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 (2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26)

1. 手厥陰心包絡經穴歌

厥陰心包九穴真,天池天泉曲澤深。郄門間使內關對,大陵勞宮中衝盡。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經共有九個穴位,它們分別是:天池、天泉、曲澤、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以及中衝。

2. 手厥陰心包絡經步穴歌

厥陰心包何處尋,乳後一寸天池深。天泉腋下離二寸,曲澤內紋動脈尋。郄門去腕五寸通,間使腕後三寸逢。內關去腕才二寸,大陵掌後兩筋中。勞宮屈無名指取,中指之末是中衝。

經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兩乳間陷中者是也。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其治在臍旁。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內而不出以傳道,其治在臍下一寸,故名三焦。又云: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經要從哪裡找呢?乳頭外側一寸的天池穴最深。天泉穴在腋下兩寸的位置,曲澤穴在手肘內側橫紋,可以摸到動脈跳動的地方。郄門穴距離手腕五寸,間使穴在手腕後三寸。內關穴距離手腕才兩寸,大陵穴在手掌後兩條筋的中間。勞宮穴在手掌彎曲時,無名指尖對應的地方,中指指尖就是中衝穴。

經書上說: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官,水液由此排出。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通道,也是氣的開始和結束的地方。上焦,在心臟下面,橫膈膜在胃的上口,主要負責納入而不排出,它的治療穴位在膻中,也就是玉堂穴(胸骨正中)下方一寸,兩乳頭中間凹陷的地方。中焦,在胃的中脘,不高也不低,主要負責腐熟水穀,它的治療穴位在肚臍兩旁。下焦,在膀胱的上口,主要負責區分清濁,納入而不排出,來傳送營養物質,它的治療穴位在肚臍下方一寸,所以叫做三焦。還說:上焦像霧氣一樣瀰漫,中焦像水泡一樣混濁,下焦像水溝一樣疏通。

3. 手少陽三焦經穴圖

手少陽三焦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交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至目銳眥。凡二十三穴,左右共四十六穴。

關衝,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陽三焦脈所出為井金。針一分,灸一壯。

【主治】喉痹口乾,頭痛霍亂,胸中氣噎不食,肘臂痛不能舉,目昏昏。

液門,在手小指次指間陷中,握拳取之。少陽三焦脈所溜為滎水。針二分,灸三壯。

【主治】驚悸寒厥,臂痛不得上下,痎瘧寒熱,目赤澀頭痛,耳聾牙齦痛。

中渚,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在腋門下一寸。少陽三焦脈所注為俞木。針二分,灸三壯。

【主治】熱病汗不出,臂痛不得伸,頭痛目翳耳聾,久瘧咽腫。

陽池(一名別陽),手表腕上陷中,從指本節直摸至腕中心。手少陽三焦脈所過為原。針二分,灸三壯。

【主治】消渴口乾,煩悶寒熱瘧,或因折傷手腕捉物不得,臂不能舉。

外關,在腕後二寸兩筋間,陽池上一寸。手少陽絡別走心主。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耳聾無聞,五指痛不能握。

支溝(一名飛虎),在腕後臂外三寸,兩骨間陷中。手少陽脈所行為經火。針三分,灸七壯。

【主治】熱病汗不出,肩臂酸腫,脅腋痛,四肢不舉,霍亂嘔吐,口噤暴喑,卒心痛,鬼擊,產後血運不省人事。

會宗,腕後三寸空中。禁針,灸七壯。

【主治】五癇,肌膚痛,耳聾。

三陽絡(一名通門),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禁針,灸三壯。

【主治】暴喑不能言,耳聾,四肢不欲動。

四瀆,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針六分,灸三壯。

【主治】暴氣耳聾,下齒齲痛。

天井,肘外大骨後,肘上一寸,輔骨上兩筋叉骨罅中,屈肘拱胸取之。三焦脈所入為合土。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胸痛咳嗽,上氣不得語,寒熱悽悽,不得臥,驚悸瘛瘲,癲疾五癇,風痹耳聾,目銳眥痛,頰腫,肘臂痛不得捉物。

清冷淵,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諸痹痛,肩臂臑不能舉。

消濼,在肩下臂外開腋斜肘分下。針一分,灸三壯。

【主治】風痹,頸項強急腫痛,寒熱,頭痛,癲疾。

臑會(一名臑交),肩前廉去肩頭三寸宛宛中,手少陽陽維之會。針五分,灸五壯。

【主治】臂酸無力,痛不能舉,項癭氣瘤。

肩髎,在肩端臑上陷中,斜舉臂取之。針七分,灸三壯。

【主治】臂痛,肩重不能舉。

天髎,肩缺盆中上毖骨際陷中央,須缺盆陷處上有空,突肉上是穴。手足少陽陽維之會。針八分,灸三壯。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脈循行及穴位圖

手少陽三焦經的脈絡,起於小指靠近無名指的那一側指端,向上行於小指和無名指之間,沿著手背腕部向上,通過前臂外側兩骨之間,向上貫穿手肘,再沿著上臂外側到肩膀,與足少陽經交會後,進入鎖骨上窩,與胸中膻中穴交會,分散絡於心包,向下穿過橫膈膜,歸屬於三焦。它的一個分支從膻中穴向上行出鎖骨上窩,再向上到達頸部,繫於耳後,再直上行到耳尖,然後彎下到面頰,止於面頰下方。它的另一個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再到達眼角外側。此經共有二十三個穴位,左右兩側共四十六個穴位。

關衝穴,位於手小指靠近無名指的那一側指端,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子的寬度,是手少陽三焦經脈的起始穴,屬井穴,五行屬金。針刺一分深,艾灸一壯。

【主要治療】咽喉腫痛、口乾、頭痛、霍亂、胸悶氣結不能進食、手肘手臂疼痛不能抬舉、眼睛昏花。

液門穴,位於手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的凹陷處,握拳時取穴,是手少陽三焦經脈的滎穴,五行屬水。針刺二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驚悸、四肢冰冷、手臂疼痛不能上下活動、瘧疾寒熱交替、眼睛紅腫澀痛、頭痛、耳聾、牙齦疼痛。

中渚穴,位於手小指和無名指掌指關節後方的凹陷處,在液門穴下一寸,是手少陽三焦經脈的俞穴,五行屬木。針刺二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發熱病不出汗、手臂疼痛不能伸直、頭痛眼花、耳聾、久瘧咽喉腫痛。

陽池穴(又名別陽),位於手背腕部中央的凹陷處,從手指關節處向上摸到腕部中心,是手少陽三焦經脈的原穴。針刺二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消渴口乾、煩悶、寒熱交替的瘧疾、或者因摔傷導致手腕疼痛不能拿東西、手臂不能抬舉。

外關穴,位於手腕背後二寸,兩筋之間,在陽池穴上方一寸,是手少陽經的絡穴,與心包經相連。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耳聾聽不見聲音、五指疼痛不能握拳。

支溝穴(又名飛虎),位於手腕背後三寸,前臂兩骨之間的凹陷處,是手少陽三焦經脈的經穴,五行屬火。針刺三分深,艾灸七壯。

【主要治療】發熱病不出汗、肩臂酸痛腫脹、脅肋腋窩疼痛、四肢不能活動、霍亂嘔吐、口噤不能言語、突然心痛、中邪、產後血暈昏迷不醒。

會宗穴,位於手腕背後三寸,手臂間隙處。禁止針刺,艾灸七壯。

【主要治療】癲癇、皮膚肌肉疼痛、耳聾。

三陽絡穴(又名通門),位於手臂上,支溝穴上方一寸。禁止針刺,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突然失聲不能說話、耳聾、四肢不願意活動。

四瀆穴,位於手肘前方五寸,前臂外側邊緣的凹陷處。針刺六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突然耳聾、下牙蛀牙疼痛。

天井穴,位於手肘外側大骨後方,肘部上方一寸,在輔骨上的兩筋叉骨縫中,彎曲手肘並使手貼近胸部時取穴,是三焦經脈的合穴,五行屬土。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胸痛咳嗽、上氣喘息不能說話、寒熱交替、不能安臥、驚悸抽搐、癲癇、風濕痺痛、耳聾、眼角痛、面頰腫脹、手肘手臂疼痛不能抓東西。

清冷淵穴,位於手肘上方二寸,伸直手臂向上舉起時取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各種痺痛、肩臂無法抬舉。

消濼穴,位於肩部下方,手臂外側,在腋窩與肘部之間斜向下。針刺一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風濕痺痛、頸項僵硬腫痛、寒熱交替、頭痛、癲癇。

臑會穴(又名臑交),位於肩部前方,距肩頭三寸的凹陷處,是手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之處。針刺五分深,艾灸五壯。

【主要治療】手臂酸軟無力、疼痛不能抬舉、頸部腫塊。

肩髎穴,位於肩端,上臂的凹陷處,斜向上舉起手臂時取穴。針刺七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手臂疼痛、肩膀沉重不能抬舉。

天髎穴,位於肩部鎖骨上窩的中央,靠近肩胛骨上緣的凹陷處,在鎖骨上窩的凹陷處上方有一個空隙,在這個空隙上,突起的肌肉上就是這個穴位,是手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之處。針刺八分深,艾灸三壯。