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6)

1. 足太陰脾經穴歌

二十一穴太陰脾,隱白大都太白隨。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拗。血海箕門衝門開,府舍腹結大橫排。腹哀食竇天溪派,胸鄉周榮大包隨。

白話文:

二十一個屬於脾經的穴位,分別是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沖門、府捨、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

2. 足太陰脾經步穴歌

拇指內側隱白位,大都節後陷中起。太白核骨下陷中,公孫節後一寸至。商丘有穴屬經金,踝下微前陷中是。內踝三寸三陰交,漏谷一寸有次第。膝下五寸為地機,陰陵內側膝輔際。血海分明膝臏上,內廉肉際二寸地。箕門魚腹上六寸,筋間動脈須詳諦。衝門五寸大橫下,三寸三分尋府舍。

腹結橫下寸三分,大橫夾臍非比假。腹哀寸半去日月,直與食竇相運亞。食竇天溪及胸鄉,周榮各一寸六分。大包淵液下三寸,出九肋間當記也。

白話文:

拇指內側隱白穴位於大拇指第一節後方凹陷處。太白穴位於大拇指骨下方的凹陷處,距公孫穴一寸。商丘穴位於腳踝下方微向前方的凹陷處,屬於足厥陰肝經。內踝上三寸處為三陰交穴,漏谷穴位於三陰交穴上方一寸。膝蓋下方五寸處為地機穴,陰陵泉穴位於膝蓋內側的脛骨內側緣。血海穴位於膝蓋骨上方,內側膝蓋骨上方二寸處。箕門穴位於腹部,肚臍上六寸處,在筋間動脈旁。衝門穴位於肚臍下五寸處,大橫穴下方三寸三分。

腹結穴位於大橫穴下方一寸三分處,大橫穴位於肚臍兩側。腹哀穴位於肚臍下寸半處,與食竇穴相對應。食竇穴位於天溪穴與胸鄉穴之間,周榮穴位於食竇穴下方一寸六分。大包穴位於胸部,乳頭下方三寸處,位於第九肋間。

3. 心臟形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南方赤色通出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其味苦,其聲言,其液汗。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聲為笑,在變動為夏,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苦傷氣,咸勝苦。

白話文:

心臟是人體的君主,精神意識由此產生。心臟是生命的根本,精神的變化之源。心臟的表現在外表是面色,充盈於血液循環系統,屬陽中之陽,與夏季氣候相通。

南方屬火,紅色氣息由心臟發出,心臟的開竅於耳朵,心臟藏精於心,因此五臟的病變都與心臟有關。心臟的味道是苦,屬性為火,與羊相應,穀物為黍,應四季之變化,與火星相應,故可依脈象了解疾病。心臟的音符為徵,數為七,氣味焦,味道苦,發出的聲音為言,體液為汗。

南方主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臟主司舌頭,在天上為熱,在地上為火,在人體為脈,在臟器為心,在顏色為赤,在聲音為笑,在變化為夏,在竅穴為舌,在味道為苦,在心理狀態為喜。喜悅過度傷心,恐懼可以剋制喜悅,苦味傷氣,鹹味可以剋制苦味。

4. 手少陰心經穴圖

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廉,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腕下踝為銳骨,自少海而下循臂內後廉,歷靈道通里,至掌後銳骨之端,經陰郄神門入掌內廉,至少府循小指端之少衝而終,以交於手太陽也。凡九穴,左右共一十八穴。

極泉,在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處。針三分,灸七壯。

【主治】脅痛,肘臂厥寒,四肢厥,乾嘔煩滿。

青靈,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灸三壯。

【主治】頭痛目黃,振寒脅痛,肩臂不舉。

白話文:

手少陰經脈起於心臟,穿過心包,向下穿過膈肌連接小腸。其中一條分支從心包向上,經過咽喉連接到眼睛。另一條主幹則從心包向上,再向上穿過肺臟,從腋窩下穿出,沿著大腿內側後緣向下,經過心主太陰經脈之後,沿著肘內側向下,沿著手臂內側後緣,到達手掌後方無名指和小指之間的骨頭末端,進入手掌內側,沿著小指內側到達指尖。手腕下方的突起骨叫做銳骨,從少海穴向下沿著手臂內側後緣,經過靈道、通里穴,到達手掌後方無名指和小指之間的骨頭末端,經過陰郄、神門穴,進入手掌內側,到達少府穴,沿著小指指尖的少衝穴,最後與手太陽經脈相交。這條經脈共有九個穴位,左右手各十八個。

極泉穴位於手臂內側腋窩下筋與動脈之間,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七壯。

主治:脅痛、肘臂厥寒、四肢厥冷、乾嘔、胸悶。

青靈穴位於肘上三寸,伸直手臂舉起胳膊取穴。艾灸三壯。

主治:頭痛、目黃、寒戰、脅痛、肩臂不能抬起。

少海(一名曲節),在肘內廉節後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得之。心脈所入為合水。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齒齲痛,目眩發狂,嘔吐涎沫,項不得回,頭風痛,氣逆,瘰癧,肘臂不舉。

靈道,在掌後一寸五分,心脈所行為經金。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心痛乾嘔,相引瘛瘲肘攣,暴喑不能言。

通里,在腕後一寸陷中,手少陰心脈之絡別走大腸小腸經。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頭痛目眩,面熱無汗,懊憹,暴喑,心悸,肘臂臑痛,苦嘔,喉痹,少氣,遺溺,婦人經血過多崩漏。

陰郄,在掌後脈中,去腕五分。針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少海穴位於手肘內側,靠近肘關節後方,大骨外側,距離肘尖五分,屈肘向頭的方向即可找到。心經脈氣在此匯聚,是水氣的匯合點。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三壯。

少海穴主治牙齒疼痛、頭暈目眩、發狂、嘔吐唾液、脖子不能轉動、頭風痛、氣逆、瘰癧、肘臂不能抬舉等。

靈道穴位於手掌後側,距離手腕一寸五分處。心經脈氣在此循行,是金氣的流通點。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三壯。

靈道穴主治心痛、乾嘔、引發癲癇、肘臂攣縮、突然失聲不能說話等。

通里穴位於手腕後側,距離手腕一寸凹陷處。手少陰心經脈氣的別支在此與大腸經和小腸經交匯。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三壯。

通里穴主治頭痛、頭暈目眩、臉部發熱無汗、心煩意亂、突然失聲、心悸、肘臂疼痛、乾嘔、喉嚨阻塞、氣短、尿失禁、婦女月經量過多或崩漏等。

陰郄穴位於手掌後側,脈搏處,距離手腕五分。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三壯。

【主治】鼻衄吐血,灑淅惡寒,厥逆,氣驚心痛。

神門(一名銳中,一名中都),在掌後銳骨端陷中,手少陰心脈所注為俞土。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瘧疾,心煩驚悸,心痛少氣,身熱面赤,發狂笑喜,嘔血吐血,遺溺,失音,健忘,心積伏梁,大人小兒五癇證。

少府,在小指本節後骨縫陷中,直勞宮。少陰心脈所流為滎火。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煩滿少氣,臂酸肘腋攣急,胸中痛,痎瘧久不愈,振寒,陰挺出,陰癢陰痛,遺尿偏墜,小便不利。

少衝(一名經始),在手小指內廉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陰心脈所出為井木。針一分,灸一壯。

【主治】熱病煩滿,上氣嗌乾渴,臑臂內後廉痛,厥心痛,胸脅痛,肘腋痛,手攣不伸。

白話文:

神門穴位於手掌後方,銳骨末端凹陷處,是手少陰心經的俞土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鼻出血、吐血、惡寒發抖、昏厥、驚嚇心痛等症狀。

少府穴位於小指第一節後方骨縫凹陷處,與勞宮穴直線相連,是手少陰心經的滎火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瘧疾、心煩驚悸、心痛氣短、發熱面紅、狂躁喜怒無常、嘔血吐血、遺尿、失聲、健忘、心臟積塊、大人小孩五癇等症狀。

少衝穴位於小指內側末端,距指甲角一韭葉寬,是手少陰心經的井木穴。針刺深度一分,灸一壯。主治發熱煩躁、胸悶氣喘、口乾舌燥、手臂內側疼痛、心痛、胸脇痛、肘腋痛、手部攣縮等症狀。

5. 手少陰經穴歌

手少陰心九穴存,極泉青靈少海深。靈道通里陰郄邃,神門少府少衝尋。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有九個穴位,分別是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里、陰郄、神門、少府和少衝。

6. 手少陰心經步穴歌

少陰心起極泉中,腋下筋間脈入胸。青靈節後上三寸,少海肘內節後容。靈道掌後一寸半,通里腕後一寸同。陰郄五分取動脈,神門掌後銳骨隆。少府節後勞宮直,小指內側取少衝。

白話文:

少陰經從心開始,經過極泉穴,沿著腋下的筋間進入胸部。接著向上到青靈穴上方三寸處,再向下至肘內的少海穴,位於肘內側的凹陷處。靈道穴在手掌後方一寸半的位置,通里穴則在手腕後方一寸處。陰郄穴在手腕後方五分的位置,可以找到跳動的血管。神門穴在手掌後方,靠近手腕的高骨位置。少府穴在手掌第四與第五掌骨之間的節後,勞宮穴則正對著少府穴。小指內側邊緣可以找到少衝穴。

7. 小腸腑形

經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食下則腸實而胃虛。又云:小腸為赤腸。

胃之下口,小腸之上口也,在臍上二寸,水穀於是分焉。大腸上口,小腸之下口也,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

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別者,別循頰上䪼,抵鼻至目肉眥。凡一十九穴,左右共三十八穴。

少澤(一名少吉),在手小指端外側,去爪甲角下一分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出為井金。針一分,灸一壯。

白話文:

經書上說:小腸是負責消化食物的器官,將食物轉化成精華並排泄廢物。食物吃下後,小腸就飽滿,而胃就空虛了。書中又說:小腸是紅色腸子。

胃的下端開口,就是小腸的上端開口,位於肚臍上兩寸的地方,食物和水就在這裡被消化分解。大腸的上端開口,就是小腸的下端開口,食物在這裡被分離成清濁,水分滲入膀胱,殘渣則流入大腸。

手太陽經脈起於小指尖,沿著手的外側向上腕部,穿過腕關節,直上沿著手臂骨的下方,從肘內側兩骨之間穿出,向上沿著肩膀後外側,穿過肩關節,繞過肩胛骨,交匯於肩膀上,進入鎖骨凹陷處,與心臟相連,沿著咽喉向下穿過橫膈膜,到達胃部,屬於小腸經。它的分支從鎖骨凹陷處沿著頸部向上到達臉頰,到眼角外側,再進入耳中。另一個分支沿著臉頰上側,到達鼻樑,再到眼角外側。總共有十九個穴位,左右兩邊共三十八個穴位。

少澤穴(又名少吉),位於手小指尖外側,距離指甲角下方一分處的凹陷中。手太陽小腸經脈從這裡開始,屬井金。針刺深度為一分,灸一壯。

【主治】瘧寒熱,汗不出,喉痹舌強,心煩咳嗽,瘛瘲臂痛,頸項痛不可顧,目生翳。

前谷,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溜為滎水。針一分,灸三壯。

【主治】熱病汗不出,痎瘧癲疾,耳鳴喉痹,頸項頰腫引耳後,咳嗽鼻塞吐衄,臂痛不得舉,婦人產後無乳。

後谿,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捏拳取之。手太陽小腸脈所注為俞木。針一分,灸一壯。

白話文:

主要治療瘧疾寒熱交替、出不了汗、喉嚨痛舌頭僵硬、心煩咳嗽、抽搐手臂疼痛、頸項疼痛無法轉頭、眼睛生翳。

前谷穴位於小指外側第一節前方的凹陷處。手太陽小腸經在此處為滎水穴。針刺深度一分,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熱病出不了汗、瘧疾癲癇、耳鳴喉嚨痛、頸項頰部腫脹並蔓延至耳後、咳嗽鼻塞流鼻血、手臂疼痛舉不起來、婦女產後無乳。

後谿穴位於小指外側第一節後方的凹陷處,握拳時可以摸到。手太陽小腸經在此處為俞木穴。針刺深度一分,艾灸一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