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7)

1. 手太陽小腸經穴圖

【主治】瘧寒熱,目翳,鼻衄耳聾,頭強不得回顧,癲疾,臂肘攣急。

腕骨,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過為原。針二分,灸三壯。

【主治】熱病汗不出,脅下痛,頸項腫,寒熱耳鳴,目出冷淚生翳,肘不得屈伸,瘧疾煩悶頭痛,瘛瘲五指掣。

陽谷,在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手太陽小腸所行為經火。針二分,灸三壯。

【主治】癲疾發狂,熱病汗不出,脅痛項腫,寒熱,耳聾耳鳴,齒齲痛,臂不舉,小兒瘛瘲舌強。

養老,在手踝骨前上,一云腕骨後一寸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肩臂痠痛,肩欲折,臂如拔,手不能上下,目視不明。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三個穴位:腕骨、陽谷、養老,以及它們的治療功效。腕骨可以治療瘧疾、目翳、鼻衄、耳聾、頭強、癲疾、臂肘攣急等病症;陽谷可以治療熱病汗不出、脅下痛、頸項腫、寒熱耳鳴、目出冷淚生翳、肘不得屈伸、瘧疾煩悶頭痛、瘛瘲五指掣等病症;養老可以治療肩臂痠痛、肩欲折、臂如拔、手不能上下、目視不明等病症。

支正,在腕後五寸。手太陽絡脈別走少陰。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五勞,癲狂驚風,風虛肘臂不能屈伸。手不能握,腰背痠項強。

少海,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手太陽小腸脈所入為合土。針二分,灸五壯。

【主治】肘臂肩臑頸項痛,寒熱齒根腫,風眩瘍腫,小腹痛,五癇瘛瘲。

肩貞,在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傷寒寒熱,耳鳴耳聾,缺盆肩中熱痛,風痹手足麻木不舉。

臑俞,挾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手太陽、陽維、陽蹺三經之會。針八分,灸三壯。

白話文:

支正穴位於手腕後方五寸處。手太陽小腸經的絡脈在此別走少陰經。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主治五勞、癲狂驚風、風虛導致肘臂不能屈伸、手不能握、腰背痠痛、項部僵硬。

少海穴位於肘內側大骨外側,離肘端五分處的凹陷中,屈手向頭的方向取穴。手太陽小腸經在此與手少陰心經相合。針刺深度二分,灸五壯。

主治肘臂、肩臑、頸項疼痛、寒熱、齒根腫痛、風眩瘍腫、小腹痛、五癇瘛瘲。

肩貞穴位於曲胛下兩骨交界處,肩髃後方凹陷中。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

主治傷寒寒熱、耳鳴耳聾、鎖骨上窩肩部熱痛、風痹導致手足麻木不舉。

臑俞穴位於肩髎穴後方大骨下方,胛骨上緣的凹陷中,舉臂取穴。手太陽小腸經、陽維脈、陽蹺脈三條經脈在此交會。針刺深度八分,灸三壯。

【主治】臂酸無力,肩痛引胛,寒熱氣腫痙痛。

天宗,在秉風后大骨下陷中。針五分,灸二壯。

【主治】肩臂痠疼,肘外後廉痛,頰頷腫。

秉風,天髎外肩上小髃後,舉臂有空。手太陽、陽明、手少陽、足少陽四脈之會。針五分,灸五壯。

【主治】肩痛不能舉。

曲垣,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肩臂熱痛拘急。

肩外俞,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針六分,灸三壯。

【主治】肩胛痛,周痹,寒至肘。

肩中俞,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咳嗽生氣唾血,寒熱目視不明。

白話文:

天宗穴位於肩胛骨下角內側凹陷處,針刺五分,灸二壯,可以治療手臂痠軟無力、肩部疼痛牽連到肩胛骨,以及寒熱、氣腫、痙攣疼痛等症状。秉風穴位於肩部天髎穴外側、肩胛骨上方小突起後方,舉起手臂時有空隙處,是手太陽、陽明、手少陽、足少陽四條經脈的交匯點,針刺五分,灸五壯,可以治療肩臂痠痛、肘外側後方疼痛以及面頰、下巴腫脹等症状。曲垣穴位於肩部中央肩胛骨凹陷處,按壓時會有疼痛感,針刺五分,灸三壯,可以治療肩部疼痛導致無法舉起手臂的症状。肩外俞穴位於肩胛骨上緣,距離脊柱三寸凹陷處,針刺六分,灸三壯,可以治療肩臂熱痛、肌肉僵硬、活動受限等症状。肩中俞穴位於肩胛骨內側緣,距離脊柱二寸凹陷處,針刺三分,灸三壯,可以治療肩胛骨疼痛、周身關節疼痛、寒氣到達肘部的症状。

天窗(一名窗籠),在頸大筋間,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頸痛,肩胛引項不得顧,頰腫齒噤。

天容,在耳下曲頰後。灸三壯。

【主治】癭,頸癰不可回顧,不能言,胸滿嘔逆吐沫,齒噤,耳鳴耳聾。

顴髎,在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手少陽、太陽之會。針二分。

【主治】口喎,眼瞤不正,䪼腫齒痛。

聽宮(一名多所聞),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失音癲疾,心腹滿,耳內蟬鳴。

白話文:

天窗,又名窗籠,位於頸部大筋之間,彎曲的臉頰下方,扶突穴後方的動脈搏動處,凹陷的地方。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主治:頸部疼痛,肩胛骨牽引著脖子,不能轉頭,臉頰腫脹,嘴巴緊閉。

天容,位於耳下方,彎曲的臉頰後方。灸三壯。

主治:甲狀腺腫大,頸部膿腫,不能回頭,不能說話,胸部飽滿,嘔吐逆流,吐口水,嘴巴緊閉,耳朵發出鳴聲,耳朵失聰。

顴髎,位於面部顴骨下緣,尖銳骨頭末端凹陷處。手少陽、太陽經脈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二分。

主治:嘴角歪斜,眼睛跳動,面頰腫脹,牙齒疼痛。

聽宮,又名多所聞,位於耳孔中,大小如赤小豆,手足少陽、手太陽三條經脈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主治:失聲、癲癇、心腹飽滿,耳內蟬鳴。

2. 手太陽小腸經穴歌

手太陽穴一十九,少澤前谷後谿遇。腕骨陽谷可養老,支正少海肩貞走。臑俞天宗及秉風,曲垣肩外復肩中。天窗天容上顴髎,卻入耳中循聽宮。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有十九個穴位,從少澤、前谷、後谿開始。接著是腕骨、陽谷、養老這些穴位。然後沿著支正、少海到達肩貞。再通過臑俞、天宗、秉風等穴位。接著經過曲垣,從肩外側到肩中部。最後向上到天窗、天容,再到上顎部的顎髎,最後回繞到耳中,沿著聽宮結束。

3. 手太陽經步穴歌

手小指端為少澤,前谷外側本節索。節後陷中尋後谿,腕骨陷前著外側。腕中骨下陽谷討,腕上一寸名養老。支正腕後量五寸,少海肘端五分好。肩貞胛下兩解間,臑俞大骨之下保。天宗骨下在陷中,秉風髎後舉有空。曲垣肩中曲胛陷,外俞胛後一寸從。肩中二寸大杼旁,天窗頰下動脈詳。天容耳下曲頰後,顴髎面頄銳端量。聽宮耳端大如菽,此為小腸手太陽。

白話文:

小指尖端是少澤穴,前臂外側腕關節後方的凹陷處是後谿穴,手腕骨下方的凹陷處是陽谷穴,手腕上方一寸處是養老穴。從腕後方向上量五寸是少海穴,肘尖下方五分處是支正穴。肩胛骨下方兩解穴之間是臑俞穴,肩胛骨下方凹陷處是天宗穴。肩胛骨後方有空隙處是秉風穴,肩關節處凹陷處是曲垣穴,肩胛骨後方一寸處是外俞穴,肩關節外側二寸處是大杼穴,下顎下方動脈處是天窗穴,耳下曲頰後方是天容穴,顴骨下方銳角處是顴髎穴,耳朵尖端是聽宮穴,這些都是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

4. 膀胱腑形

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又云為黑腸。諸書辨膀胱不一。有云有上口無下口,有云上下皆有口,或云有小竅注泄,皆非也。惟有下竅以出溺,上皆由泌別滲入膀胱,其所以入也出也,由於氣之施也。在上之氣不施,則注入大腸而為泄,在下之氣不施則急脹澀澀,若不出而為淋。

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其支別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別者,從腰中下貫臀入膕中。其支別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端。

白話文:

經書上說:膀胱是人體的「州都之官」,負責儲藏津液,當氣化運作時就能排出。另有記載說膀胱是「黑腸」。各家醫書對於膀胱的描述不盡相同,有些說膀胱有上口卻沒有下口,有些說上下都有口,還有些說有小孔用來排泄,這些說法都不正確。實際上,膀胱只有下口用來排出尿液,上部則透過泌別滲入膀胱,其進出都由氣的運作所決定。如果上部氣機不暢,就會注入大腸而導致腹瀉;如果下部氣機不暢,就會導致膀胱脹痛難忍,甚至無法排出尿液而引起淋症。

足太陽膀胱經脈起源於眼內眥,向上經過額頭,在頭頂與督脈交匯。分支則從頭頂延伸至耳上角。主幹則從頭頂進入腦部,再從後腦勺出來,沿著頸部、肩部內側,緊貼著脊柱到達腰部,進入脊柱內,與腎臟相連並歸屬於膀胱。分支則從腰部往下貫穿臀部,進入膝窩。另一分支則從肩部內側左右分開,向下貫穿肩胛骨,緊貼著脊柱內側,經過髀樞,沿著大腿後外側下降,匯合於膝窩,繼續向下貫穿腿內側,從外踝後方穿出,沿著京骨到達小指外側末端。

凡六十三穴,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

睛明(一名淚空),在目內眥,《明堂》云內眥頭外一分宛宛中。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陽蹺五脈之會。針一分半,灸三壯。

【主治】目視不明,見風淚出,拿肉攀睛,白翳眥癢,頭痛目眩。

白話文:

睛明穴

(又名淚空),位於眼內眥(眼角內側)處,《明堂》一書記載為內眥頭外一分宛宛中。是手太陽、足太陽、足陽明、陰蹺、陽蹺五條經脈的交匯點。針刺深度為一分半,灸艾三壯。

主治

目視不清、遇風流淚、眼球突出、白翳、眼角發癢、頭痛、目眩。

5. 足太陽膀胱經穴圖

攢竹(一名始元,一名元柱,一名光明),穴在兩眉頭少陷宛宛中。針三分,炙三壯。

《明堂》用細三稜針刺之,宣泄熱氣,眼目大明。又宜刺三分出血。

【主治】目視䀮䀮,淚出目眩,瞳子癢,眼中赤痛及瞼瞤動不臥。

曲差,在神庭旁一寸五分入髮際。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目不明,頭痛,鼻塞鼽衄,頂巔痛,身體煩熱。

五處,夾上星旁一寸五分。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脊強反折,瘛瘲顛疾,頭風目眩目不明。

承光,在五處後一寸五分。又云一寸。針三分,禁灸。

【主治】頭風風眩,嘔吐心煩,鼻塞不利。

白話文:

攢竹穴,又名始元、元柱、光明,位於兩眉頭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三分,灸灼三壯。

《明堂》記載,用細三稜針刺此穴,可以宣泄熱氣,使眼目明亮。也可以刺三分出血。

攢竹穴主要治療眼睛模糊、流淚、目眩、瞳孔癢、眼紅痛以及眼皮跳動難以入睡等症狀。

曲差穴,位於神庭穴旁一寸五分,進入髮際處。針刺深度為三分,灸灼三壯。

曲差穴主要治療視力模糊、頭痛、鼻塞、流鼻血、頭頂疼痛、身體發熱等症狀。

五處穴,位於上星穴旁一寸五分。針刺深度為三分,灸灼三壯。

五處穴主要治療脊柱僵硬反折、癲癇、頭風目眩、視力模糊等症狀。

承光穴,位於五處穴後一寸五分,也有記載說是一寸。針刺深度為三分,禁止灸灼。

承光穴主要治療頭風目眩、嘔吐心煩、鼻塞不通等症狀。

通天,在承光後一寸半。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頭旋耳鳴,狂走瘛瘲,恍惚青肓,內障目無所見。

絡卻(一名強陽,一名胸蓋),在通天後一寸五分。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頭旋口喎,鼻塞,項腫,癭瘤。

玉枕,在絡卻後一寸五分,夾腦戶旁一寸三分。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目痛如脫,不能遠視,頭項痛,鼻塞不聞。

天柱,挾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針二分,灸七壯。

【主治】頭旋胸痛,鼻塞項強。

大杼,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陷中,正坐取之。督脈別絡手足太陽少陽之會。針三分,灸七壯。

白話文:

通天穴

位置:位於承光穴後方一寸半處。

針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主治:頭暈目眩、耳鳴、狂躁不安、抽搐、神志恍惚、目盲、內障。

絡卻穴

(又名強陽穴、胸蓋穴)

位置:位於通天穴後方一寸五分處。

針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主治:頭暈、口歪、鼻塞、頸項腫脹、甲狀腺腫瘤。

玉枕穴

位置:位於絡卻穴後方一寸五分處,與腦戶穴旁一寸三分處相鄰。

針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

主治:眼睛疼痛如欲脫落,視物模糊不清,頭頸疼痛、鼻塞嗅覺失靈。

天柱穴

位置:位於頸後髮際邊緣,大筋外側凹陷處。

針法:針刺深度二分,灸七壯。

主治:頭暈、胸痛、鼻塞、頸項僵硬。

大杼穴

位置:位於頸後第一節椎骨下方,兩側距離脊柱各一寸五分處凹陷中,正坐姿勢取穴。督脈別絡與手足太陽、少陽經脈交會之處。

針法:針刺深度三分,灸七壯。

主治:頸項疼痛、肩背疼痛、胸痛、咳嗽、氣喘、手臂麻木。

【主治】膝痛不可屈伸,傷寒汗不出,腰脊痛項強,痎瘧頭痛,咳嗽身熱,癲疾筋攣。

風門(一名熱府),在二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五壯。

【主治】發背癰疽,身熱咳逆,胸背痛,嘔吐傷寒,頭痛項強,胸中熱。

肺俞,在三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又以手搭背,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是穴,坐正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有灸百壯。),

【主治】五勞傳屍,骨蒸肺痿,咳嗽,嘔吐,支滿,腰脊強痛,寒熱,癭氣,黃疸。

厥陰俞(一名闕俞),在四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七壯。

白話文:

肺俞穴位於第三節脊椎骨下方,左右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的地方。可以用手搭在背上,左手取右邊的穴位,右手取左邊的穴位,中指末端指尖所對應的地方就是穴位。患者正坐取穴,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五壯。(也有艾灸一百壯的療法。)

這個穴位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過度勞累導致的虛弱,骨頭發熱,肺部虛弱導致的咳嗽,嘔吐,胸悶氣短,腰脊疼痛,寒熱交替,甲狀腺腫大,黃疸。

厥陰俞穴,也叫闕俞穴,位於第四節脊椎骨下方,左右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的地方。患者正坐取穴,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七壯。

【主治】咳逆,牙痛心痛,胸滿嘔吐。

心俞,在五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偏風半身不遂,心氣亂恍惚,中風,偃臥不得,冒絕發癇,嘔吐咳血,發狂健忘,小兒氣不足,數歲不語。

膈俞,在七椎下,兩旁相去脊中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心痛周痹,吐食翻胃,痃癖,咳逆,四肢怠惰嗜臥,骨蒸,熱病汗不出,食不下腹脅脹滿。

肝俞,在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七壯。

【主治】氣短,咳血,多怒,黃疸,鼻酸,熱病後目出淚,疝氣筋痙相引轉筋入腹。

白話文:

心俞穴位於第五節胸椎下,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患者正坐取穴,針刺三分,灸三壯,可治療咳嗽、牙痛、心痛、胸悶、嘔吐等症狀。膈俞穴位於第七節胸椎下,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患者正坐取穴,針刺三分,灸三壯,可治療偏風半身不遂、心氣亂、恍惚、中風、臥床不起、冒汗發癇、嘔吐咳血、發狂健忘、小兒氣虛、數歲不語等症狀。肝俞穴位於第九節胸椎下,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患者正坐取穴,針刺三分,灸七壯,可治療心痛、周身疼痛、吐食翻胃、痃癖、咳嗽、四肢乏力嗜睡、骨蒸、發熱出汗、食慾不振、脅肋脹滿等症狀,以及氣短、咳血、易怒、黃疸、鼻酸、熱病後流淚、疝氣、筋攣、抽筋等症狀。

膽俞,在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三壯。(《素問》云:深刺中膽者一日死。愚謂背俞俱不宜剌深,恐中臟腑皆死。),

【主治】頭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腫,心腹脹,口乾苦嘔吐,骨蒸勞熱。

脾俞,在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痃癖,積聚,肋下滿,痰瘧寒熱,黃疸不食。

胃俞,在十二椎下,兩勞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寒吐逆,翻胃霍亂,腹脹支滿,肌膚疲瘦,不嗜食,脊痛筋攣。

三焦俞,在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五壯。

白話文:

膽俞穴位於第十節胸椎下,距離脊椎兩側各一寸五分,患者正坐取穴。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三壯。古籍《素問》記載,深刺膽俞穴會導致一日內死亡。我認為背部俞穴都不宜深刺,以免傷及內臟器官而致死。

膽俞穴主治頭痛、畏寒、汗不出、腋下腫、心腹脹、口乾苦、嘔吐、骨蒸勞熱等症狀。

脾俞穴位於第十一節胸椎下,距離脊椎兩側各一寸五分,患者正坐取穴。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五壯。

脾俞穴主治痃癖、積聚、肋下滿、痰瘧寒熱、黃疸、不食等症狀。

胃俞穴位於第十二節胸椎下,距離脊椎兩側各一寸五分,患者正坐取穴。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三壯。

胃俞穴主治寒吐逆、翻胃霍亂、腹脹支滿、肌膚疲瘦、不嗜食、脊痛筋攣等症狀。

三焦俞穴位於第十三節胸椎下,距離脊椎兩側各一寸五分,患者正坐取穴。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五壯。

【主治】臟腑積聚,脹滿不飲食,羸瘦,傷寒頭痛吐逆,肩背急,腰脊強,不得俯仰,水穀不化,下利腸鳴目眩。

腎俞,在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與臍平,正坐取之。

經曰: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復下一度,心之俞也。復下一度,肝之俞也。脾之俞也,復下一度,腎之俞也。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虛勞羸瘦,耳聾,腎虛腰痛,夢遺精滑,腳膝拘急,身重振寒。

大腸俞,在十六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主要治療臟腑積聚、肚子脹滿不想吃東西、消瘦、傷寒頭痛嘔吐、肩背僵硬、腰脊痠痛、無法彎腰抬頭、吃下去的食物無法消化、腹瀉腸鳴、頭昏眼花。

腎俞穴位於第十四節椎骨下,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與肚臍平齊,正坐著取穴。

經書記載:想要知道背部的俞穴位置,首先要測量兩乳頭之間的中心點,再用其他草藥測量中心點距離的一半,兩端相互抵住。接著用草藥測量背部,讓其中一端位於最高點,與脊椎大椎穴齊平,兩端位於下方,下方的那個點就是肺俞穴。再往下一個點是心俞穴。再往下一個點是肝俞穴。再往下一個點是脾俞穴。再往下一個點就是腎俞穴。針灸深度三分,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虛勞消瘦、耳聾、腎虛腰痛、夢遺精液流失、腳膝僵硬、身體沉重畏寒。

大腸俞穴位於第十六節椎骨下,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俯臥取穴。針灸深度三分,艾灸三壯。

【主治】脊強不得俯仰,腰痛,腹脹,繞臍痛,腸鳴腸癖,瀉痢不化,大便難。

小腸俞,在十八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膀胱三焦津液少,便赤不利,淋瀝遺尿,小腹脹滿,瀉痢膿血,腳腫,婦人帶下。

膀胱俞,在十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小便不利,遺溺,腹痛滿,陰瘡,腳膝無力,女子癥瘕。

中膂內俞(一名脊內俞),在二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夾脊胂起肉,伏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腎虛消渴,腰脊強不得俯仰,腸冷,赤白痢,疝痛,汗不出,脅腹脹。

白話文:

【主治】如果出現背部僵硬無法彎曲、腰部疼痛、腹部脹滿、肚臍周圍疼痛、腸鳴和消化不良、以及拉肚子但不易消化的情況,可以使用「小腸俞」穴來治療。「小腸俞」穴位於脊椎下方第18節,兩側距離脊椎中線各約1.5寸,需要向下按壓來找到這個穴位。針刺深度約為3分,用艾灸治療3次。

【主治】若出現膀胱和三焦的津液不足、小便色赤且排尿困難、頻尿、小腹脹滿、拉肚子伴有膿血、腳部浮腫、以及女性白帶過多的情況,可以使用「膀胱俞」穴來治療。「膀胱俞」穴位於脊椎下方第19節,兩側距離脊椎中線各約1.5寸,需要向下按壓來找到這個穴位。針刺深度約為3分,用艾灸治療3次。

【主治】如果出現小便不通暢、頻尿、腹部疼痛和脹滿、男性生殖器附近有腫塊、腳膝部位乏力、以及女性腹部有結塊的情況,可以使用「中膂內俞」穴來治療。「中膂內俞」穴位於脊椎下方第20節,兩側距離脊椎中線各約1.5寸,需要在脊椎腫起的肉處向下按壓來找到這個穴位。針刺深度約為3分,用艾灸治療3次。

【主治】對於腎虛引發的口渴、腰背僵硬無法彎曲、腸道寒冷、紅白痢疾、疝氣疼痛、出汗困難、肋下腹部脹滿的症狀,可以使用「中膂內俞」的別名「脊內俞」來進行治療。「脊內俞」位於脊椎下方第20節,兩側距離脊椎中線各約1.5寸,需要在脊椎腫起的肉處向下按壓來找到這個穴位。針刺深度約為3分,用艾灸治療3次。

白環俞,在二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腰脊痛,疝痛,手足不仁,便不利,溫瘧,筋攣痹縮,虛熱閉塞。

上髎,第一空腰踝下一寸夾脊陷中。足太陽少陽之絡。針三分,灸七壯。

【主治】大小便不利,嘔逆,膝冷寒熱瘧,陰挺出,白帶。

次髎,第二空夾脊陷中。針三分,灸七壯。

【主治】大小便不利,腰痛足清,疝氣下墜,腸鳴瀉泄,白帶。

中髎,三空夾脊陷中。足厥陰少陽所結之會。針二分,灸三壯

【主治】五勞七傷,二便不利,腹脹飧泄,帶下月經不調。

白話文:

白環俞

位於第21節椎骨下方,兩側各距脊椎中線一寸五分,肌肉深處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

主治

腰脊疼痛、疝氣疼痛、手足麻木、排便不暢、溫瘧(一種發熱疾病)、筋攣(肌肉僵硬)、關節僵硬、虛熱閉塞。

上髎

位於腰部第一個空隙下方一寸,靠近脊柱兩側凹陷處。是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的絡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七壯。

主治

大小便不暢、嘔吐、膝蓋冰冷、寒熱瘧疾、陰道脫垂、白帶異常。

次髎

位於腰部第二個空隙,靠近脊柱兩側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七壯。

主治

大小便不暢、腰痛、足部冰冷、疝氣下墜、腸鳴腹瀉、白帶異常。

中髎

位於腰部第三個空隙,靠近脊柱兩側凹陷處。是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二分,灸三壯。

主治

五勞七傷(因勞累過度而導致的各種疾病)、大小便不暢、腹脹、食後腹瀉、白帶異常、月經不調。

下髎,四空夾脊陷中。針二分,灸三壯。

【主治】腸鳴瀉泄,二便不利,腰痛引小腸急痛。

會陽(一名利機),陰尾尻骨兩旁。針八分,灸五壯。

【主治】腹中寒熱氣,泄瀉腸癖久痔,陰汗濕。

承扶(一名肉郄,一名陰關,一名皮部),尻臀下陰股上文中,又云臀下陷文中。針七分,灸三壯。

【主治】腰脊引如解,久痔臀腫大便難,小便不利。

殷門,肉郄下六寸。針七分。

【主治】腰脊不可俯仰,泄注外股腫。

浮郄,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霍亂轉筋,小腸熱,大腸結,筋急,髀樞不仁。

白話文:

下髎穴位於四個空隙夾著脊柱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二分,艾灸三壯。

主治腸鳴瀉泄,大小便不順暢,腰痛並伴隨小腸急痛。

會陽穴,又名利機穴,位於肛門尾骨兩側。針刺深度八分,艾灸五壯。

主治腹中寒熱氣,泄瀉、腸癖久痔、陰汗濕。

承扶穴,又名肉郄穴、陰關穴、皮部穴,位於臀部下方、陰股上方的凹陷處,也有說法是位於臀部下方凹陷處。針刺深度七分,艾灸三壯。

主治腰脊疼痛如要斷裂,久痔臀腫、大便困難、小便不順暢。

殷門穴,位於肉郄穴下方六寸。針刺深度七分。

主治腰脊不能彎曲,泄瀉、外股腫。

浮郄穴,位於委陽穴上方一寸,伸直膝蓋時可以觸摸到。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三壯。

主治霍亂轉筋、小腸熱、大腸結、筋急、髀樞穴失去知覺。

委陽,承扶下一寸六分,屈伸取之。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三焦下輔俞,足太陽之別絡。針七分,灸三壯。

【主治】腰脊痛不可俯仰,引陰中不得小便,瘛瘲顛疾,小腹滿。

委中(一名血郄),在膕中央約文動脈陷中,令人面挺伏地臥取之。足太陽膀胱脈所入為合土。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膝痛反拇指,腰夾脊沉沉,遺溺小腹堅,髀樞痛,熱病汗不出,大風發眉脫落,刺血出愈。

附分,在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相去夾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手足太陽之會。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肘臂不仁,肩背拘急,風客腠理,頸痛不得回顧。

白話文:

「委陽」穴位於承扶穴下方一寸六分,屈伸腿部時取穴。它位於足太陽膀胱經之前,少陽膽經之後,從膕窩外側兩筋之間出來,是三焦經下輔俞穴的支脈,也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別絡。針刺深度七分,艾灸三壯。

主治腰脊疼痛,不能彎腰仰頭,小便困難,癲癇,小腹脹滿。

「委中」穴(又名血郄),位於膕窩中央,約莫在動脈凹陷處,讓病人仰面朝天躺著取穴。它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經氣匯聚之處,屬土。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三壯。

主治膝蓋疼痛,拇指反屈,腰部夾脊處沉重,尿失禁,小腹堅硬,髀樞穴疼痛,熱病發燒不出汗,大風病導致眉毛脫落,刺血放血可以治療。

「附分」穴,位於第二節椎骨下方,頸部內側,兩旁距離夾脊穴各三寸,患者正坐取穴。它是手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

主治肘臂麻木,肩背僵硬,風邪侵入肌膚,頸部疼痛,無法回頭。

魄戶,直附分下三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七壯。

【主治】肩膊痛,虛勞肺痿,三尸走注,項強喘逆。

膏盲俞,在四椎下近五椎上,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曲脊伸手,以臂著膝前,令端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無令動搖取之。灸百壯,多至五百壯。當灸足三里以引火氣實下。

【主治】百病無所不療,五勞七傷諸病,咳逆痰火健忘。

神堂,在五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針二分,灸五壯。

【主治】腰脊強不可俯仰,灑淅,胸腹滿逆上時飴。

譩譆,肩膊內廉夾六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以手重按病人言譩譆應手。針六分,灸五壯。

白話文:

魄戶穴位於分骨下方第三節椎骨下方,兩側距離脊柱各三寸,正坐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七壯。

主治肩膊疼痛、虛勞肺痿、三尸走注、項強喘逆。

膏盲俞穴位於第四節椎骨下方,靠近第五節椎骨上方,兩側距離脊柱各三寸,正坐屈脊,伸手臂放在膝蓋前方,保持端正,拇指與膝蓋齊平,用物品支撐肘部,避免晃動取穴。灸百壯,最多灸五百壯。應同時灸足三里穴,引火氣向下。

主治百病皆可治療,五勞七傷等各種疾病,咳嗽逆氣、痰火、健忘。

神堂穴位於第五節椎骨下方,兩側距離脊柱各三寸,凹陷處取穴,正坐取穴。針刺深度二分,灸五壯。

主治腰脊強直無法彎曲,灑淅,胸腹脹滿,逆氣上涌,食慾不振。

譩譆穴位於肩胛內側,靠近第六節椎骨下方,兩側距離脊柱各三寸,正坐取穴。用重力按壓病人,病人會感到譩譆疼痛,針刺深度六分,灸五壯。

【主治】大風汗不出,勞損不得臥,瘟瘧,胸腹脹悶,腰背脅拘急,目痛咳逆鼻衄。

膈關,七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正坐開肩取之。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背痛惡寒,脊強俯仰,嘔吐飲食不下,胸中噎悶,大小便不利。

魂門,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屍厥走注,胸背連心痛,食不下,腹中雷鳴。

陽綱,在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正坐闊肩取之。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腸鳴痛,食不下,小便澀,身熱腹脹,泄痢。

意舍,在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七壯。

白話文:

主要治療:大風痺引起的汗出不暢,勞損導致不能平躺休息,瘟疫瘧疾,胸腹脹悶,腰背肋骨僵硬疼痛,眼睛疼痛、咳嗽氣逆、鼻出血。

膈關穴位於第七節胸椎下,左右兩側距離脊柱各三寸,在凹陷處。患者正坐,雙肩展開,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艾條三壯。

主要治療:背痛伴有畏寒,脊柱僵硬難以彎曲,嘔吐,飲食不進,胸中感覺堵塞,大小便不暢。

魂門穴位於第九節胸椎下,左右兩側距離脊柱各三寸,在凹陷處。患者正坐,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艾條三壯。

主要治療:屍厥(中風或其他疾病導致的昏迷狀態)伴有肢體麻木、胸背連心疼痛、飲食不進、腹中發出雷鳴般的響聲。

陽綱穴位於第十節胸椎下,左右兩側距離脊柱各三寸。患者正坐,雙肩展開,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艾條三壯。

主要治療:腸鳴伴有腹痛,飲食不進,小便不暢,身體發熱、腹部脹滿,腹瀉。

意舍穴位於第十一節胸椎下,左右兩側距離脊柱各三寸。患者正坐,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艾條七壯。

【主治】背痛腹脹,大便泄,小便黃,嘔吐惡食,消渴。

胃倉,在十二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五壯。

【主治】腹滿水腫食不下,惡寒背脊痛,不可俯仰。

肓門,在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叉肋間與鳩尾相直,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心下痛,大便堅,婦人乳痛。

志室,在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針九分,灸三壯。

【主治】陰腫陰痛,背脊強,兩脅痛,霍亂吐逆不食。

胞肓,在十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伏取之。針五分,灸五壯。

白話文:

主治

背部疼痛、腹部脹滿、大便稀薄、小便發黃、嘔吐噁心、食慾不振、口渴。

穴位

胃倉穴,位於第十二節胸椎下方,左右兩側距脊柱各三寸,正坐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艾條五壯。

主治

腹部脹滿、水腫、食慾不佳、怕冷、背部疼痛、無法彎腰抬頭。

穴位

肓門穴,位於第十三節胸椎下方,左右兩側距脊柱各三寸,凹陷處。與肋骨間隙與尾骨直線相交,正坐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艾條三壯。

主治

心窩部位疼痛、大便乾硬、婦女乳房疼痛。

穴位

志室穴,位於第十四節胸椎下方,左右兩側距脊柱各三寸,凹陷處,正坐取穴。針刺深度九分,灸艾條三壯。

主治

陰囊腫脹疼痛、背部僵硬、兩側肋骨疼痛、霍亂引起的嘔吐、噁心、食慾不振。

穴位

胞肓穴,位於第十九節胸椎下方,左右兩側距脊柱各三寸,凹陷處,俯臥取穴。針刺深度五分,灸艾條五壯。

【主治】腰脊痛,腹堅腸鳴,大小便不利。

秩邊,在二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伏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腰痛,五痔,小便赤澀。

合陽,在約文中下二寸。針六分,灸五壯。

【主治】腰脊強引腹痛,陰股熱,䯒酸腫,寒疝偏墜,女子崩帶下不止。

承筋(一名腨腸,一名直腸),腨腸中央陷中。脛後從腳跟上七寸。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腰背拘急腋腫,大便秘,五痔,腨酸腳跟痛,轉筋霍亂。

承山(一名魚腹),在兌腨腸中分肉間陷中,一雲腿肚下分肉間。針五分,灸五壯。

【主治】痔腫大便難,膝腫脛酸,跟痛轉筋不立。

白話文:

【主治】

腰脊疼痛,腹部堅硬腸鳴,大小便不順暢。

秩邊

,位於第二十節椎骨下方,兩側距離脊柱中線各三寸的凹陷處,進行穴位取穴。針刺深度三分,灸灸三壯。

【主治】

腰痛,五痔,小便赤澀。

合陽

,位於約文中下二寸處。針刺深度六分,灸灸五壯。

【主治】

腰脊強直牽引腹部疼痛,陰部股部發熱,小腿肌肉酸痛腫脹,寒疝偏墜,女子月經不調,帶下不止。

承筋

(又名腨腸,又名直腸),位於腨腸中央凹陷處。從腳跟向上七寸,位於小腿後側。針刺深度三分,灸灸三壯。

【主治】

腰背拘緊疼痛,腋窩腫脹,大便秘結,五痔,小腿肌肉酸痛,腳跟痛,轉筋霍亂。

承山

(又名魚腹),位於腨腸肌肉分開的凹陷處,也有人說位於小腿肚下肌肉分開處。針刺深度五分,灸灸五壯。

【主治】

痔瘡腫脹,大便困難,膝蓋腫脹,小腿酸痛,腳跟痛,轉筋,站立不穩。

飛揚(一名厥揚),外踝骨上七寸。太陽絡脈別走少陰。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痔痛不得起坐,腳痠腫不能立,歷節風不得屈伸,癲疾寒瘧。

跗陽,在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之間,陽蹺脈郄。針六分,灸五壯。

【主治】霍亂轉筋,腰痛不能立,髀樞股䯒痛,痿厥風痹不仁,頭重䪼痛,四肢不舉。

崑崙,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細脈動應手。足太陽膀胱脈所行為經火。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腰尻腳氣,足腨腫不得步,頭痛肩拘急,咳喘目眩,產難包衣不下,小兒發癇瘛瘲。

僕參(一名安邪),在足跟骨上陷中,拱足得之,陽蹺之本。針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飛揚,又名厥揚,位於外踝骨上方七寸處。太陽絡脈在此處分出,別走少陰經。針刺深度三分,灸灸五壯。

主治痔瘡疼痛,無法坐立,腳部酸腫,無法站立,關節疼痛,無法屈伸,癲癇、寒瘧。

跗陽,位於外踝上方三寸,太陽經前,少陽經後,筋骨之間,陽蹺脈的郄穴。針刺深度六分,灸灸五壯。

主治霍亂轉筋,腰痛無法站立,髖關節疼痛,痿厥、風痺麻木不仁,頭重昏痛,四肢無力。

崑崙,位於足外踝後跟骨上方凹陷處,細脈搏動,觸之有應。足太陽膀胱經在此處為經火。針刺深度三分,灸灸三壯。

主治腰部、臀部和腳部的氣痛,足部腫脹,無法行走,頭痛,肩部僵硬疼痛,咳嗽喘息,頭暈目眩,難產,胎盤不下,小兒發燒抽搐。

僕參,又名安邪,位於足跟骨上方凹陷處,拱起腳掌即可觸及,是陽蹺脈的本穴。針刺深度三分,灸灸三壯。

【主治】足痿不收,足跟痛,霍亂轉筋吐逆,屍厥癲癇,狂言見鬼,膝腫。

申脈(即陽蹺),在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際,陽蹺脈所出。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風眩腰腳痛,䯒酸不能立,氣逆,腿膝不能屈伸,婦人氣血痛。

金門(一名梁關),在外踝下,申脈下一寸。足太陽郄陽維別屬。針一分,灸三壯。

【主治】霍亂轉筋,屍厥癲癇,疝氣,膝䯒酸不能立,小兒張口搖頭身反。

京骨,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大骨下陷中。足太陽脈所過為原。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腰脊痛如折,髀不可曲,項強不能回顧,筋攣,瘧寒熱,目內眥赤爛,頭痛如破。

白話文:

主要治療腰脊疼痛如折斷,大腿無法彎曲,脖子僵硬無法回頭,筋絡攣縮,瘧疾寒熱交替,眼角紅腫潰爛,以及頭痛如裂開一樣。

束骨,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赤白肉際陷中。足太陽脈所注為俞。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腸癖泄瀉,瘧痔癲狂,發背癰疔,頭痛目眩,腰脊痛,項強不可回顧。

通谷,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足太陽脈所溜為滎水。針二分,灸三壯。

【主治】頭痛目眩,項痛,鼽衄,目䀮䀮,食多不化,失欠。

至陰,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如韭葉。足太陽脈所出為井金。針一分,灸三壯。

【主治】頭重風寒,鼻塞目翳,胸脅痛轉筋,寒瘧汗不出,失精目疼。

白話文:

「束骨」穴位位於腳小指外側,指節後方,赤色和白色肉交界處的凹陷處。它是足太陽膀胱經的俞穴。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三壯。

「束骨」穴主要治療腸道疾病引起的腹瀉,瘧疾、痔瘡、癲狂、背部發炎長膿包、頭痛頭暈、腰脊疼痛、脖子僵硬無法轉頭等症狀。

「通谷」穴位於腳小指外側,指節前方凹陷處。它是足太陽膀胱經的滎穴。針刺深度為二分,艾灸三壯。

「通谷」穴主要治療頭痛頭暈、脖子疼痛、流鼻血、眼睛疲勞、吃得多消化不良、打嗝等症狀。

「至陰」穴位於腳小指外側,距指甲約一韭葉的距離。它是足太陽膀胱經的井穴。針刺深度為一分,艾灸三壯。

「至陰」穴主要治療頭部沉重伴隨風寒入侵、鼻塞、眼睛蒙翳、胸脅疼痛、肌肉抽筋、寒性瘧疾發作時不出汗、遺精、眼睛疼痛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