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4)

1. 手陽明經步穴歌

手陽明經屬大腸,食指內側起商陽。本節前取二間定,本節後取三間強。歧骨陷中尋合谷,陽谿腕中上側詳。腕後一寸是偏歷,五寸之中溫溜當。下廉上廉各一寸,上廉此下一寸方。屈肘曲中曲池得,池下二寸三里場。肘髎大骨外廉陷,五里肘上三寸量。臂臑髃下一寸取,肩髃肩端兩骨當。

巨骨肩端叉骨內,天鼎缺盆之上針。扶突曲頰下一寸,禾髎五分水溝旁。鼻孔兩旁各五分,左右二穴皆迎香。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穴位解說:

手陽明經屬大腸,食指內側起商陽。 手陽明經屬於大腸經,從食指內側的商陽穴開始。

本節前取二間定,本節後取三間強。 食指第一節的前端是二間穴,第一節的後端是三間穴。

歧骨陷中尋合谷,陽谿腕中上側詳。 拇指與食指之間凹陷處是合谷穴,手腕背側靠近拇指一側是陽谿穴。

腕後一寸是偏歷,五寸之中溫溜當。 手腕背側靠近小指一側,向後一寸是偏歷穴;往後五寸處是溫溜穴。

下廉上廉各一寸,上廉此下一寸方。 溫溜穴下方一寸是下廉穴,上廉穴位於下廉穴上方一寸,上廉穴再向上方一寸是臂臑穴。

屈肘曲中曲池得,池下二寸三里場。 屈肘時肘彎處是曲池穴,曲池穴下方二寸是三里穴。

肘髎大骨外廉陷,五里肘上三寸量。 肘關節外側骨頭的凹陷處是肘髎穴,肘髎穴向上三寸是五里穴。

臂臑髃下一寸取,肩髃肩端兩骨當。 臂臑穴位於肩關節外側凹陷處,肩髃穴位於肩端兩骨之間。

巨骨肩端叉骨內,天鼎缺盆之上針。 巨骨穴位於肩端叉骨的內側,天鼎穴位於鎖骨上方的凹陷處(缺盆)。

扶突曲頰下一寸,禾髎五分水溝旁。 扶突穴位於下顎骨下緣凹陷處,禾髎穴位於鼻翼外側,鼻唇溝旁。

鼻孔兩旁各五分,左右二穴皆迎香。 鼻孔兩側各五分處是迎香穴,左右兩側各有一穴。

2. 胃腑形

經曰: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又曰:胃為黃腸。

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

食入於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入於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人胃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圊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故平人七日不食而死也。

白話文:

古籍記載,胃是人體的糧食倉庫,各種味道的食物都從這裡經過。胃也被稱為黃腸,負責儲藏食物,滋養五臟。食物進入胃後,精華會散佈到肝臟,滋潤筋骨。食物的濁氣則會進入心臟,滋養血管。血管中的氣息會流經全身,最終歸於肺部。肺部匯聚全身氣血,將精華輸送到皮膚和毛髮。皮膚和毛髮再將精華傳輸到六腑,滋養腑臟。腑臟精氣充沛,會回歸到四臟,最終匯聚到一個叫做「權衡」的地方,維持身體的平衡。當身體平衡時,氣息就會順暢,決定人的生死。水喝進胃裡,精華會上升到脾臟,脾臟再將精華輸送到肺部,調節水分,最終流到膀胱。水分遍布全身,與五臟的陰陽平衡相呼應,維持人體的正常運作。一般人胃中常存有兩斗谷物、一斗五升水,每天排泄約五升,七天約排泄五斗七升三斗五升。因此,一般人如果七天不吃東西就會死亡。

3. 足陽明胃經穴圖

凡四十五穴,左右共九十穴。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行者,從缺盆下乳內廉,挾臍入氣衝中。

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裡下至氣衝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䯒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陽蹺脈任脈胃脈之會。禁灸,禁針。

白話文:

人體有四十五個穴位,左右兩邊加起來共九十個穴位。足陽明經脈起源於鼻樑與額頭交界處,沿着鼻樑外側向下,進入上齒內,再從口中出來,環繞嘴唇,向下與承漿穴相連,然後沿着下巴後方下緣,經大迎穴,循着頰車穴,上至耳前,經過客主人穴,沿着髮際線到達額頭。其中一條分支從大迎穴前下方走,經人迎穴,沿着喉嚨,進入鎖骨窩,向下連接膈肌,屬於胃經和脾經的絡脈。主幹則從鎖骨窩向下經過乳房內側,沿着腹部中央到達氣衝穴。

另一條分支從胃的下緣開始,沿着腹部內側向下,到達氣衝穴,然後向下經過髀關穴,到達伏兔穴,再進入膝蓋內側,沿着脛骨外側向下,到達腳踝,最後進入中指第二節內側。還有一條分支從膝蓋下方三寸處分出來,向下進入中指第二節外側。最後一條分支從腳踝上方分出來,進入大拇指間,並從大拇指尖端出來。

承泣穴位於眼睛下方七分處,正對瞳孔凹陷處,是陽蹺脈、任脈、胃脈的交會穴。禁灸禁針。

【主治】冷淚出,瞳子癢,遠視䀮䀮,昏夜無見,口眼喎斜。

四白,在目下一寸,直瞳子,令病者正視取之。針三分,灸七壯。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目昏痛,僻淚,眼弦癢,口眼喎僻不能言。

巨髎,挾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溝,蹺脈足陽明之會。針三分,灸七壯。

【主治】瘛瘲,唇頰腫痛,口喎僻,目瞳青盲無見,遠視䀮䀮,面風,鼻䪼腫,腳氣膝腫痛。

地倉,夾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脈微動,手足陽明任蹺脈之會。針三分,灸二七壯。

【主治】偏風,口眼喎斜,目不得閉,失音不語,飲水不收,水漿漏落,眼瞤動,遠視䀮䀮,昏夜無見。

白話文:

【主治】治療寒性的眼淚流出,眼睛癢,遠視模糊,夜晚視力減退,口角歪斜。

四白,位於眼睛下方一寸處,對準瞳孔,讓病人正視此穴進行刺激。針刺深度三分,灸七壯。

【主治】治療頭痛、頭暈,眼睛紅腫、模糊,流淚,眼睛周圍瘙癢,口角歪斜,無法說話。

巨髎,位於鼻孔旁邊八分,對準瞳孔與水溝,是蹺脈與足陽明經絡的匯合點。針刺深度三分,灸七壯。

【主治】治療肌肉抽搐,嘴脣、臉頰腫痛,口角歪斜,眼睛顏色變青、看不清事物,遠視模糊,面部風疹,鼻腫脹,腳部氣腫疼痛。

地倉,位於嘴角旁四分外,靠近下部有脈動的地方,是手足陽明經絡與任蹺脈的匯合點。針刺深度三分,灸二七壯。

【主治】治療單側風症,口角歪斜,眼睛無法閉合,說話困難,喝水時無法控制,流口水,眼睛跳動,遠視模糊,夜晚視力減退。

大迎,在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又以口下當兩肩是穴。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風痙口喑,口噤不開,唇吻瞤動,頰腫牙痛,寒熱瘰癧,舌強不能言,目痛不得閉。

頰車(一名機關,一名曲牙),耳下曲頰端近前陷中,開口有空。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中風口噤,失音不語,口眼喎斜,頰腫牙痛不可嚼物。

下關,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則閉,閉口有穴。足陽明少陽之會。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偏風,口眼喎斜,耳鳴耳聾,痛癢出汗失欠,牙車脫臼。

頭維,額角入髮際,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足少陽陽明二脈之會。針三分,禁灸。

白話文:

大迎穴位於下巴彎曲處向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的位置,也可以從口下當兩肩處找。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主治風痙口喑、口噤不開、唇吻瞤動、頰腫牙痛、寒熱瘰癧、舌強不能言、目痛不得閉。

頰車穴,又名機關、曲牙,位於耳下曲頰端靠近前陷中,張口時可看到空隙。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主治中風口噤、失音不語、口眼喎斜、頰腫牙痛不可嚼物。

下關穴位於耳前動脈下緣,合口時有空隙,張口時則閉合,閉口時則出現穴位。為足陽明經和少陽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主治偏風、口眼喎斜、耳鳴耳聾、痛癢出汗失眠、牙車脫臼。

頭維穴位於額角髮際內,本神穴旁一寸五分,神庭穴旁四寸五分。為足少陽經和陽明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三分,禁止艾灸。

【主治】頭痛如破,目痛如脫,淚出偏風,視物不明。

人迎(一名五會),頸下大脈動應手,夾結喉兩旁一寸五分,仰而取之以候五臟,足陽明少陽之會,禁針灸。

水突(一名水門),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咳逆上氣,咽喉癰腫,呼吸短氣,喘息不得臥。

氣舍,頸直人迎下夾天突陷中。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咳逆上氣,肩腫不能顧,喉痹咽哽食飲不下,癭瘤。

缺盆(一名天蓋),在肩下橫骨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喘急息賁,胸滿水腫,瘰癧,喉痹汗出寒熱,缺盆中腫外瘡,傷寒胸中熱不已。

白話文:

頭痛劇烈如同要裂開,眼睛疼痛像是要掉出來,淚水流出是受風寒所致,視力模糊不清。

人迎穴位於頸部下方,大動脈搏動處,靠近喉嚨兩側一寸五分,仰頭取穴,可觀察五臟的狀況,是足陽明經和少陽經的交會穴,禁止針灸。

水突穴位於頸部大筋前方,直線向下,在人迎穴下方,氣舍穴上方。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主治咳嗽上氣,咽喉腫痛,呼吸短促,喘息難以平臥。

氣舍穴位於頸部直線向下,人迎穴下方,夾著天突穴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

主治咳嗽上氣,肩部腫脹無法轉動,喉嚨阻塞,吞咽困難,食不下嚥,癭瘤。

缺盆穴位於肩部下方,橫骨凹陷處,也稱天蓋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主治呼吸急促,胸部滿悶,水腫,瘰癧,喉嚨阻塞,汗出寒熱,缺盆部位腫脹,外瘡,傷寒胸中熱氣不退。

氣戶,在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去中行各四寸,去膺窗四寸八分。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咳逆上氣,胸背痛,支滿喘急不得息,不知味。

庫房,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胸脅滿,咳逆上氣,呼吸不至,唾膿血濁沫。

屋翳,在庫房下一寸六分陷中,氣戶下三寸二分,去中行各四寸,巨骨下四寸八分仰而取之。針二分,灸五壯。

【主治】咳逆上氣,唾膿血濁痰,身腫皮膚痛不可近衣,淫爍,瘛瘲不仁。

膺窗,在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針四分,灸五壯。

白話文:

氣戶穴位於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凹陷處,仰頭取穴,距離中線各四寸,距離膺窗穴四寸八分。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五壯。主要治療咳嗽上氣、胸背痛、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味覺異常等。

庫房穴位於氣戶穴下一寸六分凹陷處,距離中線各四寸,仰頭取穴。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五壯。主要治療胸脅滿脹、咳嗽上氣、呼吸困難、咳出膿血濁痰等。

屋翳穴位於庫房穴下一寸六分凹陷處,即氣戶穴下三寸二分,距離中線各四寸,巨骨下四寸八分,仰頭取穴。針刺深度二分,艾灸五壯。主要治療咳嗽上氣、咳出膿血濁痰、全身浮腫、皮膚疼痛、皮膚病、抽搐、肢體麻木等。

膺窗穴位於屋翳穴下一寸六分凹陷處,距離中線各四寸。針刺深度四分,艾灸五壯。

【主治】胸滿短氣不得臥,腸鳴注泄,乳癰寒熱。

乳中,當乳之中是,微針,禁灸。

乳根,乳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胸下痛滿悶,膈氣不下,食噎,臂痛乳痛,悽悽寒熱,霍亂轉筋四厥。

不容,幽門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任脈各三寸,上脘兩旁各一寸,直四肋間。針五分,灸五壯。

【主治】腹滿痃癖,肩脅痛心痛,唾血喘嗽,嘔吐痰癖,腹虛鳴不嗜食,疝瘕。

承滿,不容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腹脹腸鳴,上氣喘急,食飲不下,肩息唾血。

白話文:

治療胸部滿悶、呼吸短促不能平躺、腸鳴腹瀉、乳房腫痛伴寒熱。針刺乳中穴,位於乳房中央,微針,禁灸。針刺乳根穴,位於乳房下方一寸六分陷中,左右各去中線四寸,向上取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治療胸部下方疼痛、滿悶、膈氣不降、飲食哽咽、手臂疼痛、乳房疼痛、寒熱交替、霍亂轉筋四肢厥冷。針刺不容穴,位於幽門旁各一寸五分,左右各去中線三寸,上脘兩旁各一寸,直達第四肋間。針刺深度五分,灸五壯。

治療腹部脹滿、痃癖、肩脅疼痛、心痛、吐血、咳嗽喘息、嘔吐痰濁、腹部虛弱、腸鳴、厭食、疝氣、瘕積。針刺承滿穴,位於不容穴下方一寸,左右各去中線三寸。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治療腹部脹滿、腸鳴、氣喘急促、飲食不下、肩部呼吸急促、吐血。

粱門,在承滿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針二分,灸五壯。

【主治】脅下積氣,飲食不思,大腸滑泄,完穀不化。

關門,在梁門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針八分,灸五壯。

【主治】善滿積氣,腸鳴卒痛,泄痢,不欲食,走氣痛,痰瘧,振寒,遺溺。

太乙,在關門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針八分,灸五壯。

【主治】心煩癲狂,吐舌。

滑肉門,在太乙下一寸,下夾臍下一寸至天樞,去中行各三寸。針八分,灸五壯。

【主治】癲狂,嘔逆吐血,重舌舌強。

天樞(一名長溪,一名谷門),去肓俞寸半,夾臍中兩旁各二寸陷中,大腸之募。針五分,灸五壯。(《拔萃》灸百壯。)

白話文:

梁門穴位於承滿穴下方一寸,距離身體正中線左右各三寸。針刺深度為二分,艾灸五壯。主治脅下積氣、飲食不思、大腸滑泄、完穀不化。

關門穴位於梁門穴下方一寸,距離身體正中線左右各三寸。針刺深度為八分,艾灸五壯。主治善滿積氣、腸鳴卒痛、泄痢、不欲食、走氣痛、痰瘧、振寒、遺溺。

太乙穴位於關門穴下方一寸,距離身體正中線左右各三寸。針刺深度為八分,艾灸五壯。主治心煩癲狂、吐舌。

滑肉門穴位於太乙穴下方一寸,向下延伸至夾臍下方一寸,即天樞穴,距離身體正中線左右各三寸。針刺深度為八分,艾灸五壯。主治癲狂、嘔逆吐血、重舌舌強。

天樞穴,別名長溪、谷門,位於肓俞穴下方一寸半,夾臍中兩旁各二寸陷中,是大腸的募穴。針刺深度為五分,艾灸五壯。《拔萃》記載灸百壯。

【主治】奔豚,泄瀉,赤白痢,水痢不止,食不下,水腫腹脹腸鳴,上氣衝胸,不能久立,久積冷氣,繞臍切痛,時上衝心,煩滿嘔吐,霍亂不嗜食,身黃瘦,女人癥瘕血桔成塊,漏下月水不調。

外陵,在天樞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腹痛,心下如懸,下引臍痛。

大巨,在外陵下一寸,天樞下二寸,去中行各二寸。針五分,灸五壯。

【主治】小腹脹滿,小便難,㿉疝,四肢不收,驚悸不眠。

水道,在大巨下三寸,去中行各二寸。針八分半,灸五壯。

【主治】肩背痠痛,三焦膀胱腎熱氣,婦人小腹脹痛引陰中,月經至則腰腹脹痛,胞中瘕,子門寒,大小便不通。

白話文:

主要用於治療奔豚、腹瀉、赤白痢疾、水瀉不止、食慾不振、水腫腹脹腸鳴、上氣衝胸、站立不穩、久積冷氣、繞臍劇痛、時常上衝心口、煩悶嘔吐、霍亂不思飲食、身體發黃消瘦、婦女癥瘕血塊、月經不調等症狀。

_外陵_穴位於天樞穴下1寸,距中線各2寸。針刺深度3分,灸5壯。

主要用於治療腹痛、心下如懸、下引臍痛等症狀。

_大巨_穴位於外陵穴下1寸,天樞穴下2寸,距中線各2寸。針刺深度5分,灸5壯。

主要用於治療小腹脹滿、小便困難、疝氣、四肢不收、驚悸失眠等症狀。

_水道_穴位於大巨穴下3寸,距中線各2寸。針刺深度8分半,灸5壯。

主要用於治療肩背痠痛、三焦膀胱腎臟熱氣、婦女小腹脹痛引至陰部、月經來潮時腰腹脹痛、子宮內有瘕塊、子宮寒、大小便不通等症狀。

歸來,在水道下二寸,去中行各二寸。針二分半,灸五壯。

【主治】奔豚,腎子上入腹引心痛,九疝,婦人血臟積冷。

氣衝(一名氣街),在歸來下,《素注》腹下夾臍相去四寸,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衝脈所起。針三分,灸七壯。

【主治】腹滿不得正臥,㿗疝,大腸中熱,身熱腹痛陰莖痛,奔豚,婦人無子,妊娠子上衝心,產難包衣不下。

髀關,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針六分,灸三壯。

【主治】腰痛膝寒,足麻木不仁,痿痹股內筋絡急,小腹引喉痛。

伏兔,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一云膝蓋上七寸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之狀,因以此名。

白話文:

「歸來」穴位,位於水道穴下方兩寸,距離中行穴左右各兩寸。針刺深度為二分半,艾灸五壯。

主治:奔豚,腎氣上衝至腹部引起心痛,九疝,婦女血瘀積冷。

「氣衝」穴位(又名氣街),位於歸來穴下方,《素問》中記載,腹部下側靠近肚臍處相距四寸,鼠蹊部上方一寸,動脈跳動明顯,可以摸到血管跳動。是衝脈的起點。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七壯。

主治:腹脹難以平躺,疝氣,大腸積熱,身體發熱、腹痛、陰莖疼痛,奔豚,婦女不孕,懷孕期間胎氣上衝至心臟,難產、胎盤滯留。

「髀關」穴位,位於膝蓋上方,伏兔穴後方交界處。針刺深度為六分,艾灸三壯。

主治:腰痛、膝蓋寒冷,足部麻木無知覺,痿痹,大腿內側筋絡緊繃,小腹連接到喉嚨疼痛。

「伏兔」穴位,位於膝蓋上方六寸,肌肉隆起處,正跪坐時取穴。也有人說,位於膝蓋上方七寸左右,各三指處,按壓會有肌肉隆起,像兔子一樣,因此得名。

【主治】腳氣膝冷風痹,婦人八部諸疾。

陰市(一名陰鼎),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針三分,禁灸。

【主治】腳膝冷,痿痹不仁,不得屈伸,寒疝,小腹痛滿。

梁丘,膝上二寸兩筋間。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腳膝痛,冷痹不仁,不可屈伸,足寒,乳腫痛。

犢鼻,在膝臏下䯒骨上,俠解大筋陷中,形如牛鼻故名。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膝中腫痛不仁,難跪,腳氣。

三里,在膝下三寸,䯒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兩筋分肉間,舉足取之。極重按之,則趺上動脈止矣。針五分,灸七壯。(《千金》灸二百壯。)

白話文:

主要治療腳氣、膝蓋冰冷、風濕痺症,以及婦女各類疾病。

陰市穴(又名陰鼎穴),位於膝蓋上方三寸、伏兔穴下方凹陷處,跪下取穴。針刺三分,禁止灸灼。

主要治療腳膝冰冷、痿痺麻木、無法屈伸、寒疝、小腹疼痛脹滿。

梁丘穴,位於膝蓋上方二寸、兩條筋之間。針刺三分,灸灼三壯。

主要治療腳膝疼痛、冷痹麻木、無法屈伸、腳寒、乳房腫痛。

犢鼻穴,位於膝蓋骨下方、脛骨上緣,靠近解剖大筋的凹陷處,形狀像牛鼻子,故名。針刺三分,灸灼三壯。

主要治療膝蓋腫痛麻木、難以跪下、腳氣。

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三寸、脛骨外側緣大筋內側凹陷處,兩條筋分開的肉之間,抬起腳取穴。用力按壓,則足背上的動脈就會停止搏動。針刺五分,灸灼七壯。(《千金方》中灸灼二百壯。)

【主治】胃中寒,心腹脹滿腸鳴,臟氣虛憊,真氣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痛,逆氣上攻,腰痛不得俯仰,小腸氣,痰癖,四肢滿,膝䯒痠痛,目不明。主治五勞七傷,羸瘦虛乏等證皆治。

巨虛上廉(一名上巨虛),三里下三寸,舉足取之。足陽明胃合手陽明大腸。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臟氣不足,偏風腳氣,腰腿手足不仁,腳脛痠疼不能久立,俠臍腹痛,腸中切痛。

條口,在下廉上一寸,舉足取之。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足膝麻木腳痛,趺腫轉筋,濕痹,足緩不收,不能久立。

巨虛下廉(一名下巨虛),上廉下三寸,蹲地舉足取之。足陽明胃與手太陽小腸合。針三分,灸七壯。

白話文:

胃寒、肚子胀满肠鸣、身体虚弱、气虚、腹痛不思饮食、便秘、心痛、逆气上涌、腰痛不能弯腰、小肠气、痰湿、四肢沉重、膝盖酸痛、视力模糊,以及五劳七伤、瘦弱虚弱等症状,都可以用巨虛上廉、條口、巨虛下廉三个穴位来治疗。巨虛上廉位于三里穴下三寸,针刺三分,灸三壮,主要治疗脏气不足、偏风脚气、腰腿手足麻木、腿部酸痛不能久站、腹部疼痛、肠道疼痛等症状。條口位于下廉穴上 一寸,针刺五分,灸三壮,主要治疗足膝麻木疼痛、脚肿抽筋、湿痹、足部无力不能收缩、不能久站等症状。巨虛下廉位于上廉穴下三寸,针刺三分,灸七壮,主要治疗脏气不足、偏风脚气、腰腿手足不仁、脚胫酸疼不能久立、侠脐腹痛、肠中切痛等症状。

【主治】小腸氣,面無顏色,偏風腿痿,足不履地,熱風冷痹,風濕痹喉痹,足跗不收,跟腫。

豐隆,外踝上八寸,下䯒外廉陷中,足陽明絡別走太陰。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厥逆小便難,怠惰,腿膝酸,屈伸不便,腹痛如切,肢腫足清寒濕,喉痹不能言,癲狂見鬼好笑。

解谿,在衝陽後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大指次指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足陽明胃脈所行為經火。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風氣面浮,厥氣上衝,腹脹頭痛,目眩顛疾煩心,膝股䯒腫,轉筋霍亂。

衝陽,足跗上五寸,去陷谷三寸骨間動脈,足陽明胃脈所過為原。針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主要治療小腸氣、面色蒼白、半身不遂、足部無力、熱風引起的痺症、風濕痺症、喉痺症、足部無法屈曲、腳踝腫脹。

豐隆穴位於外踝骨上方八寸,脛骨外側凹陷處,是足陽明經絡的別支,循行於足太陰經。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主要治療厥逆、小便困難、身體疲乏、腿膝酸痛、肢體僵硬、腹痛如刀割、肢體水腫、足部冰冷、喉痺症、癲狂、看見鬼魂、喜歡大笑。

解溪穴位於衝陽穴後方一寸五分,手腕上方凹陷處,足大拇指和次指直上足背凹陷處,是足陽明胃經循行路線上的經火穴。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

主要治療風邪入侵引起的面部浮腫、厥氣上衝、腹脹頭痛、頭暈眼花、煩躁不安、膝蓋和股骨腫脹、抽筋、霍亂。

衝陽穴位於足背上方五寸,距陷谷穴三寸,骨骼之間的動脈處,是足陽明胃經循行的原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主治】偏風,口眼喎斜,齒齲,跗腫,發寒熱,腹堅大,不嗜食,傷寒發狂。

陷谷,在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足陽明胃脈所注為俞木。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面目浮腫及水病,善噫,腸鳴腹痛,汗不出,振寒瘧疾。

內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陽明胃脈所溜為滎。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四肢厥逆,腹滿數欠,惡聞人聲,口喎,齒齲,鼻衄,赤白痢,手足逆冷。

厲兌,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足陽明胃脈所出為井金。針一分,灸一壯。

【主治】屍厥口噤,狀如中惡,心腹滿,水腫,熱病汗不出,寒熱瘧,不食,面腫,膝臏腫痛,多驚發狂。

白話文:

【主治】

  1. 偏風,口眼歪斜,齒齲,腳腫,發寒熱,腹脹大,不喜飲食,傷寒發狂。
  2. 陷谷穴,在足大趾與第二趾間,腳背骨後方凹陷處,距離內庭穴兩寸,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
  3. 面目浮腫及水病,善噫,腸鳴腹痛,無汗,顫抖寒熱瘧疾。
  4. 內庭穴,在足大趾與第二趾間的凹陷處,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5. 四肢寒冷,腹脹頻打呵欠,厭惡聽到聲音,口歪,齒齲,鼻出血,赤白痢疾,手腳冰冷。
  6. 釐兌穴,在足大趾尖端,距離指甲邊緣約韭葉寬度,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針刺深度一分,灸一壯。
  7. 屍厥口緊閉,狀似中毒,心腹脹滿,水腫,熱病無汗,寒熱瘧疾,不想吃東西,臉部腫脹,膝蓋腫痛,常驚嚇發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