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 (25)
卷之六 (25)
1. 足少陰腎經經穴歌
足少陰穴二十七,湧泉然谷太谿溢。大鐘照海通水泉,復溜交信築賓連。陰谷橫骨大赫位,氣穴四滿中注立。肓俞商曲石關蹲,陰都通谷幽門僻。步廊神封靈墟崇,神藏彧中俞府既。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共有二十七個穴位,依序是:湧泉、然谷、太谿,像水滿溢出來一樣。接著是大鐘、照海、通水泉,然後是復溜、交信、築賓相連。再來是陰谷、橫骨,大赫的穴位在此,氣穴、四滿、中注也依序排列。之後是肓俞、商曲,石關穴位蹲踞在此,陰都、通谷、幽門則比較偏僻。最後是步廊、神封,靈墟穴崇高地立於此,神藏、彧中,最後是俞府穴位。
2. 足少陰腎經步穴歌
腎經起處有其所,湧泉屈足拳指取。然谷踝前大骨下,踝後跟上太谿府。溪下五分尋大鐘,照海踝下陰蹺生。踝上二寸復溜名,溜前筋骨取交信。亦曰踝上二寸行,築賓六寸腨分處。陰谷膝內著骨輔,橫骨有陷如仰月。大赫氣穴四滿據,中注肓俞正夾臍。二穴五寸各一數,商曲石關上陰都。
通谷幽門一寸居,幽門半寸夾巨闕。步廊神封過靈墟,神藏彧中至俞府,各一寸六不差殊。欲知俞府居何分,旋璣之旁各二寸。
心包絡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與橫膜相黏,而黃脂裹者心也。其脂膜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
滑氏曰:手厥陰心主又曰心包,何也?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手厥陰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故曰手厥陰心主,以經而言,則曰心包鉻。一經而二名,實相火也。
手厥陰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別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凡九穴,左右共一十八穴。
天池(一名天會),在腋下三寸,乳後一寸著脅直脅撅肋間。手足厥陰少陽之會。針二分,灸三壯。
【主治】目䀮䀮不明,胸脅支滿咳逆,臂痛,上氣寒熱瘧,熱病汗不出。
天泉(一名天濕),曲腋下二寸,舉臂取之。針六分,灸三壯。
【主治】惡風寒,胸脅支滿咳逆,背胛臂痛。
曲澤,肘內廉下陷中,屈肘得之。心包絡脈所入為合水。針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步穴歌
腎經的起點位置很明確,在腳底的湧泉穴,這個穴位在腳彎曲時,腳趾頭彎起來的地方。然後是然谷穴,在腳踝前側,大骨頭的下方;接著是太谿穴,在腳踝後方,腳跟的上方。太谿穴下方五分的地方是大鐘穴,照海穴則在腳踝下方,陰蹺脈的起始處。腳踝上兩寸的地方是復溜穴,復溜穴的前方,筋骨交界處是交信穴,也可以說是腳踝上兩寸的地方。再往上六寸,小腿肚分開處是築賓穴。陰谷穴在膝蓋內側,貼著骨頭的邊緣,看起來像仰著的月亮有個凹陷的地方。再往上,橫骨穴、大赫穴、氣穴、四滿穴,中注穴和肓俞穴,都正對著肚臍兩側,每穴距離肚臍各五寸。接著是商曲穴、石關穴和陰都穴。
通谷穴和幽門穴相隔一寸,幽門穴距離巨闕穴半寸。步廊穴、神封穴、靈墟穴、神藏穴、彧中穴,最後到俞府穴,每個穴位之間都相距一寸六分,沒有差別。要知道俞府穴在哪裡,它在旋璣穴(喉嚨正下方)旁邊各兩寸的地方。
心包絡與心
心包絡在心臟下方橫膈膜之上,豎膈膜之下,和橫膈膜緊貼著,並被黃色的脂肪包裹著,這包裹住的就是心臟。在脂肪膜之外,有像細絲一樣的薄膜,與心臟和肺相連,這就是心包絡。
滑氏論心包絡
滑氏說:「手厥陰經又叫做心主,又叫心包,這是為什麼呢?」回答是:心是君主之火,而心包絡是相火的所在。手厥陰經代替君主之火來執行職責,從作用上來說,所以叫手厥陰心主;從經脈來說,則叫心包絡。同一條經脈有兩個名字,其實都是相火的功能。
手厥陰經的脈氣起於胸腔中,出來歸屬於心包,向下穿過橫膈膜,聯絡著三焦。它的分支,沿著胸部出來到脅肋,向下到腋下三寸,接著向上到腋窩下方,向下沿著上臂內側,在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之間行走,進入肘部,然後向下到前臂,在兩條肌腱之間,進入手掌中,沿著中指到達末端。另一個分支,從手掌中分出,沿著無名指到達末端。總共九個穴位,左右加起來共十八個穴位。
天池穴
天池穴(又名天會穴),在腋下三寸,乳頭後一寸,貼著脅部,直對著脅部肋骨凹陷處。這個穴位是手厥陰心包經、足厥陰肝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的交會處。針刺二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眼睛昏花看不清楚,胸脅脹滿,咳嗽氣逆,手臂疼痛,發冷發熱的瘧疾,熱病卻沒有汗。
天泉穴
天泉穴(又名天濕穴),在腋窩下兩寸,舉起手臂來取穴。針刺六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怕風怕冷,胸脅脹滿,咳嗽氣逆,背部和手臂疼痛。
曲澤穴
曲澤穴,在肘彎內側,凹陷的地方,彎起手肘就可以取到。這個穴位是心包絡經脈所入的合穴,屬性是水。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3. 手厥陰心包絡經穴圖
【主治】心痛善驚,心熱煩渴,臂肘搖動,傷寒嘔吐氣逆。
郄門,在掌後去腕五寸,手厥陰心包絡脈郄。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嘔血衄血,心痛嘔噦,驚恐神氣不足。
間使,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心包絡脈所行為經金。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傷寒結胸,心懸如飢,嘔沫少氣,中風氣塞昏危,喑不語,鬼邪,霍亂乾嘔,婦人月水不調,小兒客忤,久瘧。
內關,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與外關相對。心主之絡別走少陽。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中風失志,心痛目赤支滿肘攣,久瘧不已。
大陵,在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手厥陰心包絡脈所注為俞土。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熱病汗不出,肘臂攣痛,善笑不休,心懸如飢,頭痛氣短脅痛,驚恐悲泣,目赤,小便如血。
勞宮(一名五里,一名掌中),在掌中央動脈,屈無名指取之。心包脈所溜為滎火。針二分,灸三壯。
【主治】中風悲笑不休,手痹,熱病汗不出,脅痛不可轉側,大小便血,衄血,嘔吐食不下,胸脅支滿,口中腥臭。
中衝,手中指端去爪甲角如韭葉陷中。心包絡脈出為井木。針一分,灸一壯。
【主治】熱病汗不出,身如火,煩滿舌強。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絡經穴圖
【主要治療】 心痛、容易受驚嚇、心中煩熱口渴、手臂手肘搖動、傷寒引起的嘔吐和氣逆。
郄門,位於手掌背面,距離手腕五寸處,是手厥陰心包絡脈的郄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五壯。
【主要治療】 吐血、流鼻血、心痛、噁心嘔吐、驚恐、精神不足。
間使,位於手掌背面,距離手腕三寸,在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是心包絡脈所流經的金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五壯。
【主要治療】 傷寒引起的胸部結塊、心中感覺飢餓、嘔吐泡沫、呼吸短促、中風導致氣滯昏迷、失語、鬼邪附身、霍亂引起的乾嘔、婦女月經不調、小兒受驚嚇、長久瘧疾。
內關,位於手掌背面,距離手腕二寸,在兩條筋之間,與外關穴相對。是心主之絡的穴位,與少陽經脈相連。針刺五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中風導致意識喪失、心痛、眼睛發紅、四肢脹滿、手肘彎曲、長久不癒的瘧疾。
大陵,位於手掌背面,腕骨下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是手厥陰心包絡脈所注入的俞土穴。針刺五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熱病不出汗、手肘手臂攣縮疼痛、無故發笑、心中感覺飢餓、頭痛、呼吸短促、脅肋疼痛、驚恐悲傷哭泣、眼睛發紅、小便帶血。
勞宮(又名五里、掌中),位於手掌中央,動脈跳動處,彎曲無名指取穴。是心包脈所流經的滎火穴。針刺二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中風導致悲喜交加、手麻痺、熱病不出汗、脅肋疼痛無法轉動身體、大小便出血、流鼻血、嘔吐難以進食、胸部和脅肋脹滿、口中有腥臭味。
中衝,位於手中指指尖,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形狀的凹陷處。是心包絡脈所發出的井木穴。針刺一分深,艾灸一壯。
【主要治療】 熱病不出汗、身體發熱像火燒、煩躁不安、舌頭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