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3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34)

1. 論治篇第四

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咽乾,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

此肺經之病,實則喘咳逆氣,肩背股膝俱痛,虛則少氣耳聾,太陽之外,厥陰之內,有血滿異於常者則取之。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

此腎經之病,凡剌虛則補,剌實則瀉,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是謂得道。經絡有血,剌而去之,是謂守法,猶當揣形定氣,先取血脈,而後乃調有餘不足。

腹中論,帝曰:夫子數言熱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石藥發顛,芳草發狂。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其說。

熱中多飲溲數,消中多食數溲,皆脾氣上溢,肥甘所致,故禁膏粱石藥芳草之濃美也。

岐伯對曰:夫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曰:不可以服此者,何以然?曰:夫熱氣慓悍,(慓,疾也。)藥氣亦然。二者相遇,恐內傷脾,脾者土也,而惡木,服此藥者,至甲乙日更論。

熱氣慓盛,則木氣有餘,躁怒傷脾,故至甲乙日,更論脾病之增減。

五常政大論篇,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其故何也?岐伯對曰:陰陽之氣,高下之理,大小之異也。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溫。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右涼。是以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故適寒涼者脹,之溫熱者瘡。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已。此腠理開閉之常,大小之異耳。曰:其於壽夭何如?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

陰精所奉,高之地也。陰方之地,陽不妄泄,寒氣外持,邪不數中,而正堅守,故壽延。陽精所降,地之下也。陽方之地,陽氣耗散,發泄無度,風濕數中,真氣傾竭,故夭折。即事驗之,今中原之境,西北方人多壽,東南方人多夭,其中各有微甚耳。此方土之異也。

帝曰:其病治之奈何?曰: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所謂同病異治也。

西北方皮膚閉腠理密,人皆食熱,故宜散宜寒。東南方人腠理疏,冬皆長冷,故宜收宜溫散,不解表。

故曰:氣寒氣涼,治以寒涼,行水漬之。氣溫氣熱,治以溫熱,強其內守。必同其氣,可使平也,假者反之。

寒方以寒,熱方以熱,是正治也。西北方有病冷,假熱方以除之;東南方有病熱,假涼方以除之。是則假者,反上之正法以取之。

岐伯曰:補上下者從之,治上下者逆之。

上者天氣,下者地氣。不及則順而和之,太過則逆而治之也。

白話文:

[論治篇第四]

肺的病症,會出現喘氣、咳嗽、氣逆、肩背疼痛、出汗,以及臀部、大腿內側、膝蓋、大腿、小腿、腳部都疼痛。虛弱時會氣短、無法順暢呼吸,出現耳聾、咽喉乾燥。治療時,要從肺經、足太陽經(膀胱經)之外、足厥陰經(肝經)之內的血絡著手。

這是肺經的病變。實證時會喘氣、咳嗽、氣逆、肩背、大腿、膝蓋都疼痛。虛證時會氣短、耳聾。當太陽經之外、厥陰經之內,出現血脈異常充盈時,就應該取血絡治療。

腎的病症,會出現腹部脹大、小腿浮腫、喘氣、咳嗽、身體沉重、睡覺時出汗、怕風。虛弱時會胸痛、大腹小腹都疼痛、手腳冰冷、情緒低落。治療時,要從腎經、足少陰經(腎經)及足太陽經(膀胱經)的血絡著手。

這是腎經的病變。凡是遇到虛證,就應該用補法;遇到實證,就應該用瀉法。如果既不虛也不實,就按照經絡取穴治療,這就是所謂的掌握了治療的原則。經絡有瘀血,就應該刺破放出,這就是所謂的遵循治療法則。還應該仔細觀察患者的體態,判斷氣的盛衰,先取血絡,然後再調理過剩或不足的情況。

[腹中論]

黃帝問道:先生多次提到「熱中」和「消中」,不應該服用肥膩的食物、香草類藥材或礦物藥材。礦物藥材會使人精神錯亂,香草類藥材會使人發狂。所謂的「熱中」和「消中」都是富貴人家才會得的病。現在禁止他們吃肥膩食物,不符合他們的生活習慣;禁止他們用香草類藥材和礦物藥材,又不能治好他們的病,希望您能解釋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熱中」會導致多飲水、多小便;「消中」會導致多食、多小便,這些都是因為脾氣向上溢散,加上過食肥甘厚味所導致的,所以才要禁止食用肥膩食物、以及氣味濃烈的礦物藥材和香草類藥材。

岐伯接著說:香草的氣味美好,礦物藥材的氣味猛烈,這兩者的藥性都來得又快又強,所以不是心性平和的人,不可以服用這兩者。

黃帝問:為什麼不可以服用呢?

岐伯回答說:因為熱氣是慓悍的(慓,指快速),藥的氣味也是這樣。兩者如果相遇,恐怕會傷到脾。脾屬土,而土害怕木來剋制。所以服用這些藥的人,等到甲乙日(屬木的日子)時,再來觀察病情。

熱氣強盛,就會導致木氣過盛,容易使人煩躁易怒,而損傷脾,所以在甲乙日(屬木的日子)時,要再次觀察脾病的增減情況。

[五常政大論篇]

黃帝問道:西北方的天象不足,所以左邊寒冷、右邊涼爽;東南方的地勢不滿,所以右邊炎熱、左邊溫暖,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陰陽之氣的運行有高低的區別,以及大小的不同所造成的。東南方屬於陽,陽氣的精華下降到下方,所以右邊炎熱,左邊溫暖。西北方屬於陰,陰氣的精華上升到上方,所以左邊寒冷,右邊涼爽。所以地勢有高低,氣候有溫涼。地勢高的地方氣候寒冷,地勢低的地方氣候炎熱。因此,適應寒涼氣候的人會容易腹脹,適應溫熱氣候的人容易生瘡。向下導瀉,腹脹就會消失;發汗,瘡就會痊癒。這就是人體腠理開合的常態,以及大小的不同而已。

黃帝問:這和人的壽命長短有什麼關係呢?

岐伯回答說:陰精向上奉養的人,會長壽;陽精向下耗散的人,會夭折。

陰精向上奉養,是地勢高的地方的特點。陰方之地,陽氣不妄洩散,寒氣在外固守,邪氣不易侵入,正氣能夠堅守,所以壽命長。陽精向下耗散,是地勢低的地方的特點。陽方之地,陽氣容易耗散,發洩無度,風濕容易侵入,真氣衰竭,所以會夭折。可以從實際情況來驗證,現今中原地區,西北方的人多長壽,東南方的人多夭折,只是各自有輕微的差別而已。這是因為各地方土的特性不同造成的。

黃帝問道:那麼,這種情況的病應該如何治療呢?

岐伯回答說:西北方的氣是發散而寒冷的,所以要用散寒的方法來治療;東南方的氣是收斂而溫熱的,所以要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這就是所謂的「同病異治」。

西北方的人皮膚腠理緻密,都喜歡吃熱食,所以適合用發散和寒涼的方法治療。東南方的人腠理疏鬆,冬天都比較暖和,所以適合用收斂和溫熱的方法治療。如果用發散的方法,反而不能解除表邪。

所以說:氣候寒涼的地區,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並且用水來洗浴;氣候溫熱的地區,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並且加強內在的防禦。一定要使其與氣候相符合,才能使身體恢復平衡,如果違背這個原則,就會適得其反。

寒冷地區用寒涼藥,溫熱地區用溫熱藥,這是正治。西北方有寒邪引起的疾病,可以用溫熱的藥物來去除;東南方有熱邪引起的疾病,可以用寒涼的藥物來去除。這就是所謂的「假者反之」,也就是採用與常規相反的方法來治療。

岐伯說:對於不足的,就要順應它,給予補益;對於過盛的,就要違逆它,給予瀉泄。

這裡的上,指的是天氣;下,指的是地氣。不足的時候,就要順著它的趨勢,用補益的方式來調和;太過的時候,就要逆著它的趨勢,用瀉泄的方式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