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33)
卷之二 (33)
1. 論治篇第四
以勝相加,如病肝木,則肺金以勝而加之,至己所生則愈,至克己之氣所不勝而甚,至生己之氣而持,至己自旺之位而起。先定五臟之脈,謂肝弦心鉤肺浮腎營脾代之類。如經曰: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乃可言間甚、死生之期云。
血氣形志篇,曰: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
謂形不勞而志思苦者,結慮深思,榮衛乖否,宜盛瀉虛補,灸刺為宜之,此順氣之道也。
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
筋骨不勞,心神悅懌。病生於肉,衛氣留滿,以針瀉之,結聚膿血,以石破之,今世之用䤵針以破決之是也。
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
勞形者傷筋,治以藥熨及導引,則筋自舒而愈也。
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
形志俱苦,則氣血兩耗,而咽嗌為之不利也。治以百藥,乃榮衛益理,氣藥、血藥並行是也。
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以按摩醪藥。
按摩,所以導其閉塞,而使之通其經絡者也。醪藥,則藥酒也。藥以酒漬,使其能通經絡血脈,而善行氣者也。
湯液醪醴論篇,帝曰:其有不從毫毛生,而五臟陽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獨居,孤精於內,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亟而動中,是氣拒於內,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
此水氣脹滿之病,其本不從毫毛生,五臟陽氣竭耗,而脈氣孤危,故魄獨居。此四極亟而動中,氣拒內,形施外,故不與衣相保。
岐伯對曰:平治於權衡,去宛陳莝,是以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開鬼門,潔淨府。
此言量其內外輕重而施治,如水氣在內,則用以微動四極,繆剌其處,以復其形,以牽牛、甘遂之類瀉之,去其積,故曰去宛陳莝;水氣在表,用蒼朮、羌活之類汗之,故曰開鬼門;水氣在下,用五苓散之類,以利小水,故曰潔淨府。
藏氣法時論,曰: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
此肝經之病,而合於膽。凡經絡到處,皆為之病,兩脅下痛引小腹,善怒,此為肝經實病。目䀮䀮無見,耳無所聞,善恐,此肝脈系膽脈,風火上攻故也。脅中血滿,獨異於常,隨其左右而利之也。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脅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剌郄中血者。
此心經之病,而合於小腸。舌下,為舌本,心之系。郄中,為心脈,在掌後去腕半寸。
脾病者,身重善飢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此脾經之病,而合於脾者,善行瘈,故取足太陰陽明少陰出血也。
白話文:
論治篇第四
當疾病互相剋制時,例如肝臟屬木,若肝病,則用屬金的肺來剋制它。如果能用肝所生的東西來輔助,病就會好轉;如果遇到剋制肝的氣加重,病情就會惡化;用能生肝的氣來扶持,病情會穩定;當肝氣自身旺盛時,病就會好轉。首先要確定五臟的脈象,例如肝脈弦、心脈鉤、肺脈浮、腎脈沉、脾脈緩等。就像《經脈》所說:必須先了解經脈,然後才能了解病脈,這樣才能判斷病情的輕重、預測生死。
血氣形志篇
如果身體安樂而精神苦悶,疾病就會從脈象產生,可以用艾灸或針刺來治療。
指的是身體不勞累,但精神憂思苦惱的人,這是由於思慮過度,導致身體的營養和防禦系統失調。這種情況應該用瀉法來瀉去過盛的,用補法來補充虛弱的,並適合用艾灸或針刺來治療,這是順應氣機的方法。
如果身體安樂,精神也快樂,疾病就會從肌肉產生,可以用針刺或砭石來治療。
如果筋骨不勞累,心神也愉快,疾病發生在肌肉,是衛氣鬱積的緣故,可以用針刺來疏導。如果出現膿腫,可以用砭石來破開。現在人們用䤵針來劃開膿腫也是這種道理。
如果身體勞累,精神卻快樂,疾病就會從筋產生,可以用藥物熱敷或導引來治療。
勞累身體會損傷筋,用藥物熱敷或導引的方法可以使筋舒展而痊癒。
如果身體和精神都感到痛苦,疾病就會從咽喉產生,需要用各種藥物來治療。
身體和精神都痛苦,表示氣血兩虛,咽喉就會不舒服。這時要用各種藥物來調理,使營養和防禦系統正常運作,氣藥、血藥要同時使用。
如果身體常常驚恐,經絡不通暢,疾病就會導致麻木不仁,可以用按摩或藥酒來治療。
按摩可以疏導閉塞的經絡,使其暢通。藥酒就是用酒浸泡藥材,使其能通經絡、活血,並使藥性更好地發揮作用。
湯液醪醴論篇
黃帝問:如果疾病不是從毫毛產生,而是五臟的陽氣耗盡,導致身體的津液充滿全身,而神魂獨處,精氣內藏,氣耗散於外,身體連衣服都無法保護,這種四肢極度疲勞,而內部卻在動盪的情況,是氣停留在體內,而症狀卻顯現在體外,應該如何治療呢?
這是一種水腫脹滿的疾病,其根本不是從皮膚開始,而是由於五臟的陽氣耗盡,導致脈氣衰弱,所以神魂獨處。這種四肢極度疲勞,而內部卻在動盪的情況,是氣停留在體內,而症狀卻顯現在體外,所以連衣服都無法保護。
岐伯回答說:要根據內外輕重來權衡治療。清除體內積存的污穢,所以要輕微地活動四肢,溫暖身體,在患處附近針刺,以恢復身體的正常形態,開啟毛孔使汗液排出,清潔身體內部。
這是在說要根據身體內外的輕重來施治。如果水氣在體內,就用輕微活動四肢、在患處附近針刺的方法,以恢復身體的形態,並用牽牛子、甘遂等藥物來瀉水,去除體內積聚的邪氣,所以說是「去宛陳莝」;如果水氣在體表,就用蒼朮、羌活等藥物來發汗,所以說是「開鬼門」;如果水氣在下部,就用五苓散等藥物來利小便,所以說是「潔淨府」。
藏氣法時論
說:肝病的人,兩脅下疼痛,牽引到小腹,容易發怒。虛弱時,會視力模糊,什麼都看不見,耳朵聽不清,容易感到恐懼,好像要被抓住一樣。要取肝經的厥陰和膽經的少陽來治療。如果氣機逆亂,就會頭痛、耳聾、聽力下降、臉頰腫脹,需要取血。
這是肝經的疾病,與膽有關。凡是經絡所到之處,都會產生疾病。兩脅下疼痛,牽引到小腹,容易發怒,這是肝經的實證。視力模糊,什麼都看不見,耳朵聽不清,容易感到恐懼,這是因為肝脈連著膽脈,風火上炎所導致。脅部的血滿,與平常不同,要根據左右的情況來疏導。
心病的人,胸口疼痛,脅部支撐脹滿,脅下疼痛,胸背肩胛之間疼痛,兩手臂內側疼痛。虛弱時,脅腹脹大,脅下與腰部相互牽引疼痛,要取心經的少陰和太陽來治療,還要取舌下的血。如果出現變化,就要在肘彎處刺血。
這是心經的疾病,與小腸有關。舌下是舌根,是心經的連繫處。肘彎是心經經過的地方,在手腕後方半寸處。
脾病的人,身體沉重,容易餓,肌肉萎縮,腳抬不起來,走路不穩,容易抽搐,腳底疼痛。虛弱時,腹部脹滿,腸鳴,大便泄瀉,消化不良。要取脾經的太陰、陽明和少陰的血來治療。
這是脾經的疾病,與脾有關。容易抽搐,所以要取足太陰、陽明和少陰的血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