門(位於臍旁兩寸)、天樞、期門、章門,這些穴位非常重要,不可不知。

4. 頭部

前髮際至後髮際折作十二節,為一尺二寸。前髮際不明者,取眉心直上行三寸。後髮際不明者,取大椎上行三寸。前後俱不明者,折作一尺八寸,頭部直寸並依此法取。眼內眥角至外眥角為一寸,頭部橫穴並依此穴寸法。

神庭穴至曲差穴,曲差穴至本神穴,本神穴至頭維穴各一寸半,自神庭至頭維共四寸半。

白話文:

將頭頂從前髮際到後髮際分成十二等份,每份是一尺二寸。如果前髮際不明確,就從眉心向上直線量三寸。如果後髮際不明確,就從大椎穴向上直線量三寸。如果前後髮際都不明確,就將頭頂分成十八等份,每份是一尺八寸。頭部直線上的穴位都用這個方法量。

從眼內眥角到眼外眥角是一寸,頭部橫向的穴位都用這個方法量。

神庭穴到曲差穴是一寸半,曲差穴到本神穴是一寸半,本神穴到頭維穴是一寸半,從神庭穴到頭維穴總共是四寸半。

5. 背部

大椎穴下尾骶骨穴共計二十一椎,通作三尺。(故謂人為三尺之軀者此也。)上七椎每椎一寸四分一釐。(共九寸八分七釐。)中七椎每椎一寸六分一釐,十四椎與臍平。(共二尺一寸一分四釐。)下七椎每椎一寸二分六釐。(共八寸八分二釐。)

第二行,夾脊各一寸半,除脊一寸,共折作四寸分兩傍。

第三行,夾脊各三寸,除脊一寸,共折作七寸分兩傍。

白話文:

從大椎穴到尾骶骨穴共有二十一節椎骨,合起來稱為三尺。上七節椎骨每節長一寸四分一釐,一共九寸八分七釐。中七節椎骨每節長一寸六分一釐,十四節椎骨與臍平,一共二尺一寸一分四釐。下七節椎骨每節長一寸二分六釐,一共八寸八分二釐。

夾脊兩側,每一側分別長一寸半,脊柱本身長一寸,兩側加起來共計四寸。

夾脊兩側,每一側分別長三寸,脊柱本身長一寸,兩側加起來共計七寸。

6. 腹部

膺部腹部橫寸,並用對乳間橫折作八寸,膺腹橫寸取穴悉依上法。直寸取穴,依心胸歧骨下至臍共折八寸,臍下至毛際橫骨折作五寸,天突至膻中折作六寸八分,下行一寸六分為中庭,上取天突至中庭共折八寸四分。手足穴並用中指寸取之。

謹按同身尺寸,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發所覆者顱至項尺二寸,發以下至頤長一尺,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至𩩲𩨗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𩩲𩨗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及則胃小。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迴腸廣長,不滿則短狹。

橫骨長六寸半,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才。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膝膕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故骨圍大則太過,小則不及。

白話文:

测量胸腹部时,横寸是指两乳头之间的宽度,用作八寸的参照。取穴时,应根据上述方法使用横寸。纵寸的取穴方法是,从心胸骨下缘到肚脐共八寸,肚脐到毛际横折五寸,天突穴到膻中穴六寸八分,向下行一寸六分为中庭穴,从天突穴到中庭穴共八寸四分。手足穴都用中指寸来测量。

一般来说,头部的最大骨围为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头发覆盖的范围,从头顶到脖子后部为一尺二寸,从头发末端到下巴长一尺,从喉结到锁骨中间长四寸,从锁骨到胸骨下缘长九寸,超过九寸则肺部偏大,不足则肺部偏小。从胸骨下缘到天枢穴长八寸,超过八寸则胃部偏大,不足则胃部偏小。从天枢穴到横骨长六寸半,超过六寸半则回肠偏长,不足则偏短。

横骨长六寸半,横骨上缘到内踝上缘长一尺八寸。内踝上缘到下缘长三寸半。内踝下缘到内踝长一尺三寸,内踝到地面长三寸。膝盖到脚踝长一尺六寸,脚踝到地面长三寸。因此,骨围过大则身体偏大,骨围过小则身体偏小。

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膝以下至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兩顴之間相去七寸。兩乳之間廣九寸。

兩髀之間廣六寸半。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至其末節長四寸半。項發以下至骨長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周身經穴隨處而取之,則其長短闊狹各合其度,而自無過與不及之弊矣。今人悉以中指一寸通身取之,烏得為之同身?當曰同指。

必其隨所處而取其穴道,故曰同身寸。)

白話文:

從肩膀到柱骨長一尺,腋窩到柱骨中間不見骨頭的部分長四寸,腋窩到肋骨下緣長一尺二寸,肋骨下緣到髖骨上緣長六寸,髖骨上緣到膝蓋中央長一尺九寸,膝蓋中央到腳踝長一尺六寸,外腳踝到京骨(腳踝骨突出點)長三寸,京骨到地面長一寸。耳朵後面到完骨(枕骨下緣)寬九寸,耳朵前面到耳門(耳前凹陷處)寬一尺三寸,兩顴骨之間相距七寸。兩乳頭之間寬九寸,兩髖骨之間寬六寸半。腳長一尺二寸,寬四寸半。肩膀到肘部長一尺七寸,肘部到手腕長一尺二寸半。手腕到中指第一節長四寸,到中指末端長四寸半。後腦勺到骨頭長二寸半,脊椎骨下緣到尾骨共二十一節,長三尺。全身穴位,都要根據位置的不同來取穴,這樣才能長短合度,避免過與不及的錯誤。現在有些人用中指一寸作為全身的標準,這怎麼能算得上是同身寸呢?應該叫同指寸。一定要根據穴位所在部位來取穴,才是真正的同身寸。

7. 十四經脈長短尺寸

手之六陽經脈從手至頭,長五尺,共計五六合三丈。

手之六陰經脈從胸走手,長三尺五寸,共計三六一丈八尺,五六合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之六陽經脈從頭走至足,長八尺,共計六八四丈八尺。

足之六陰經脈從足走入胸中,長六尺五寸,共計六六三十六,五六當三尺,合三丈九尺。

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共合九尺。

兩蹺脈從足至目,各長七尺五寸,共合一丈五尺。

十四脈都合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

白話文:

中醫經脈長度解說:

手部六陽經脈:從手部開始,向上延伸至頭部,每條經脈長五尺,六條經脈加起來總長三丈(約合九米)。

手部六陰經脈:從胸部開始,向下延伸至手部,每條經脈長三尺五寸,六條經脈加起來總長一丈八尺(約合五米四)。

足部六陽經脈:從頭部開始,向下延伸至足部,每條經脈長八尺,六條經脈加起來總長四丈八尺(約合十四米四)。

足部六陰經脈:從足部開始,向上延伸至胸部,每條經脈長六尺五寸,六條經脈加起來總長三十六尺(約合十米八)。

督脈和任脈:兩條經脈都長四尺五寸,加起來總長九尺(約合二米七)。

兩條蹺脈:從足部延伸至眼睛,每條經脈長七尺五寸,加起來總長一丈五尺(約合四米五)。

十四條經脈:加起來總長十六丈二尺(約合四十八米六)。

上述經脈: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重要通道,也是中醫診斷和治療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