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3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30)

1. 論治篇第四

因其輕而揚之。

因,從其所因也。因其邪氣輕,浮於表,而用氣輕薄之劑,而發揚之。如傷寒一、二日,用葛根之類是也。

因其重而減之。

重,則沉重而下墜者,如痢後重者,減去之,即瀉其實也。

因其衰而彰之。

彰,猶楊也。此指傷寒邪氣已衰,欲作正汗者,因而揚於外也。朱肱氏云:傷寒七八日,忽然兩手無脈或一手無脈,此是正汗來,用甘草、細辛之類助其汗,正謂此也。

其高者,因而越之。

越,過也。如膈上痰壅盛者,用稀涎之類吐之,使上越也。

其下者,引而竭之。

引,導引也。如濕氣勝而為濡瀉等證,用五苓散之類。又如積痢在下而為裡急後重等證,用承氣湯、牽牛散之類,引而竭之也。

中滿者,瀉之於內。

中滿,心下滿悶,而外無脹急之形,痞病是也,斯乃濕熱之為,以黃連、枳實、厚朴之類瀉之,使內消而無滓穢形之於外也。

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

此言熱邪內郁,宜於汗解,因其腠理乾燥而汗不得出者,以溫水微漬形體,使之腠理滋潤,以接其汗之出也。今用熱湯圍浴而出汗者是也。

其在皮毛者,汗而發之。

傷寒二三日,邪在表者,用麻黃之類,以發其汗也。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慓疾悍暴,按降收斂也。蓋謂陰虛火炎上而為喘嗽等證,宜以滋陰降火之劑,如四物湯加柏、知、五味子之類,故曰:按而收之。

其實者,散而瀉之。

散,汗解也。瀉,下也。蓋謂疫瘟之邪,從內而達於外者,並表裡兼治,如防風通聖之屬,故曰:散而瀉之。

血實宜決之。

瘀血壅盛者,宜紅花、蘇木之屬通之。如產後積惡經閉聚脹等證,用黑神散以決之。

氣虛宜掣引之。

掣引,猶言升提也。脾胃不足,陽氣下陷,而用升提之藥,補中益氣之類是也。又導引家使其氣行通暢亦是。

形不足者,補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氣,神氣也,味,五味也。形不足宜溫養神氣而調和之,精不足宜飲食藥品之滋味以補之也。

有餘者瀉之。

邪氣有餘者為實,實者瀉之。如汗下吐法是也。

不足者補之。

正氣不足為虛,虛者補之。《本草》云:補可以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

高者抑之。

邪氣在上者抑之,如吐衄等證。而內實者,用桃仁承氣湯之類下之。

下者舉之。

正氣下陷,舉而升之,如瀉泄痢疾久則下陷,宜用升麻、柴胡、補中益氣湯之類是也。

堅者削之。

堅積於內,以三稜、莪朮之類削之。

客者除之。

邪客於經者,除去之。

勞者溫之。

溫,溫養也。勞倦內傷者,當澄心息慮,以溫養之。

結者散之。

陽氣結滯者,如氣鬱不舒,用青皮、香附、枳殼、紫蘇之類散之。

留者攻之。

留,不去也。攻,攻擊也。積塊不移,各從所惡攻之,如硇砂、水銀去肉積,神麯、麥芽去酒積,水蛭、虻蟲去血積,木香、檳榔去氣積,附子、硫黃去寒積。又云氣血留積為毒者,不以毒藥攻擊之可乎?如紫蘇去魚腥積,丁香、桂心去菜積,如貝母、南星、硝、黃草藥之屬,敷貼而攻之亦是。

白話文:

因為病邪輕微且向上飄散,就用輕薄的藥劑來幫助它發散出去。例如傷寒剛開始一兩天,使用葛根之類的藥物就是這樣。

因為病邪沉重且向下墜落,就減少病邪,也就是把沉重下墜的病邪排出去,就像痢疾之後感覺身體沉重,就要瀉下其實質。

因為病邪衰弱,就促使正氣發揚出來。這裡的發揚,就像是把東西舉起來。這是指傷寒病邪已經衰退,正氣想發汗的時候,就順勢幫助它發散到體外。就像朱肱說的:傷寒七八天,忽然兩手或一手沒有脈搏,這是正氣要發汗的徵兆,可以使用甘草、細辛之類的藥物來幫助發汗,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病邪在上部,就引導它向上排出。這裡的「越」是超過的意思。例如胸膈上方痰液壅塞,就用稀涎之類的藥物催吐,使痰液從上排出。

病邪在下部,就引導它向下排出。這裡的「引」是引導的意思。例如濕氣過盛導致腹瀉等症狀,就用五苓散之類的藥物。又例如積滯在下部,導致裡急後重等症狀,就用承氣湯、牽牛散之類的藥物,引導它們向下排出。

胸腹部脹滿,就從內部瀉下。這裡的「中滿」是指心下部位滿悶,但外表沒有脹痛的感覺,這就是痞病。這是因為濕熱引起的,可以用黃連、枳實、厚朴之類的藥物瀉下,讓體內病邪消散,不讓廢物殘留在體外。

如果體內有邪熱,就通過發汗來解決。這是說體內有熱邪鬱積,適合用發汗來治療。如果皮膚乾燥難以出汗,就用溫水輕輕擦拭身體,讓皮膚滋潤,以幫助出汗。現在用熱水泡澡來發汗就是這種方法。

病邪在皮膚表面,就用發汗的方法來驅散。例如傷寒二三天,病邪在表,就用麻黃之類的藥物來發汗。

病邪來勢兇猛,就用按壓和收斂的方法來治療。這裡的「慓疾悍暴」是指病邪來得快又強,所以要用按壓和收斂的方法。這通常是指陰虛火旺引起的喘咳等症狀,應該用滋陰降火的藥物,如四物湯加柏子仁、知母、五味子之類,所以說要「按而收之」。

病邪實在,就用發散和瀉下的方法來治療。這裡的「散」是指發汗解表,「瀉」是指瀉下。這通常是指疫病,病邪從內向外擴散,要表裡兼治,如防風通聖散之類的藥物,所以說要「散而瀉之」。

如果體內血瘀,就應該用活血化瘀的方法。例如瘀血積滯,應該用紅花、蘇木之類的藥物來疏通。像產後惡露不淨、月經不通、腹部脹滿等症狀,可以用黑神散來解決。

如果體內氣虛,就應該用升提的方法。這裡的「掣引」是升提的意思。脾胃虛弱,陽氣下陷,就應該用升提的藥物,如補中益氣湯之類的藥物。另外,導引術也可以使氣運行通暢,也是一種「掣引」的方法。

如果形體虛弱,就用補氣的方法來調理;如果精氣不足,就用補味的方法來滋養。這裡的「氣」是指神氣,「味」是指五味。形體不足應該溫養神氣來調和,精氣不足應該用食物和藥物的滋味來補養。

如果體內有餘,就用瀉下的方法來排除。這裡的「有餘」是指邪氣過盛,也就是實證,實證就要用瀉下的方法,例如發汗、瀉下、催吐等方法。

如果體內不足,就用補益的方法來滋養。這裡的「不足」是指正氣不足,也就是虛證,虛證就要用補益的方法。《本草》說:補益可以去除虛弱,人參、羊肉之類就是可以用來補虛的藥物。

如果病邪在上部,就用抑制的方法來治療。例如嘔吐、鼻出血等症狀。如果體內有實邪,就用桃核承氣湯之類的藥物來瀉下。

如果正氣下陷,就用提升的方法來治療。例如久瀉、痢疾導致正氣下陷,就應該用升麻、柴胡、補中益氣湯之類的藥物來提升。

如果體內有堅硬的積塊,就用削磨的方法來消散。例如用三稜、莪朮之類的藥物來削磨。

如果病邪是外來的,就用驅除的方法來消除。

如果身體勞倦過度,就用溫養的方法來調理。這裡的「溫」是溫養的意思。勞累過度導致內傷,應該靜心休息,用溫養的方法來調理。

如果體內氣機鬱結,就用疏散的方法來解開。例如氣鬱不暢,就用青皮、香附、枳殼、紫蘇之類的藥物來疏散。

如果病邪停留在體內不去,就用攻逐的方法來消除。這裡的「留」是不去的意思,「攻」是攻擊的意思。對於久積不散的積塊,要根據它們的特性來攻擊。例如硇砂、水銀可以去除肉積,神麯、麥芽可以去除酒積,水蛭、虻蟲可以去除血積,木香、檳榔可以去除氣積,附子、硫黃可以去除寒積。另外,氣血積滯導致中毒,不用毒藥來攻逐可以嗎?例如紫蘇可以去除魚腥積滯,丁香、桂心可以去除蔬菜積滯,像貝母、南星、硝石、黃草藥之類的藥物,敷在體表來攻逐病邪也是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