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3)

1. 大腸腑形

《內經》曰: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又云:大腸為白腸。

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

手陽明大腸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大指之次指謂食指也。凡經脈之道,陰脈行手足之裡,陽脈行手足之外。此經多血多氣,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別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遠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凡二十穴,左右共四十穴。

商陽(一名絕陽),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陽明大腸脈所出為井金。針一分,灸三壯。

白話文:

《內經》中記載,大腸是消化食物、傳輸排泄的器官,負責將食物殘渣轉化成糞便排出體外。大腸也稱為白腸。

當食物進入胃部後,大腸充滿食物,而胃部則空虛,因此有「實而不滿,滿而不實」的說法。

手陽明大腸經脈起於食指末端,沿著食指外側向上,經過合谷穴,進入兩條筋腱之間。大腸經脈富含血液和氣血,沿著手臂外側上行,經過肘部外側,肩部外側,穿過鎖骨,連接肺臟,向下穿過橫膈膜,最終與大腸相連。

大腸經脈的支脈從鎖骨上行,穿過頸部,進入下顎,從牙縫中穿出,環繞嘴唇,與人中穴相交,左邊的支脈通向右邊,右邊的支脈通向左邊,向上繞過鼻孔。

大腸經脈共有二十個穴位,左右兩側共四十個穴位。

商陽穴,又名絕陽穴,位於食指內側,距指甲邊緣約一韭葉長度,是手陽明大腸經脈的井穴,屬金。針刺深度為一分,艾灸三壯。

2. 手陽明大腸經穴圖

【主治】胸中滿,氣喘,肢腫痛,熱病汗不出,耳鳴耳聾,寒熱痎瘧,口乾頤腫齒痛,惡寒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盲。灸三壯。右取左,左取右,如食頃立已。

二間(一名間谷),在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溜為滎水。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喉痹頷䪼腫,肩背臑痛,振寒,鼻衄多驚齒痛,目黃口乾,口喎急,食不通,傷寒水結。

三間(一名少谷),在食指本節後內側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注為俞木。

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齒齲痛,嗜臥,胸腹滿,腸鳴洞泄,寒熱瘧,唇焦口乾,氣喘目眥痛,喜驚多唾,寒熱結水。

白話文:

主要治療:胸部脹滿,呼吸困難,四肢腫痛,發燒但不出汗,耳鳴耳聾,寒熱交替發燒,口乾舌燥,下巴腫痛牙齒疼痛,怕冷肩膀和背部疼痛連在一起,鎖骨部位疼痛,眼睛發青看不見。灸三壯。右側取穴左側,左側取穴右側,像吃飯的時間一樣,站立一會兒就會好。

二間穴(又名間谷),位於食指第一節關節前內側凹陷處。手陽明大腸經氣血流經此穴,為滎水穴。針刺三寸,灸五壯。

主要治療:喉嚨腫痛,下巴腫大,肩膀背部和手臂疼痛,畏寒,鼻出血,容易驚嚇,牙齒疼痛,眼睛發黃口乾舌燥,嘴巴歪斜,飲食不順暢,傷寒導致水腫。

三間穴(又名少谷),位於食指第一節關節後內側凹陷處。手陽明大腸經氣血匯聚於此穴,為俞木穴。

針刺三寸,灸三壯。

主要治療:喉嚨腫痛,咽喉有異物感,下排牙齒蛀痛,嗜睡,胸腹脹滿,腸鳴腹瀉,寒熱交替發燒,嘴唇乾燥口乾舌燥,呼吸困難,眼角疼痛,容易驚嚇,口水多,寒熱交替發燒導致水腫。

合谷(一名虎口),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過為原。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傷寒大渴,脈浮在表,發熱惡寒,頭痛脊強無汗,寒熱瘧,鼻衄不止,熱病汗不出,目視不明,偏正頭痛,腰脊內引痛,小兒單乳鵝。婦人妊娠,補合谷即墮胎。

陽谿(一名中魁),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行為經火。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狂言笑,喜見鬼,熱病煩心,目赤爛翳,厥逆頭痛,胸滿不得息,寒熱瘧,嘔沫,喉痹,耳鳴,驚掣,肘臂不舉,痂疥。

偏歷,在腕中後三寸,陽明絡脈別走太陰。針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合谷穴,又名虎口,位於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凹陷處,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傷寒大渴、脈浮發熱惡寒、頭痛脊強無汗、寒熱瘧、鼻衄不止、熱病汗不出、目視不明、偏正頭痛、腰脊內引痛、小兒單乳鵝、婦女妊娠。補合谷穴可導致墮胎。

陽谿穴,又名中魁,位於腕部上側兩筋之間的凹陷處,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經火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狂言笑、喜見鬼、熱病煩心、目赤爛翳、厥逆頭痛、胸滿不得息、寒熱瘧、嘔沫、喉痹、耳鳴、驚掣、肘臂不舉、痂疥。

偏歷穴,位於腕部後方三寸處,是陽明絡脈別走太陰經的穴位。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主治】肩膊肘腕疼,目䀮䀮,齒痛鼻衄,寒熱瘧,癲疾多言,喉痹耳鳴,汗不出,利小便。

溫溜(一名逆注,一名池頭),腕後大士五寸,小士六寸,《明堂》腕後五寸六寸間,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腸鳴腹痛,傷寒噦逆,噫膈氣閉,寒熱頭痛,喜笑狂言,見鬼吐沫,四肢腫,口舌痛,喉痹。

下廉,在輔骨下去上廉一寸,輔銳肉分外。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飧泄,癆瘵,小腹滿,小便血,狂言,偏風,濕痹,小腸氣,面無顏色,痃癖,腹痛不可忍,飧泄,臍腹痛,食不化,氣喘,涎出,乳癰。

上廉,在三里下一寸,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針五分,灸五壯。

白話文:

温溜穴主治肩膀、胳膊肘、手腕疼痛,眼睛昏花,牙痛流鼻血,寒熱發瘧,癲癇多話,喉嚨阻塞耳鳴,出汗困難,排尿不暢。温溜穴位於手腕後方,大拇指五寸,小拇指六寸處,明堂經說在手腕後方五寸六寸之間,針刺三分,灸三壯。

下廉穴主治腸鳴腹痛,傷寒發熱嘔逆,呃逆氣悶,寒熱頭痛,喜笑無常,胡言亂語,看到鬼魂就吐口水,四肢腫脹,口舌疼痛,喉嚨阻塞。下廉穴位於輔骨下方上廉穴一寸處,輔骨銳利處肌肉外側。針刺五分,灸三壯。

上廉穴主治飲食消化不良,癆病,小腹脹滿,小便帶血,胡言亂語,偏風,濕痺,小腸氣,面容蒼白,痃癖,腹痛難忍,消化不良,臍腹疼痛,吃不下東西,氣喘,流口水,乳腺炎。上廉穴位於三里穴下方一寸處,其經脈獨自通往陽明經會合處外側,針刺五分,灸五壯。

【主治】小便澀,腸鳴胸痛,半身不遂,手足不仁,喘息,大腸氣,腦風頭痛。

三里(一名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內起銳肉之端。針二分,灸三壯。

【主治】霍亂遺失,失音齒痛,項腫瘰癧,手痹不仁,中風口癖,手足不隨。

曲池,在肘外輔骨屈肘兩骨中,以手拱胸取之。手陽明大腸脈所入為合土。針七分,灸七壯至百壯。

【主治】繞踝風,手臂紅腫,肘中痛,偏風半身不遂,風邪泣出,喉痹不能言,臂膊痛,筋緩屈伸不便,無力,瘛瘲癲疾,皮膚乾燥,痂疥,婦人經脈不通。

肘髎,在肘大骨外廉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主治】小便困難,腸鳴音及胸部疼痛,半身麻痹,手腳無知覺,呼吸急促,大腸氣滯,腦風引起的頭痛。

三里(又名手三里),位於曲池穴下二寸處,按壓時可感受到一塊尖銳的肌肉。針刺深度二分,灸三壯。

【主治】霍亂後的嘔吐、失語症、牙痛、頸部腫脹、淋巴結腫大、手指麻痹、中風導致的口歪斜、手腳行動不便。

曲池,位於肘部外側,當肱骨和尺骨相交的彎曲處,以手拱胸的方式來找到此穴位。此穴是手陽明大腸脈的合穴,針刺深度七分,灸七壯至一百壯。

【主治】踝周圍風濕病,手臂紅腫,肘部疼痛,半身風濕導致的麻痹,風邪引發的流淚,喉部發炎無法說話,手臂疼痛,筋肉弛緩,活動不便,力量減弱,抽搐癲癇,皮膚乾燥,皮膚疹,女性月經不通。

肘髎,位於肘部大骨外側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主治】勞風嗜臥,臂痛不舉,麻木不仁。

五里,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禁針,灸十壯。

【主治】風癆驚恐,吐血咳嗽,肘臂痛難動,脹滿氣逆,微熱,瘰癧。

臂臑,肘上七寸,䐃肉端肩髃下一寸,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平手取之。手陽明絡手足太陽陽維之會。不宜針(《明堂》),灸七壯。

【主治】臂痛無力,瘰癧,頸項拘急。

肩髃(一名中肩井,一名偏肩),膊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有空,足少陽陽蹺之會。針六分,灸七壯。

【主治】中風偏風,半身不遂,手足不隨,肩臂痛不能向頭上,勞氣泄精憔悴,傷寒作熱不已,四肢熱,諸癭氣。昔有臂痛無力,不能挽弓,肩髃進針即可射。

白話文:

勞風嗜睡,手臂疼痛抬不起來,麻木沒有知覺,可以用五里穴。五里穴位於肘上三寸,沿着內側大脈中央。禁止針刺,可以用艾灸十壯。

風寒導致的驚恐,吐血咳嗽,肘臂疼痛難以活動,腹部脹滿氣逆,微微發熱,瘰癧,可以用臂臑穴。臂臑穴位於肘上七寸,肩峰下緣外側一寸,兩條筋與兩條骨之間凹陷處,平舉手臂取穴。手陽明經絡與手足太陽經陽維脈交匯處。不宜針刺,可以用艾灸七壯。

手臂疼痛無力,瘰癧,頸項僵硬,可以用肩髃穴。肩髃穴又名中肩井,又名偏肩,位於肩部上緣兩塊骨頭之間凹陷處,舉起手臂取穴,會有空隙。足少陽經陽蹺脈交匯處。針刺深度六分,可以用艾灸七壯。

中風偏風,半身不遂,手足不聽使喚,肩臂疼痛無法抬頭,勞損導致的氣虛精虧,身體虛弱,傷寒發熱不退,四肢發熱,各種癭氣,都可以用肩髃穴。過去有人手臂疼痛無力,無法拉弓,針刺肩髃穴後就能射箭。

巨骨,肩尖上行兩叉骨罅間陷中,手陽明陽蹺之會。禁針(《素注》),灸七壯。

【主治】驚癇吐血,胸中有瘀血,臂膊痛不得屈伸。

天鼎,頸缺盆上直扶突後一寸。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喉痹,嗌腫不得食。

扶突(一名水穴),氣舍後一寸五分,在頸當曲頰下一寸,人迎後一寸五分,仰而取之。

【主治】咳嗽多唾,上氣喘息,喉中如水雞,暴喑氣破。

禾髎,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屍厥及口不可開,鼻瘡瘜肉,鼻塞不聞香臭,鼽衄。

迎香,在禾髎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手陽明足陽明之會。針三分,禁灸。

白話文:

巨骨穴位於肩尖上行,兩叉骨之間的凹陷處,是手陽明經和陽蹺脈交會的地方。此穴禁針,灸七壯。

主治驚癇吐血、胸中有瘀血、臂膊疼痛,無法屈伸。

天鼎穴位於頸部缺盆上,直抵扶突穴後一寸。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主治喉痹、咽喉腫痛,無法進食。

扶突穴,又名水穴,位於氣舍穴後一寸五分,在頸部靠近下巴處,人迎穴後一寸五分,仰頭取穴。

主治咳嗽痰多、上氣喘息、喉中好像有水雞叫聲、突然失音、氣息不通。

禾髎穴位於鼻孔下方,水溝旁五分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主治屍厥、口不能張開、鼻瘡息肉、鼻塞聞不到香臭、鼻出血。

迎香穴位於禾髎穴上一寸,鼻孔下方五分處,是手陽明經和足陽明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三分,禁灸。

【主治】鼻塞不聞香臭,偏風喎斜,面癢浮腫,風動葉落,狀如蟲行,喘息不利,多涕有瘡,鼽衄鼻有瘜肉。

白話文:

主要治療:鼻塞無法嗅聞香臭,面部歪斜,面部瘙癢浮腫,像風吹葉落般的皮膚症狀,如同蟲子爬行的感覺,呼吸困難,多痰且有瘡,鼻出血,鼻腔內長有肉芽。

3. 手陽明經穴歌

手陽明脈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陽谿偏歷溫溜注,下廉上廉三里長。曲池肘髎迎五里,臂臑肩髃巨骨當。天鼎扶突禾髎接,終以迎香二十穴。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起於商陽穴,經過二間、三間,到達合谷穴。接著通過陽谿、偏歷、溫溜等穴位,往下至下廉、上廉,直到三里穴。再向上到曲池、肘髎,連接到五里穴,然後是臂臑、肩髃、巨骨穴。最後通過天鼎、扶突、禾髎,終止於迎香穴,總共有二十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